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成為一個明事理的人需要讀哪些書?你怎麼看?

宜男


想要明事理,必須懂哲學。

哲學是一門博大精神的學科門類,明事理是經過實踐總結的人生智慧和道理。

以下書籍:

西方哲學:

柏拉圖:《理想國》。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奧古斯都:《懺悔錄》。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

洛克:《人類理解論》。

斯賓諾莎:《人類理智新論》。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密爾:《論自由》。

體謨:《人類理解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尼采:《悲劇的誕生》。

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福柯:《知識考古學》。

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中國哲學:

《周易正義》、

《論語集註》、

《孟子正義》、

《大學》、

《中庸》、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莊子集釋》、

《荀子校釋》、

《韓非子集解》、

《淮南子集釋》、

《春秋繁露》、

《王弼集校注》、

《原道》、

《周敦頣集》、

《張子正蒙注》、

《二程集》、

《四書集註》、

《朱子語類》、

《傳習錄》、

《宋元學案》、

《明儒學案》、

《周山全書》。


楊光明媚0601


成為一個明事理的人需要讀哪些書?

不需要讀。見解如下:

我認為,一個人明不明事理和讀書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讀書可豐富你的知識,提高你的技能,但是隻讀書不能讓你明事理,讀書只能為明事理找到理論依據。

舉個例子,拋向空中的物體會下落,沒讀過書的人說是物體重,當你讀過書才知道,是地球萬有引力的事兒。這個“萬有引力”就是你找到的物體下落的理論依據,有沒有這個“萬有引力”的理論,都不會影響人們對物體下路的認識。

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讀書才能明事理,那些沒讀過書的文盲,還我們的先輩,十有七八都不認識字,他們其不是都成了不明事理之人嗎?顯然不是,他們大都還是明事理的。所以說,明不明事理跟讀書多少無關,跟讀什麼樣的書更沒關係。

明事理與否取決於一個人生活的環境,親身經歷的事和看到、聽到的所有這一切對內心的影響程度。一個不明事理的家庭,往往會有幾個不明事理的家人。老百姓發生爭執時常說的一句話:那一家子都不明事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是家庭環境影響的原因。

明事理出於心,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內心是怎麼想的,話就會怎麼說,事就會怎麼辦,說的這些話和辦的這些事合乎大眾的認可,這就是識大體,知大局,明事理。

所以說,要多接觸正能量的事物,從內心改變自己不好的認識,久而久之,人生觀價值觀就會改變,變的積極向上,自然就會成一個明事理的人了。


遠方遠方2


要想成為一個明事理的人該看的書太多了;《毛澤東選集》四卷、《道德經》、《資治通鑑》、《三字經》、《弟子規》………

僅看書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這顯然不夠,除了研讀經書,還要真正活學活用,以平常心處之,拋棄一切雜念,待人接物……

師傅請進門,修行在個人

文明的中國,爭做明事理的文明人!


不平事


明事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何為人處事,才能讓我們的人生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趨吉避凶。這是我們一生都在探索的,卻極少有人能夠找到方向,找到目標。

我們能生在中國是極其幸運的,中國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他們洞悉明瞭宇宙人生間的關係,並把他們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希望後代子孫能夠照做,就能得到吉祥,遠離災禍。

中國的老祖宗是最有智慧,最懂得教育的,他們知道語言會變,語言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我們今天很多話放到三十年前都是沒有聽說過的,更何況幾千年,所以他們發明了文言文,把這種智慧用文言文的方式流傳下來,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得以看到。我們只要學會了文言文就能看懂,可惜我們今人多不識貨,認為其是糟粕,為什麼他們會認為是糟粕呢?因為看不懂。他們看不懂,就認為是糟粕,笑話古人,豈不知道他們才是最可笑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平安,卻把獲得幸福平安的方法棄之不用,而隨順自己任意妄為,感召災難和禍害,這真是可憐之人。

中國的傳統文化劃分儒、釋、道三大家,說是三家,其實是一家,你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我們可以去讀孔子、老子、釋迦摩尼佛,應該讀這方面的書。

現代的書籍,形形色色,說什麼的都有,我不是否定它們,只是我沒有智慧去判斷是否真的有利於自己,人生短暫,也沒有那麼長時間去分辨,那就讀古人的書,是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幾千年也淘汰了很多書,如果不是真理,不是經典,也不會流傳下來。

我之前也很喜歡看小說,看散文,什麼流行看什麼,結果是讓自己形成了非常錯誤的觀念,走了很多冤枉路,人生過得亂七八糟。

一個老師是一條路,兩個老師指路就是兩條路,三個老師就是三岔路口,如果四個老師指路的話,就成了十字路口,站在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呢?現在都是一家之言,貌似誰說的都很有道理,把自己的思維都搞混亂了,如果你跟隨了正確的觀念還好,如果是錯誤的觀念,那麼人生就要重頭來過,可是人生有幾次重頭來過的機會呢!所以我們讀書要慎重,重內容不重數量。

如果只是作為平時的課外閱讀,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從最基本的讀起,《弟子規》、《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不要小看他們,覺得很簡單,一輩子如果能讀通其中的一本,就可以被稱為大師了。


人生坦蕩蕩


我理解的“明事理”,不限於認知領域,還有實踐領域,即不止求真,最根本的是一個善。簡單來說,就是為人處世通情達理。

知書達理而達禮。一般來說,讀書,可以提高人的品行修養,但不是絕對的。知與行,未必合一,因為私心。

康德分別探討知識理性和道德理性,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知識和美德是兩回事。

有的人,滿腹詩書,為人卑劣,知識分子中也有敗類。有些人,比如祖輩,在儒家傳統文化薰染下,仁義禮信,勤儉恭讓,後代難以企及。

這說明,“明事理”,可以從認知層面上通過書本先知後行,也可以在實踐層面上從生活氛圍中、從宗教信仰中耳濡目染,養成行為準則和生活習慣。

人們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沒文化的人淳樸厚道,有些讀過書的人道貌岸然,便形成知識越多越反動越墮落之類偏見。

無獨有偶。俄國東正教文化

歷來就有反智主義傾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或多或少。18世紀法國啟蒙作家盧梭則公然提出文明人不及原始野蠻人可愛。

人類的科學發展物質文明進步顯而易見,然精神文明並沒有同步前行。相反,對物質佔有的人慾氾濫,沖淡各泯滅了傳統道德底線,對此,巴爾扎克的小說刻畫得淋漓盡致。

面對此狀,我們不應該往後看,以為回到茹毛飲血的叢林社會,人性就會純真無邪,那無疑是緣木求魚適得其反的空想瞎想。

人是靈與肉的雙重存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只有同時兼顧同步推進,人心才不會被物所役,才能“倉廩實而知禮節”。


亦清亦虹


《厚黑學》絕對經典,《做人與做事寶典》方面很全,《沉思錄》、《少有人走的路》、《老狐狸經》、《人性的弱點》、《捨得》等書籍都很推薦。人只有把事情弄明白,站的起點才能更高,這個目的很好,而且選擇讓閱讀做老師很好。

所以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程度,你應該做一個有人問底蘊的人。要有一個紮實的學習和閱讀的過程,踏踏實實地從喜歡的書讀起來,中外名著戲劇電影都可以閱讀。 如果覺得四書五經很悶,可以讀胡適魯迅,他們還就讀張愛玲,林語堂。

你可以讀電影學,戲劇學,反正要有很龐大的一個閱讀才有一個真正的高度,勿耽擱了大好時光。



莫曉淳律師


中國是禮儀之邦,想做一個明事理的人,有很多國學經典都值得一讀,比如說:

第一《四書》,包括四本書。

《大學》,這是一本講修齊治平儒家理論;

《孟子》,這是一本講性善論的儒家經典;

《論語》,這是兩千年以來國人思想總源泉;

《中庸》,這是一本國學心法;

第二《菜根譚》,這是一本論述人生,修養,處事,出世的語錄世集,能正確的引導人們修身養性,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常禮舉要講記》,這本書教育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仁.義.禮.智.信這幾個方面都講的很詳細。


AA珊瑚海


以下是我個人觀點,對與錯望甄別和斧正。

明事理,其實是兩個方面:明白事和理。事就是指一件事情,理是說這件事情所蘊含的道理。事指現象,理指本質。往深層次說,真正的明事理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問題。

明事理本身,也分兩個層次:深和淺。淺層次的明事理,是說明白了一件事情,也許是生活中的,戀愛中的,工作中的等等,明白了之後,再遇見這樣的事情,便學會了如何面對。深層次的明事理,不僅是明白了一件事,而且還發掘出這件事中更深的道理,這個道理可以拿出來運用到其他的一些事情甚至領域中,這屬於大智慧,聖人的思想主張不就是通過發掘一件件小事中的道理而來的麼!

無論是淺層次還是深層次,想要成為一個明事理的人,都需要從事情和道理這兩方面思考。一件事情的發生,要全面明白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換角度思考每一個環節,取之精華取之糟粕;同時,要深入分析它的發展和影響,道理就在發展和影響中。

舉個例子,有個老人愛清靜,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於是他把小孩召集過來,說:我這很冷清,謝謝你們讓這更熱鬧,說完每人發三顆糖。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只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孩子們生氣說: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老人清靜了。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老人愛清淨小孩搗亂,經過是老人分糖,結果是小孩不來打擾。這個事情的發展和影響是老人運用手段,找出小孩的弱點進行針對處理。道理自然就出來了。

我認為,做到以上兩點,對於成為一名明事理的人,有很大幫助。


業餘文學愛好者林原


所謂的明事理就是能夠明確人的內心所想而恰到好處的處理日常事務。你的語言行為恰到好處,讓對方覺得也覺得如此。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

之所以想成為一個明事理的人,是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困惑、不盡人意的事,再者就是很難完美的處理一些事情,總處於憂戚思慮的狀態。

中國哲學家們追求的便是“內聖外王”之道,解決內心的問題是內聖,處理好日常事是外王。

所以我推薦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相對簡單易懂。還有《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以普度眾生為目標,與“內聖外王”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這兩本書的篇幅都不大,而且相對容易理解,如果認真研讀,會有所收穫的。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希望您通過閱讀,對人生有所覺解。




北山村夫


《瓦爾登湖》看了後寧靜睿智。

《讀者》雜誌,什麼文都有,短小,知識豐富,也可以鍛鍊寫作。

《世界上下五千年》打開眼界心胸的一本書,看了後,對世界有了深刻的認識。

《莎士比亞全集》詩歌一般的語言,富含哲理,讀了後加強了語言能力。

還有老子、孔子、曾國藩家書。

強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