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疫情在家無聊?不如好好學習,學威國際商學院針對疫情相關情況,推出網絡碩士,讓想要學習提升的朋友通過網上也可以拿碩士學位。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

  當我們考慮到諸如向外國人行賄等簡單明瞭的倫理問題時,要使我們的直覺富有理性,要證明我們的幾乎是自動產生的反應是正確的,多重分析法是一種有益的方法。然而,當我們真正面臨倫理難題時,當我們所在組織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看來真正相互衝突時,多重分析法還是不是制訂決策的一種有效途徑呢?它能不能幫助我們確定在多大程度上虧欠了自己的僱員、客戶、供應商、經銷商、股東和公眾?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在本書第一章論及管理工作的倫理性質時,我曾經講到這些問題。我認為,我們對這些例子的看法不可能一致—我們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倫理觀,也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所以,我不打算談我的結論,只想講我的分析方法。

  ·支票帳戶服務項目的定價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小額支票帳戶對於銀行來說肯定是無利可圖的,所以人們認為對帳戶每月收費5美元,每次交易收費10美分的做法是合理的。這裡的倫理問題在於銀行地處市區,有許多老客戶,其中許多人已經退休,靠社會保險金度日,提出收取以上費用勢必會降低他們的生活水準。

  對這種情況如何分析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可供選擇的方法。我們是不是有可能設立一種新型的支票帳戶服務項目,也許每個月只限於幾次交易,從而使管理費用有所降低?是不是有可能使(支票和存款等)交易過程完全自動化,從而進一步減少開支?假如這兩種方法都行不通,那就讓我們改用經濟分析法。維持老年人的小額存款服務項目所需費用是多少?如果在當地只有一家銀行不按月或按交易次數向退休儲戶收費,結果使幾乎所有這樣的人都把錢轉存到這家銀行來,銀行將會增加多少開支?如果收費,又會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儲戶儘管理所當然地害怕攜帶現金,但還是結束帳戶,從而既使我的收入減少,又使我們的支出降低?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下一步是從法律方面進行分析。當然,沒有任何一條法律反對財經服務項目收費,然而,銀行無疑會預料到當地的某些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將反對主要向收入低的退休人員收費。如果收費,就會觸犯許多人假定的道德標準,最終可能還會導致法律的限制。最後,讓我們從道德的角度進行分析。普遍性的觀點一每個人在面臨特定情況時都被迫採取同樣的行動或者作出同樣的決定一在這裡似乎關係不大。如果不是因為會產生不幸的後果,我倒寧願讓每一位銀行家在面臨有些帳戶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對這些帳戶收取一筆費用。功利主義觀點一這種觀點與事情的後果有關一一在這裡用得上的。這種觀點通常被解釋成“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利益”。在分析倫理問題時,把功利主義用於開支和收益分析,接著考慮誰能從中收益,誰承擔開支,作用將會更大。收益的將是那些富有的社會成員,因為他們是能得到利息的大額儲戶,或者是分享紅利的銀行股東,而承擔開支的卻是當地那些年邁貧窮的人。這就產生了麻煩。毫無疑問,這樣做違背了羅爾斯教授提出的名言:只要在某些方面對處境比較困難的社會成員有利,利益分配不均就是合法的。這樣做也違背了諾茲克教授的名言,所採取的行動應該能夠增強而不是削弱社會成員自行決擇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能力。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

  對此如何定論?我並不太清楚—我早就說過不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但是至少我覺得我對這種情況的瞭解更加全面了,更有能力向別人解釋我的決定,並且對這個決定給予合乎情理的支持。

  ·廣告中的浮誇和不實之詞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這類倫理問題主要來自於那些試圖行騙的廣告。“過去3年中提高387%”是一則互助基金廣告的標題;這句話只有在那一段具體的時間內才是精確的一—從較長的時間來看,這些基金並沒有趕上道·瓊斯平均價格指數的增長。“利息為8.5%”是一則金融市場基金廣告的標題。標題旁邊有一個星號,版面的下部有一個腳註說,只有第一個月實行這種利率。“由(××保險公司)保險”這句話,在每一則提及客戶帳的廣告中都可以見到。它們所說的保險公司有一個杜撰的能吸引人的名字,如“萬順旅客公平保險公司”。這些廣告隻字不提這種保險公司只是一個獨家開設的財力匱乏的分號。

  對這類情況我們又怎樣去分析呢?我們還是先看看有哪些可能性。有沒有可能發動一場廣告運動,使廣告更加有效,更加真實?

  我想,我們可以認為那家廣告客戶—一家資金服務公司一一併非一成不變地想說假話,而只是想通過做廣告招徠顧客,以為說假話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如果廣告客戶不肯改變這種騙人的做法,那麼就有必要從經濟角度來考慮廣告戰。欺騙性廣告會使直接收入提高多少?與廣告費相比,這些邊際收入是多還是少?我們當中大多數人認為,欺騙性口號是沒有作用的,潛在的顧客立即就能“識破”這種假話。然而,我們從市場研究中可以發現這些廣告是有作用的。它們並不違法,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有這麼多含義相似的廣告。看來,我們必須從倫理和道德方面對它們加以分析。

  按功利主義觀點對欺騙性廣告的收益和開支進行分配,本身似乎並無不公之處,而且顧客自己應該謹防別人說話有假。所以,普遍性觀點看來作用最大。按這種觀點來看,首要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接受這一點,即每一個想增加收入的廣告客戶應該享有故意欺騙的自由?讓我再次說明,在使用絕對命令第一公式時,不考慮行動後果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一考慮後果,勢必就會引進與後果有關的功利主義觀點,你也就不會按照某一項原則去建立你的倫理信念系統。在這裡,這條原則指的是你有義務與別人保持一致。你必須考慮你要的是怎樣一種世界。如果在你所要的世界中,法官不想欺騙你,醫生不想欺騙你,教師不想欺騙你,朋友不想欺騙你,你就必須和他們保持一致,認為廣告客戶也不應該進行欺騙。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你也可以考慮絕對命令第二公式:與他人相處時,必須以滿足他人要求為目的,而不應該把相處當作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把別人視為一個個值得尊重的人,他們追求著自己的幸福,並努力自我改進。故意欺騙的做法看來並不是在尊重別人,而是讓別人為實現行騙的廣告客戶自己的目的服務。

  ·“飛機常客”回扣和公費旅行的泛濫

  大多數飛機常客都是因公旅行。對出差人員而不是對支付旅費的公司進行補貼一—實際上是票價回扣,這種做法是否得體,有一個倫理問題。從市場學的角度看,這樣做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決定乘坐哪一班飛機是出差人員自己的事情。我們當然可以從經濟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出差旅行人員應該代表所在公司的老闆。當他們本人接受回扣而不是把回扣轉交給公司股東時,就等於對他們的老闆不負責任。功利主義觀點也可以說明問題。好處進了個人的腰包,而開支卻由公司以及那些一般不經常出差、從而無法積累足夠的回扣進行一次免費旅行的人承擔。但是,以上兩種觀點不一定能令人信服。任何一家公司都會要求下級把回扣上交公司,以減少公費旅行的開支。吃虧的只是那些不會因公出差的人,因為他們不大旅行,不可能從中得到大量的實惠。可以從經濟、法律或道德方面找出理由的收益或開支分配表面上的不公平現象,並不是真正的不公平。

  這裡更為有趣的不是價格回扣中的倫理問題,而是那些要部門中其他人為經理本人積累資金的管理行為。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倫理問題,因為在公司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之間顯然沒有任何衝突。我們如果要說這是一個倫理問題,那只是由於它反映了個別人不誠實。這實際上是一種偷竊行為,把屬於別人的一些財產或利益歸為己用。也許,把這個情況講給我聽的那位學生根本無法阻止那位經理對別人做出這件事——顯然,如果公司負責人瞭解此事,他不是已經認可,就是打算認可一—但是她肯定能阻止他強迫她本人參與此事。她要是拒絕參與,她的上司也很難作出對她的職業不利的決定,因為他要指責她不合作,就必須指責自己。

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

  關於倫理分析和倫理難題後續繼續,由於本文限制,本文就介紹到這裡,更多詳情,敬請持續關注,更多學威國際商學院網絡碩士相關資訊,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