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作為中國人,該如何學習歷史,有哪些必讀書目推薦?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繞開文學類歷史和宣傳類歷史,也沒啥可讀的了。歷史?連標點符號都不能全信。


光陽道717


我覺得那些張口閉口“二十四史”的就是誤人子弟,先不說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光是讀一遍也得十年八年,現在很多中國人連繁體字還認不全,怎麼通讀?就算有簡體字版的,沒有註釋、缺乏古漢語常識,讀完了也理解不了,如果還要一個一個的查字典,那倒不如先讀一遍字典!如果你說的是“二十四史簡體大字全譯一冊本”,那就當我沒說。

如果想認真學歷史,那就按照歷史學本科專業的路子走,看看他們有什麼課程、用什麼課本,跟著買就行了。《中國古代史》應該是必須的,讀到哪裡感興趣可以用二十四史或資治通鑑看看原文。

現在各個朝代的斷代史都有公認很好的版本,呂思勉的《先秦史》《隋唐五代史》《兩晉南北朝史》《秦漢史》,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這些書也許有點難度。入門版的有黎東方細說系列,再入門的還有網絡作家寫得各朝“那些事兒”。這些都夠了解基本的歷史常識了。

這些都是歷史著作的九牛一毛,讀過幾本歷史書籍之後,能自己去探索列舉書目,就算是上道了。


前幾天編輯得很匆忙,現做一些補充如下:

歷史不是孤立的,是依靠人文、地理、政治、軍事等綜合要素組成的。鄧廣銘先生就曾提出過研究歷史的四把鑰匙:職官、地理、目錄、年代。可能一般的愛好者,也就是題目中的“中國人”,並非專業治史,但對閱讀歷史類書籍來說,單純閱讀史書或著作往往一頭霧水,一知半解。歷史史實是一定的,不同於文學作品,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要想讀好歷史書,準備幾本基本的工具書不可或缺。

一、工具書

地圖類:如果有能力者,建議購買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這本書應該是八冊,價格自然也較高,對歷史地圖展現的比較詳細。退而求其次者,可以用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上下兩冊,簡單明瞭,各個朝代都有。有了地圖,讀起書來碰到古代地名就可以直觀的對應起來。

字典類:除現代漢語的各類詞典之外,可以備一本王力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於一些古代漢語的字詞都有很好的解釋,在讀文言文時很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利用手機在網上查詢,充分利用現代工具,更便捷。

二、通史類

從頭到尾讀一遍中國歷史,確實很有意思。除前面所說的教材類,可以選擇的還有呂思勉《中國通史》,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敘述歷史脈絡,後半部分對官制、兵制、衣食住行等獨立概念的歷史進行梳理。市面上的版本很多,建議選擇靠譜出版社,如中華書局這種專門出版機構。

再推薦一部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敘述要更加詳細,不僅對基本歷史脈絡有涉及,更羅列出一段歷史時期內的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研究概況等,還有專門的人物傳記,可以說是分門別類、包羅萬象。這套書冊數很多,不太好買,但好在網上有電子版,資源也不少。

斷代史如前所述,就不再多言了。

三、古籍類

讀書,尤其是文史類,還是要讀原典,即迴歸到歷史本身,不能光靠後人編纂成書來吸取知識。從原典入手,就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無論編年體、紀傳體,通史、斷代史,最好都瞭解過後再決定。

《二十四史》是紀傳體斷代史。雖然不可能全部讀完,但因為其裡面大多是傳記,可以尋找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單讀他的傳記,也是一種閱讀方法。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通史,讀起來就不太容易,從中間掰開了讀有點摸不著頭腦,順著讀下去部頭太大,不容易讀完。所以新手是不太推薦的。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的鼻祖,其廣為讚譽的有點就在於可讀性強,文學性高,對人物故事描寫刻畫傳神生動,讀起來像小說,對於有一定文言文基礎的最好選擇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對語句理解有困難的可以選擇嶽麓書社韓兆琦注本《史記》。

除了上述體例,我更推薦“紀事本末體”,這是一種圍繞事件發展而記述的體例,這種書更利於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對歷史事件有整體的把握。現在出版的有《左傳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及《通鑑紀事本末》等。

對其他書籍有興趣的歡迎在下面留言,共同探討。


閒飲東窗


小阿蠻來回答,請各位搬好小馬紮細聽我慢慢說來。


一、入門書目


就是想對中國歷史有個粗略瞭解的,不是那種專業的閱讀。那就是粗線條的,把中國歷史沿革,和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這類書推薦:


1、中學歷史課本,好好學。這就是最基礎的。很多人上學的時候,不喜歡歷史,覺得它枯燥乏味。但是離開學校後,又想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重新去找來中學歷史課本,從初中歷史到高中歷史,好好再看一遍,從遠古時期,三皇五帝,一直講到新中國建立,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講的一清二楚。這就是最最最初級的了,連這樣最基礎的歷史知識都不瞭解,下面的書目就更難了。



2、《上下五千年》。不要看不起這本給小孩子看的歷史書。如果中學歷史課本不好找到,這套《上下五千年》是很容易買到的。如果你家裡面有小孩,那麼正好,大人小孩一起看一看。這本書也是講粗線條的中國歷史,各個朝代,重大歷史事件。


3、《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有很多版本,可以找范文瀾或者白壽彝的版本。這套書就比前面提到的兩種寫的更詳細了,但是不用怕,你心中有了前面兩種書打底,來看《中國通史》肯定沒問題的。



4、斷代史系列。所謂的斷代史,就是你對中國通史有一定了解了,看看自己喜歡哪個朝代的歷史,就去找哪個朝代的史書。這類書現在非常多。比如中國斷代史系列,比如講談社的中國歷史,或者其他專家的斷代史,喜歡哪個朝代,就優先看哪個朝代。


二、進階書目


不用多說,就兩本:《史記》和《資治通鑑》。


《史記》和《資治通鑑》如果能堅持讀完,讀其他史書都不在話下。普通讀者的閱讀書目,沒必要扯上廿四史。哪怕是專家學者,也很少有人專治廿四史的。不要坑人。



我懷疑提出這樣問題的朋友,多是最基礎的中國歷史知識都不具備的。那就回到第一條,去找一找中學歷史課本吧。先把大的歷史沿革弄清楚了,重大的歷史事件弄明白了。不要嫌棄看上去很“低級”的那些歷史課本,既然提出這樣的問題,想必歷史知識也不會太豐富。打好基礎,做什麼事情都會簡單很多。



小阿蠻


一個國家的固有學術文化,是這個國家的精神命脈。作為中國人,應當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國學術文化知識。80多年前,胡適和梁啟超曾分別給青年人開過國學入門書目。這兩份書目對今天的國人雖未必完全合宜,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為當代中國人,不管是何學科背景,都應當具備起碼的國學基礎,都應當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國學術文化知識。這不但是因為,作為中國人,必須對自己國家的固有學術文化有一定的瞭解;而且還因為,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無疑有相當的好處。

  下面介紹胡適和梁啟超如何給他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人開的國學書目。

  胡適開書目吃力不討好

  1923年,胡適在《努力週報》的增刊《讀書雜誌》第7期上,發表了為清華學校(1928年改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擬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出乎胡適意料,該書目發表後,立即遭到了質疑。3月11日,《清華週刊》的記者給胡適寫了一封信,對胡適開的書目提出了兩點疑問,實際上是兩點批評。

  胡適開的書目包括三部分:工具之部,有周貞亮、李之鼎《書目舉要》,張之洞《書目答問》等15種;思想史之部,有《老子》、《莊子》等91種;文學史之部,有朱熹《詩經集傳》、姚際恆《詩經通論》等78種。胡適在一長串書單子的前面,聲明兩

=

=  點:一是他擬這個書目,不是為國學有根底的人設想,而是為那些想學得一點系統國學知識的普通青年人設想;二是他擬這個書目,是想為青年人提供一個“下手的方法”。他說:“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曾想出一個下手的方法來……這個書目的順序便是下手的法門。”

  《清華週刊》的記者在信中向胡適提出:一方面,書目“範圍太窄”,只包括了思想史和文學史著作,遺漏了中國文化史的其他門類如民族史、語言文字史、經濟史等著作;另一方面,書目所列圖書太多了,太專深了,不合乎“最低限度”四個字,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的實際程度,學生們讀不完,也未必都讀得懂。記者希望胡適替清華學生另外擬一個書目,擬一個稱得上“實在最低的國學書目”。

  胡適似乎有點不情願,認為自己開的書不能再少了。他在答書中寫道:“如果先生們執意要我再擬一個‘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我只好在原書目加上一些圈;那些有圈的,真是不可少的了。”於是在開出的184種書中圈了38種,另加《九種紀事本末》一部,共39種,作為向清華學生推薦的“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該書目中列有:《書目答問》、《中國人名大辭典》、《九種紀事本末》、《中國哲學史大綱》、《老子》、《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梁啟超開書)、《墨子閒詁》、《荀子集註》、《淮南鴻烈集解》、《周禮》、《論衡》、《佛遺教經》、《法華經》,等等。

  梁啟超開書目不忘批評胡適《

  清華週刊》的記者約請梁啟超撰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一文,梁啟超於1923年4月26日撰成此文。

  此文的正文開列五類圖書目錄:(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有《論語》、《孟子》等39種;(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有《尚書》、《逸周書》等21種;(丙)韻文書類,有《詩經》、《楚辭》等36種;(丁)小學書類及文法書類,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等7種;(戊)隨意涉覽書類,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說新語》等30種。以上5類書共計133種。

  正文後收附錄三篇,第一篇是《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開出《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等25種書。梁啟超稱此為“真正之最低限度”書目。第二篇是《治國學雜話》,是談學習國學的個人切身體會。強調“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工作之餘,“隨時立刻可以得著愉快的伴侶,莫過於書籍,莫便於讀書”;“在學校不讀課外書以養成自己自幼的讀書習慣,這個人簡直是自己剝奪自己終身的幸福”,還介紹了閱讀國學書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三篇是《評胡適之〈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專攻胡適開的書目,一點不給胡適之留面子。

  梁啟超直截了當地說:“胡君這書目,我是不贊成的,因為他文不對題。”“胡君這篇書目,從一方面看,嫌他掛漏太多;從別方面看,嫌他博而寡要,我認為是不合用的。”之所以說不合用,一是因為胡適把對象搞錯了。在為那些除了教科書之外沒有讀過一部國學書的人開書目的時候,為自己的喜好所左右,自己正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文學史,便把本人感興趣,寫作時所憑藉的資料介紹給了青年人。須知他們不是人人要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不是做哲學史家、文學史家,這裡頭的書什有七八可以不讀。真要做哲學史、文學史家,這些書卻又不夠了。”二是因為遺漏了作為國學重要部分的歷史著作。梁啟超認定“史部書(即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引者)為國學最主要部分”。他說,“我最詫異的:胡君為什麼把史部書一概屏絕!一張書目名字叫做‘國學最低限度’,裡頭有什麼《三俠五義》、《九命奇冤》,卻沒有《史記》、《漢書》、《資治通鑑》,豈非笑話?若說《史》、《漢》、《通鑑》是要‘為國學有根底的人設想’才列舉,恐無此理。若說不讀《三俠五義》、《九命奇冤》便夠不上國學最低限度;不瞞胡君說,區區小子便是沒有讀過這兩部書的人。”三是因為面對許多大書,青年人無從下手。胡適列了許多皇皇鉅著,僅《正誼堂全書》(清人編輯的宋代至清代數十位理學家的文集彙編)就有100多冊,叫青年們從何讀起?所列文學史之部書籍《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大略估計,總數在1000冊以上,叫人從何讀起?

  梁啟超對胡適的以上批評,是中肯的,有道理的。對梁啟超的批評意見,胡適沒有提出反駁。他後來編輯《胡適文存》第二集,收入了1923年撰寫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一文,並將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作為此文的“附錄三”。他這樣做,可能含有讓讀者自行評判誰開的國學書目更有道理的意思;可能還含有用梁啟超的書目來補充自己的書目這一層意思。梁、胡所擬書目比較胡

  適和梁啟超實際上各自開了兩個書目:一個是按照一般的要求,列出的比較詳細的書目;一個是按照最低的要求,列出的簡要的書目。胡適兩個書目,分別開了184種、39種書。梁啟超兩個書目,分別開了133種、25種。梁啟超書目上的圖書,比之胡適開的圖書,分量要小得多,總的說來也好讀一些。

  胡適的書目,給今天的文科研究生閱讀、使用,大致還差不多;推薦給文科的大學生閱讀,顯然不大合適。梁啟超的書目,最大好處是離各科大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較近,他們能用得起來。

  梁啟超開的詳細的書目,因文字太多,不能照抄;現將他開的簡要書目抄錄於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典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梁啟超強調,這份書單子上的書,是務必要閱讀的。“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以上書目中,有小部分書籍是胡適推薦的“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39種)中也有的,包括《四書》、《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左傳》、《文選》、《詩經》,只是所用本子不盡相同。說明這些書在國學著作中非常重要,不可不讀。大部分書籍是胡適書目所沒有開列的。兩相比較,梁氏書目有下列優點:一是沒有開佛教書籍。胡適的書目列有《佛遺教經》、《法華經》等四種佛教書籍。大學生不一定人人都要閱讀這類佛教著作;如果要了解佛教,可以先讀簡明的中國佛教史和簡明的中國禪學史著作;待有了一定的佛教知識和較濃厚的閱讀興趣之後,再找佛經閱覽不遲。梁氏不列佛經,看來是考慮到了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的。二是史部書佔相當的比例。有被稱為“正史”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及《宋元明史紀事本末》,彌補了胡適書目沒有列史部書的一大缺憾。三是列出了胡適忽略了的《莊子》、《楚辭》、《戰國策》。這三部書其實是很重要的,也能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四是列出了胡適遺漏的《禮記》,正是這部書,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樣的“大同”思想,對後來的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人有巨大影響。孫中山經常書寫的“天下為公”,即出自此書。五是在唐人的文集中挑選了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韓愈的《韓昌黎集》、柳宗元的《柳河東集》、白居易的《白香山集》等五種,不像胡適把一部洋洋大觀的《全唐詩》一古腦兒推薦給學生。

  不過胡適的書目也不是一點沒有價值。它列出《中國哲學史大綱》、《清代學術概論》這兩部書就很有道理。在閱讀《老子》、《墨子》、《韓非子》等書之前,先學習《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有好處的。同樣,在讀清代人的學術文化著作之前,先瀏覽《清代學術概論》,也是有益處的。另外,它列出了中國思想史上一部很重要、但為梁啟超的簡要國學書目所不收的王充《論衡》。胡適的書目,還列出了唐代以後各個朝代有代表性的國學著作,如《宋詩鈔》、《宋元學案》等,彌補了梁啟超書目忽略唐代以後國學著作的缺點。只是胡適可以少推薦幾部。清代崔述的《崔東壁遺書》、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這類書,是供專業人員研讀的,就不必要求學生覽閱了。

  胡適和梁啟超當年所開的國學“最低限度”書目,上面的好多書已重新出版,並且經過整理、標點,有的還加了導讀、註釋。現今的青年人閱讀國學書籍,比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青年人方便多了。



晁賀


學習歷史當然要看《史記》《二十四史》,但是都是古文,又內容多,要讀一輩子啊!

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一定要看,學習歷史不是去看熱鬧,要把握住中華文化的血脈,錢穆先生的書可以讓我們中國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中國文化傳統是什麼?我說:就是我們“中國人”。只要是箇中國人,在他身上就有中國文化傳統。

再說,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我說:中國文化傳統就在我們這許多中國人身上。進一步講,在我們的“心”裡。

說文化傳統在我們身上,這是淺的講;說在我們每一人的心裡,這是深的講。這話不是我個人提出來這樣講,可以說中國人向來是這樣講,這是中國人講法。

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應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應該能負起民族國家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內心修養上,應能有一副宗教精神。可說中國的士,應是一個人文宗教的宣教師。他們常要不忘記自己是半個和尚,或是雙料和尚,而不僅是一個有知識的讀書人。

出自《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精神》





大橘子侃古詩


如何學歷史,我淺談我本一點看法。

在中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文化中,中國每一個朝代的命運軌跡、興衰、榮辱、坎坷的沉浮,無不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更想更一步學習歷史,應先從《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鑑》等權威的史料為依據,以朝代興衰、更迭為主線來加以學習。

通過它們瀏覽幾千年,中國歷史王朝的興衰成敗,通過它們瞭解歷史,來感受人生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多的吸取愛國,為民、以及善良的民族風情,流芳千古的詩詞和動人的故事。從而更加啟發我們自己的人生之路。

《孫子兵法》,是首先推薦書目。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30至450年左右)。因為中國五千年傳統文歷史。包受了太多的戰爭災難,中國人民是一個有民族信仰禮儀之幫的大國,在儒家文化傳承影響下,人民更加和平共處。

可是國外勢力是狼性文化,他們時刻想到蠶食各國。中國人不僅要學習更多更廣的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不要忘記了過去戰爭帶來的痛苦。從而要學習軍士上的《孫子兵法》,只有這樣不忘歷史,時刻牢記戰爭的憂患之中。貨幣戰爭和文化戰爭他們一直在用。

《孫子兵法》是一部變政法理論體系,不僅用在軍士上。《孫子兵法》的思想與人類的共同價值觀相符合,更超越時代,無論從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是企業的權威著作。為了趨利闢害,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孫子兵法》的價值,不只對軍士活動和更對經濟管理所用。更重要在政治、外交、教育等多種領域顯現出巨大價值的影響力。《孫子兵法》不戰的思想共使人們認同,弘揚《孫子兵法》的思想,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為事業進行決策服務。中國歷史上每一本古典名著,都有他的寶貴。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捱打,國家在強盛,他們更會想辦法把我們拉下馬。所以《孫子兵法》之著作重要。








王義祥778


答:我的回答可能與傳統的理念有差別。

首先要說的內容估計大家都認同:學習歷史的途徑分兩種。一是進高校進行專業學習,二是自學。比如本人家裡父兄都是搞歷史的,且都是科班,使我自小耳濡目染,酷愛歷史。但又未能進入歷史專業學習,只能算是自學。說的也都是些自學心得。

其次,關於推薦必讀書目。恕我斗膽,把必讀書目分為兩類:1. 資治類。2. 醫學、自然科學等專業類。這樣分是因為,我們研究歷史的初衷是要以史鑑今。而今天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學科已經細分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醫學、軍事等。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歷史,自然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細分。但說到這兒,感覺有一本書是無論什麼分類都要讀的:那就是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類的書有幾種不同的著述,可以任選。我當初讀的是呂振羽的。我認為如果要通曉中國歷史,必先要有個科學而完整的脈絡瞭解方法。這之後,就應直接閱讀古籍了。畢竟我們在文字上與幾千年來的古人是相通的(在這方面全世界只有我們中華文化一家)。資治類必讀的書就是《資治通鑑》。中國歷史既是民族融合發展史,也是改朝換代史。中國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關於國家治理以及殘酷競爭取勝的智謀與實例。而在這方面記述相對全面的就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中涉及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寶貴的知識。關於自然科學的書我推薦沈括的《夢溪筆談》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關於農學,推薦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關於醫學的著述有《黃帝內經》、《金匱要略》、《肘後方》等。關於軍事有《孫子兵法》等。醫學和軍事方面的內容專業性太強,不敢亂說。

最後,在具體書目之外,尚有兩點想法與愛好歷史的諸君探討:

一、中國古文獻曾遭受過全面重大的毀改,許多已非原貌。這個災難是在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發生的,乾隆和紀曉嵐難辭其咎。具體可參考魯迅、吳晗等人的相關論述。

二、按現代科學的理論,我們現生存在三維空間或四維時空。而這個世界還存在著我們接觸不到的五維六維乃至更多維的時空。曾有北大學者說,更多維的時空能使人的能力更強,從而能夠把別的時空進程拿過來干預自己所在時空的發展。借問諸君:世界上,唯有中國保存了連續的歷史記錄,且先賢們早已通過文字傳遞出幾千年中我國某個階段出現過的重要信息,以便我們今後的發展參考。那麼,我們這個擁有特殊歷史文化傳承,掌握了幾千年從未間斷的信息載體的民族到底是生存於幾維時空?我們中國人能不產生奇蹟嗎?


陳若V06


1: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蔡東藩—中華書局

2:中國通史—呂思勉—中華書局

3:國史大綱—錢穆—商務印書館

4:中國史綱—張蔭麟—中華書局

5:史記—司馬遷—中華書局

6:春秋左傳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7: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

8:春秋左傳研究—童書業—上海人民出版社

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斷代史系列叢書

10:二十五史+十三經(推薦: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塵世中一小書蟲


學子欲覽華夏之史,入門首推《綱鑑易知錄》,對此書,末學做任何評點,不如引用書中之序言:

“故觀史務求其詳,論史必歸於雅。”

“苦簡篇之汗漫,為之摘要而刪繁;慮大羲之不明,為之提綱而挈領。典故則護摭源流,詳箋細釋,不必腹具經笥,胸藏史鏡,而燎若指掌。興地則溯厥沿革,援古登今,不必南浮北過,西至東漸,而宛如在目。分經別渭,辨淄知澠,則圈殊星列,妍媸爛然,而遊移上下之見不設也。沉奧屈曲之句,險怪奇澀之文,則點讀分明,鉤墨截然,而聱牙澀吶之苦不形也。迨夫字畫較毫釐,音聲辨織悉,務絕篇以襲為、謬以承謬之弊,則魯魚亥豕之誤,杖杜伏獵之羞,殆可免矣。至若覩此而失彼,記乙而忘甲,則注不勝注,解不勝解,失注則遺,復解仍晦,乃立見前見後法,如呼醉使醒,警夢使覺,則全部神理首尾貫穿,不猶全體血脈上下流通也哉。予乃今而知讀史之法,其在是乎?”


謙言益語


年齡的不同學習歷史的書的品種也就不同,我們小時候追的是《岳飛傳》《隋唐演義》《楊家將》《李自成》等等,演義的歷史比較多。中學後,隨著世界觀的改變,課本知識的累積,會看不少的名人傳記《毛澤東傳》《拿破崙傳》《袁世凱傳》等,現在的歷史書種類繁多,用眼花繚亂一點也不為過。主要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歷史書。在中國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比較喜歡看明史、清史相關內容的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