03.01 三国里你喜欢谁?

用户2739558380736


三国里最喜欢曹操!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半同先生谈收藏


三国里我现在最喜欢刘备,以前我最讨厌的人也是刘备。有的人喜欢刘备可能是因为他“仁义”,可是我觉得刘备“假仁假义”。

1.临终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又爱又怕,临终前的君可自取蜀国,他知道诸葛亮是名节如声明,不可能自立为帝。成功的把诸葛亮架到道德制高点,成为了诸葛亮的枷锁。诸葛亮幸亏他,慌忙跪下说,“不竭股肱之力,死而后已”。当时刘备如果发现他有一丝不轨,就回马上杀掉诸葛亮。

2.三让徐州,为了维持表面的仁义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得不偿失事后后悔,实为假仁假义。

3.刘备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之玄孙”这个有待考证的身份。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刘备从未真正奉迎天子,后期也是建立了蜀国,兴复汉室只是旗号,而且是明知不可能的假仁假义。

由此三点可以看出刘备非常聪明,以“仁义”和“光复汉室”为口号!虽然假仁假义,但是这是一个帝王应该拥有的智慧!我在来说说刘备的优点,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仁德。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仁德。

以知人善用为例: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得到了诸葛亮,如鱼得水,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还有就是刘备没杀过大臣,没杀过手下,在刘备手下的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 。

相比曹操、孙权。刘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一个卖草鞋的成为蜀国的一个帝王,不得不让人佩服。因此我喜欢刘备。


福尔摩小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听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一个烽火连年,民不聊生的年代,同时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论提起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周瑜,张飞,关羽等等,哪一个都是如雷灌耳的大英雄,深受人们喜爱。

那这些大英雄们都被你们喜欢去了,我就喜欢三国里着墨不多,但在历史上也鼎鼎有名的甄宓吧,甄宓在三国中笔墨不多,几笔匆匆带过,我是从开始读曹植的《洛神赋》才熟悉起来,在词赋里曹植用了大量的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样的华丽辞澡来形容甄氏之美貌,虽说是不是真的写甄宓,值得商榷,但甄宓的美貌在当时的确是较为出色的。

后来又看了各种关于甄宓的电视剧,又翻了一遍历史上真实的甄宓,甄宓自幼就秀丽聪慧,据记载,她十来岁的时候,到处烽火连天,再加上天灾不断,很多百姓没有粮食充饥。作为一个大族,甄家倒是囤积了不少粮食。甄宓就劝父母捐了这么粮食,认为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屯积粮草,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倒不如拿给穷人充饥,既能避免招致灾祸,还能够赢得好名声。可见她有多么聪慧。长大后嫁给袁绍次子袁熙为妻,袁绍战败后,她成为俘虏,被曹丕纳入后宫,过了十几年后因失宠口出怨言,被曹丕赐死。

看过这些心里对这个女子更充满了怜爱,如甄宓这般美貌与智慧并重,且善良贤德的女子可惜生在了那样的年代,自已的命运也不能掌握,如果在现代,那应该是怎样的一个集美貌,才华,善良于一身的女子啊。


听风轩主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惊奇迷离的历史,为后人茶余饭后所愿意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宏伟巨著。书中,曹操的雄才伟略,刘备的仁君形象,孔明的机智谨慎,周瑜的心胸狭隘,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的深刻描写,似乎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物都在这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的心情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变的跌宕起伏,犹如身临其境。在中华民族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出那个时代极具特色的战国演义,在统治,论事谋略方面,对现代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像。

要对比三国中人物更喜欢谁,个人认为必属“毒士”贾诩了,要问为什么,因为生在乱世之中,一个能独善其身就无人能及了,更有贾诩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又成为开国元勋,了不得。贾诩当年是董卓的部将,董卓败后又入李傕郭汜一伙,献计反攻长安,结果吕布败走,王司徒自杀,汉献帝逃难。李傕郭汜败后又投了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纵使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曹操落荒而逃。后来曹操征马超,贾诩又献离间计,使那马超韩遂反目,曹操一举定关中。

曹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后贾诩以袁绍,刘表之列暗示曹操,最后确定了曹丕的继承人位置,(独具慧眼,看中了曹丕的能及,为),贾诩三国历史中活了七十七岁才寿终正寝,可谓是三国谋术第一人。《唐会要》中尊贾诩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而且贾诩极为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还为《吴起兵法》校注,为后世军事家贡献极大。





木子撩电影


小时候喜欢吕布长大了喜欢貂蝉,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了喜欢尚香,小时候喜欢周瑜长大了喜欢小乔…小时候喜欢蔡邕,长大了喜欢蔡文姬,呵呵先开个玩笑,最喜欢的还是刘关张,还是小时候的三国志游戏引导的,估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一样的朋友留言加关注哦 ~一起讨论


灵玉一休


三国里人物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每个人物都有明显特征和行为方式。但曹操在众多人物中,更具有凡人的品质和轨迹,他的行为方式也更符合普通人的特点。曹操家境一般,年少时也曾顽劣,但他的《观沧海》中却让我们见识到不凡的气度与胸怀;他曾力图挽救国家,但螳臂挡车,一己之力无法力挽狂澜;他也曾屡屡战败,但能在关羽面前苦苦哀求,赤壁之战后重振旗鼓,最终完成大业。他能屈能伸,既有枭雄威武之态,也有小人奸诈诡计之时,妥妥展现一路奋斗上位的斗争史,虽然残酷但却更显真实。





小手手工坊


最喜欢诸葛亮了!

1.谋略过人。从三顾茅庐开始到最后的三分天下!就好比一个无名小团伙开始战火中拼杀最终干到三国时代的巅峰战力,诸葛亮的高明长远的布局谋划能力技压群雄,冠绝一时。刘备集团靠着这颗脑袋能够在虎狼中生存并且开国立业,诸葛亮居功至伟!

2.提携俊才。作为一国核心管理层,诸葛亮还是非常注意培养后辈人才的。一个国家的基业长青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去维持,注明的挥泪斩马谡,虽然马谡被杀,但是从另一角度讲,诸葛亮是敢于提携才俊的,马谡不能否认的是,他是有实力有真本事的!诸葛亮用错而已,因为努力有时候不见得有好结果,再比如费祎董允之列,这些实力派人士都是诸葛亮的用心培养,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靠着这些人才才能续命!

3.忠诚敬业。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一心为蜀国。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放到现在极其难能可贵,所以诸葛亮作为忠诚的代表一直是我国人学习的楷模!

诸葛亮是我辈的学习模范,向优秀的学习才能进步!


浪费口水的鱼


三国里的人物我最喜欢关云长,因为关二爷的义气担当,被后人供奉为财神!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人生道路上,讲义气的人,永远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从2012年开始因为生意的失败,导致我落魄到举债度日,是宝明,卫东,建康,二宝,建峰,杨正,来柱,阿娟,妹妹们,以及许多这几年帮助我的人(不一一列举了),感恩义气云天的好友和家人。通过这几年的经历(差点失去生命),让我觉悟很多,明白了为人需讲义气义,为他人考虑,忠义乾坤在,大爱是真情!



艾中颐


当然是周瑜了。 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21岁追随孙策平定江东。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要喝奶牛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被里面的英雄人物所感动,里面的人不论是属于哪一派的,那种为了自己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智慧,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里面的很多人有一身的勇猛劲,很多人没有武力却集了一身智慧,智谋很多时候是比有武力更重要的,这里面塑造了很多让人无比敬佩的英雄人物,有人是智慧的化身,能为主公出生入死,将每件事情都算的十分准,万无一失、有人是一代枭雄,此人雄才大略,有很大的野心,“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休教天下人负我”凭着这股子劲在乱世中活着。有人重视感情,善待每一个他遇见的人,还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

1:刘备: 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鲁迅曾批评过刘备,说他善于伪装,也是十分中肯的,他的话说刘备是很恰当的,但是他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除去自身实力,得民心相助也是重要原因,就说当初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宁愿拖慢行军速度,仍然坚持要带10万百姓共同逃命,这个善良的劲,谁能比得上,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保护自己,更不会管别人的死活,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2:曹操:当时的魏蜀吴我觉得最强大就是曹操所在的国家,而且最喜欢的也是曹操,他是一代枭雄,不管他是奸诈也好,能力出众也好,他的军事能力是不可以被蔑视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对于曹操的评价,而且曹操在那个时代来说,他做的仅仅是对于一个政治和军事家最基本的东西,可能很多人觉得曹操太奸诈了,但是很多人最喜欢的就是曹操,曹操他对于祖国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让人民实现了安居乐业,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家。他从基层做起,一直到权利的顶峰,虽然有很多为后世所诟病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曹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看看三国时期,各路英雄的部将就知道了。曹能笼络大批名将,还是比较有智谋滴。三国演义本身就有明显的抑曹褒刘的手法,曹操还是比较有远见的军事家战略家。

3:诸葛亮: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带给人的神秘感,让刘备为他费尽心思,到后来,为了刘备一心一意做事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这是后人对他很高的评价,也是他的代名词,而且对于蜀国所做的一切都代表了他是一个忠臣。佩服他是因为他如此机智,而且对自己的主公也足够忠心,当时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刘备就已经认定此人是他的知音和伯乐,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诸葛亮就是一个传奇。

4:赵云:只要是知道赵云的人都会觉得赵云是长得非常好看的,而且他单枪匹马冲入曹营杀死了曹操几十人,完全靠的是实力,人帅马帅武器帅,这对于看脸的世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虽不如关羽等人的业务能力强,但一身的胆气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一身戎装,单枪匹马,多次深入敌后,他的武功不比其他猛将低,而且谦虚谨慎行事,话说真的是很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