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乌鸦,一直被认为不祥之鸟吗?你可能对乌鸦有些误会…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看见乌鸦,尤其是听见乌鸦的叫声,要对着它吐口水,或者说句“呸呸呸”。原来乌鸦一直被人们视为不幸的象征,它们的到来是很不受欢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了解到,乌鸦这种鸟在日本是吉祥鸟。读古诗词的时候,也会发现诗词中的乌鸦形象褒贬不一,竟然还有正面光辉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乌鸦”,看一看乌鸦在历史长河中形象的变化以及如今又被看作“不祥之鸟”的原因。

乌鸦,一直被认为不祥之鸟吗?你可能对乌鸦有些误会…

从中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探测到“乌鸦形象”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消极意象和积极意象。

一、乌鸦作为消极意象

《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有句“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没有不红的狐狸,没有不黑的乌鸦”,这里“狐狸、乌鸦”都是比喻坏人的。

而乌鸦作为一种消极意象大量用于古诗中是在隋唐及其以后的诗歌中。

1.通过乌鸦这一意象衬托景色的凄凉,表达作者的心情

乌鸦多在秋冬季节的黄昏出没,秋冬,万物萧条的季节,再加上乌鸦全身黑的外形,让人更觉凄凉。

如唐代李白《秋风词》中有“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栖息在树上的乌鸦被萧萧落叶声惊醒,难耐凋零凄凉之景,呱呱叫了几声。然后诗人转入抒情,不禁感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通过乌鸦这一意象反映战争的残酷

乌鸦食腐肉,在宋代释妙伦的《偈颂八十五首》中写“佛佛,乌鸦啗腐骨”。所以根据乌鸦食腐肉以及喜欢聚集在荒郊野外的生活习性,人们看到乌鸦就觉得害怕,诗人以此来描写战争的残酷。

如金朝辛愿的《乱后》中写“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簧宿草,墟落动新烟。困鼠鸣虚壁,饥乌啄废田。似闻人语声,县吏已催钱”。战乱之后的情状有多凄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鼠困虚壁而哀鸣、乌鸦饥饿啄荒田的景象,侧面描写出人们没有粮食吃的事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可见一斑。

乌鸦,一直被认为不祥之鸟吗?你可能对乌鸦有些误会…

二、乌鸦作为积极意象

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相对来说更为迷信,特别是商朝等朝代神权色彩比较浓厚,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就让乌鸦的形象丰富起来。

1.通过乌鸦这一意象彰显神秘或强大的力量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汤谷上有抉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是把乌鸦看成是背着太阳飞行的神鸟。

在《宝莲灯前传》等神话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中中有九大金乌,这“金乌”就是太阳的代名词。

宋代刘过《上益公十绝为寿·金乌》中“金翰振晓近天威,玉于循琼书影迟。曾上大裘头上看,曖然可爱是冬曦”。这是刘过给周必大的一首祝寿诗,诗人通过“金乌”这一意象来祝寿,可见其表达的积极含义。

2.讲乌鸦作为吉兆的象征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可见,古时候有段时间,人们把乌鸦当作报喜的使者,和我们现在的看法完全相反。

乌鸦,一直被认为不祥之鸟吗?你可能对乌鸦有些误会…

3.将乌鸦看作是孝顺的象征

《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而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禽部》载“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说乌鸦有“反哺”的习性,乌鸦成年之后要喂养年老的母亲。

三、乌鸦主流意象多次转变的原因

先秦时期,乌鸦开始出现了积极意象和消极意象两种。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相对比较迷信,而乌鸦作为一种神鸟,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同时它也可以表负面意义,这和它自身乌黑的特点以及“食腐肉”习性是分不开的。

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乌鸦偏积极意象更多些。这和汉代开始,儒家逐渐成为正统经学密不可分。儒家以自然界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百善孝为先”,而且三纲五常的观念下,推行孝道,也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隋唐开始乌鸦这一意象开始向消极方面转化,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写“乌鸣地上无好音。”隋唐时期中国诗歌飞速发展,涌现大量杰出的诗人,诗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再加上战争的出现,乌鸦便以消极意象为主流发展开来。

乌鸦,一直被认为不祥之鸟吗?你可能对乌鸦有些误会…

发展到今天,乌鸦也是摆脱不了“不祥之鸟”的帽子,一身乌黑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再加上叫声难听,喜欢吃腐食的习性,更是让人心生厌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