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东方国学


我的古文不太好。

但是我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点的符号不同意思截然相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底层民众能为你所用的话,那就由着他,利于你的统治。如果不为你所用的话,那么你就要教育他,让他明白道理,从而为你所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让底层民众,随你所用,不要让他们知道道理。

你的问题所点的符号,显然是第二个意思。但是这明显不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是有教无类的。

不知道我这粗浅的理解你满不满意。


大0庆


并不矛盾,两者说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有什么好比较的呢?这里主要说下“礼义仁智信”和“民可使由之……”这两句话的含义。

仁义礼智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儒家的诞生,正是为了“复礼”,于是孔子提出了“仁、义、礼”。

什么意思呢,就是仁是爱人的核心、义是尊贤的核心、礼则是包括了仁、义在内的所有东西。这就好比说,你对别人有了爱心之后,才会懂得尊重贤人,当你做到了仁、义之后,你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了。

后来,孟子又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并对这四点做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解释,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并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而且并非只有我有,天下人都有。

是不是很熟悉?对了,这就是性善说。

再到汉朝,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信”。什么叫信呢?简单来说就是信用、诚实,《论语》中就有与朋友叫要有信的记录,儒家认为,信是仁的条件,国家如果做到了信,那么阶级矛盾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少,便会国泰民安。

所以你看,“礼义仁智信”是经过儒家三代人总结出来的,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不论你对儒家学说是否认可,但必须承认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根本,至少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五常,或者这五常为本,就不会是个恶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怎么理解,就在于读者如何断句了,你断句的方法不同,意思云泥之别。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去执行就好了,不用知道为什么”。

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最方便的统治方式就是让百姓机械化地做事,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不用去想为什么。因为只要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人就不再是人,就不会发生祸患。

封建朝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是这个路数,唐宋相对开放,不是特别严重,清朝就是对这个政策执行最严苛的,写个清风明月都可能被诛九族。

但是,这种理解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孔子提倡仁爱,还满世界办学,要知道,办学是为了开启民智,懂的越多、控制起来越难,这和愚民思想是相悖的。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认可,就让他们去做,不认可,就讲道理。”

你看,就断句不一样,两句话的意思发生了天差地别的改编,这种断句,恰巧和“愚民”相反,正符合了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其实,单独把这句话拎出来解释,是断章取义的,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在之前还有一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崩乐坏的时代,要恢复礼乐是孔子的责任,他认为要让老百姓精通诗、礼、越,这是恢复礼乐的基本点。然后再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如果老百姓不能精通诗、礼、乐,那我们就有责任去教化他们,帮助他们学习。

当然了,古代统治者是不会照第二种理解的,他们巴不得曲解圣人的意图,让圣人为他们的愚民统治背书。如果统治阶级真用第二种理解去宣扬孔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皇帝下达命令时的场面。

汉武帝:“霍去病,去打匈奴”。

霍去病:“你先告诉我为什么?”

汉武帝:“他先动手的”。

霍去病:“我知道,可是为什么他先动手?”

汉武帝:“他有病”。

霍去病:“得了吧,一个巴掌拍不响”。

古代帝王本来平均寿命就短……



也可自话


孔子的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是人们的争论焦点。

对于这句话的标点,过去习惯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式,并据此解释孔子原意。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就认为,这是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这一看法影响了几乎整整一代人。

笔者认为:这句名言的正确标点应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说文解字》“使”字条下注:伶也;又“伶”字条下注:弄也。《战国策·赵策四》:“秦王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可证“使”字旧解为支使、派遣、命令等义。而“由”字除解为“听从、随顺”之外又可解为“用”的意思。《左传·襄公十三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杜预注曰:“由,用也。”“之”字若“他”字,此当通指行为对象“民”。“知”字义为使人知道,此作动词使用亦可通“智”字。整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即:“人民可以支使、派遣,则应该随顺而使用他们;人民不足以支使、派遣,则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可供役使。”

可知孔子乃欲使“民智而后用之”。这其实是“智民政策”的反映,是儒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寂寥繁华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所有人不分贵贱都要以此作为处世之原则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论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对如何管理民生的一种治国方略。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不能混为一谈。

孔子曾求教于老子,或者说孔子肯定拜读过《道德经》,他对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之治国理念也肯定了然于胸,那么他是否认同老子的无为之治呢?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他虽然倡导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的思想已经升华到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是“民主、自由、平等",由此说明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否则汉武帝不会独尊儒术。

好,知道了其立场我们再来解读…

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老百姓。

可以使由之:可以让他们自由地生活。〈吃饭、干活、买卖、婚丧嫁娶、柴米油盐〉。

不可使知之:不可以让他们知道太多。〈他们是被剥削的、是被压榨的、是没有平等地位的、是没有话语权的〉。

可以看出前半句“可使由之"和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很接近的;而后半句“不可使知之“则是绝对的愚民统治思想在作怪。

所以最后的解读是:

老百姓,可以自由的生活,但不能自由的言论。


百姓堂话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关于这句话争议还是蛮大的,主要是出于断句上,不同的断句方式,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意义。

  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让百姓按照指定的方式行事,不必要知道是为什么。这就典型愚民的意思了。
  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百姓赞同,那就这么去做;不赞同,那就讲明道理,去教化他们。这就是与上一种完全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了,偏向于民为天。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百姓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听命;不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明理。这又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了,这一层的意思里,还是以统治者的意愿为第一位的,但是也有估计百姓的感受。

此外还有另外的句读分法,我个人不是很赞同,也就不再一一例举了。以上三种,我倒是比较赞同第三。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从孔子思想的整体思路上来看的。

孔子安民三步走

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很懂得变通的人。就是这种变通性,也注定孔子不会提出这样的愚民政策。在之前的文章我也分享过对于孔子的一些看法,这是一位入世高手,很懂得世俗法则,孔子本身是非常重视对于百姓的教化工作的。

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是说冉有跟着孔子去魏国。孔子看着熙熙攘攘的百姓说:“人真多啊!”冉有说:”有了这么多人后,又要怎么做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再教化他们。“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大概可以看得出孔子对于治理百姓的大概思路,生存延续——富裕生活——文化教育,这种思路即便是在现在也是很有可取之处的。所以说,孔子怎么会赞同愚民政策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孔子有如此的思路,也不排除有上文的第1种建议,因为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空谈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说是基于这种前提,提出所谓的”愚民“政策,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

孔子的道之以德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德“的人,在孔子的相关典籍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多之又多,孔子是大力赞同君子之道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由此可见,孔子就更不可能赞同愚民政策了。他恨不得全国上下,从君主统治者到平头百姓,都是君子。这样上下同德齐心,自然也就国泰民安了。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所以孔子又提出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前面我也说了,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在倡导”德育“的同时,他可一点都没圣母心的反对刑法。孔子绝非是那种分不清轻重的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提倡用道德感化教育,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人,绝不手软,这才是真正的孔老夫子。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政是以和。

中国第一位私立学校创始人

除了在思想上和政策上表达了对于百姓的态度之外,孔子还直接用实际行动打脸了”愚民“一说。孔子可是中国第一位私学老师!

在春秋早期和更早的时候,文字书籍都是掌握在官方手里的。所以,中国最开始的知识分子都是有编制的。直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批前朝没落贵族回归民间,融入百姓生活,曾经吃公家饭的知识分子们才开始凭借着之前的手艺生活,这就有了中国第一批私学老师,孔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实说道”儒“,这个字最初本义就是知识分子的意思。

孔子广受学生,因材施教,一生致力于培养”君子“,怎么会真正的提倡愚民政策呢?

结语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不可能是愚民的意思。当然,我也并不觉得孔子是一位以民意为主的人,个人感觉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本人还是赞同统治者,或者说以统治阶层的意愿为主的人。基于这个原因,关于文章最开始的第二种句读,就和孔子的思想相互违背了。

最恰当的解释还是第三种,”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百姓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听命;不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明理。


古代哲学思考


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向来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对于它的理解,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句话存在句读上的问题使得理解出现偏差,主要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两种不同上。前者强调“民”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而后者则似乎有“愚民政策”的意味。



跳出这两种思维来看,事实上这是一个教育命题。就如同一些体育运动的教学(比如学习轮滑),教练只会告诉你标准是怎样的,你只需要照着做即可,往往并不会给你解释为什么标准会是这样的。事实上,给你讲了你也不会明白,只有你入了门,明白一些门道,懂得如何操作了,你才能理解标准为什么会这么制定。讲太多的为什么,只会在你练习与操作的时候无故平添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容易因为想太多而导致进退失据。所以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人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他们只能“知其然”,未必能明白“所以然”,也未必愿意去理解背后的高深道理。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依然是这样的状态: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就得了,别那么多废话!



这是教化民众的一种常态,而并没有“愚民”的意图。从这一点上讲,儒学对民众、自身和君主的要求并无二致,是一以贯之的。




东方国学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有德行的统治者。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道,发布政令。

道,德,儒家是对统治者而言。有德行的统治者行天道。不是要求民众有什么“道德”修养。

道德,现代理念,个人素质修养。

仁,统治者守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义,禁止民众为非作歹。托名孔子《易传》曰: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礼不下庶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哉!

仁义礼智信,对君子而言,不关民众什么事儿。

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文言文的“之乎者也”,语气助词断句。有人解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由之”,又有什么意义呢?

统治者怎么说怎么做,有必要告诉民众吗?


赵日金141


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仁义礼智信”相冲突,或者相违背?

但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基于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解。一直以来,这句话成为孔子和儒家实行愚民政策的重要证据。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老百姓可以让他们去做什么,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汉语的表达常常是不精确的。对于“不能让他们知道”就可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欺骗,故意不让他们知道。另一种是,告诉了他们,但是他们不理解。两种情况都能造成“不可知之”的后果。那么,孔子的意思是前者还是后者呢,答案是明确的,就是后者。孔子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于执政者的意思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这时,只要执行就行了。当时不理解,慢慢就理解了,或者习惯了。这种情况不但在古代存在,今天依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们们都会用微信支付。要让他们全部懂得微信支付为什么能够实现的原因,然后再使用微信支付,这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老头老太太们虽然不明白网上支付的原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使用。这就是不可使知之的现实例子。

怎样可以证明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论语》其它章节来相互印证。比如在《论语子路十三》章中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有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富裕了之后,就要加强对百姓的教育。这哪里有愚民的意思?

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解释,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早就讲明白了。就是后一种意思,古代读书人,都是用的朱熹的教材,都明白他的真实意思,可是,到了现代它成了孔子愚民的证据,完全是社会政治原因之下的故意歪曲。反正儒家已经被打倒了,没有反驳的能力了,批判者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了。

我们看看《四书集注》中朱熹的解释就行了。朱子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所以然也。”如果说朱子的解释还有点不好懂,那么程子的解释就很明白了:“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老百姓用网上支付买菜,但不能让他们都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

总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讲述了一个事实。它并不与“仁义礼智信”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相冲突。


七月流火140400643


你觉得有道理你就听,你觉得没道理就不听,看什么书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就好。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话和行为都是时时刻刻符合道德的,孔子也一样,比如孔子追求“克己复礼”,但他妈和他爸的婚姻就不合礼制,他只能算是野合而生,也没见他说自己的出身不干净的,比如孔子诛杀少正卯,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的,但孔子依然是儒家的道德楷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放到现在肯定是不道德的,但是你可以换个方式去理解,,比如理解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不就顺了么,将任何名人的言行作为标准只会使自己陷入教条主义之中。

圣人也是会犯错的,对于圣人们的言行我们参考就好,传统的文化需要继承,但不合时宜的东西肯定要修改的,不过对于其中的错误也没必要穷追猛打,也不可因噎废食,毕竟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孔子的理论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作为后人,要做的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完善,使之能够传承下去,这些就叫做文化底蕴,是其他国家都羡慕不来的。


达达说历史


有的儒粉为儒家辩护,改变断句就把儒家粉饰成开启民智了。从历史上看,儒家没能力开启民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历来都是文人相轻,儒家师爷一肚子坏水,对待草民攻讦,嘲讽和打压,会教也教一些繁文缛节,守旧反科技,根本没安好心,儒家什么时候开启民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