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副院長 呂國悅


呂國悅,男,漢族,中共黨員,1977年5月出生,吉林省肝移植專家。現任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2月7日,帶領吉林大學第一醫院130名醫護人員增援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座10樓東區。任醫療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負責療區全面工作,同時也是一位對治療精益求精的“治療組長”、24小時為隊員們貼心服務的“後勤部長”、及時傳遞一線聲音的“戰地記者”。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白衣即是戰袍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興。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一名醫者,作為醫院領導班子成員,得知新冠疫情發生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做好了“國家有難,義不容辭”心理準備,始終處於待命狀態。早在醫院派出首批援武漢醫療隊時,呂國悅就曾連夜收拾好行囊,站在了準備出發的隊伍當中。但按照上級臨時調整部署,他及其4四位“白衣戰士”沒能隨首批隊伍出征,隨時聽候組織號令。直到2020年2月7日,他作為隊長,帶領129名醫護人員作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五批援武漢醫療隊赴一線增援。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戰鬥已經打響,作為白衣戰士,能夠衝鋒在前,走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很榮幸,也很感動……”出征儀式上,呂國悅的話代表著全體隊員的心聲。他說:“在和死神較量的戰場上,我們承載了白求恩第一醫院1萬名醫護的重託,也承載著吉林省2700萬人民的厚望,我們必須把沉甸甸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


臨別前,領導、同事、親朋的關心和叮囑讓呂國悅頓覺一股暖流湧上心田,更增加了他完成任務的勇氣和必勝信心。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為國出一份力,在榮幸之餘也倍感責任重大。他和援武漢醫療隊的隊員們都有一種“義無反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學部署打響抗疫勝利第一槍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抵達武漢已是2月7日深夜,呂國悅帶領吉林大學第五批援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同濟醫院中法院區B座10樓東區重症療區。從抵達天河國際機場開始,早已做好了充分思想準備的呂國悅,心還是更緊地揪在了一起:這座他曾經來過多次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安靜迎接著他們這一批特殊乘客。


2月8日,醫療隊緊急參與感控專項培訓、開展練習,組織召開臨床工作會議,科學劃分工作小組、佈置任務、分配人員;組織團隊相關科室專家針對合併各種基礎疾病的NCP患者制定特色診療方案;協調心理衛生科醫生對精神負擔大的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成立智慧醫療保障小組,緊急研發IPAD電子化查房小程序,設計病人心理調查電子量表,實現團隊醫療和日常管理電子化。工作之餘,他還專程看望慰問了前期抵達同濟醫院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一批、第三批隊員,帶去院長、書記及全院的關懷。呂國悅帶領醫療組長率先實地查看了即將接管的療區,熟悉療區情況及佈局,設計並熟悉進入和離開病房醫療防護的具體步驟。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2月9日下午13:00左右,呂國悅接到武漢總指揮部緊急通知,將在當晚收治首批約30名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人。他立即組織緊急會議,調整計劃應對挑戰,從醫療技術、護理方法、心理疏導、生活照拂、工作流程等多個細節制定了詳細的預案。“疫區就是戰場,只有想的多、做的周全才能保證每位隊員的安全,容不得絲毫馬虎!”呂國悅說。15:00,呂國悅組織召開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第1次支部會議暨出征儀式,增強了黨員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月9日晚18:00許,呂國悅、醫院63歲的心內科教授鄭楊、ICU科主任張東帶領兩個醫療小組率先進入病區。在小心穿戴防護物品的近40分鐘裡,看著首批進入療區的年輕醫護人員一層一層被防護服包裹得愈發嚴實而辨不清誰是誰,呂國悅真切地感受到無形的病毒和真正的危險就在眼前,觸手可及。一位20歲出頭的小護士逐漸出現了頭暈、呼吸困難的症狀,呂國悅及時察覺,暖心關切,並計劃找隊員替換。可是小女孩稍微平靜一下後就堅定地說:“我可以!”為了給大家加油和鼓勁,呂國悅在每個人的防護服上寫下他們的名字——“彭愛愛、張丹、楊景德……”那一刻,敬佩與感動、勇氣和力量衝散了大戰前的劍拔弩張,擊垮了所有的恐懼、忐忑、焦慮與不安,唯剩前行的堅定與無畏。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23:00開始正式收治第1位患者,醫療隊緊張投入工作,一夜未眠,短短8小時收治了50位患者,病區滿床,病患平穩,隊員平安,救治工作有條不紊,抗疫工作正式步入正軌,第一場戰役獲得小小的勝利。


在一線建了個ICU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是危重症收治醫院,收治的患者高齡人員多、基礎疾病多、病情進展快,病情不平穩,可是當前的醫療條件卻無法滿足重症治療。呂國悅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建立一個真正的ICU。他充分發揮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醫療隊多組、對學科的醫療人力資源優勢,佈置任務、劃分小組、分配人員,工作進行比較順利。


但作為一名有10多年重症救治經驗的移植外科醫生來說,呂國悅心裡清楚,搶救設備是關鍵!對於1例呼吸衰竭病人的正常搶救步驟是先上高流量吸氧,然後無創呼吸機,再是氣管插管機械通氣;MODS的病人還需要上血液濾過和ECMO,而目前這裡就只有幾臺簡易的無創呼吸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縱使有十八般武藝,此時也是無計可施!對呂國悅來說,眼前的情況,呼吸機、血濾機很緊缺,ECMO更不敢想,如果坐等國家及有關部門調配,時間可能來不及,患者們的病情堪憂。


不能等,得想辦法!去哪裡弄這麼多“精良武器”?必須儘快開展有效救治!萬難之下,呂國悅向大本營——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如實彙報武漢一線情況。就這樣,2月11日晚,兩輛滿載各種急需醫療設備和物資,也滿載了“希望”和“曙光”的急救車從長春星夜兼程趕往千里之外的武漢,經過2天的緊急籌備,一個高端設備配置齊全的抗疫一線ICU落成了!


2月13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再次調配第二批有創呼吸機、血濾機、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設備,尤其是補充心外、麻醉、超聲4名相關專業醫護緊急前往武漢,舉全院之力保障武漢前方物資及人員配備,切實解決前方救治第一難題,為一線人員提高救治率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呂國悅說:頭等大事解決,心裡一塊石頭落地,大家都說我們東北人把家都搬去支援武漢了,彼心昭昭,日月可鑑!


啟動遠程多學科智庫


【致吉林勇士⑩】戰“疫”一線書寫忠誠擔當

呂國悅在武漢開展工作的第一時間就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迅速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相關科室專家制定了適用於新冠肺炎病人的診療方案。為了與死神賽跑,和病毒搶時間,精準施策,對症救治,提高武漢一線患者的治癒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真真正正為患者健康負責,切切實實為一線排憂解難,呂國悅帶領團隊對5天來遇到的體現問題集中、涉及學科廣泛、臨床症狀複雜的3個疑難病例進行詳細歸納總結,在國內率先提出針對NCP患者進行遠程會診,開創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前方特色診療。


2月12日,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專家團支持下,呂國悅改造賓館簡陋的硬件和網絡條件,視頻連線、遠程會診,充分發揮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專業優勢,為疫區一線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周到、細緻、專業的醫療服務。另外,遠程會診專家團還建立了在線會診群,隨時隨地回應武漢一線隊員的微信諮詢和電話,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方案,也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輔導。這種全力救治的模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並作為抗疫典型案例在2月14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報全國。


24小時在線的“主心骨”


從飛抵武漢那一刻開始,呂國悅就開啟了“三頭六臂”的模式,他總是想做得更好。百餘人的大隊伍,統籌協調、分配物資、人員分組、規範流程……陌生的環境、嚴峻的疫情,呂國悅顧不上旅途疲憊,無縫銜接進入工作狀態。


每當大家都安頓下來休息了,呂國悅的大腦總還在飛速旋轉:各個環節還有沒有疏漏?物資儲備還得置辦點啥?隊員們的衣物夠不夠?工作能不能再優化、細化一點,讓隊員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醫療隊裡有63歲主動請纓堅守一線的老教授、有參加過非典一線護理救治工作和汶川抗震救災的護士長,有醫院重症救治的精銳中堅力量,呂國悅團結帶領這些經驗豐富的“戰友”,調動黨員先鋒力量,帶動青年醫護團隊,不怕苦、不怕難、無私奉獻,勇往直前。


130多人的微信裡,呂國悅隨時都在,酒精沒了,他想辦法;天氣太涼,他給大家採購羽絨馬甲;吃不習慣,他想辦法添置長春的大米;老主任、老護士長髮布規範信息,他隨時提醒大家關注、學習、充分重視。


呂國悅心裡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除了要提高病人治癒率、降低病死率,更要保障隊員“零感染”。這也是他給自己提出的嚴格要求。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他和醫療隊隊員們一起反覆進行感染控制安全培訓練習,分別規劃病房的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有效隔離;還對醫用垃圾的存儲清理路徑甚至屍體的處理流程做了詳細規劃;對可能出現的意外如銳器傷、意外暴露以及駐地人員感冒、發燒等處理流程也都做了預案……他說:作為醫療隊隊長,有時候是我為大家加油鼓勁,更多時候是隊員們的大愛精神給了我破除萬難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戰鬥沒有結束,為了大家的安全,為了最後的勝利,一刻都不能放鬆!


人物簡介


2013年組建吉林省第一支肝移植團隊,同年成功完成吉林省首例器官捐獻成人肝移植手術。2017年完成東北三省首例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此後多次填補東北地區肝移植各類型手術空白,目前累計完成近500餘例手術。以肝移植技術為依託極大帶動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外科手術水平及相關20餘科室疑難疾病診治能力的提高,擴大了吉林省在全國醫療行業的影響力。


兼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第八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委員、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CLTR)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圍手術期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肝臟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肝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及外科學分會常委。國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評審專家。兼任國內多家雜誌編委。


近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3部,承擔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20餘項國家及省市級課題,獲資助金額2000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