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历史上谁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宝阿宝呀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文是圣人,开创儒家心学,影响波及世界各国。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王圣人自幼习武善骑射,双手能左右开弓,个人军事素养极高。主要是年轻时逃避太监刘瑾的追杀锻炼出来的。还善于用兵,宁王叛乱时,他未要朝廷一兵一卒,35天就俘获宁王。正德朝他多次平灭山贼草寇,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不瘦的瘦瘦瘦


伟人毛泽东!文: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

武:谋略家!指挥家!战斗家![赞][赞][赞]


紫苏252947896


不必远征古代,近代就有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他既是战略家、思想家和理论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更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有生之年,不仅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这样光辉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体系,还留下了老三篇这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

“老三篇”短小精悍、简明深刻,十分通俗地阐述了“我是谁”、 “为了谁”、 “依靠谁” 的问题。显示出中国人对人类道德伦理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一度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力量源泉。年纪大一些的,对这三篇倒背如流并不稀奇。

如果说这是“文能提笔安天下”,那么“武能上马定乾坤”呢?

毛泽东一生指挥战役大大小小数百场,无论数量、规模都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三大战役的震惊世界,朝鲜战争的火中取栗,都铸就了丰碑。看评论很多人说到曹操,当然,曹操也算是这一类人,惜乎三分天下,少了些底气。


诗词桃花源


在中国历史上,若问谁能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从答友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不乏历代的帝王将相罗列其中,但我心目中文治武功堪称华夏第一的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莫属。

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本应三尺讲台持教鞭的他,目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拯百姓于水火,立志图存救亡,毅然决然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他目光高远,指点江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中国革命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他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是伟大的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

诚如古人所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独领风骚的心路风景和人格魅力。

毛泽东的诗词大都气势磅礴:“雄关漫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些诗句情感饱满,意境宏大,用词通俗易懂,是鼓舞壮志,凝聚人心的战斗号角。

毛泽东除了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外,理论著作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100多万字的《毛泽东选集》为经典。

选集涵盖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其政治性、哲学、历史性甚至文学性不言而喻,充满着博大的哲思和智慧,即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是常读常新,受益匪浅。

《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毛泽东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论持久战》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形势,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战略方向;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则是根据历史、现状和基本国情,深刻论述了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以及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使命。

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得以确定。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及时扭转了错误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由此走向了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

为摆脱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动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四渡赤水,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的阴谋,取得了战略转移的重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并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点明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和民众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以游击战、运动战、地雷战以及地道战等各种形式,积极配合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八百万正规部队,推翻了蒋家的反动王朝,使祖祖辈辈受欺压受奴役的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近百年来,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又站了起来,贫穷、落后、黑暗的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神州大地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毛泽东为此而欢欣鼓舞:“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他热情讴歌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他热切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些诗句,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毛泽东之所以被后人广为推崇爱戴,不仅是他前无古人的文治武功,更是他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这是那些王候将相根本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认为,毛泽东“文能提笔安天,武能上马定乾坤“,是众望所归,无人能及的。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历史上谁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如此悠久而又璀璨了历史长河中,一波又一波优秀的文人和出色的军事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能够做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也不在少数,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觉得能够称得上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历史英雄人物:

三国时期的曹操

曹操,被后世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毛主席曾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了中原北方,使中原的社会渐趋趋于稳定,经济生产逐渐恢复。同一时代的诸葛亮和曹操在军事功绩方面有一拼,在排兵布阵上不输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从小就随父带兵打仗,可以说是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司马光曾称奇“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朱元璋也称赞他“英姿盖世,武定四方”;毛主席曾狂赞他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李世民有运筹帷幄之才能,在玄武门之变胜利后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贞观盛世”,让大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农民皇帝之一。从一个贫苦的农民,从带兵打仗起家,历经血雨腥风。顺治帝曾说“历代贤君,莫如洪武”;毛主席还曾夸朱元璋“一个放牛娃,人倒不蠢,得民心,赢天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惩治贪官,兴修水利,狠抓教育,加强海外交流,创造了明朝历史上了盛世“洪武之治”。


大史官


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和平独立安定的国家,没有一个独立和有主权的国家,你不想开放你说了也不算数,所以说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文武双全的伟人,无人能比。





中华情


中国历史上,大文豪与大英雄可谓层出不穷,但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韬武略之士,细数起来还真的不多,而真正做到的,古往今来只有一人。

我小时候没少看《说唐》《飞龙全传》《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但书中的人物大抵都有较大的虚构成分,所谓的文韬武略之士也就不足为信。筛选下来,真正有过沙场点兵上阵杀敌经历,又有诗词留存后世文武全才,似乎只剩下南宋时期的岳飞和辛弃疾。当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穆遗书》是虚构出来。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开篇壮志凌云气盖山河,接下来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半生悲凉唱叹,却依然以“莫等闲”来激励自己,也是说与天下人共勉的。下阙更是喷薄倾吐丹心壮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直抵黄龙。终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英雄气概与忠勇之心,肺腑倾出。也正是这英雄气概,令金军闻风丧胆,故而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还有《小重山》词,虽没有前篇高昂,但意境尤为深远,“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道出壮志难酬的孤愤与悲怆。再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背景是公元1133年10月,金兵占领襄阳等六州,直指鄂州(武汉)及湖南。岳飞领兵出征,三个月便收复六州,却不得不奉旨率部班师回鄂州。期间,岳飞上书朝廷,请求率20万精兵直捣中原一举收复失地,乃有此词,一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抒发了岳飞念念不忘的北伐壮志与一举收复失地的豪气。

辛弃疾自幼生长在金人占领地,可以说是自小历练少年抗金,21岁时便拉起一支两千人的抗金义军,后投奔耿京,准备大干一场时,不料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辛弃疾率残部袭击金营,将叛将擒获,而后率义军渡淮水归宋。尽管他的英勇善战名重一时,可朝廷并不信任他,从未将他安排在抗金前线的主要位置上,故而有了“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苦恼,直到41岁时出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才有了些许调兵遣将的权力,可他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得不到朝廷的响应,很快又遭弹劾去职,但壮心不已。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陈亮)壮词以寄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既是回想自己当年的抗金情景,更是期待自己的梦想和主张得以实现,从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直到主张北伐抗金派韩侂胄得到朝廷重用,主战派才得以重新起用,辛弃疾时年已64岁,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转任镇江知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于是有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京口是三国孙权时期的重镇,一度为吴国都城。京口还是刘裕生长的地方,并以此为基业,取代东晋政权后,两度挥戈北伐收复故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对前朝英雄人物的仰慕,再回想自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归宋已43年,壮志未酬,如今再度领兵,不禁扪心自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继而有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与期望。其时,就连陆游得知辛弃疾镇守江防要地京口后,都为之感到振奋。

此外,清朝的纳兰性德能算上半个。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康熙皇帝的随身侍卫近臣,是文武兼备的,且多次随康熙出巡,还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和考察沙俄侵略边界的情况,只可惜英年早逝。虽无战功,却是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名篇。如此看来,纵然岳飞、辛弃疾具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韬武略,可终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集此大成者,惟毛泽东一人也。也惟有毛泽东,真正做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一手“激扬文字”,一手“指点江山”,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藏地菩提a子树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答案对你能有帮助。

中华历史,灿烂五千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举不胜举。笔者这里仅举三例,回答这一问题。

曹操

曹操,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陈寿《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其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常为后世人称道。

曹操生逢乱世,崛起阡陌,“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平定北方,而后率八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鏖战赤壁,想一举统一天下。曹操一生经历大小五十多场战役,胜多败少,据说只打了五次败仗。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可见一斑。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政治上的影响,奠定了他文坛领袖地位。他戎马一生,战争空隙,他呼朋唤友,吟诗作对。他的作品《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的愿望。

文天祥

文天祥,宋宝佑四年进士第一,新科状元,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处时代,大宋王朝风雨飘摇,时局动荡。文天祥一介书生,毅然担起救民于水火的重任。德祐元年,京城告急,文天祥亲自率军勤王,随后转战东南。

宋元对峙期间,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又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北营,谈判相关事宜。其时,宋王朝已经投降,文天祥此次出使,只是形式上的使臣,他刚到敌营就成为囚徒。

从南到北,文天祥著有大量诗文,《指南录》、《指南录后序》、《过零丁洋》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抒发了誓死报国、心指南方(南宋王朝)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文天祥炽烈的爱国情。文天祥被称着“大宋最后的风骨”。

辛弃疾

辛弃疾,豪放词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现存六百多首,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表达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壮志难酬的愤懑,及希望收复北边失地的抱负。

辛弃疾的词,我们熟悉的词句,有“醉里挑灯看剑”,“郁孤台下清江水”,“壮岁旌旗拥万夫”等,或早年驰骋疆场的回忆,或忧国忧民、救民于水火的感情。辛弃疾的词,题材宽阔,写政治,写感情,田园景色,写风土人情,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辛弃疾二十一年时,曾亲自带二千多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第二年,听说耿京被叛徒所杀,义愤之下,他率领五十多人偷袭几万人把守的敌营,把叛徒擒回,交给南宋朝廷处置。辛弃疾的词,多反映早年上马杀敌生活。

总结

我们历史上,文韬武略之才甚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曹操、文天祥、辛弃疾,只是历史星河中,璀璨的三颗明星。比他们杰出的还大有人在,篇幅所限,就此打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曹操,“武略”胜“文韬”;文天祥,我更敬重他的胆识和勇气,和在国家危难时刻那种担当;辛弃疾,“文才”胜过“武才”,他是真正上过战场、跟敌人真刀真枪干过的文人,也因此,他的词才那么真切,那么真诚。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对你有所帮助。



蜀中梁哥哥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悠悠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史。在中国悠久而又璀璨的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如同流星般璀璨划过,一个又一个的旷世奇才出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但若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人,首推这个开了挂的男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脍炙人口的词,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而我们所说的这个开挂的男人,便是他。

打小,我们学习过很多辛弃疾的诗词,少年时故作深沉背诵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沙场秋点兵”,我们对辛弃疾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是一个诗人、学者等方面上,但是随着对他的了解,才发现,这个诗人,相当的“硬核”!

少年壮志

靖康之耻十年之后,此时的大宋一片狼藉,内忧外患,而辛弃疾就出生在这种环境下,当时出生地山东,已经被金国统治,而靖康之耻,是每一个南宋人民心中的痛,少年的辛弃疾,自小目睹金人欺凌汉人,统治区民不聊生,心中暗暗地要把国土恢复奠定为自己一生的志向。

公元1161年,金国首领完颜亮集结军队,准备大举南侵,试图要把南宋所有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中。而当时的民间,很多不甘受辱的汉人先后起义,年仅22岁的辛弃疾在自己的家乡,拉起了一只2000余人的队伍,声势浩大,之后为了壮大起义规模,加入了以耿京为首领的起义军,从此,踏上了卫国的道路。

百万军中,取敌首级

随同辛弃疾加入起义军的还有一个被他视为兄弟的义端和尚,本是一同起义,但此人生性懒惰,又贪图荣华富贵,在被金军偷偷策反后,竟盗走了辛弃疾所掌管的帅印去金营邀功,这下简直是要置昔日好友于死地,元帅耿京得知后,雷霆大怒,就要问罪辛弃疾,而辛弃疾深知义端和尚是自己带来的,失职也是自己遇人不淑,于情于理难辞其咎,于是,向耿京立下军令状,誓要追回帅印。于是一人一马,独闯金兵大营,不但神勇的夺回帅印,更是将叛贼义端和尚斩首于乱军之中,并且全身而退。

更为厉害的是,在1162年,起义军中发生内讧,大将张安国叛变,杀害了大元帅耿京。把济南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当起了山大王,辛弃疾在得知消息后,怒发冲冠,火速集结五十骑兵,奇袭济南府,张安国还没反应过来,便已经被拿下,审判后,被斩首示众。

自此,23岁的辛弃疾名声大噪,世传“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一见三叹息!”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淳熙七年,已经是宋朝高级将领的辛弃疾,终于将自己的主张得以实施,开始筹备重建后世闻名、战功累累的飞虎军,在筹建之初,耗费巨大,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打击打压辛弃疾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不诶所动,深知这支军队的重要性,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后期屡屡被派往前线,声名显赫,战功累累。而最大的特色就是这支军队只听帅臣节制,而一旦这个帅臣离开,军队只对下一任帅臣负责。前任和这支军队没有丝毫关系。这种制度,深的朝廷认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指挥自由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公元1203年,主张北上伐金的韩侂胄启用主战派人士,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但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辛弃疾再次辞免。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让他尽快到临安(杭州)上任。但在诏令传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辛弃疾不仅仅是将两宋文化艺术推向更高处,更在为国家安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豪放的诗词,更多的是提剑报国的赤胆忠心,他称得上侠之大者!


史晓生


从历史到现在,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文武之人,才是受人民尊崇的人,其它的谈起没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