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今天給讀者們介紹史上最節儉皇帝穿一雙草鞋上殿辦公,龍袍打補丁;當了23年皇帝,沒蓋過宮殿,沒修過園林,沒增添車輛儀仗;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哪怕是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這並不是國庫沒錢,恰恰是多得數不清,但他卻小氣得連死都捨不得奢侈一回。他是一生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在位二十三年,施仁政,行德治,開啟“文景之治”。他謙讓儉樸,寬厚仁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品德之高尚幾近賢聖,是大家公認的一位好皇帝。那麼,大家又為何不稱漢文帝為“千古一帝”呢?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代王由來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


薄姬是吳(今江蘇)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了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布,而魏豹被劉邦派去守滎陽,後被劉邦手下週苛為除後患殺之。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她生下劉恆。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她生下劉恆


幸運的代王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恆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后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后共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后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恆和劉長。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劉恆和劉長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恆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恆。但劉恆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恆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劉恆八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陳平——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周勃——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初時不太尊重文帝,後來被漢文帝抓放


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赴長安繼承皇位。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占卜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薄昭——漢文帝的舅舅,漢文帝登基做出突出貢獻,後因為犯罪被漢文帝逼的自殺


軟硬兼施 ,鞏固皇位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了稱號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裡。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了。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了。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藉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 在後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時,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說明實情:被罷免丞相職務後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與竇皇后


漢文帝施政綱領

以民為本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採取的措施有:

減輕稅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少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命令諸侯返回自己的封地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迴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馳山河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不必要通關文牒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允許老百姓花錢買爵位來免罪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自己親自節儉生活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封建社會盛世

由於文帝採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

1、統治者認識的改變: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一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

2、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恆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讚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佔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控制軍隊,鞏固帝位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宋昌是漢文帝心腹,宋昌拜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功封壯武侯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后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裡。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封賞功臣、宗室收買人心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后。

武力鎮壓叛亂宗室,威懾有野心的人

劉恆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的皇帝——漢文帝劉恆

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漢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文帝君臣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於霸陵(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