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抗“疫”催生“風口”?三大賽道,投資人辨真偽

抗“疫”催生“風口”?三大賽道,投資人辨真偽

來源丨投中網

作者丨曹瑋鈺

疫情“黑天鵝”來襲,行業輪番上演“魔幻”大戲。

餐飲、旅遊、酒店等行業遭遇重創,在線教育、生鮮電商、企業服務等賽道卻迎來需求“井噴式”爆增。

一時間“風口論”不絕於耳。熱度當前,有人為了分得蛋糕或者謀求自救,急急轉型佈局,試圖抓住這波熱度。

但是,抗疫有沒有催生“風口”?眼下熱門賽道是不是“偽風口”?真正的機會藏在哪裡?

抗“疫”催生“風口”?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分清真偽。”一位投資人說道。

“如果哪個機構說‘疫情帶來風口’,我完全不贊同。因為供需關係沒有因為疫情發生本質變化。”某機構高級投資經理馬傑表示。

持同類觀點的投資人不在少數。教育賽道投資人趙家也認為,“疫情沒有創造行業,只是改變了業態,讓一些行業暫時超速發展。如果一年半載之後,行業還在超速發展,或許可以稱之‘風口’,現在下定論言之尚早。”

有投資人甚至直言要警惕“風口論”,“不知道是不是一些公司或機構在造勢,忽悠後輪投資人的錢,畢竟不少人很吃這一套”。

細數當前坐擁熱度的幾大賽道,如在線教育、生鮮電商、企業服務等,都具備一個共同特徵:通過非接觸的形式實現了當面場景的功能,同時只是暫時替代品。

“建議一些人不要太驕傲。有人愛把一時熱度歸功於能力,但等熱度散了,可能什麼都沒有。”趙家表示。

幾位受訪投資人一致認為,疫情過後,大眾需求會回落到日常水準,上述賽道很可能回落到原始水平,並且留下一地炮灰。

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確實讓一些賽道迎來了流量爆發的機會。

生鮮電商,大概率“偽風口”?

面對突如其來的井噴式“到家”需求,生鮮電商彷彿打了一針強心劑。

根據公開數據,疫情期間,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同比暴漲約4倍;永輝超市到家業務2月初迎來爆發,日單量峰值從20萬單飆升至30萬單。投中網也瞭解到,春節期間,京東生鮮全平臺銷售額比2019年同期增長470%;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日訂單量達到節前2-3倍;多點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單量同比2019年同期增長89%,整體銷售額達到42億元,同比增長132%……

生鮮電商在當下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但疫情後是否還能“逢考必過”?

受訪的幾位投資人一致認為,生鮮電商不是剛需,疫情後大家可以出門買菜,生鮮電商會迴歸從前,大概率是個“偽風口”。

“手頭剛好有個生鮮電商項目在看,但沒什麼特別之處。生鮮電商本身的商業邏輯是站不住的。因為邏輯成立的前提是,電商要比線下更有效率地調動資源,提高生鮮產品的價格(質量)、效率(週轉率)、槓桿(利用規模產生的賬期),但目前看起來,這幾點都沒達到。”PE機構風控總監李海向投中網表示。

資本對於電商生鮮相對冷淡的態度,或許不會因一時火爆而翻盤,但生鮮電商可能還存在一些突破空間。

李海認為,“生鮮電商乃至所謂新零售,核心是‘地段’,其他包裝都是為核心服務。生鮮電商如果可以轉型線下,拿到良好地段和便宜租金,再利用線上供應鏈改造線下賣場,不失為一種改善。比如北京朝陽區的十里堡盒馬,‘住宅區周邊+落後商業綜合體+地下’的選址策略就很成功,周邊房子甚至成了第一批‘盒區房’,這就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但是這種模式複製起來是非常難的。”

在投資人看來,這種模式是一盤大棋。如果跑得通,未來生鮮電商之戰或許還是巨頭間的遊戲。

在線教育,付費轉化是生死線

在線教育一直算是熱門賽道,抗“疫”更為其加持了一大波“簇擁者”。

在線教育注重獲客,當前用戶增長問題得到解決,但無限風光的背後卻隱藏著諸多棘手問題。

比如,教育機構若想短時間轉戰線上,服務器、雲服務等基本的平臺技術支持難以跟上。一雙幣基金投資總監向投中網透露,近期與被投企業溝通時發現,一些中小教育機構因為學生數量激增導致平臺承載力達到極限,無法實現流暢的課程直播,需要投資人出手對接一些方案解決服務商,幫助解決問題。

再如,當前在線課程的效果總體不甚理想。如果學生不能和教師互動,只是盯著屏幕的話,學生體驗都和教學效果會很差,這也不符合教育規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說過,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是互聯網教育替代不了的。日前釘釘之前被小學生噴到下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線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水土不服”。

另外,在線教育的運作模式存在難以攻克的硬傷。作為對接學生和教師資源的平臺,在線教育如果只做對接,最核心的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如果機構要深度參與,勢必涉及教學材料、教師培訓、學生管理、課程監控等多個環節,全盤搬到線上的話,整個操作會非常沉重,成本端也很艱難。幾日前,線上大語文機構明兮學堂宣佈資金鍊斷裂,在線教育現金流吃緊情況可見一斑。

最重要的是,在線教育長久受制“虧損魔咒”,盈利難度巨大。除了成本端問題,教育上市公司戰投部投資經理沈重認為,“在線教育機構當前獲客基本都是免費用戶,疫情後能否實現用戶付費轉化,將是決定在線教育的一條‘生死線’”。

由此可見,在線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產品、獲客、盈利、現金流各個方面環環相扣,一環缺失,全局崩盤。同時,在線教育作為線下教育的一種補充,終歸還是要依賴於線下的根基。

沈重認為,短期來看,在線教育並非剛需,當前熱度只是特殊時期的暫時需求。但這次幾乎覆蓋全國的用戶體驗會讓教育機構意識到一些機會和問題,日後線上和線下的比重或有調整,但主營業務大概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線教育的想象空間是很大的。之前線上和線下教育的關係有點像‘蹺蹺板’,經過這次“練兵”,在線教育未來可能直接做上跳樓機。”沈重表示。

遠程辦公全功能產品或笑到最後

疫情之下企業的復工難題,催生了全國前所未有的“遠程辦公”熱潮。

節後初期,僅阿里旗下的移動辦公應用“釘釘”就承接了全國2億人的遠程辦公。此外,頭條系的飛書、騰訊系的企業微信、小魚易連、雲視頻會議應用Zoom等一系列遠程辦公軟件,也迅速收穫了大範圍普及。

“企業服務比如遠程辦公、雲計算之類日後會是趨勢。之前技術上還存在一些限制,普及率也不足,如今這些障礙基本都打通了。加之B端需求一直存在,隨著技術發展,需求在被逐步滿足。”PE機構風控總監李海認為。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近期也公開表示,疫情可能讓遠程辦公在中國形成一個大的習慣,肯定是非常的大的趨勢。

如果把時間線拉短來看,以遠程辦公為代表的企業服務會在疫情之後大幅降溫嗎?

“看產品”是受訪投資人的判斷依據。香港曜陽國際投資經理徐婷認為,“釘釘、飛書這類在線辦公軟件,之前很多人不瞭解,現在借勢迅速打開了知名度。如果可以藉機展現產品的先進性,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讓用戶體驗到實在好處,即使疫情過去還是大有可為的。但如果產品本身不過硬,必然會淪為‘一時之需’”。

也有投資人預測道,這個賽道最終會留下1-2個體驗優秀且功能齊全的產品,只專注某一功能的產品存活的可能性不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馬傑、趙家、李海、沈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