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人驚蟄代表什麼?

用戶51680061214


驚蟄

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裡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冬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

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才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

《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動了,這一聲空中的巨響,驚醒了冬眠蟄伏的動物們,現在紛紛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這就是驚蟄的意義。


趙波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土家雪妹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到3月5曰(農曆二月十二日)就能夠解除封閉,走出戶外,擁抱太陽。

仔細想想好像也不是很對,因為當年SARS到了5月份才銷聲匿跡的。不過就把這段話當作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吧,希望這一次到三月初,疫情得到控制,讓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不再受到威脅。

三月初即將到來的驚蟄是個什麼樣的節氣,讓人們有了這麼大的期許,一起了解一下。

驚蟄的由來

驚蟄最開始並不叫驚蟄,而是叫做“啟蟄”。顧名思義,“啟”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蟄”是蟄伏的意思,啟蟄就是說曾經在冬季時候那些蟄伏的動物們,到了這個時候,都紛紛跑出來了,動物開始活躍,植物自然也不會閒著,這時候就慢慢進入到了春耕的季節,長時間的農閒時間已經過去,農家人們就要開始忙活春耕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

啟蟄後來之所以改名叫做“驚蟄”,是因為到了漢景帝時代,因為漢景帝名為劉啟,所以需要避諱,於是將啟蟄改名為驚蟄,也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的意思。而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沒有必要避諱了,所以又重新開始使用“啟蟄”這個名字,但是因為“驚蟄”的時間已經有好幾百年,所以這個習慣已經改不過來了,驚蟄就沿用至今。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為驚醒,“蜇”為蟄伏,“驚蟄”就是驚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有哪些民俗習俗?

驚蟄吃梨

古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在陝西、山西及蘇北一帶流傳有“驚蟄吃個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

驚蟄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打小人”驅趕黴運

“打小人”在廣東和香港地區比較流行,通常在驚蟄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並非詛咒,而是另外的一種祈福形式,求一個心裡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時間是驚蟄日傍晚七點,地點則一般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

香港民間傳統會打小人,在銅鑼灣鵝頸橋“打小人勝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點香燭,將紙小人放在磚頭上,手執一隻舊鞋,口中唸唸有詞: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響,再放入元寶盆燒為灰燼。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我是青鳥


驚蟄,曾稱“啟蟄”。


漢景帝國時,為了避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稱為“驚蟄”。

驚蟄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意味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冬眠的昆蟲驚醒了。


唐代白居易曾有詩作《聞雷》,寫的就是驚蟄節氣。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在古代,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屋裡的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石灰具有消毒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撒在門檻外和庭院中,希望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不要來騷擾自己。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這些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廣西金秀縣地區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時驚蟄,還有一個重要的民間習俗: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過後,春花漸次開放。最先盛開的是灼灼其華的桃花,粉紅的、緋紅的,多重瓣的、半重瓣的,爭相綻放。


樹上花開,樹下草長,春光無限好。


悠然閱讀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sxh的文章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1]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多多tulip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


西神堂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開心就好566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蜇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蜇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在我國某些地區,驚蟄有食梨的習俗。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蜇”改名叫驚蟄,延用至今。



土右鍾海濱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在每年公曆的3月5–7日之間的一天。

驚蟄第一候桃始華。桃花紅,杏花白,氣溫回暖,村裡的桃花都盛開了,遠遠望去一樹樹桃花就好像一朵朵粉色的雲。驚蟄第二侯倉庚鳴。古時候人們將黃鸝叫做倉庚,驚蟄時期,黃鸝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發出悅耳的鳴叫聲,以此尋找伴侶。驚蟄第三候鷹化為鳩,鳩就是指斑鳩,鷹化為鳩,實際上,這是古人對周圍的景物觀察不夠仔細造成的誤解。在驚蟄節氣前後,動物開始繁殖,附近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布穀鳥則活躍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人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驚蟄的主要習俗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

宋代詩人陸游寫過一首關於“驚蟄時節”的詩:《春晴泛舟》“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中國文化重養生。《黃帝內經》上說: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意思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多出來慢慢走動,自身就會心情愉快,心曠神怡了,那麼就會身體倍棒,百無禁忌。但是這不是你熬夜理由,古人的晚和現在的晚區別可大了,古時候沒有什麼夜生活,大家基本早早就睡覺了,哪像現在11、12點還說早的。所以大家還是早睡早起,多多鍛鍊。

聽說有一些地方,比如廣西雲南等有些少數名族,在驚蟄有吃炒蟲的風俗,北方多是煮梨水吃,總之,是窩了一冬天正是靜極思動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