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有種說法:古人往往喜歡把讀書人視作迂腐無用的化身?

羈文


說到讀書人之迂腐,莫勝於方孝孺者了,本是一屆文弱書生,做做文章混個學士便好,卻偏偏要做那個迂腐得讀書人種子,名族得脊樑。最後卻落得個礦古爍今,無出左右得連珠十族之罪! 迂腐者,遵循舊規腐理,較真不通變。歷史的浪潮中從不缺少英雄和脊樑,敏銳得讀書人總會在關鍵時刻撐起民族得希望,這便是讀書人得迂腐,讀聖人之言,行聖人之理,這便是讀書人得迂腐,聽古人之言,遵長者教誨之理,這便是讀書人得迂腐。


莉晴晨晨


這個問題非常好。為什麼古人喜歡把讀書人視作迂腐無用的化身呢?主要的原因,是讀書人的知識體系有問題。元明清這八百年以來,尤其是如此。


我們知道,古代讀書人的第一目的就是出仕做官,所謂學而優而仕。他們學習的書籍,主要就是儒家經典,如果不做官,基本上用處極少。既不會種地,又不會做工,也不會經商。日本近代化之父福澤諭吉就評論說“即使讀破萬卷書,如果不能做官,也是毫無用處”。可是讀書人畢竟不可能都做官,甚至能考上進士舉人的也很少。很多的讀書人,苦讀儒家經典,對於他們謀生並沒有多少幫助,反而會生出清高,看不起勞動者的脾性。明明是丫環的命,卻有了小姐的脾性。既做不了官,又賺不到錢,自然讓人反感,覺得他們迂腐無用。


到了明清時期,朱元璋開八股取士的先河,把知識分子束縛在四書五經的狹小範圍,給他們一些特權的誘惑,科舉制度在明清達到鼎盛,但是,知識分子被束縛的也最嚴重。當時有人諷刺說“讀書人,最不濟,爛時文,爛如泥。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種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這種學習與實際相背離的現實,越來越明顯,清朝初期的學者李恕谷說“高者談性天,撰語錄,卑者疲精死神於舉業,不惟聖道之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穀亦懵然罔識”。就是做了官,也辦不了實事。


很多讀書人為了考科舉,耗盡了全部的精力和心力。除了四書五經的教條,什麼都不懂。《儒林外史》裡面有很多這方面的諷刺案例。范進中舉的故事眾人皆知。他的座師周進的故事一樣苦逼,考到六十多歲,還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沒考上,飽受那些秀才和舉人的嘲弄和冷遇,後來本來打算死了這條心,跟著姐夫金有餘做生意,路過貢院的時候勾起傷心事,他姐夫一起做生意的朋友們看他可憐,湊錢給他捐了個監生的資格,考上了秀才,又中了舉人,雖然看上去似乎是個喜劇結局,其實他這一生已經廢掉了。再試想一下,假如那些做生意的人看他可憐,湊錢給他考試,沒有考上的話(概率很大),那周進又當如何呢?更加被人看不起是肯定的,估計真要尋死了。



即使是貴為禮部尚書,四庫全庫總編這樣的才子紀曉嵐,在乾隆眼裡,也就是個倡優(逗人取樂的戲子),所謂“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領四庫書館。實不過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談國事!”


所以,在古代,除非讀書人考上了科舉(小概率事件),能會讓另眼相看。否則沒有功名,一輩子讀一些四書五經的儒家典籍,對於實事一無所知,做不了官,又賺不了錢,被人嫌棄,鄙視就是肯定的了。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人也是很有警示的。很多人高考復讀了很多次,也沒考上,也有一些人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其實還不如跳出來,學點實用之學,安身立命,因為這個世界是很廣大的,可以學的有用之學是很多的,不是隻有大學這一條路,可以做的有用之事也是很多的。這是我們比古代幸運的地方,但是我們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或者說思路。


再思樓紀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綱的更迭基本都是暴力起義造就,書生只能紙上道法,揮斥方遒;不及那衝鋒陷陣的猛將,砍殺惡敵。

中原土地,黃河流域,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生產勞動,實用的是力氣,講究的是勤奮,這種務實的價值觀對書生之氣,搏雞無力有很大的排斥。

中國封建帝制多年,平民發跡大多隻能依靠讀書考取功名,而往往功名少而考生多,文人相輕,名落孫山的考生比考取功名的多得多,而這些人大都一生窮困潦倒,世人難免會發出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啊!這個文人群體反映出如下特點:

1,按照固有的學習方式學習,缺少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讀書的成功經驗限制了自己的思維,認為努力就可以成功,缺少對方法的思考。

2,不相信經驗和靈感,注重理性思維,不願承認自己無法理解的現實,反而難以解決生活中的複雜問題。

3,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往往缺乏目標,不知道如何利用知識,為學習而學習,學的多但用的少,效率低,為滿足對知識的探索欲而忽略了做實事。

4,習慣書本這種學習方法,拋棄了根據生活經驗進行感悟的能力。


李珊st


古人絕不會視讀書人迂腐無用,這種觀點是“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人持有的觀點。

中國在清亡以前,讀書人是受全社會尊重的階層,考取了功名,哪怕只是一個秀才,也會比地方上沒有文化的土財主更受人尊敬。

中國隋朝以後,普通百姓要想走到上流社會,讀書考科舉是唯一一條路,考上進士就可以做官,身份從此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因此隋朝以後讀書人就是身份的象徵,只是在“五四”運動之後,才會出現魯迅筆下孔乙己那種受人白眼的讀書人!

“五四”運動,是在近代中國備受西方欺辱的情況下,受西方教育影響而發起的一次愛國運動,最初是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署賣國條約,後來演化成一股新文化運動。所謂新文化,就是從根本上否定中華傳統文化,把近代中國的落後歸咎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落後,這顯然是矯枉過正。

做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舊式讀書人階層,自然成了這股反傳統之風的首先衝擊對象,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讀書人迂腐無用的思潮。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思潮並不正確,甚至可以說是流毒甚遠!


caniforget999


古人哪有說讀書人迂腐無用,還往往喜歡?這都是後來的所謂讀書人急功近利,從書中求黃金屋、顏如玉不得,轉而自我解嘲罷了。讀書讀到懷疑人生,是因為我輩沒有好好讀,而已。

其實古人一直崇尚並鼓勵讀書,有宋詩為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

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

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周新詞


讀書。盡信書,不如無書。有這個操手就不會成書.呆了。死讀書,讀死書,愚夫也。古人有是說,今人也在內。

讀書要小心,認真。用審視的目光,深思的思維,鑑賞的太度去讀,批判地接受,讚許地記誦。讓自已爬進書中,從書中走出來,去其糟pou,取其精華。


用戶8257563979095


這和儒家的教育有關,儒家以《詩經》《尚書》《禮》《樂》等主要為社會和文化典籍,這種文化脫離了農業和工業生產。儒家也鄙視為農。

出處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儒家培訓的是當官人才。

因此孔子尚被罵,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出處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科舉考試也是考試書本上內容。因此造成大部分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脫離了生產生活,更由於聖賢教的是仁義禮智信,但社會上是爾虞我詐,如果不能很好的融會貫通,有時會造成無用迂腐的印象。


凡人評論熱點


《古今賢文》中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倡導讀書人要一心讀聖賢書,別管其他任何事情。於是,一些讀書人“死讀書,讀死書”,脫離生活,遠離實際,現實認知水準不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多侷限於書本知識,且通常比較自我和固執。所以,人們便“喜歡把讀書人視作迂腐無用的化身”。


蔡振康公文寫作2020


首先,對於這種說法,個人覺得還有待商榷,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讀書人在每個時代都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他們掌握著知識,科學,知識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潛在動力,“科學才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又豈能輕視讀書人呢?

當然產生這種說法也有它的理由,畢竟我們中國歷史悠久,讀書人更是太多了,形形色色,有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的,也有默默無聞,當然不乏弱不禁風的前輩存在。

因為個人原因,對明朝歷史格外喜愛,同時也正是因為明朝歷史豐富多彩,這裡我就主要取明朝讀書人為例,為讀書人正名,為知識立碑—時代豐碑!

首先,造成這種錯誤的說法,或者說是錯覺的,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文化太過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燦爛的文明不能不讓後人花費經歷學習。科舉制度出現之前,中華大地上的讀書人就已經是談經論典,坐而論道,不亦樂乎。科舉制度形成之後,讀書更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也成了寒門子弟最好的出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多少人為了功名不辭鬚髮花白仍進京趕考,這樣的歷史氛圍中,就難免如影視劇裡的描繪,弱不禁風的臣子,矗立於大堂之上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與一旁的帶甲士兵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由於科舉考試的不易,可謂是十年寒窗苦讀,還不一定熬的驚鴻一瞥。即使一生沒能博得功名,但書中吸收的“養分”已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就如同現今,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有時候會發現,自己還不如同齡中學畢業的人,在職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就是經驗,讀書人的經驗來自已經定型的書本,而沒讀書少的人,因為進入社會早,一切經驗都來自實踐,孰強孰弱自然分明。

同時呢,由於五四運動的衝擊,新思想與舊思想激烈碰撞。不曾有的報社出現了,曾經只有讀書人才能接觸到的時代訊息,變得更加容易,報紙隨處見,刊物滿天飛。思想碰撞,還有看的見的肉體碰撞,一貫聽話的讀書人,變得敢於走上街頭,甚至萬人面前高談闊論,更不乏為了民族國家,投筆從戎。這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當然光芒四射,而那些已經,或者即將謝幕的讀書人,自然變成了腐朽,沒落。守舊的讀書人,還有那生澀難懂的四書五經。


商山長河


生存是人生的基本,生活得更好是人們所求。所以,人們除了做好自己手頭的事,還不停尋找其它好處來充實家用。又拼命供促孩子在校學好本領以助成人後在社會上多賺錢且輕鬆點生活。因為現在的學校能教給學生很多適應社會需要和改造自然的基礎知識與專門技能。由於此,.這些學子授人招用和愛待。

而古時的學儒者,學好優進仕,當官吃喝住穿玩均好,威逼民避。讓尋常百姓羨妒恨。但他們一旦落魄,耕桑商醫工術什麼都做不來,至少是做不好,而且同那些未做官的儒生一樣,還是面天目空手動扇搖,看不起平民百姓。因此,一些人就視這些儒生為迂腐無用之人。

其實這些評說都不全面的。活命的生活會逼著每個人學會自已所需要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