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六和塔的前世-今生

西湖邊塔有很多,而且可以說個個都有故事,比如保俶塔有個錢弘俶,雷峰塔裡有個白娘子。人們都說:“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其實這後邊還有一句,就是“六和是將軍”。這個六和就是指的六和塔,它位於距離西湖大約三公里處的月輪山上,是屬於宋代的高大建築遺存,而且這六和塔也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花和尚魯智深。

說這魯智深跟著招安後的宋江去鎮壓方臘,在這錢塘江邊月輪山上一座寺內,臨時駐紮,半夜魯智深聽到咚咚咚的戰鼓聲,以為賊人追殺,摸了禪杖就要打出去,被半夜打更的僧人看到,告訴他不是敵人戰鼓的聲音,這是外面潮水的響聲。

魯智深聽到這潮水之聲,突然想起當年師傅給他的偈語:說,智深是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然後魯智深就在寺裡坐化了,這座寺廟,就是六和塔所在的六和寺。

攻打方臘成功以後,武松為了陪伴他的親密戰友,因此也在旁邊的開化寺出家,年八十善終,長眠在了六和塔旁,現在在西湖邊還有武松的墓,就位於西泠橋邊,雖然這都是傳說,但是卻給六和塔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六和塔的來歷,還和這潮水有關。錢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每月潮汐間,會形成氣勢磅礴的自然觀---錢江湧潮,古詩說“十萬軍聲半夜潮”,這潮水的聲音頂的上十萬軍人的吶喊聲。在古時候,這潮水不像現在還是個自然景觀,人們在八月十八還要花錢去看,在當時,每年潮水都會帶來潮患無窮

到了北宋開寶三年,當時的吳越國王錢鏐命令智覺禪師主持,在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建了這“九級浮屠”,以鎮這江患,所在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六和寺,所以此塔才以寺名的。

南宋紹興年間,重建六和塔,目的還是一個,對付江潮。可見六和塔和錢塘江是相依相存的,若沒有那潮水,也就未必會在這裡建六和塔了,江潮倒不見得就此鎮住了,但後來在塔頂裝了巨燈,為江裡的船隻提供了導航,這倒的確便利了航運。

方臘造反,殺進杭州,把這塔一把火燒了。等以後再建,塔基佔地只有1.3畝,比最初建時小了很多。從吳越王最初建塔到後來歷朝歷代,六和塔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它是屢毀屢建,我們眼前的六和塔,已不完全是當年的樣子了

那歷史上的六和塔,是什麼樣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六和塔是宋代的建築,而六和塔可以修復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還應該感謝一個人寫的一本書,這個人就是梁思成,這本書就是《杭州六和塔復原計劃》。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中國第一批學習建築專業的大師之一,他老婆就是林徽因,中國國徽的設計者之一,現在在西湖邊的花港觀魚裡還有她的鏤空雕像。他們兩位也是中國古建築測繪的創始人。

在1934年的時候,當時浙江建設廳的曾養甫廳長,想把六和塔復原成南宋時的樣子,但問題是,南宋時期的六和塔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也沒有照片資料留下來,後來,曾養甫就邀請當時在清華大學教建築學的梁思成來杭州出謀劃策

梁思成來到杭州,在六和塔一待就是十幾天,六和塔裡面的每一個斗拱都被他一一量過,再用得來的尺寸、用材、雕刻花紋等素材,和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營造法式》對比,最終他得出結論:六和塔塔身的形制、用材、體例、浮雕圖案都符合南宋李誡《營造法式》裡的規定,六和塔是原汁原味的南宋時期建築物。

說到這《營造法式》,大家可能在初高中的技術課本里聽說過,他的作者就是北宋的李誡。

在中國古代,建築師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而且他們也大多不識字,怎麼造房子、建亭子都是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而且在當時,建築還根本算不上是一門學問,因此當時對於建築也很少有文字記錄

北宋建國後百餘年,大興土木,各種花園建築越建越多,又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當時負責建築工程的官吏貪汙成風,瞞報謊報,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下令編成《營造法式》一書,對建築的用料、設計標準、施工規格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於是建築的嚴格等級制度就被確立了下來

《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系統闡述建築技術和建築等級的一部書。

題外說一句,現在我們在看一些古裝戲,說實話,戲說成分有很多,其實,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是我們現在很難想象的。在當時,你穿什麼衣服,戴什麼首飾,坐什麼轎子,家門口放點啥都是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說這幾年很火的清宮戲,裡面那些官員的帽子上有一顆紅珠子,一根孔雀翎掛著,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像在清朝,官員的帽子就代表這官職的大小。在帽子上的那顆珠子代表著一個官員的級別,如果上面是紅寶石珠子代表著一品官員,珊瑚珠子則代表二品,藍寶石是三品,青金石是四品,水晶五品,硨磲就是六品,素金七品,陰文鏤花金八品,陽文鏤花金九品。帽子上沒有珠子的,就是無品級。而從建築這個角度來說,古時候就算平民再有錢,也不能按照《營造法式》裡的花樣在自己家裡隨便建造。比如天安門高33米,在清朝你敢在京城裡蓋個34米高的建築,立馬殺頭。”

在古代,唯一能跟皇家同級的建築只有廟宇。

李誡在編寫的《營造法式》時候,是在杭州工匠喻皓《木經》(已經失傳)的基礎上編成的,它是北宋官方頒佈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

梁思成還因為仰慕李誡,給兒子取名“從誡”。

梁思成在六和塔這十幾天的考察再加上他對同時期杭州其他古塔的考察以及結合《營造法式》等文獻資料,對六和塔的原狀作了合理的推測,繪製了《六和塔原裝圖》

1935年還出版了《杭州六和塔復原計劃》這本書,書裡詳細的記載了六和塔立面圖、剖面圖、塔內各層平面圖以及屋頂平面圖。同時,梁思成還在文字部分詳細地講述了他對六和塔考察的成果,以及他繪製復原圖的相關依據。這本書同時還有施工方案,梁思成在書裡開闢專門篇章,講述瞭如何恢復六和塔原狀的具體施工過程,以及在施工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如果說這本書唯一缺點是什麼,那就是當年公開出版的數量太少,最早的時候杭州相關單位還只有影印本,直到2012年的3月6日,上海港務局一位退休職工才送來了一本原印刷版本。

後來這塔為什麼沒有修復呢?

梁思成做好這一切測繪修復工作的時候,曾養甫被調到了廣東,再加上抗日戰爭爆發,不要說修塔的錢了,連安全都沒有辦法保障,六和塔的修復工作就這樣耽誤了下來

題外話一句,在1934年,梁思成在杭州忙著測繪六和塔的時候,同年的8月8號這一天,茅以升也正在錢塘江上建設大橋,杭州的錢塘江大橋,還是值得一說,後面有時間,可以說說

有人可能會問,雷峰塔和六和塔哪個有名?

論名氣,雷峰塔在中國都是鼎鼎大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你們看到的雷峰塔只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六和塔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它還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而且,它還是名單裡唯一的南宋時期的塔

現在我們看到的六和塔高59.89米,從外觀看有13層,其實內部只有7層

乾隆皇帝當年還親自登臨過,還給每一層取了一個名字,一名初地堅固,二是二諦俱融,三為三明淨域,四是四天寶網,五為五雲扶蓋,六是六鑑負戴,七為七寶莊嚴。

史料記載,乾隆皇帝6次南巡每次都蒞臨六和塔。現在我們去六和塔,一眼就能見到六和塔東西兩側修了一圈高約2米的暗紅色圍牆,圍牆頂部還用小青瓦蓋出“人”字屋簷,這正是根據乾隆《南巡盛典》的記載才恢復了的。

現在在六和塔邊上還有西湖邊上最大也是最完整的一塊御碑,碑上刻的就是乾隆皇帝公元1751年來六和塔時寫的《六和塔記》。

乾隆6次南巡,為什麼每次都蒞臨六和塔,且留下那麼多文墨史料?據《南巡盛典》記載:“乾隆十六年,聖駕南巡,厲念海塘,特幸寺中,親登塔頂,悉江流之曲折……海若不驚,聖情悅豫,爰親灑,辰翰為文,以紀盛事焉。”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原來乾隆是擔心沿江堤壩不能擋住錢塘江潮水,於是親自登塔,到塔頂至高處望江,發現江水平穩流淌,也就放下心來。

說到六和塔的名字,其實也是很有意思,關於六和塔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

一說古人稱天地四方為“六合”,莊子有: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說法,故而得名

二個就是更加適合民間的故事,說是以前錢塘江邊有一個叫六和的小夥子,為了鎮壓錢塘江的潮水,就每天擔石頭鎮潮水,保一方平安,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建了一個塔起名叫六和塔

真正得名是因為佛教典籍《本業瓔珞經》中“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所以得名“六和”

在六和塔陳列館的後廳就懸掛著“六和敬”的匾額

其實,關於六和塔故事還有很多,比如中國早先的寺廟結構,一般是“前塔後院”,六和塔當然也不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座孤塔,圍繞著它的還有圍牆,塔院,開化寺等等建築,雖然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塔,但是在很多歷史故事和傳說裡,都有寺和塔。

比如說我們前面講到的魯智深就是坐化在開化寺。如果你現在去六和塔,還可以看到一塊牌子:“開化寺遺址”。當然,你看到的只可能是一條長7.5米的甬道

據史料記載,六和塔建成後,又建了塔院,就是開化寺。北宋宣和年間,開化寺被燒燬了,直到南宋才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建了一座規模更大的寺院,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南宋時期的遺址。

那開化寺的寺院建築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在一張老照片上還是可以看到,這照片是1926年一位日本人拍攝的,最後由一位美國人在開化寺遺址挖掘的時候送給了杭州市有關單位

照片上的開化寺緊貼六和塔,位於塔西,由照壁和四進院落組成,白牆黑瓦,沿一條南北方向的中軸線排列,最後一幢體量要大些。在這個照片上還有個特別有趣的地方,1926年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之江路,之江路是後來填了一部分錢塘江才修了起來,而且在六和塔下面還有一個碼頭

六和塔邊上就是錢塘江大橋,有機會說一說

這就是六和塔的故事

更多故事關注“杭州的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