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刘邦只是一个小亭长,年纪还那么大,吕雉真的看上刘邦了吗?

中国历史研究所


吕后为什么看上刘邦,官方的说法是吕后的老爹、刘邦的老泰山吕公(具体名字史籍记载不详)看上刘邦了!不神化的说法是“贺钱万”那件事,刘邦为了骗吃骗喝充大头,空手上门,却谎称自己给了一万钱的贺礼!吕老头一看,这人牛气!于是头脑一热,把闺女嫁给刘邦了。神化的说法是算命的跟吕公说刘邦将来要大富大贵,老头儿就信了,然后主动“上门兜售”,把闺女嫁给了刘邦。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其主旨都是一样的,就是刘邦未发迹时气质就异于常人,这才博得了老泰山的钟爱,主动把闺女嫁给了刘邦!很明显,这是史家惯用的手法,与《史记》里刘邦他妈和龙配种没有本质区别!



吕后的父亲吕公与沛县县令家有些交情,虽然是外来户,但起码不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吕后后来的表现来看,吕家很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否则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凭什么玩弄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人于股掌之间?而彼时的刘邦不仅已经三十多岁了,并且还未婚生子,带着一个“拖油瓶”——齐悼惠王刘肥。吕公凭什么上赶着找这么一位姑爷?史籍里的那些虚头巴脑的理由我们就不去掰扯了,基本上没一句真的!个人认为,吕公看上刘邦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据史籍记载,吕后嫁给刘邦时二十岁上下,这个年龄在现代才勉强刚刚符合女性法定结婚年龄。可是在古代,已经属于绝对的“大龄剩女”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吕后二十岁还没有许配人家,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彼时像她这个年纪,想找一个门当户对且年纪相仿的丈夫,难度相当大。吕公彼时的心态想必和现在不少“大龄剩女”的父母差不多,只要工作稳定、人品还行,甭管是不是二婚,能凑合就凑合吧!刘邦虽然带着个“拖油瓶”,但好歹是秦王朝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泗水亭长,虽然性格油滑,但至少不是作奸犯科之辈,搁现在也是非常符合“大龄剩女”父母们要求的!吕公选择刘邦,合情合理。



其次,刘邦家的家底应该还算说得过去。刘邦游手好闲多年,却可以活动潇洒、滋润,还能谋得个亭长的差使,而且年少时还曾经和卢绾一起读过书。从这几点来看,刘邦家即便算不得什么小康之家,起码不像朱元璋加那般赤贫。不说和吕后家门当户对吧,起码吕后嫁过去不会忍饥挨饿。而且,刘邦读过书,勉强也算是个文化人,不至于和吕后没有共同语言,这或许也是吕公选择刘邦的另一个原因。



其三,吕家是外来户,虽然和县令有些关系,但并不是县令家的真亲戚。更何况,县官不如现管,吕公不可能什么事都去找县令出面。而彼时刘邦身为亭长,本就是地方小吏,是可以管到一方百姓的。同时,他和县吏萧何、曹参等人的关系也是非常铁的。很多县令不便出面、或者吕公不便找县令出面的事情,凭借刘邦的人缘和关系,可以轻松搞定!吕家想要在沛县立足,需要刘邦这样的姑爷。



其四,虽然秦法苛刻,但是到了秦末,不少人已经被无休止的徭役逼得没有活路了,人没活路了就会铤而走险。这么一家还有些家底的外来户,在本地缺乏根基和人脉,正好成了这些无业游民惦记的对象。刘邦虽然不是流氓,但是他带着一帮近似于流氓的跟班,卢绾、樊哙、周勃、夏侯婴……流氓想找流氓的麻烦,除了他们吃饱了撑的!找到刘邦这位姑爷,等于是给自己家找了一帮看家护院的打手,这或许也是吕公选择刘邦的原因之一。



有了以上这四个方面,如果您是吕公,您会不会选择刘邦做姑爷呢?至于吕后嘛,中国古代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吕后虽然后来成为了权倾天下的无冕皇帝,但是彼时她只是吕公的女儿而已,父亲定下的亲事,吕后想反对恐怕不容易。更何况,刘邦的条件实际上也不算很差,个人觉得,吕后内心应该是接受了的。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不是吕雉看上了刘邦,而是吕雉的父亲吕太公看上了刘邦,在这件事上,吕雉既没有反对的权力,也没有接受的权力,她是被动的。吕雉的母亲对吕太公的决定表示异议的时候,得到的答复都是:“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可怜的吕雉更没有发言的权力。

决定吕雉嫁给刘邦的人是吕太公。那么吕太公为什么会看上刘邦呢?因为刘邦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市井无赖,而是一个胸怀大志、伺机而动的潜力股,这点别人看不出,吕太公见多识广,接触了解后,确定自己不会看错人。

一、刘邦是个文化人

很多人说高祖刘邦不学无术,是个标准的市井无赖,事实上,刘邦不仅读过书,书还读的不错,从他和卢绾是同学的这件事上,就可以知道刘邦是读过书的。

那么书读的怎么样呢?这点刘邦确实一直没有什么机会来表现,直到天下归汉后,刘邦回到故乡沛县,才即兴作了一首《大风歌》,其气度绝非一般文人可比。

二、刘邦这个人有追求

人最怕的是没有追求,那样就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刘邦是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在他少年时,就曾经游历四方、增广见闻,并拜在信陵君门客名士张耳的门下,有人说刘邦是骗吃骗喝,在我看来也可以说是师从名家、铸就不凡。



在成年之后,刘邦又一次到咸阳出公差,他看到了始皇帝出巡,不仅感慨道:“大丈夫就应当如此!”从那一刻起,刘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我不要只做一个游侠,我要成为像始皇帝嬴政一样的王者。

三、刘吕之盟,合作共赢

刘邦属于沛县的本土势力代表,吕太公属于外来势力的代表,刘吕之盟的建立,可以实现双赢,最关键的纽带就是两家结为姻亲。因此,才有了刘邦和吕雉的婚姻,才有了樊哙和吕媭的结合。



在刘邦起兵的过程中,吕雉充当了宣传造势的主力,通过她的一张巧嘴,把刘邦从凡人说成了神人。而吕雉的两位兄长更是成为了刘邦麾下的先锋和主力。

四、曾经年轻时的自己

吕太公看到刘邦,不仅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放诞不羁却胸怀大志,被世人所非议,却不忘初心。看着眼前这个为常人所不齿,世故圆滑不务正业的人,吕太公有点感动。自己也不是个本本分分的规矩人,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积累下来的吕氏基业。



但自己已经老了,没有能力操控局势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又不能指望,他们可以猛打猛冲,但是要讲究运筹帷幄,可不是他们的强项。看到了刘邦,吕太公确信,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的人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呵呵,吕雉做不了主啊,她那时候估计顶多20岁,刘邦差不多40了吧。

更严重的问题你不知道,刘邦还有个私生子刘肥呢。一个黄花大闺女,嫁给了一个带私生子的地痞无赖,她能看上才怪!

然而,婚姻大事,吕雉做不了主,他爹吕太公做主。

吕太公之所以看上了刘邦,原因不外三点:

第一,他会相面,觉得刘邦相貌奇伟,人中龙凤,必成大事,于是选择了刘邦。

当然,也不仅仅是相貌的事,关键是吕太公发现,刘邦具有政治家的一切素质,比如脸皮厚,说谎不脸红,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刘邦去吕太公那赴宴,随份子1000钱才可以入厅堂吃饭,他张口就说带了1万钱,事实上分文未带),胡吹海侃,却还有某种魅力……

第二,刘邦是公务员身份,虽然属于最低级别的公务员,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家里有地,老爹刘太公有三个儿子(后来妾又生了一个)。

第三,刘邦和黑道很熟,当地县里的黑老大叫王陵,后来也成了刘邦的丞相。刘邦、樊哙属于当地的地头蛇。

而吕太公之所以来到沛县,是为了躲避仇家追杀。到了沛县,他还是担心安全问题。

他投靠的是沛县县令,但县令按照秦朝的规矩,都不是本地人任职,所以能否保证他的安全,也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拉拢刘邦、樊哙这样的人,对吕家加以保护。所以这两人后来都成了吕太公的女婿。


高了高


刘邦本名叫刘季,出生在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没发迹前,就是个游手好闲而且名不经传的小混混,还是个大龄光棍,连他爹都瞧不上他,骂他是个无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还能在35岁还是光棍的情况下,娶到了年仅20岁的富家千金小姐吕雉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刘邦岳父会看面相,发现刘邦不同凡响

刘邦之所以娶到吕雉,离不开有个好岳父,而这位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刚好又是个喜欢擅长看人家面相的人,现在看来吕太公是历史上最有眼光的岳父了,眼光不一般,还是个很有眼光的投资者。


事情是这样的,吕家躲避仇家来到沛县,当地有头有脸的都来贺喜,刘邦也打算来蹭吃蹭喝,按照规定,贺钱不到一千的只能在堂下喝酒,一千以上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没钱,可是他敢说大话,于是高喊“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实际他一个子没拿,这样他就有机会来到大堂,吕雉的老爹吕太公一听有人这么阔气,不得了,身边的下人告诉吕太公实际刘邦一个子没出,这一下就征服了阅世很深的吕太公。

吕太公来到刘邦面前,因为吕太公擅长给人家看面相,他看到的刘邦面相尊贵无比,刘邦的额头中间有一块隆起的骨头,直入头顶,一派日角龙颜,鼻子高高隆起,鼻梁挺直,两眼之间山根部分没有凹陷,这种鼻子简直就是伏羲鼻,主大贵。
吕太公还看到刘邦身上有帝王之气,而且还有非凡的胆量和政治家的潜质。他认为刘邦一定绝非池中之物,早晚龙腾四海,当时正逢乱世,说不定刘邦可以取而代之,成为真龙天子,于是决定把吕雉嫁给刘邦为妻子,刘邦自然一百个愿意,乐呵呵的叩谢。第二:父母之命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吕太公决定让吕雉嫁给刘邦,虽然当时吕雉的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可是吕雉母亲却不当家做主,吕太公的态度非常坚决,吕雉就这样成为了刘邦的妻子。后来吕雉也是死心塌地跟着刘邦,也是看到了刘邦的潜质,是个有眼光的妻子。

第三:吕家为了保障一家老小安全

当时刘邦是当地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当时刘邦虽然有点无赖,可是朋友多,做起事情来够义气,而且沛县的县令都对刘邦很尊敬,吕雉一家可不是来旅游的,是为了躲避仇人来到沛县投奔县令的,无依无靠,担心被别人欺负,而嫁给刘邦可以不被别人惦记和欺负。





综上所述,吕雉因为以上原因就这样嫁给了刘邦,吕雉一方面因为父母之命,更多的还是自己受父亲的影响,真正看上了刘邦,并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后来成为了汉朝开国皇后。


小聪历史客栈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刘邦与吕雉的结合,用龙虎会风云来表达最为贴切。各自有需,缺一不可。


粗看《史记》,认为刘邦这个老光棍一没钱二没势的“混子”能迎娶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岁的“白富美”吕雉真是造化。可是仔细品读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下面开始解读:

  1. 吕雉家里是颇有资财,但是也不是那种大富大贵之家。何况是在原来的居住地遭到报复不得已投奔沛县县令的“外来户”。历史上对于这类人有很多种表达语言。比如寄人篱下、虎落平阳、落魄凤凰、强龙不压地头蛇。正是因为这样,吕太公需要一个靠山,沛县县令是一个,但是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地头蛇”,黑白通吃的刘邦。《史记》上说吕太公善于相面,看刘邦乃大贵之相才把吕雉许给刘邦,其实不然。吕太公对刘邦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贺钱万”确实非同一般,吕太公听到后马上跑到门口相迎。这就带来了吕太公对刘邦的第二印象,嘴上说的大贵之相权当做“这个大兄弟模样长得真好”。真正让吕太公把刘邦当做准女婿的是第三印象,“贺钱万”让刘邦坐进了贵宾主桌,吕太公在旁边观察刘邦,发现刘邦不仅侃侃而谈,而且还时不时地“羞辱”在座的人。原话是: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要知道贵宾主桌坐的都是什么人:当时沛县一把手、正县级干部若干、当地数一数二的商业、地产老总若干……敢开这帮人玩笑的刘邦在风雨动荡的秦王朝注定不是一般人。


  2. 再说刘邦,刘邦当初在沛县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第一,大小也是个官吏。不要拿豆包不当干粮,他这个小小的亭长是最高统治权在最低基层最有力的传达者。还有刘邦在当地的人缘好,人脉广。《史记·高祖本纪》明确记载刘邦没钱却喜欢“下馆子”,经常吃“霸王餐”不给钱。但是饭店的老板娘却很愿意叫刘邦来吃饭,甚至在年底结账的时候,把刘邦“打白条”的钱都给免了。因为每次刘邦来吃饭,饭店当天的生意就比平常好很多。这很好的证明刘邦人缘好,老板娘信得过他。第二,刘邦的人脉广,饭店里吃饭的人他都认识。现在还有这个规矩,在饭店吃饭如果碰见了朋友熟人刚好也在。第一,要“打个招呼”(相互敬酒,包括朋友的朋友)第二,相互邀请。邀请朋友同坐,坐定肯定要再加一个餐具,酒菜表示表示。以上两条无形之中就给饭店提高了营业额。刘邦身边朋友众多,黑白通吃却没有老婆。有女子安慰却没有找到家的感觉。

吕太公的三个印象加上自己“外乡人”的需求和刘邦贫困老光棍对媳妇的渴求,成就了刘邦与吕雉,所以小刘解读认为是各有所求。

以上是小刘解读独家观点,欢迎补充点评


小刘解读


吕雉嫁刘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可没有什么自由恋爱。所以,嫁与不嫁,决定权不在吕雉而在她老爹吕公。

至于看得上还是看不上的问题,那就更不是事儿。

吕公看得上就可以了,这事儿跟吕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所以,吕雉嫁刘邦,关键是吕雉的父亲吕公咋就看上刘邦了。

首先,刘邦并非那么不堪,他是读过书的。

高祖、卢绾同日生。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

史书里正儿八经地记载了刘邦同志是读过书的,据说是拜马维为师,就读于马公书院。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如果刘邦真就大字不识,张良也就不用跟刘邦讲兵书了。

乱世之中的平民豪杰里,刘邦算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在古代,能读书时一向稀缺技能。

有此技能,刘邦已经不一般了。

其次,刘邦也曾胸怀大志、也曾见过世面。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刘邦仰慕信陵君,于是仗剑只身要去信陵君那里求个门客。

所以,刘邦绝不是个简单市井凡人,至少他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是个人才,是可以“客”于信陵君的。

但信陵君已死,所以刘邦投到信陵君的门客张耳门下,成了张耳的门客。

刘邦无足轻重,但张耳在当时已是天下名士,连始皇帝都要四处求索的人物。

刘邦能与这样的人相交,足见刘邦绝非碌碌之辈。

他是读过书的,他也是见过世面的。

第三,刘邦在当地也算是一个人物。

刘邦牛与不牛,主要看他的社会关系。

刘邦与萧何相识,萧何是沛县主吏,而且是沛县官场的本地领袖。

令守都是朝廷任命的,也都是秦人。

但是县府的主吏就从本地选用了,而萧何就是本地的才俊,得以县府为吏。

刘邦与夏侯婴认识,而且关系极铁。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

夏侯婴在县府或郡府养马驾车,后来得以“试补县吏”。

此外,刘邦与狱掾曹参也是认识的。

萧何是县府主吏,是曹参的上司;曹参是狱掾,刘邦是押送囚犯的亭长,所以曹参是刘邦的上司。

在小小沛县,府衙中的主要官吏,刘邦都认识,也就是都有关系。

所以,刘邦在沛地也算个人物,这个小亭长不简单。

如果真得那么简单,怎么沛地一有向咸阳押送囚犯的工作,就得派刘邦去?

第四,即便未做皇帝,吕后嫁给刘邦也不算吃亏。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吕后生于公元前241年,相差15岁。

这个年龄差距,在现代可能算是大了点儿,但放在古代也不算太大,至少不影响婚后生活。

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生于公元前210年,此时刘邦46岁,吕后31岁。

所以,猜测一下吕后是多大岁数嫁给刘邦的吧。

就是算上鲁元公主,吕后也是在25岁以后嫁给刘邦的。

而这个岁数,在古代社会,绝对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甚至都不能说是青年。

当时晚婚可是算违法的,因为你影响了国家的人口繁殖,所以:得加税。

至于说沛县令向吕公提亲,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吕后。我猜测可能是后世史家给吕后贴金,进而给刘邦贴金。

第五,吕公为何对刘邦一见钟情,非要收为女婿。

这种钟情都有点不像话了。

刚一见面,而且还被刘邦给忽悠了。

吕后他爸就要把女儿嫁给刘邦,这是怎么回事儿?

只能说刘邦有魅力,大英雄自带风流。

刘邦的魅力非独对吕公一个人好使,而且降服了一众英雄。

刘邦押送刑徒去咸阳,结果路上都逃跑了。所以刘邦在芒砀流亡。即便流亡,刘邦身边也有一群人跟着。这就是魅力。

五世相韩的贵公子张良,绝不是个简单人物。吕公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世面,被刘邦忽悠了。但张良可是见过世面的,他也对刘邦一见钟情。仅是留地一遇,便对刘邦恋恋不舍。

非独张良,项梁死后,刘邦不知道怎么就升级为楚国集团的重要人物了。连楚怀王及一众核心人员,都认为刘邦是长者,而且有意培植刘邦而压制项羽。

所以,倒推吕公的一见钟情,我们可以说刘邦不是个简单人物,而吕公也是一个慧眼识珠的老江湖。


减水书生


首先明确一点,吕雉嫁给刘邦可不是题主语气中的下嫁!

吕雉嫁给刘邦是高攀。是高攀。

为什么?

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问题要实事求是。

我们来个实事求是,而不是用今人的观点观念去想象与解读过去的事物。尤其不要用现在受过高等教育,可以四处自主择业的大学生们的婚育观来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回到大秦帝国,其时,大秦律法严酷,吕雉他爹作为一个外地有钱人来到沛县打算另起炉灶重新开始。那时候的律法严酷和现在的法律严谨可不是一回事。现在有困难找警察,打110。

那时候,宗族家法统治地方,并不是国法,吕家一伙子外来户,随便一家当地大宗族也能吃干净他们吕家的,吕雉家急需保护伞呢!好不!就是说,不要看历史书上写的秦始皇那么厉害,其实也只是对六国的旧贵族可以合法伤害。至于臭老百姓们,可以合法伤害臭老百姓们的还就是刘邦这种人。秦始皇太远了。

亭长刘邦怎么合法伤害臭老百姓们呢?首先他有官身,虽然不大,他是专管老百姓的官呢?县官不如现管在这里很是适用。吕雉一家子是外来的臭老百姓吧!

其次,他还是流氓头子,手下一帮子不置生产的捣蛋分子。

就因为他手下的捣蛋分子们太招人烦了,以至于他的亲嫂子也不待见刘邦,连饭也不管一顿的,他亲嫂子让他不高兴了,他自然不愿意不敢也不会去霍霍自己的亲哥嫂,但是,要是吕雉他一家子外来户得罪了刘邦,惹刘邦不高兴了。收拾他们?无论合法不合法,明的暗的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就算吕雉和县官有关系,县官要调走的呀,你带着一大家子,还有产业土地能说走就走吗?

再说了,我们读历史,满眼里全是帝王将相 ,亭长自然官小了,可是你当亭长官小,沛县老百姓可不敢小瞧这个小官亭长。吕雉也不是金枝玉叶的,也不是王侯郡主。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刘亭长呢?

再反推下看,我们这些后人之所以知道吕雉,之所以认为吕雉厉害,之所以认为吕雉应该嫁给一个高尚的人,还不是因为他嫁给了刘邦呀,不然,她吕雉不就是黄土一撮,谁会听说过她呢?

吕雉他爹这样的外来资本家依附当地势力,意图让资产增值,一个姑娘算的了什么?不要说四十岁,六十岁也可以呀,八十岁又怎么了!假装有爱情不就好了。

在家族利益面前,年龄不是问题,官小不是问题,看得上看不上更不是问题,只要刘邦愿意为吕雉的爹的资本服务,愿意保驾护航,就是 个双赢。

笔者家乡离刘邦家乡——金刘寨者,不足十里地远。时至今日,南方的老板们来到我家乡投资虽然不至于嫁姑娘以求保护,但是也还是需要方方面面维护关系的呀!



请读到此处的大徐州淮海省朋友们点个关注呗@张李化


葭明通半瓶历史


吕雉为什么要嫁给刘邦,我想是因为吕雉家教很好,再有吕雉相信父亲的眼光。

吕雉的父亲吕公带着全家老小到沛县来投奔当县令的朋友。县令热情款待,并设宴邀请地方上知名人士也来参加。

刘邦当时在沛县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人到中年吧,家境也不富有,而且经常爱喝酒赊账。

刘邦也来参加宴席,没有拿出一个铜板,却在礼单上写下:贺万钱。

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公司,赞助或做公益,举个大牌,上书:XX万。然后以转帐的方式或现金支票划到对方帐上。

而刘邦这里是放了大话,但却是不能实现的。

只是由此引起了吕公的注意。席后吕公留下刘邦交谈一番,并作了个决定: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

据说吕公会相面。他看出刘邦将来会贵不可言,也没听说吕雉反对,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虽然刘邦比吕雉大许多,而且身无长物。

当然事实也如吕公所料吧!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一路南征北战,打下汉家江山,成为汉高祖。吕雉也成为大汉有名的掌权皇后!

我真是惊讶于古人的这些相面术!吕雉后来大富大贵,也要感谢有这位好父亲!


天随人愿望


刘邦从一个近乎无赖的大龄青年,一跃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其贤内助吕雉应该说帮助还是挺大的,秦朝的苛捐杂税,连坐制的弊端,才让误了行程的刘邦打定主意不去交差,就地反了他秦朝,头脑发热过后的刘邦还是后怕的,要知道秦能灭六国可不是单单靠的运气,何况是自己身后这帮手无寸铁,泥腿子出身的百姓呢,刘邦未成事之前的宣传造势工作吕雉可是总策划,什么赤帝之子斩白蛇,纯粹是糊弄进退两难的秦朝劳苦大众,但是就是这样的传说才有了刘邦的发迹的开始,最后成为皇帝的刘邦确实要感谢他老婆吕雉。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刘邦遇到了吕雉,并且让吕雉能为他的老婆呢,笔者认为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让吕雉选择了刘邦。

首先,背景。可能很多人要讲了背景?刘邦能有什么背景?既非大富大贵,也非官宦世家子弟能有什么背景?刘邦还真有点背景,那就是泗水亭长,一个末流小官下的小官,虽然吕雉的父亲吕老太公与他们的县官关系不错,那也是之前,很难说落难逃亡来沛县后,人家还会一如既往的热情对待,反观刘邦县里有公职在,私下还有一帮流氓跟班,可以说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他刘邦在沛县还是比较吃得开的,这样的人作为女婿未必是一件坏事。

其次,父母之命。刘邦彼时已经快四十岁,吕雉呢,才二十多,看上去年龄不是很大,但是那是在古时,这个年纪在那时绝对是大龄剩女,刘邦可能要算老光棍级别的人了,在这样情况下,吕老太公还奢望给吕雉找个小鲜肉的几率已经很低了,婚姻之事古时都是媒妁之言,况且吕老太公已经考量过上面的因素,有工作,有点社会背景,嫁过去的生活,应该比嫁个布衣人家的男子来得有保障,既然父亲都已经首肯了,吕雉想不嫁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最后,能力。话说刘邦原本想蹭饭到吕府,信口开河说出万金,吕老太公自然将这位金主,请到靠自己身旁的座位坐下,结果酒足饭饱后露底了,其他人以为吕老太公会发作,没想到却笑脸相迎送这位无赖离去,最后还抱得美人归,吕老太公看中他的能力,不是说什么会看相,说刘邦有帝王之气,这些都是成就帝王者们的惯用伎俩,得给自己加一个神话故事,以证实自己是天子而非平民,萧何的官阶比刘邦高,遇到事情都会找刘邦商量,萧何做为县里的隐形二把手都要问问刘邦,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会有这样的效果?况且与他刘邦整天一起厮混的樊哙,卢绾,周勃等,都是以刘邦马首是瞻,朋友多路子就自然会宽,以后的路至少不会比现在差。


农夫说历史


吕雉为什么会嫁给刘邦这个年纪已经接近四十的小小亭长?难道吕雉真的看上刘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吕雉当时是真的没有看上刘邦这个混混。

我们先从《史记》这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书中了解一下早年的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传记中那些对所有帝王的记述中都会出现的天显异象,祥瑞什么的我们就不说了,也当不得真。那么早年的刘邦是个什么养的人呢?混混,泼皮无赖这就是对刘邦早年的形象。

刘邦小时后念过书,但肯定不好好学,也就是仅仅达到能识字的程度,后来就不学好了。经常是东游西逛,不事生产,估计顺手牵羊,偷鸡摸狗的事也没少干。而且常常不着家,跟一些狐朋狗友经常出去鬼混。不但这样,还出手大方,大方道什么程度呢?常常领着那些所谓的朋友去寡嫂家里蹭饭吃。你说,你大哥去世了,你不但不帮助嫂子,还领着一大帮狐朋狗友到嫂子家蹭吃蹭喝,能是什么好人吗?

从史书上记载是因为吕公会相面,看出了刘邦将来的不凡,才不顾夫人的反对,将吕雉嫁给了刘邦。但是这种鬼话有谁相信?就是刘邦所谓的有龙相,那也仅仅是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就是这人长得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丑。再想想,刘邦左脚有七十二颗痣,简直就是黑乎乎的一团,还一身的江湖酒肉习气,这样的人,一个富贵人家,一个如花一般的女孩,怎么可能看上他呢?

其实仔细想想,吕雉是不会看上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的。就是刘邦村子附近也没有哪家女子看上了刘邦,要嫁给他,要不然不会快四十了还是光棍一条。吕雉之所以嫁给刘邦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吕家是因为躲避仇家才来到沛县的。之所以来到沛县,是因为沛县县令是吕公的好友,在好友的照顾下才能保住一家人的性命。有了县令做靠山,暂时一家人是无忧了,但由于吕公和县令都不是本地人,说不定哪一天县令就走了,所以还需要和本地人打好关系,寻找本地人作为一家人的靠山才是最稳妥的。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吕公一家要想在沛县这地方生活下去,就必须依靠当地人。而刘邦就是当地人中最合适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虽然是一个混混,但人际关系处的好,县令手下的捕快头子曹参、主管群吏进退的萧何都是刘邦的好友,沛县地头蛇樊哙是刘邦的铁哥们,这一群本地人在沛县那是真正的’地主”,而刘邦在这一群人中显然又是头,吕公一家要想在沛县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加好刘邦是最佳选择。因此吕公才会把吕雉嫁给刘邦,这和把二女儿嫁给樊哙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并不是吕雉看上了刘邦,而是当时吕家一家人为了在沛县立足,要交好沛县当地势力,吕公才把吕雉嫁给了刘邦。正是这一嫁,才使得吕家后来在刘邦建国后权倾朝野,荣华富贵,但这不是说吕公面相看的好,因为没有人能够看透未来,只不过是时也命也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