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宋朝為何寧可割地、賠款、納貢,偏偏就是不願意和親?

史事春秋


大宋自趙匡胤建國,其基本國策是:“重文抑武,獎農興商”!所以有宋一朝的三百一十九年,發展極不平衡。一面是高度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一面是孱弱的國防實力。而宋朝所處的時代,前有契丹、西夏;後有女真:蒙元。邊患一直是頭疼的問題。

宋朝歷史也曾有過幾次大規模的禦敵戰爭。如太宗徵遼,范仲淹御夏,岳飛抗金等,可以要麼敗多勝少,要麼被主和派所阻,難以長久,也沒有轉扭被動局面。

所以朝廷只能啟動“議和"程序。宋朝議和大的有兩次,即北宋“澶淵之盟";和南宋:“紹興和議"。

“澶淵之盟"是1004年北宋宰相寇準陪真宗皇帝,北征大遼,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對峙,簽訂的和議。宋朝以每年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白溝河以北歸遼的代價。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

按宋朝年稅入億兩白銀算,這個代價對宋廷來說,不疼不癢。

“紹興和議"是趙構秦檜害死岳飛,打壓了主戰派後和金人達成的和議。宋向金稱臣,宋帝須經金朝冊封;自淮河至大散關以北歸金,南宋每年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南宋得以偏安苟且。

不得不說,紹興和議後戰事平息,南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因為趙匡胤的國策之弊,整個大宋發展畸形,行動跛腳,對周圍強敵始終挺不起腰桿來。

花錢買平安就成了首選。

而女真、契丹、党項、蒙古等要的是金錢絲綢,土地子民,那比要個公主實惠的多。

趙宋王朝割地賠款,不過是割破肉皮出點血,送公主和親那是剜心頭上的肉。








滄州老夫子


和親是中原王朝處理與少數民族關係的重要外交手段。當自身國力抵抗不了外族的侵擾時,和親算得上是最有效的對外政策。一位公主的遠嫁,就可以換回雙方停止交戰,維護邊疆穩定。所以,自先秦時期,到西漢,再到唐朝,和親就常有發生。凡事都有特例,至宋朝時期,宋朝寧可割地、賠款、納貢,偏偏確不願意和親。細究其因如下。

首先,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國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使得士大夫在朝堂決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明華夷之辨,以中華正統自居,對契丹、西夏等異族有著一定的偏見, 正統思想不斷加深,民族觀念越來越重,也就對少數民族越來越輕視,認為他們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自上而下的國人一致認為和夷狄和親是件極不光彩的事,有損國家顏面,即便是遼兵壓境,也拒絕和親。 為了強調正統地位,在主觀上反對和親。

再者,宋朝經濟實力太過於雄厚,經濟手段高深,契丹、西夏等反而要被宋朝賺錢。如北宋其時,北宋政府歲入一億兩白銀,而《澶淵之盟》以來的歲幣不過三十萬兩,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之前的任何朝代。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紡織業、造船業、航海業等有了長足的發展,南方的農業、手工業的快速發展更是帶動了紙幣“交子”的出現,這個時期農業社會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邁進,工商業的極度繁榮帶動了國家收入(稅收)的突飛猛進,極大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更重要的是,遼國的貴族貪於享受,羨慕宋朝豐富的物質享受,購買宋朝的絲織品、茶葉等,把馬匹等賣給宋朝,反而自己虧了。

還有從遼國、西夏等和親國家立場來說,對和親也不感興趣。他們在中原王朝強盛時便臣服,衰弱時便侵略,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功利主義,和親除了一點嫁妝加一個公主沒什麼大實惠,而歲幣賠款就不一樣了,每年都有實際的收入。所以遼國、西夏等國家更喜歡賠款而不喜歡和親。

故宋朝時期,儒家思想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人們內心排斥與少數民族通婚。再加上經濟實力允許,宋朝統治的三百年間,一直沒有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和親。宋朝以納貢稱臣的方式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邊境貿易增多,經濟往來加強,反過來又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榮。所以,即使宋朝軍事弱,他們也沒有和親的意願。


劉文廣


引言

和親作為一種外交手段,經常被用來維繫邦交關係。在古代社會,統治者通常會運用這種“賣女兒”的方式來解決一時的危機。相對於割地、賠款、納貢來說,和親看上去或許是最為經濟的一種邦交方式。而宋朝在面臨外患的時候卻不去考慮和親這種方式,在這背後又隱藏了哪些原因呢。


分析

  • 歷史上和親的典範

在宋朝之前,和親是經常存在的,有很多的和親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1、昭君出塞: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是我國最為成功的和親典範之一。當時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而依附於漢朝。呼韓邪單于為了能夠獲得漢朝的支持,主動向漢元帝自請為婿。漢朝當然也希望能通過呼韓邪單于來消耗郅支單于的力量,於是就從宮女中選了一個人嫁給了呼韓邪,這個人就是王昭君。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最終控制了整個匈奴,昭君出塞這個事情也在後世廣為流傳。出使後的王昭君和匈奴人相處的很好,還向匈奴傳播了大量的文化知識,為匈漢和平做出了貢獻。

2、文成公主入西藏:在中國歷史上,文成公主入西藏是同昭君出塞有著相同歷史地位的和親。當時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經過了一番奮鬥之後,相繼的擊敗了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部落。連續的勝利之後讓松贊干布開始膨脹起來,於是他開始向大唐進軍。在被大唐擊敗後,他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不足,主動向大唐請婚。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從宗室中選了一女子,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在此之後的長達兩百年時間裡,吐蕃與大唐都維持著相對和平的關係。每次有新的贊普要繼位,都會請唐天子來“冊名”。文成公主雖然遠嫁到了西藏,但是她為西藏帶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促進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

  • 和親的目的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我們會發現,不同時間段的和親有著不同的目的

1、為了緩解當時所處的危機環境。在漢朝建立的初期,漢高祖劉邦被匈奴的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因為當時漢朝的實力不足以戰勝匈奴,漢高祖派遣婁敬為使者,與匈奴和親: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婁敬往結和親約。

這一次的和親雖然漢朝是以失敗者的身份主動提出的。但它給了漢朝發展的時間,讓建立不久的大漢王朝得以休養生息。

2、以軍事為目的的和親。在古代的時候,和親往往也是締結盟約的一種手段。當一方的力量不足以滿足他所要完成的軍事目的的時候,就會選擇和親的方式來尋求新的軍事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軍事目的。

3、以促進雙方和平,穩固兩國關係為目的的和親。歷史上,最被人們所稱頌的兩次和親,都為和親雙方帶去了和平,這是一種偉大的和親,沒有什麼比和平更加可貴。

  • 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外交政策中沒有和親

一、根據不同的協議來分析其原因

  • “澶淵之盟”:

1、“澶淵之盟”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遼國要稱宋朝為“兄長”。由此可見“澶淵之盟”在經濟上宋朝的確是損失了,但是在名號上宋朝看上去反而更有尊嚴。所以說,對於好面子的宋朝而言,統治者不會選擇“和親”這種有損國家“尊嚴”的方式。

2、對遼國而言,能得到歲幣這種有實質性價值的東西,要比“和親”來的更實惠。和女人相比,遼國更為缺錢。而對宋朝而言,他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付這一筆“歲幣”,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那就不會用人的。

  • “慶曆和議”:

1、“慶曆和議”是北宋與西夏的和議。在簽訂“慶曆和議”的時候,西夏已經與遼國聯姻了。宋朝怎麼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西夏來做一個第三者呢?

2、西夏的統治者李元昊是一個民族感極強的人。他根本就瞧不起宋朝,即便宋朝拋開自己的面子選擇與李元昊和親。按照李元昊的個性來看,他都會選擇拒絕。

  • “紹興和議”

1、南宋朝廷於金國簽訂“紹興和議”的時候宗室早已經被金國擄走了。當時的南宋根本就沒有宗室女子可以去和金國“和親”。

2、金國更在乎的是南宋的土地與財富,即便有宗室女子可以“和親”,那也只能是附贈品,無法替代土地與財富。

二、對上述的原因進行一下總結

1、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民族政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到了宋朝的時候,對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土地、財富這些更為實惠的東西,要比“和親”為他們帶來的實際價值高。

2、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和親之所以能成為有效的外交策略,有很大程度上基於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政權的內心敬畏或者憧憬。雖然說有些時候是中原政權在弱勢的時候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而言,這種和親可以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而宋朝的時候,無論是西夏也好,還是遼、金也好,他們並沒有覺得中原政權有多麼的高貴,他們不需要滿足這種虛榮心。

3、宋朝本身也不願意選擇和親這種有損尊嚴的事情。在宋朝的統治者眼中,和親是一種羞辱,他們寧可選擇用錢來換取和平,也不想通過“賣女兒”的方式來維繫雙邊關係。

結語

“和親”作為歷史上一種慣用的外交方式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外交政策在宋朝卻沒有被使用。宋朝寧願選擇割地、賠款也不選擇和親的原因要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看。主觀上宋朝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而牴觸和親。客觀上少數民族政權也不願意選擇和親的方式。同“和親”相比,賠款與土地帶給他們的實際價值更大。


再言春秋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其文人治國和繁榮的商業經濟而著稱,卻又因為對外戰爭的失敗和妥協而長期遭受詬病。可是有一件事向來難以理解,為何北宋寧願割地賠款也不願意和親呢?這與歷史上漢朝、唐朝的和親而不割地賠款有著巨大的差別。原因其實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莫過於此。

首先,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對士大夫的態度可謂是仁至義盡,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使得士大夫在朝堂決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明華夷之辨,以中華正統自居,對契丹、西夏等異族有著一定的偏見,為了強調正統地位,在主觀上反對和親。

再次,宋朝經濟實力太過於雄厚,經濟手段高深,契丹、西夏等反而要被宋朝賺錢。俗話說,能用錢擺平的事都不是事。就以北宋來說,北宋政府歲入一億兩白銀,而《澶淵之盟》以來的歲幣不過三十萬兩,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更重要的是,遼國賺錢後,遼國貴族又貪於享受,羨慕宋朝豐富的物質享受,又購買宋朝的絲織品、茶葉等,把馬匹等賣給宋朝,反而自己虧了。和親反而對北宋有利。

最後,遼國、西夏對和親自己也不感興趣。這些異族在中原王朝強盛時便臣服,衰弱時便侵略,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功利主義,和親除了一點嫁妝加一個公主沒什麼大實惠,而歲幣賠款就不一樣了,每年的都有的孝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遼國、西夏自己更喜歡賠款而不喜歡和親。


海洋說歷史


1、靖康之恥前北宋對遼基本只是賠款,沒必要和親、割地;如日本史學界竟認為(講談社),“澶淵之盟的30萬賠款,是一種賞賜性質的賠款”;


2、靖康之恥後敵強我弱,宋對金奉表稱臣。這回就算想和親,金朝也看不上;我喜歡哪裡的女人,直接搶或者要就行了,幹嘛娶你?



一、和親的前提是基本平等、地位差不多。

處對象講求門當戶對,不能相差太多。比如今天,某非洲貧窮國家的女人,想嫁給中國TOP5的富人,你問問中國人願意嗎?


漢唐和親,是因為匈奴、吐蕃實力和當時中國差不多少,還喜歡中國文化,公主送過去,隆重歡迎,當個王后、妃子什麼的,互惠互利。


而北宋前期軍事實力有的,澶淵之盟射死蕭撻覽,前中期守城戰也是勝利居多。這個時候只要稍微出點血,一年收入的0.3%(北宋當時歲幣收入1億貫,掏了30萬歲幣),不比嫁公主合算?


(澶淵之盟)

哪個父母都算的來這筆賬。


但後來宋徽宗在位時期,宋朝秦檜、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當道,最終落得靖康之恥;宋皇室被搶的后妃、公主、妃嬪達上千人,多進金國洗衣院,為娼為奴,你想和親,那時高攀。

(靖康支持宋朝的公主一文不值 )


二、後期,蒙古崛起,宋金關係又顛倒。


其實宋金和議有多次,宋對稱臣,到叔侄、到叔伯;金國在更北面蒙古的壓力下,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這種情況下,南宋報仇心切,錯誤的聯蒙滅金,更不必和親了。


(宋蒙戰爭)

到了更強的蒙古南侵,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知道南宋孱弱,只需要征服,更不會和南宋和親了。


三、結語:


人生在世打拼第一,否則,你連和親的機會都沒有。南宋就是例證,引以為戒。


濤說精彩歷史


在強敵時常壓境的情況下,宋朝堅持不和親。這其中,什麼因素使宋朝如此堅守自主的婚姻陣地呢?本文試從文化和經濟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緣由。 背景之一:宋朝士大夫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態度 一、外求謀和,內嚴守備,待機消滅之。 北宋宰相李昉持這樣的觀點:“……況天生北狄為患中國,漢髙祖以三十萬之眾,困於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親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彌優,外示羈糜,內深抑損,而邊城晏閉,黎庶息肩,所傷匪多,其利甚溥矣。況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縣,稍減千金之日費,密諭邊將,微露事機,彼亦素蓄此心,固乃樂聞其事。不煩兵力,可弭邊塵。



御前帶刀侍衛


不是不和親,而是和親已經沒有用。宋遼對峙和漢匈之戰不同,漢朝時期,匈奴的社會發展很低,只是早期部落聯盟體。他們抄掠漢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對於漢朝的政權和法統不感興趣。所以,白登山之圍中冒頓單于貪圖財貨而放過了劉邦,並非是一念之差,而是因為他們的戰略目標已經得到。匈奴入侵很多都是為了人口、牧場、金銀、婦女。所以以公主和親,附贈大量的金銀他們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到了宋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經歷了五胡入華和大唐盛世的洗禮之後,文化社會發展等進程很快,在五代時期遼朝的建立就已經是從法統上與中原王朝並立的朝代。而這種格局的核心就是統一中國,消滅並立政權,是自己的法統成為正宗。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遼國進取燕雲十六州,石敬瑭稱臣的事情發生。在這種局面下,和親基本上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遼朝的君主已經是皇帝而不是單于或者可汗,他的身邊可以有很多的妃嬪。漢族公主最多隻能是其中之一。根本沒有影響力,也不會遲滯遼朝進取中原的決心,所以和親無效。

第二,遼朝的皇后基本上在述律氏(後改姓蕭)之後,都是從蕭氏家族中誕生。只有遼世宗的皇后是漢人甄氏,這就導致漢朝女子在遼國內部幾乎沒有可能掌握權力。在各種派系之中根本就沒有漢人的生存空間,有漢人血統的皇子比如耶律只沒的下場也非常慘。他與宮人私通。遼穆宗耶律璟聽聞大怒,“鞭笞數百,刺一目而宮之,繫獄,將棄市。其弟遼景宗即位後被釋放,賜以所私宮人。又封為寧王。保寧八年,妻造鴆毒,被奪爵,貶烏古部。”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朝就沒有再使用和親的政策。


經典守望者


不是不願意和親,而是沒有和親的條件。

和親分為三種,一種是我弱敵強,第二種是我強敵強,第三種則是我強敵弱。

和親最多的是漢、唐兩朝,這是同外邦軍事實力相差不大,或暫時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進行的外交行為,但本朝與外邦的力量隨時會發生顛倒。漢朝剛開始的和親是不得已而為之,後來則是我強敵弱情況下,對他們進行的恩賜。

唐朝,文成公主和親,那是兩個強盛的王朝彼此進行的平等交往,宋朝哪個時期有這種可能?

可是,終宋一朝,都是被別人追著打,根本不存在可以顛倒軍事力量的情況出現。和親,是權宜之計,不可能成為永久之策吧?!

宋提出和親,估計別人也能同意,但割地、賠款、納貢一樣也不能少,那和親還有什麼意義?!

軟弱的宋朝只是讀書人的天堂,卻是民族的恥辱。


乾坤看世界


從五代十國末期開始,儒學復興,朝廷就越來越重視個人了。

畢竟儒學傳統,以人為本,和親這種事,太沒有人性了,在士大夫看來,跟給河神送女人,幾乎沒有區別。

五代十國太亂了,人們達不成一個共識,沒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活的提心吊膽的。

百姓活的艱難,統治者也不容易啊,說被殺就被殺了。

漸漸的,人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啊!

要想安居樂業,人們就得達成一個共識,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

那達成一個什麼樣的共識呢?建立一個怎麼樣的社會秩序呢?

佛道兩家不行,漢唐都重視佛道,可是結果是什麼呢,人們常說,髒唐臭漢,這兩個朝代的結束,都帶來了長久的混亂,三國亂世,五代亂世,人們都生活的水深火熱。

漢武帝時期,確實提出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也只是走個過場,形式主義,並沒有真正的實行下去。

最後,通過歷史的總結與教訓,統治者認識到,只有儒家!

只有儒家才能拯救這個已經破敗不堪的社會。

事實證明,重視儒學的宋明兩朝,都沒有出現統治者被自己人弄死的結果。

而且他們的結束,都沒有帶來長久的混亂。

就算是清末,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沒亂了多少年。

畢竟,清朝也是以儒治國的。

其實元朝大體上也是以儒治國,也還好。

總之,宋朝以後,就沒有出現三國,五代這樣的亂世。

也沒有出現過秦始皇,隋煬帝等這些不重視百姓生命的皇帝。

也沒有出現司馬懿,趙匡胤等謀反成功的逆臣。

不得不說,這是儒學的功勞。

儒家能保證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能保證人們的生活穩定不動盪。

即使是更新換代,只要新的統治者重視儒學,也能很快的確立權威,重新穩定全國。

所以說,宋朝之所以,割地,賠款,納貢,就是不和親,背後的原因,就是儒學的復興!以人為本!



茅匯


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宋朝開國之君趙匡胤,從被下屬黃袍加身被迫當上黃帝,登上帝位後,擔心下屬效仿,後杯酒釋兵權,一杯美酒加上三寸不亂之舌讓所有大將放棄兵權去各地購置物業,導致宋朝在軍事方面很是薄弱。

和親自古以來就有,從漢唐就有,漢唐在歷史上屬於比較強盛的國家,周邊小國願意接受和親是想依附強大的漢唐,而到了宋朝時,周邊的遼金各國軍事力量還是比較雄厚,感覺接受宋朝和親是有點看不上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不配跟我和親。具體是什麼原因個人的分析,還請各位有好的見解多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