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春天”?

(抗擊新冠肺炎)“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春天”?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春天”?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許多公共衛生專業學生都對2003年的春天記憶深刻,因為那年“很好找工作”。僅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人員就從不到10人擴充到50人,經費翻了三倍,增加到1億元人民幣以上。

高校公衛專業一度擴招。“但到了2005年,又從兩個班減少到一個班。”2010年畢業於某校公衛專業、現就職於北京一家醫院的公衛醫師回憶說,班上大約40名同學,進入疾控系統的不超過10人。算上他在內,留在衛生系統的也就一半。

生源少,就職難,進入疾控系統未必“留得住”。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一次會議上說,近三年來,僅國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幹就有百人之多。

中新社記者查閱一篇刊發於《上海預防醫學》、標題為《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流動情況分析》的文章發現,2010年至2014年,疾控中心人員數量呈下降趨勢,年均增長率為-0.4%。2014年各級疾控中心人員約19.2萬人,全國每萬常住人口疾控人員數僅為1.41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國公衛人才的“短板”,這些被形容為疫情時“抓住瘋牛鼻子的人”似乎沒能發揮出應有作用,甚至遭遇信任危機。然而公衛人亦有苦衷,專家指出,中國公衛學科從人才培養到體系運作面臨著諸多困境。

綜觀各方觀點,困境背後有三個“之爭”。

公衛系統有科研和實用的“導向之爭”。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劉繼同認為人才評價標準混淆不清,導致教師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實驗室和基礎醫學研究,很少真正關注社會公衛體系建立和體制機制等重大現實問題。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楊蓉西直言公衛機構普遍“側重研究而非服務”。此外,公衛系統職稱晉升按編制比例被限定,許多年輕人感到前景渺茫。

醫衛系統有臨床和公衛的“傾向之爭”。201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報告中指出,重醫療輕公衛的傾向一直沒能得到糾正,公衛醫師數量不足且呈逐年減少趨勢。據悉,公衛醫師沒有處方權,在醫院裡的地位不如臨床醫師。這直接反映在待遇上,有估算稱同等學歷和年資的公衛醫師收入僅為臨床醫師的60%。

管理機構有醫療和衛生的“職能之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創始人、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立明坦言,中國的衛生管理部門將絕大部分重心放在了醫療機構的管理上。隨著疾控系統經歷機構改革,衛生執法、行政監督的職能被劃分出去,服務性的收費項目也被叫停,話語權逐漸減少。

如今各方思索如何轉“危”為“機”。對於疫情一線力爭“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來說,改變自身困境要抓住改革這一“牛鼻子”。

比如學科改革。楊蓉西建議,讓公衛學科學生獲得更多臨床實習機會。劉繼同說,應鼓勵其他學科人才進入公衛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還應將公衛基礎課程作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

又如機制改革。浙江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學院院長吳息鳳提議加入全科醫學規培機制,補充社區防控與家庭防控的人才“缺口”。同時讓公衛學科走出“象牙塔”,探索高校附屬疾控中心的新模式。

在李立明看來,體制改革並非是破解當前中國公衛體系局面的全部密碼,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

一方面是轉變公眾對於公衛的認識。“臨床醫療面對的是個體,公共衛生面對的則是群體。”楊蓉西說,除了突如其來的流行性疾病、慢性病,人們的營養健康、生活環境對健康的影響、職業病等都屬於公衛範疇。有美國學者稱,公共衛生在過去的20世紀裡承擔起了世界健康最大的責任,包括控煙、疫苗、潔淨用水等。

另一方面是轉變公眾對於公衛人的認識。“要讓這個職業在社會上變得非常有吸引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呼籲通過政策和其他方式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於此。

“要把全國疾控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性建設來抓,加強各級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設,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中國最高領導人近日一番話令正在抗疫的公衛人頗為振奮。他們期待著在春暖花開時戰勝疫情,也期盼著迎來真正屬於他們的“春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