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有人說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Laura-wei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地位高但封國小,一直處在列強的夾縫中,宋襄公成為春秋五霸更是被後人認為是名不副實,宋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霸國 。


地位尊崇,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國

宋國的開國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對紂王忠心直諫,紂王不納後便離開鎬京。周武王滅商後,徽子啟被周武王分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可以享有在封國內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的特殊待遇。宋國是周朝分封等級最高的諸侯國,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



所謂的“二王三恪”,是指周朝建立後分封前代三朝的子孫,給予他們以王侯的名號,稱為三恪,以示敬重。因之虞、夏、商之後分別被封於陳、杞、宋,其地位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但是周武王僅以地位相拔,卻對他們的封國土地卻並沒有大肆封賜,因此陳國、杞國和宋國的封國都不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成為二流的小國。



這其中又屬宋國的封地最大,《漢書.地理志》記載:“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宋國的版圖相當於今天河南東部、江蘇西部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大約十萬公里,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大的諸侯國,而且土地肥沃,物茂人稠,屬於膏腴之地。

但是宋國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衰弱,以前的諸侯國開始不斷壯大,一直處在四戰之地的宋國變成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戰場,宋國的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時,夾在中間的宋國更是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真是苦不堪言。

“春秋小霸”宋襄公,霸業不成反被抓

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五霸之中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晉文公都是公認的霸主,宋襄公這個小國諸侯,在大國環繞下連自保都是問題,怎麼看著都不像是當霸主的料。

作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了五公子奪位的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齊桓公死前曾囑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現在太子昭有難,宋襄公自然義不容辭,於是率領曹國、衛國和邾國等四個小國的人馬,湊起了一支軍隊,在齊人的裡應外合下,很快就平息了齊國內亂,太子昭被擁立為齊孝公,宋襄公由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很有野心,特別是在幫助東方大國齊國平定內亂後更是自信心膨脹,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準備和當時南方唯一的大國楚國爭霸。宋襄公還在曹南脅迫利誘了滕、衛、曹、邾、曹、滑等幾個綽爾小國的國君搞了個會盟,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主圈子去對抗反對他的楚國、齊國、鄭國等大國。

宋國是小國,要想圖霸很難服眾,但宋襄公偏不信。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秋,宋襄公自做主張邀請齊、楚等諸侯在盂地會盟,自以為諸侯們會推戴他為盟主的宋襄公沒有帶軍隊赴會,結果在約定地點被提前埋伏好的楚國軍隊抓住帶回楚國囚禁,宋國差點遭受滅國之災。幸得魯僖公左右調停,楚國才不情願的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沒坐成還被楚國抓了去,心裡越想越氣。回國後又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有氣不打一處來,就決定發兵攻打鄭國。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冬,宋襄公親征鄭國,鄭國趕忙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出大將成得臣援助鄭國,兩軍在泓水相遇。

迂腐的宋襄公拿出他那一套“仁義”的理論,坐看楚國渡河,不緩不急的列陣,結果宋軍遭到楚軍的猛烈進攻,損失慘重,自己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回國後不到一年便傷痛發作,不治而死。這個最不像霸主的“霸主”,把自己活成了春秋時期最大的笑話。

宋國偏安一隅,難成氣候

宋國所處的位置,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方有秦國,北邊是晉國,真正的四戰之地。宋襄公爭霸失敗後,自知實力有限的宋國徹底斷了爭霸的念想,然而晉國和楚國爭霸,卻讓夾在中間的宋國備受煎熬,戰事連年不斷,80年裡竟然發生了40次以上的戰爭,悲催如宋國,在整個春秋估計都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了。



宋國這樣夾在中間受罪也不是辦法,於是就以中間國的名義調停兩國之間的戰爭,促成了兩次彌兵之盟。但很可惜宋國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端壯大自己,而是不斷的挑起事端,內部也是動亂頻繁。公元前318年,宋國第一個王宋康王“行王政”促改革,宋國逐漸強大起來,東伐齊國、南敗楚,西敗楚國,中間還滅了滕國,一時風頭無兩,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但是宋國畢竟還是個中型國家,這樣與大國為敵無異於自取其亡。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早就想找準時機教訓宋國的齊國,聯合楚國、魏國乘機對宋國發難,這一次宋國沒有宋襄公那麼好的運氣,宋康王被齊軍抓住後殺死,宋國的土地被三國瓜分,這個自春秋起便不安分到處惹是生非的小國終於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大國布衣


楚軍包圍宋國,宋國堅決抵抗,並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因害怕楚國,就忽悠宋國說“頂住哥們,我們馬上到”。一般說馬上到,要麼沒出門,要麼沒上馬,於是宋國這傻缺一等就等了足足八個月。

這八個月等待,讓宋國受盡苦難,悲慘到什麼程度,簡單說開始人吃人,城中沒糧,樹皮也吃完了,觀音土也不夠,可悲的老百姓只能互相吃孩子,你吃我家我吃你家,也因此一個成語“易子而食”被髮明,宋國慘成這樣,馬上就到的晉軍還在路上,沒辦法的宋國只能投降,“城下之盟”這個成語也是這次戰鬥發明的。


簡單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成為笑話,根本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後往往是面子掉地上被人當手紙都嫌臭,裡子還丟的一乾二淨,最終成為笑柄。

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和現在國際社會差不多,有超級大國如楚國,晉國,有一流強國,也有無數中等國家比如鄭,魯,宋,還有就是袖珍小國,那就更多了。

國與國之間關係也和現在類似,只是現在沒有生死存亡問題,滅國問題。

大國和小國的區別無非是弄清不同道路而已,大國有大國爭霸術,小國有小國生存之道,當今世界也如此,除少數大國,多數都是小國,如何生存,如何有尊嚴生存,都是學問。


而宋國就是一個不懂生存之道國家。

我們先看宋國淵源,宋國是春秋時期一個不大不小國家,原是商朝原住民,周朝將商朝拆遷後,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就給宋國分了不少安置房,還給很高拆遷費,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第一等公爵。不僅如此還免除他們進貢。

因為拆遷安置房位置好,拆遷費高,待遇也高,就給宋國錯覺。那就是“我是周朝客人。我是一等公爵,我最牛逼,我爵位最高。

簡單說:我比你高貴。

其實嗎,這自娛自樂精神一開始還沒什麼,在西周時期大家都比較守規矩,有事都聽老大周朝招呼,打架一起上,搶劫一起上,有老大在邊上,你嘚瑟哈也沒啥問題。

可時間來到東周時期,國際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大家都開始不守規矩也不尊重啥爵位了,你看隔壁楚國就是這樣,什麼鳥公爵伯爵,我就稱王你能把我咋地?

可宋國道好,一點沒有感覺到國際形勢變化,還是擺出一副我是客人,我家爵位最高,我比你高貴態度,那就是自取滅亡了。



當時宋國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四處出擊,小而霸道。

不結盟主義在現代世界是潮流,在當時亂世就是逗比行為。因為沒有盟友的小國是難以活下去的。這宋國如果僅僅只不結盟,還好想點,可他還喜歡到處亂串,沒事就打架。

據史書記載:不太強大的宋國,居然是春秋時期打仗最多國家之一,左邊沒事打打鄭國,右邊沒事打打魯國。

這二個國家其實都不好惹,鄭國曾經是小霸王,鄭莊公小霸的故事很多人知道。魯國也不是小國家,作為孔子老家的魯國也是春秋時期二等強國。和他們打宋國根本佔不了便宜。

左右都佔不到便宜,換個正常國家應該消停一下吧,可宋國這傻缺偏不消停,他開始上下看,上面北方是晉國,也是公爵國家,爵位跟我一樣,國家還強大,貌似惹不起,下面南方是楚國,啥楚王不就是個子爵嗎,(楚爵位子爵)又是南蠻子,那就惹你把,可是宋國國力不行又打不贏楚國,於是就經常派人打嘴巴官司,打架打不贏你,我會罵人啊,南蠻子,南蠻子,南蠻子。


這嘴巴罵人罵多了,是會出事的,楚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直接結果是,被罵的楚國沒事就喜歡打豆豆,哦,不對,不對,打宋國。

可是宋國人會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時期幾次著名圍城戰,主角都是楚國和宋國,劇情也差不多,楚國包圍宋國首都睢陽。宋國像晉國求援。晉國有時候馬比較快,來了,有時候馬很慢就沒來。

這樣事情發生過很多輪,下面說幾個

楚成王時期:楚國曾經率軍隊包圍宋國數月,宋國頂不住,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引發城濮之戰,揭開晉楚爭霸序幕。   

楚莊王時期:楚國成霸主,當時楚國比晉國還強大,連晉國都不敢與楚國交鋒,可宋國敢啊

事情是這樣,當時楚莊王派兩個大夫出使晉國,齊國,要路過鄭國和宋國。按當時規矩,應開具“介紹信”借路,楚莊王估計是嫌麻煩,省了這程序。結果路過鄭國大夫順利通過,而路過宋國大夫被宋國給殺了,理由是“楚國不開介紹信,就是不把我們當一個國家”。 (還是要面子)後來楚國報復,派軍包圍宋國,宋國又一次向晉國求救,晉國這次鬱悶啊,你惹誰不好,惹南蠻子,只能派人忽悠宋國。

之後就是我在本文一開始寫的故事,宋國被圍8個月,發明二個成語“易子而食”和“城下之盟”。

宋國就這樣不停作死,最後結果就是,老百姓日子沒法過,原本是發達國家的宋國,因為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自己掰扯成了發展中國家,直到滅亡。

不知道那高傲的心態還有高人一等的爵位,在滅亡後有沒有讓宋國君主有優待。所以說啊,面子還有自尊心啊,這樣虛無的東西真害人,不僅害人還害國家。


阿斗不傻


宋國確實當時的諸侯地位無人可及,這件事情怎麼證明呢?宋襄公當初之所以敢召集楚國,齊國等一系列諸侯國家,在齊桓公死了以後要求自己當霸主,就是因為自己的頭銜兒比他們高!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宋國,卻一直成為戰國時期人們恥笑的銷量,當然更多的恥笑是來自於宋襄公這個人,而不是宋國這個國家,但宋國這個國家也確實是挺尷尬。

關於宋襄公制造的那些笑料,那我也不至於多說了,那當然大家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來了,一個好好的國家,不去追求強軍富國,反而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名譽,最後導致自己招來強敵,自己成為別人的階下囚,受到別人恥笑,還不思悔改,反而愈發變本加厲,最後被人直接活活玩死,宋襄公承擔了宋國將近60%的笑料,但是我說了宋國本身的存在也是一個問題。

宋國是有實力的,從何以見證,當初楚國,尤其是楚威王時期,想要率軍攻打宋國,結果抓了人家的國君還不算完,宋國自己抱成一個團,把楚國的軍隊牢牢的阻擊在成像處過軍隊,最後是沒有辦法才去找齊國過來打一個圓場,由此可見,宋國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

中國的首都在商丘,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位於整個中原大地的中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商賈之地,不說著名的春秋時期的一個商人范蠡,就是在宋國的陶邑做生意,號稱陶九公。

這樣一個國家是一塊實實在在的肥肉!國家很富有,整個國家富得都流油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這個國家的實力不咋地,相比較於那些諸侯大國來講,根本上不了任何檯面這樣一個國家,對於很多國家來講,都是放在自己嘴邊的肥肉,但是不敢去吃!

這是一塊肥肉,大家公認的肥肉,誰如果先動手,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直到齊國吃了宋國以後,齊國遭到五國圍攻,但是等到大家把齊國給擊敗以後,只是把送過的土地給瓜分了,宋國就這樣當了一個替死鬼,說好的替宋國報仇,最後成為了諸侯的一次分贓大會,諸侯與諸侯之間的那種噁心的嘴臉可見一斑。

但是誰都願意去管宋國的死活呢?你富有,但是你並不強大,匹夫無罪,懷璧有罪,本身並沒有任何罪過,但是等到你一個不是很強悍的人,擁有著天價的財富,周圍又是一幫虎視眈眈的強盜的時候,你不被搶奪,難道還是別人被搶奪嗎?

宋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國家追求富足,但是並不追求強軍富國在亂世之中,那當然,宋國是別人眼中的肥肉,在盛世之中,他又成為了治國的典範,這樣的國家很矛盾,這樣的國家同時也值得別人生死,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就必須得做相應的事情,如果不做,那你就是別人眼中的笑料!


漩渦鳴人yy


其實,宋國並不是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但宋國確實是周天子分封的“第一等”諸侯國。

就是說,宋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排第一梯隊,宋公遇見周天子時行的是賓禮,而非臣禮,周天子待宋公如客,而非臣。


據《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整個西周時期,公爵國只有四個,即宋國,虢國,州國,虞國;宋國即是其中之一。

西周時,幾乎所有姬姓封國都是侯爵,能夠被封為公爵的諸侯國,都是前朝之後,如宋國就是商朝遺民,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的封國。

宋國的地位十分特殊,被特許使用天子禮儀來供奉商朝宗祀,而且在與周天子的關係上,宋國等公爵國向周天子行賓禮而非臣禮。

而宋國更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地位尊貴。

就是這樣一個一出生即是雙王帶四個二的宋國,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笑話呢?


我想,這裡更多的,說的應該是宋襄公吧。

其實,宋襄公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在另一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宋襄公和秦穆公還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

只不過為人過於酸腐而已。

宋襄公講究“仁義”,說的明白一點,宋襄公就是太遵守周禮,結果反而被不遵守禮儀的蠻夷之國楚國給打的大敗,宋襄公也因此受傷。

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仁義,要等對手渡過和列好隊再開戰,但他的對手是誰呢,是曾高呼“我乃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的楚國!

結果,仁義敗給了不遵守禮儀的楚國,也表示者周朝禮樂制度的崩壞!


其實,宋國根本算不得是笑話,宋國被周天子分封為諸侯國,到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合滅亡,共立國八百餘年,傳三十四君。

可以看到,宋國的滅亡,是被齊,魏,楚三個最為強大的國家聯合起來滅亡,這樣亡國,對宋國來說,並不算笑話。

更像是對宋國的尊重!


Mr種茶家


因為宋國是商人的後代,那跟周體系是天然不共存的。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商人其實是白人,是歐羅巴人,周武王伐紂其實是種族戰爭,是黃種人打敗了外遷的白人,重新奪了統治權。

而商人跟周人的價值觀,信仰都有很大的區別。商人好鬼,周人則崇禮。在文化的衝突厥下,宋國自然在周天子體系下不受待見。

在春秋,有專門的諷宋現象。比如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守株待兔,故事就不翻譯了,但有意思的是,開頭就說明了這個很傻很天真的人是宋國人。

那宋國是哪裡人呢?

宋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國都在商丘,商丘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市。所以宋國的國土大多位於現在的河南,宋國人當然就是河南人。

所以,我們河南同胞被黑有一段歷史了。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次章甫而適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這是講宋國人到越國去賣帽子,結果越國人斷髮文身,不戴帽子,結果搞得一頂都賣不出去,黑小越越的同時,又黑我們宋國人不懂做生意。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這是著名的拔苗助長的故事,開頭就是宋國人。……十足十的地域歧黑。

除了這些,專門黑宋國人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宋人掘井,講宋國人喜歡以訛傳訛,謠傳鄰居家挖井挖出了一個人。還有智子疑鄰,說宋國人疑神疑鬼,自家不見了東西,反而懷疑以前好心提醒他的鄰居。

可見,宋國人早在春秋就被黑出了翔。

而被當成笑話的還有宋國的國君,不擊半渡之兵的宋襄公。關於宋襄公,我出過一本書,叫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下面就把宋襄公的這一段發上來請大家閱讀: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是宋桓公之子,母親是衛國宣姜之女宋桓夫人,按輩份他要叫齊桓公一聲舅姥爺。論排位,他是宋國第十九任國君,論地位,是春秋五霸之一(非公認)。

在葵丘大會上,齊桓公正式將自己選定的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照顧,一般來說,齊國只將不能繼任的兒子託付給他國國君照顧,比如宋穆公將公子馮託付給姬寤生,姬寤生將鄭厲公託付給宋國。而齊桓公做出這個比較突兀的決定,不是因為他是宋襄公的舅姥爺,而是他為宋襄公的一個舉動感化了。

在宋桓公病重之時,宋襄公當時還是公子茲甫,他主動找到父親,提了一個建議。

“目夷比我年紀大,還仁愛,父親還是選他繼任國君吧。”

目夷是宋桓公的長子,宋襄公的哥哥,卻不是嫡子。身為嫡子的宋襄公要把君位讓給兄長,這種行為比孔融讓個梨要大氣多了。

當然,據後人推測,這是宋襄公為博出位,賺名氣而使的計策,在他們看來,君主之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誘惑,無數人為這個爭得頭破血流,兄弟相殘,父子相殺。宋襄公風格怎麼就這麼高,竟然要把本屬於自己的君位讓出去呢?

有這樣的質疑是正常的,因為質疑的這些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大多數人自然無法難以理解少數人的行為。宋襄公用他的行動對這些世人的質疑作出了回應。

宋桓公大概是病昏了,明知道兒子提的這個建議有悖常理,不合禮法,卻馬上宣來目夷,表示立他為國君。

質疑的各位,你們還是質疑孔融去吧,因為孔融家的梨很多,宋國的君位只能坐一個人,孔融讓個梨,自己還能得小梨,下回更有可能吃回更大的梨。可宋襄公同志讓出了君位,就沒有機會補救了。要真是為了博出位,那有這麼下血本的?

幸虧目夷先生也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表示弟弟茲甫能夠把國家辭讓給別人,這就是最大的仁愛,我自問做不到這一點,在這上面,我不如他,而且這也不符合立君的禮制。說完,目夷不等宋桓公相勸,就一溜煙跑了,一跑還跑到外國躲了起來。

看著兄長目夷跑了,宋襄公也撒腿就跑,逃跑能力不遑多讓,竟然跑到了衛國。據一些野史記載,這時候他的母親宋桓夫人已經跟宋桓公離婚。宋襄公不想當國君,就是想以後無君一身輕,可以隨時到衛國探望母親。

兩個兒子都不想當,可宋桓公的崗還是要人頂的。在逝世前,宋桓公召回了宋襄公,正式將君位傳給他。

可能有的質疑派並不服氣,認為宋襄公就是抓住了兄長目夷好禮的特點,吃準了就是讓給他他也不會要。這個質疑也並非沒有道理,但還是讓宋襄公用行動來回應吧。

當上國君之後,宋襄公馬上起用目夷,將國政交到他的手上。

在宋殤公迫害公子馮,魯桓公擊殺魯隱公,高渠彌獵殺鄭昭公,姜小白逼殺公子糾的時代,面對有可能挑戰自己地位的目夷,宋襄公非但沒有猜忌,沒有打壓排擠陷害,反而給予充分的信任與重用。這實在不是一個偽善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齊桓公正是看到了宋襄公身上特有的謙讓,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希望這位宋國的國君能給自己的兒子們起一個榜樣帶頭作用。

齊桓公並沒有看錯人。

當齊國的世子昭站到他面前時,宋襄公還是很激動的,九年前,他許下那個諾言,那是來自前輩的信任。

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件事情辦好!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夏,師救齊。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於甗,齊師敗績。狄救齊。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春秋》魯僖公十八年)

齊桓公死後的第二年春天,世子昭抵達宋國沒多久,宋襄公就拔刀相助,召集四國聯軍進攻齊國。宋國以前就是一個小盟主,春秋開場時曾聯合衛陳蔡等國進攻過鄭國。時過境遷,宋國看上去號召力還有所下降,比如衛國是亡國復活過來的,已經從中國二流變成中原末流了,而曹邾更是連蔡國都比不上。而其它鄭陳魯這些大國根本就沒有響應宋襄公的號召。這無疑給宋襄公提了一個醒。

前路漫漫,齊桓公號令諸侯,天下響應,宋襄公離前輩還有很大的差距。

雖然領的是蝦兵蟹將,但氣勢還是很嚇人的。齊國連忙殺了公子無虧,將世子昭迎了回去。可世子昭回去之後,其餘的齊桓公四個兒子合著夥做亂,反對世子昭繼位,還請來了魯國人幫忙。本著幫人幫到底的精神,宋襄公再次出發,跟四公子及魯國在甗地打了一仗,將世子昭扶上國君之位後才回去,世子昭史稱宋孝公。

孔老師在描寫甗地之戰時用了及這個字,這是一個反常現象,因為宋國是主動發起攻擊的,主動發起攻擊的一方一般不用及,而之所以用及,是因為孔老師認為宋襄公用武力干涉齊國內政是不對的。但有的人認為,宋襄公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易牙跟豎貂聯同宋國眾公子作亂爭奪君位,連死去的齊桓公都不管不顧任其發臭,宋襄公本著江湖大義特地發兵,是正義之師。到底是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為準,還是維護正義,主持公道重要,這個問題到了今天依然是爭議不休,大家也就見仁見智吧。

八月的時候,齊孝公登上了國君之位,這才將齊桓公下葬。齊桓公是去年的十月七日去世的,到今天過去快一年。

齊桓公同志一生開大會小會無數,主要就是宣講大家要注意接班人問題,可他自己最後還是栽在這個問題上,說明要求別人總是容易的,要求自己總是困難的。好在齊桓公找到了一個靠譜的託付人,要是像姬寤生一樣,把兒子託付給公子馮(宋莊公)那樣薄恩寡義的人,只怕會輸得更慘。但齊桓公也並非火眼真晴,他看到了宋襄公謙讓重諾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宋襄公的另一面。

宋襄公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春秋》僖公九年)

這一年,是葵丘大會召開的一年,也是宋襄公登上宋國國君之位的第一年,在這一年宋襄公就參加了葵丘大會。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孔老師在寫宋襄公時,用了宋子兩個字。宋國是公級諸侯國,其國君一般稱為宋公,但因為這一年宋桓公剛去世,而且還沒有下葬。宋襄公等於是穿著喪服參加的會盟,對這樣的狀況,左丘明介紹道,剛繼位的天子稱小童,剛繼位的諸侯稱子。

這是一個隱諱的批評,因為宋桓公先生躺在棺材裡還沒有埋,新的國君就急巔巔地跑到外地去開會見各國諸侯了,而且到了會場,少不得開兩瓶茅臺之類的好酒,弄點鮑魚燕窩來吃,更有可能安排跳舞這樣的娛樂節目。宋襄公不留在家裡守喪,跑去參加這樣的大會,就太不守哀悼亡父的禮儀了。

宋襄公應該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他依然在服喪期間跑到葵丘去,那是他明白這次大會的重要性,作為中原大國,不能不參加。二來他實在太崇拜齊桓公了。

宋襄公是齊桓公的鐵桿粉絲。他幾乎是看著齊桓公的霸業長大的,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往事深深植根於他的心中。

於是,冒著被天下批評的風險,宋襄公跑來葵丘參會,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決定。在這個會議上,他見證了齊桓公的巔峰時刻,也收穫了自己的政治資本,他第一次以國君身份與眾諸侯把酒言歡,站在會盟場上,與諸侯達成盟約。更重要的是,他獲得齊桓公的認可,被交予託孤的重用。

在齊桓公的眼裡,這個年輕人懂禮儀知謙讓,聽招呼識大體,是個諸侯優等生,這樣的人借得託付,有一些學者據此認為,齊桓公將宋襄公做為自己霸業的接班人。這應該屬於一個美好的揣測。齊桓公還沒有這種霸主國際主義的高尚情懷。

但宋襄公卻感覺到了這個事件中若有若無的暗示,並立下了跟偶像看齊的宏偉目標。說起來,齊桓公的粉絲應該遍佈天下,在他們的心中齊桓公就是一個傳說,只可仰望,不可迷戀,當然更無法模仿,而宋襄公顯然跟一般的粉絲不同。

霸主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前年不還是鄭國嘛。齊侯之後,為什麼不能是宋公呢?但要注意的是,宋襄公的霸主思想跟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有著很大的不同。

什麼尊王,什麼攘夷,這都不是宋襄公關心的,宋襄公的理想隱藏在他們祖先古老的傳說中。

在很久的古代,天上的玄鳥受天命降臨人間,他手執天帝之令,征服天下,安定四方。

這就是有關商人的發源傳說。

五百年前,殷商被周室所滅。成王敗寇,周室成為天下共主,商朝做為失敗者,似乎只有被打倒在地,然後狠狠踩上兩腳。好在當時還是講禮的,滅了人家的天下,卻不能滅絕人家的宗祀。所以,殷商遺民被封在了宋國。

宋國的國都商丘是商朝的發祥地,而且宋國地處中原,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是一塊風水寶地。宋國也不需要向周王室交份子錢(免納粟),還可以繼續使用商朝的禮儀,以及擁有其它諸侯沒有的特權,比如周王室的胙肉,宋國就有資格吃。

周王室的這個做法不可謂不厚道。但這樣的安撫並不能完全治療殷人的亡國之痛。

從天下的主人變成一方諸侯,殷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殷人一直沒有融入到周朝以禮治國的大集團當中。

在春秋時,有兩個地方的人常常成為中原人調笑的對象,一個大家都知道了,是南方的楚人,刻舟求劍的是楚國的劍士,買櫝還珠的是楚國的商人,沐猴而冠的是楚國的士人,畫蛇添足的是楚國繪畫啟蒙班的學員。

另一個被中原人嘲笑的是宋國人。

守株待兔,拔苗助長說的是宋國的農民,什襲而藏說的是宋國的愚人把普通的石頭當寶貝。爾詐我虞說的是宋國的外交官,吮癰舐痔這個成語口味有點重,說的是宋國的使者跑到秦國拍秦王的馬屁,莊子認為他拍馬屁行為就是幫秦王舐痔瘡。智子疑鄰說的是宋國的土豪不聽鄰居的勸告失了竊反而懷疑鄰居。鄭昭宋聾說的是鄭國人聰明宋國人是聾子。除此之外,還有不龜手之藥、朝三暮四、民不堪命、杞宋無徵、重帶自束等等。

這些成語組成了中國成語裡一個奇怪的諷宋現象,值得各位成語課代表仔細研究。

也就是說,要是先秦時代有十個笨蛋,楚國大概可以佔四個,剩下六個就是宋國人了。

楚國地處中原城鄉接合部,索來被視作文化落後的荊蠻子,被嘲笑不足為奇。可宋國地處中原腹心,經常跟中原人打交道。怎麼還會遭受這樣的文化歧視呢?

造成這樣的文化現象也不能怪別人,因為主要的原因是宋國人一直真正沒有融入到中原的周文化圈。

宋國人傳承著自己的殷商文化,他們信仰鬼神,崇尚武力,就連君位繼承都常常採用兄終弟及而不是嫡長子制。

楚國是中原外圍的另類,宋國就是中原腹心的另類。楚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沒趕上週禮的火車,但一直試圖中途補票上車,而宋國就在中原的腹心,卻一直不跟周禮並軌,執著而孤獨地行走在殷禮狹窄的軌道上。

中原人不認可他們,認為他們是客,是威脅,是另類,而宋人依舊特立獨行,那是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著自信。

別看你周王室現在鬧著歡,五百年前,還是我們殷商的天下。

宋襄公不會忘記有關他們的創始傳說,在遙遠的古代,殷商的祖先玄王由玄鳥降生,開拓茫茫的殷土。齊襄公不會忘記,地處東夷的族人在商湯的帶領上,結束夏桀的暴政,建立了延續六百年的商朝。齊襄公也不會忘記武丁中興商朝的往事。

一千多年過去了,商朝從天下的統治者成為了一方諸侯,但商人依然相信,總會有一天,會有另一隻九天玄鳥出現,重新光復殷商的榮耀。

幸運與不幸的是,宋襄公認為自己就是那隻將降臨中原的玄鳥。


下面的內容太多了,下次再跟大家介紹。


腦洞歷史觀


周天子在滅掉商朝之後,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其中宋國是最大的諸侯國,宋國之所以是最大諸侯國,因為他是商朝後裔,地位相當的特殊,他的爵位是公,可以說僅次於周天子,而其他的諸侯國一般都比較低。



眾人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就是當時宋姑的國君,只不過宋襄公是春秋五霸裡面最令人感覺名不副實的那一個,因為他所謂的霸業壓根就不是什麼霸業,只是一個笑話而已。話說當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因為要封諸侯國,所以尊崇周朝之前的夏商,把他們封為最高的公爵,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陳,一個是杞。



這三個國家在後來的歷史上都不是什麼大國,宋朝好歹有名一點,陳和杞國就純粹的小國而已。而且周天子把他們封為公爵,只是純粹的地位高而已,事實上他們的地盤並不大,並且因為他們的身份,周天子對他們事實上實行了嚴密的監視,因為周天子畢竟是滅了商朝,也害怕他們之後再起兵造反。



宋相公所謂的稱霸被眾人所笑之後,宋國也絕了爭霸的念頭,畢竟實力有限。不過宋國所處的地方正好在南北要衝,而春秋晉楚爭霸,雙方之間進行多次戰爭,宋國雖然不想參與戰爭,但是處在那個地盤上,和鄭國一起可謂是深受其害。到了戰國時期,宋國好歹還存在,但是不自量力,開始挑釁其他的大國,結果被齊楚等國聯合起來滅掉。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宋國的來歷

在周天子所分封的諸侯國中,最特殊的,以及最大的,都是宋國。

之所以說宋國特殊,是因為宋國和其他周朝諸侯國不同,宋國是在周朝滅亡商朝以後,將商朝遺民安置在一起,然後委任殷商諸侯為宋國君主。之所以宋國最大,則是因為西周滅亡商朝,本身是以小博大,因此在滅亡商朝後,再怎麼將商朝殘餘勢力“降格”,也依舊改變不了殷商殘餘勢力龐大這個事實。



事實上,根據考古資料以及近現代先秦史學者的研究,對於西周來說,最為讓周天子堤防的,莫過於宋國和楚國——宋國名義上臣服於周朝,但是,周天子絕對不會相信宋人裡面,沒有希望推翻周朝、恢復商朝的人;而楚國,由於距離周朝統治核心地區太遠,並且地盤廣大,對周朝不臣之心歷來就有——周朝的昭王天子之死,就和周楚戰爭有關。

笑話宋國

宋國的龐大和特殊性,無疑讓宋國成為了諸侯國們所側目的存在。事實上,在先秦諸子的著作裡,就有大量關於宋國的笑話——從《莊子》到《呂氏春秋》,從守株待兔到拔苗助長,到處都有宋國人的背景,可以說,宋國在先秦文人筆下,完全成為笑話集散地。這些笑話,也反映了周朝諸侯國們對宋國的不待見。

西周滅亡後,東周天子雖然名義上還是天子,但是,東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僅僅作為象徵意義而存在了。諸侯兼併戰爭,隨著東周時代的開始,拉開了序幕。受周王室壓制數百年的宋國,似乎也到了該揚眉吐氣的時代。

在齊桓公時代結束之後,宋國君主宋襄公準備參與爭霸之路,並且邀請同樣不被中原各國待見的楚王助拳。不料,宋襄公遭到了楚人的羞辱,於是,宋襄公為了證明自己的霸主實力,而同楚國發生戰爭。

宋國雖然在中原各國中實力不弱,但比起早在西周時代就能和周天子過招的楚國,實力要差很多。本來處於弱勢的宋國軍隊,在宋襄公滿口“仁義”的指導下,錯失了大量的出擊楚國軍隊的良機,遭遇慘敗,宋襄公也在這次戰爭中,受了重傷,最終,因傷重不治而死。宋襄公臨死之餘,還為後世留下一個成語——一個充滿諷刺意味和笑話的成語:宋襄之仁。

宋襄公之後的宋國,很快處於打醬油的狀態,並在默默無聞的狀態中,混到了戰國時代——這期間,宋國逐步淪為小國,這期間還險些被楚國吞併,若非墨家弟子力保,宋國會提前滅亡許多年。

戰國時代的宋國,處於七雄的夾縫中——很多人只知道戰國有七雄,卻不知道戰國時代,還存在宋國、衛國、中山國、代國這些小國。


宋國最末一代君王宋康王(宋君偃),決心讓宋國也躋身於大國序列,於是不斷向齊國、魏國等大國挑釁,並發動戰爭。宋康王很有志氣,無奈宋國的國力不爭氣,讓宋國再度成為了一個笑話——最終,國小民弱的宋國,在主動挑釁大國以後,遭到了大國的鯨吞,宋國至此滅亡。

可以說,宋國成為笑話,固然和其他國家的文人存在偏見有關,但是,宋國自身多次不自量力挑釁大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藤樹先生


那是被當時的人黑出來的,後人不明是非,接著黑。

宋國是唯一的大國中的公國。就是國主被分封為公爵,本身又是大國。周朝分封的公爵很少,宋國是最有影響力的。其它,像齊國、魯國都是侯爵,秦國是伯爵,楚國是子爵。

宋國是子姓國家,就是殷商的後裔,其它大部分國家是姬姓諸侯或跟姬姓諸侯關係密切的國家,自然跟宋國不對付。

個人認為宋襄公被尊無春秋五霸之一,是說得通的。為什麼?

被尊為霸主,基本的一條,就是要把打敗強大的蠻夷。當時的楚國是被看做蠻夷的。因此要稱霸,就要打敗楚國。齊桓公之後,實力最強的就是楚國,當時楚國當政的是楚成王。如果按照實力來劃分,齊桓公之後,春秋霸主該是楚成王。楚國也有這樣的想法,而且無人可以阻擋。但為什麼最後五本哪個版本,春秋霸主裡都沒有楚成王呢?這就是宋襄公的功勞。宋襄公以自身和宋國為代價,把各種黑施加到楚成王身上:背信棄義、不講道理、不尊禮法……不錯,超過打仗打贏了,卻失了道義。相當霸主,那就要講道義,至少要口頭上講道義。不然如何服眾。所以,是宋襄公把楚成王拉下了霸主的寶座。既然他能把最具爭霸實力的人拉下霸主寶座,尊其為一聲霸主,並不過分。


鳳凰花兒開


關注已久,抽空回答。

首先,宋國並非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而是西周初年爵位最高的八個公爵國之一。基本上都是上古帝王后裔和姬姓叔伯輩諸侯,宋國作為前朝後裔自然位列其中

第二,宋國並非什麼笑話,而是地緣和民族特性帶來的不良後果。

至於為什麼,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宋國的由來

西周分封紂王子武庚殷商故地安陽管理殷商遺民,並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衛、鄘、邶三國,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史稱“三監”。

▲周公東征

周武王於第二年去世,管、蔡以及武庚與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團結召公奭,採取果斷措施,親率大軍東征。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尚書·金縢》

周公首先鎮壓“三監”,制止了流言,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並誅殺武庚,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

這次遷移待遇如何不可考證,但我們用的俗語“解手”就來自於此,因為大家都是綁著去的,上廁所需要報告守衛解開繩子,因而得名。想必經歷過一次艱難平叛過程的西周還心有餘悸而不得不採取防範措施吧!

▲“解手”背後的辛酸

殷商遺民的數量是龐大的,而商人善於經商也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因此說他們當時的實力在眾諸侯中首屈一指也說得過去,但被塞進一個地小人多的彈丸之地,也就慢慢地沒落了下來。

二、惡劣的地緣格局

鑑於殷商遺民數量龐大和造反的前車之鑑,宋國被打發到靠近安徽的亳地,也就是商部落的發源地去了。這一帶屬於泗水流域,大約在豫、魯、蘇三省交界處,土地肥沃而經濟發達,缺點就是地勢平坦自古且屬於中原腹地。

▲宋國位置

宋國在西周時期必然是低調的,因為特殊的身份和無刻不在的監控讓他們謹小慎微,沒有齊國的征伐之權,也沒有表裡山河的地緣優勢,只有周天子當做貴客的禮節性優待,他們如同猶太人一般只能操祖業經商。宋國的陶邑(今菏澤)是當時天下最富裕的商業城市,當然這也是引起強國覬覦和交保護費的一個理由。

泗水流域諸侯國星羅棋佈,歷經春秋和戰國初年的大規模兼併之後依然有十二個小國在苟延殘喘,史稱泗上十二諸侯(宋、魯、衛、邾、薛、郳、滕、莒、任、郯、費、邳),你可以叫他們群演天團。而宋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向外發展的空間。

自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退出爭霸行列,春秋的主角變成了晉楚兩國,而爭霸的主戰場就在中原與江漢流域交接之處,也就是鄭國和宋國。

晉楚兩國一個腦瓜子靈活,一個霸蠻不服輸,就這樣爭鬥了一百多年,宋國開始了他朝秦暮楚的悲催經歷,倒向楚國則晉國發來嚴厲的外交照會,倒向晉國則楚國兵臨城下,哪怕在春秋初年號稱“小霸”的鄭國也在瑟瑟發抖,更何況沒有強兵傳統的宋國呢?

宋國帶著泗上十二諸侯交保護費,但這並不好笑反而可悲。

三、宋襄公的野望和落幕

如果說宋國是個笑話,那宋襄公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不自量力參與爭霸戰爭,鹿上會盟被楚國綁票,泓水之戰講究“仁義”而大敗虧輸,最後身受重傷而於第二年病故。

但這也不怎麼好笑,生在大爭之世,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稱霸是各諸侯國的共同心態,欲霸神州,是雄心壯志的表現,這樣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但成就霸業者寥寥無幾,能夠統一中國者僅秦始皇嬴政一人而已,為什麼要嘲笑這麼一個耿直boy?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

這是一句讓人心生敬畏的話,作為一句恪守戰場禮儀的君子,我們似乎可以原諒他的“不合時宜”,一句“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可見宋襄公的錚錚風骨。

他曾經不顧病體以國禮招待流亡十九年的姬重耳,可見其眼光之毒辣,也曾經協助公子昭回齊國坐穩國君位置,足以說明感恩。

如果覺得可笑的話,那就是關於不合時宜的“仁義”吧,然而筆者的解讀是“禮崩樂壞”背後的人心不古,這難道不是苦澀的笑嗎?

四、弭兵會盟

被晉楚爭霸搞得疲憊不堪的宋國終於決定想點辦法。

▲弭兵會盟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這次弭兵會盟卻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春秋逐漸變得殘酷,宋、魯、衛、陳、鄭、曹、許、蔡這些晉楚之間的夾心餅乾誰都得罪不起,所以宋國作為最大的苦主和金主,索性召集兩位聖鬥士來籤合同休戰。你們不是都要當霸主嗎?行,那你們都是霸主吧,我們兩邊都進貢行不行?

這是宋國在春秋舞臺上最後的兩點

五、宋康王失國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史記.宋世家》

“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孟子·滕文公下》

史書上宋康王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把他比作夏桀,有人則視為王道楷模,真相已經不可考證。但他曾經拓地千里卻是都有的記載,此時已然是戰國中後期,最後的迴光返照之後,宋國為齊魏楚三大強國所滅。

戰國本就是亂世,沒有隻準你打我不准我打你的道理,亂世也即將落下帷幕,死於戰火也算是得其所吧。


涼州七里


宋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殤公嚴重透支了宋國的國力。

春秋這場大戲剛開始,宋殤公表現極其搶眼。宋殤公在位不到十年的時間,和周圍各國打了十一場戰爭。而且還是負多勝少,國氣怨氣沸騰。一直到宋殤公十年,宋國的華督見孔父的妻子美麗,殺死孔父,娶了孔父的妻子。然後殺死殤公。(這一年是公元前710年,“鄭伯克段於鄢”中的鄭莊公還沒有退場。)其後華督勢大,引起了宋國很久的混亂。又使宋國進一步衰弱。

再後來那”著名“的宋襄公,和齊桓公、秦穆公差不多同時。宋襄公時期,宋國在齊國和楚國之間搖擺。宋襄公又想要“召喚”楚成王,引來了楚軍伐宋,宋襄公就使用”君子“戰術。楚軍渡河未完不戰,楚軍陣型不整不戰,把宋國軍隊白白送給楚軍殺死。後世有人說宋襄公”君子“,可當時宋國人恨不能把宋襄公吃了。這樣就再次削弱了宋國。宋國就再也起不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