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鍾偉:疫情對房地產行業的八大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在週日舉行的“浦山講壇”線上講座上表示,本次疫情與2003年的疫情不僅表現在數字上,更主要是表現在經濟上。

01非典對經濟的影響遠遠小於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1)影響GDP不一樣樣,當年主要影響北京和廣東;當年北京佔3%,廣東10%,而這次影響範圍遍及全國影響GDP90%以上

2)人均GDP不同。10000人民幣、10000美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一樣時代大背景不一樣了;

3)城市化水平不一樣

4)人口流動不一樣

5)經濟發展模式不一樣,03年前是經濟過熱,當下是經濟下行的時期,非典后土地執行招拍掛,政府通過土地政策變革推高了房價,而當下是堅持房住不炒,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全球的供應鏈在承受壓力,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短時間內脫鉤,可能會導致國際市場供應鏈出現考慮中國備胎。也就是說因為中國經濟與世界段時間內脫鉤後導致了國際經濟使得跨國公司重新審視產業鏈的供應。外貿世界有30萬億美元,而中國有40億人民幣,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樞

極有可能產生產業遷徙,國內的遷移到沿海地區,而跨國公司可能會考慮在國外建立備胎。

02對房地產的影響雖然小於對貿易的影響,但是也不容忽視

新冠對房地產的影響,對房地產的影響會小於貿易;房子可以推遲購買,但是不會不買;被推遲的不會消失的需求。是具有延遲的效果。

具體對房地產的影響有以下八點:

第一,涉房政策並無實質變動。“房住不炒”和長效機制仍是主基調,但在保持既有政策大框架不變的背景下,樓市落地政策可能中性偏松,大都市核心區的危改舊改可能會有所加速。

第二,下半年樓市可能偏暖,原因在於疫情對工序衝擊的不對稱——購房需求仍在,只是被疫情推遲,但多重因素抑制了供給。不同於2018和2019年的量跌價升,2020年的銷售金額將略減。新冠肺炎疫情後的樓市不太會複製2003年“非典”後的走勢,因為“非典”之後的房價飆升,與其說是“非典”所致,不如說是土地招拍掛政策起了作用。

第三,老舊小區改造應成決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城鎮老舊小區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這些小區改造所需資金規模上萬億元,若按業主、社區、基層政府以及各方共同統籌推進,難度相當大,仍然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動員和資源配給,同時適當引入市場化操作。

第四,房地產區域佈局再調整。疫情之後的資本和產業遷徙難免,同樣地,區域重點也將更多地集中於政府治理能力相對較好、營商環境相對健康、民生服務相對較好的城市。16座千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可能會出現有限的郊區化跡象,核心區超高容積率綜合體有所退潮,綠色和健康住宅升溫難免。同時,第二居所概念也將得到普及。這將推動大都市建成面積加速擴張,東南沿海二、三線城市將更受關注。

第五,商辦物業REITS升溫。疫情使商辦物業幾乎停擺,對後續商辦和公共場所新風系統等改造升級提出了挑戰,同時國人過於頻繁的社交活動或許會有所收斂。這些都會降低自持商辦的回報率,加之開發商收斂激進的財務和銷售策略,有可能使他們對商辦物業的REITS,尤其是過戶型REITS的熱情有所升溫。

第六,物業管理和街區商業崛起。疫情之中人們對物業服務給出了不同的評價。城市中優質物業服務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認同,出行限制也使得解決“最後一公里”的街區商業重要性上升,大型綜合商超或略降溫。資本市場已充分表達了對物管類企業的青睞。

第七,康養、醫養物業發展迎來機遇。在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還難以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之前,如何關注老年群體的健康和醫療始終是難題,此次疫情凸顯了50歲以上,尤其是75歲以上群體如何獲得及時醫療介入的難題。這有可能提升即將步入老年、有付費意願的中高收入群體對集中式康養醫養的認可度。

第八,應考慮適當放寬住房改善型需求的信貸制約。經過多年持續的房地產調控,目前住房炒作風氣已基本消退,改善型需求成為主力軍,這意味著二次或多次置業的群體,比首次置業的群體更龐大,這些人也需要金融槓桿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