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

頭號英雄程心


孫權:大耳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曹操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與曹操尚存!今帶甲十萬,當犒賞三軍,北定中原,匡扶漢室!

曹操:今漢室無主,劉備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今天下英雄,唯孫十萬與操耳

劉備:江東小霸王曹操,蜀中孫權今分兵來攻,丞相可有良策?

諸葛亮:今權已擁十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曹操據有江東,賢能為之用,不可圖也。當外結好曹、孫,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關中之軍以向蜀中,將軍身率徐州之眾出於長江,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曹操:奉孝啊,今敵強我弱。該如何應敵

郭嘉:備有五敗,公有五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

備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為一勝。

備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為二勝。

備少謀多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為三勝。

備因皇叔之資,高議以收名譽;公與有功者無所吝,有實者皆願為用,此為四勝。

備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此為五勝也。

公有此五勝,敗備無難矣。

孫權:公瑾啊,今大軍出秦川,可有妙計?

周瑜:備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割據蜀中,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今中原既未平安,加公孫淵尚在遼東,為備後患。且舍鞍馬,仗步兵,與山中爭衡,本非中原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山嶺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三者,用兵之患也,而備皆有之。將軍擒備,宜在今日。

周瑜六伐中原而不克

一伐:黃忠大破祖茂於街亭,黃蓋獨木難支,周瑜揮淚斬祖茂。

二伐:周瑜出散關圍陳倉,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糜芳來追,被呂蒙所斬。

三伐:周瑜遣甘寧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馬超引兵救之,瑜自出至建威,馬超退。遂得二郡

四伐:周瑜使呂蒙、太史慈西入羌中,大破魏將孟達、劉封於陽溪

五伐:周瑜率大軍攻祁山,諸葛亮都督關中諸將出拒。周瑜與諸葛亮交兵,程普因運糧不濟呼瑜還。周瑜在木門道設計,連弩射殺魏名將博士仁。

六伐:周瑜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八月,周瑜病逝。

劉備四越巢湖而不過

一越:劉備親征曹操,七月到達合肥,同時派遣張飛、關羽、趙雲、等部出擊。東吳派出曹仁、張遼等部應戰。

二越:劉備與曹操對峙數月,陷入僵局。劉備退兵。

三越:劉備攻皖城無功而返

四越:劉備有所突破,因瘟疫爆發退卻,始終被劉備針對的曹操開始尋求與劉備和解

曹操五攻合肥而不下

一攻:曹操率軍圍攻合肥一月有餘,劉備派關平救援。曹操退軍

二攻:曹操率軍再度攻打合肥,鎮守合肥的張飛打得吳軍無人敢應戰,曹操撤軍

三攻:曹操率大軍三度攻打合肥。合肥的守將法正識破了曹操的計謀,曹操無功而返。

四攻:曹操第四次率領大軍再度進攻合肥,中了法正的埋伏,損失幾百人,曹操又一次無功而返。

五攻:曹操再圍攻合肥,圍攻合肥兩月,曹魏皇帝劉禪親自南下救合肥,第五次北征成功!

隨後曹操拿下徐州,進駐兗州。出荊州之兵以向洛陽,出兗州之兵以向河北。不料,江東、荊州被孫權偷襲。而劉禪趁機拿下蜀中,逃亡四川。曹操則佔領關中、西涼。

魏蜀吳再次歸於司馬懿之手

歷史沒有如果,就是編,也要編回去。


2顆棗樹


如果劉備為魏主,天下可能還是三國分立。

一、劉備為魏主,置漢獻帝於何地?匡扶漢室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漢室後裔自居,以匡扶漢室收攬人心。

若他站在曹操的位置上,則是以宗室身份把持朝政,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與漢代政策相背,那劉備就是千夫所指的亂臣賊子。

最重要的是劉備如何處置漢獻帝呢?

漢獻帝不死,劉備如何稱帝?

那搞禪讓怎麼樣呢?曹魏竊漢固然是奸佞,那劉備若是搞禪讓,則更顯得虛偽,比之曹操還奸詐呢。

所以一些人說,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加名正言順,可能統一三國,這話有一定道理。

但是劉備若是最終稱帝,這個基礎可能崩塌,讓很多士大夫認識到劉備的真實面目,反而對他更不利。

尤其是劉備搞禪位後,漢獻帝活下去的幾率渺茫,因為漢獻帝及其子嗣的存在是劉備最大的威脅。

劉備可能要經歷一段比曹魏更長的的陣痛期,,曹操、孫權可以大做文章的。

二、北方世族大家可能不會支持劉備

漢末三國至兩晉南北朝,世族大家主導政局,沒有他們的支持,或自己就出自世族大家,想爭奪天下是不可能的。

如袁紹、曹操、孫權都是這樣,有幾代前人打下的基礎。

但是劉備不一樣,家道早就中落,以織蓆販履為生,這種低出身是難以獲得世族大家支持的。

而且他所謂的中山靖王后代的出身,根本沒有什麼含量。

若劉備早得勢,這個甚至後被人攻擊偽造譜系的。若他長期落魄,人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點同情。

亂世起兵是需要財力支撐的,這些非大家族參與不可。曹操起兵時,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很多人立刻招兵買馬,前來支持。劉備呢?

三、曹孫聯盟會一直穩定

劉備勢大,曹操孫權必然聯合抗劉,而且聯盟會保持穩定。

因為兩方會保持地位基本等同,不像真實的孫權聯盟時,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有些瞧不上孫權的。

估計也就不會發生夷陵之戰那樣破壞聯盟的事情,至於以後的孫劉聯盟其實表面聯合,內心不聯合。

曹操和孫權會權力對付大耳賊劉備的。

當然也可能曹操老奸巨猾,吞併孫權壯大自己和劉備抗衡也未可知。


微史春秋


如果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的身份調換,那麼三國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

建安元年,劉備在洛陽截住落魄天子漢獻帝,並將其迎奉回許昌。

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襲承中山靖王之爵位。

建安四年,劉備率軍與袁紹戰於官渡,爭奪北方霸權。先是劉備帳下關羽,勇冠三軍,連斬袁紹顏良文丑兩元大將。後又有許攸仰仗玄德仁義,棄袁紹來投。劉備大喜,以草鞋相贈,二人相談甚歡,約為兄弟,抵足而眠。

許攸獻奇計,劉備火燒烏巢,最終得以大勝。

官渡之戰後,許攸居功自傲,酒後出言不遜,當街嘲笑劉備耳朵大,為張飛當街斬殺。

建安十三年,劉備一統北方,被漢獻帝封為丞相。時值荊州遠親劉表病逝,劉備前往奔喪。

期間,劉備於南陽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劉備與其抵足而眠,相談甚歡,奉為軍師。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做出《隆中對》,教劉備圖取荊、益二州。

事後,諸葛亮與劉備返回許都,整軍南征荊州。

時荊州孫權屢敗於劉備,不得以提出嫁妹妹孫尚香給曹操,以求聯盟。不過曹操不喜孫尚香,最終孫權送出兄嫂大喬,得以和江東曹操組成聯軍,以周瑜為主將,與其對抗。時雙方對峙赤壁,面對周瑜的鐵鎖戰船,諸葛亮提議用火攻。

不料,天意弄人,火戰船行至一半,突然颳起了東風,大火燒到了自家軍營。周瑜乘勢掩殺,火燒赤壁,劉備大軍大敗,狼狽潰逃。劉備幸得護衛趙雲驍勇,於長坂坡七進七出,護送主公逃出重圍。而後張飛阻斷當陽橋,喝退江東曹操追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雖然逃出重圍,但這把火已經燒掉了他的精氣神,不久便病逝。其臨終託孤諸葛亮,以輔佐長子阿斗。同年,漢獻帝禪位於劉禪,改元建興。

建興二年,孫權以周瑜為主將,率領黃蓋、丁奉、程普等人入蜀,留魯肅鎮守荊州。

建興五年,周瑜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魯肅奉命領兵增援,留呂蒙守荊州,魯肅臨行前,囑咐呂蒙:“北拒劉備,東和曹操”。呂蒙大笑曰:“我觀那曹阿滿,如插標賣首耳!”

建興十年,劉備與孫權於漢中決戰,被陸遜火燒聯營,劉備軍敗退,孫權拿下漢中,進位漢中王。劉備則戰敗身死,託孤諸葛亮。

建興十一年,呂蒙率軍北上攻打樊城,關羽被困。劉禪隨即派魏延、馬超率軍救援。大軍行至襄陽,恰逢連日大雨,呂蒙引漢水水淹七軍,魏延投降、馬超被殺。

呂蒙憑此一戰,威震華夏,劉禪欲要遷都,以避鋒芒,幸得諸葛亮勸說,後派張飛再領援軍出征。與此同時,劉備與曹操密約夾擊呂蒙。曹仁白衣渡江,拿下江陵,呂蒙腹背受敵。

而後呂蒙敗走麥城,最終兵敗被殺,曹操聞之,大宴十日不絕。

建興十二年,曹操舉兵十萬,攻打合肥,為守將趙雲八百人所敗。曹操馬下受驚,跌入水中,就此染疾。

回到江東之後,曹操大哭:“如郭奉孝在此,不使孤至此也!”

隨後託孤司馬懿,命其輔佐曹丕,隨即去世。

建興十五年,陸遜率大軍北伐,以諸葛瑾為軍師。兩軍對峙,諸葛亮見兄長欲打招呼,卻不料諸葛瑾直接命大軍掩殺,諸葛亮應對不及,大敗。諸葛亮因此大罵: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建興二十一年,曹丕和司馬氏內鬥,國力大耗,諸葛亮率攻破建鄴,吳國滅亡。

建興二十四年,諸葛亮以廖化為先鋒,借陰平小道入蜀,最終兵臨成都,孫權投降,劉禪封其為安樂公。

自此,三國一統,重歸於漢。


白話歷史君


拋開不可抗拒的因素,假設都是明君的情況去分析這個問題,結論是誰是魏主誰就能一統天下。理由如下

戰爭其實拼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其實如果君王不至於昏庸,最後就是拿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對手進行PK,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孫權都可以說是視野開闊,心胸廣大,算是明君,當然曹操更突出一點。當時的曹魏佔據北方的大片土地,傳統的中原地區盡在控制之中,物產豐富,中原地區又人才濟濟,從經濟產出上來說可以碾壓南方的孫權和蜀中的劉備。孫權控制的面積就相對較小,雖然物產豐富,和曹魏相比差距較大。而蜀中之地相對封閉,適合一個偏安的政權,不太可能孕育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有人說諸葛亮怎麼不休養生息,待後方經濟發展充分後再去北伐勝算會不會更大?這個中要害諸葛亮當然是心知肚明:挑戰曹魏的強大經濟實力非常困難,只能待曹魏尚未立穩腳跟的時候北伐才有一絲勝算,所以諸葛亮鞠躬盡瘁七出祁山,但沒有意外,七出七敗。諸葛亮的敗不是敗在個人能力上,而是敗在了國家的實力上。

所以說劉備又或者孫權為魏主,也可以一統天下,後來的司馬氏承襲了曹魏的遺產,最終完成了大一統。


澳大利亞農場主


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

既然是皇叔,還敢挾天子令諸侯,從道義上說不過去。

另一方面,劉備只不過在幽州參加了小規模的局部戰鬥,即使不考慮他年輕曹操、孫堅六歲這一優勢,我們還是很難找出劉備登場有什麼英雄之舉。而且他的出身比較低,肯定不會被當時 的士族接受,士族根本瞧不起劉備。沒有曹操在青州人脈資源。

《演義》說,桃園結義後,中山的馬販子為三兄弟提供了資金援助。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劉備、公孫瓚都與商人、遊俠之輩關係不淺。就連關羽也是殺了人被通緝的逃犯。可見,結拜兄弟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遊俠之輩特有的習慣。

所謂商人、遊俠實際上都是一些無家遊民。而劉備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別稱。因為身處他鄉,劉備能夠依靠的鄉黨親戚幾乎沒有。曹操和孫權身邊都有很多同鄉的部下、兄弟或親戚之類。劉備沒有兄弟,除了一個兒子以外,也沒有別的親屬(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吳的那些血肉之爭),同鄉的部下也只有張飛和簡雍兩人。要把這麼一個既沒有地緣關係又沒有血緣關係的鬆散集團凝聚起來,只有靠大義了。

這他這一套,在漢、魏根本不吃香。所以,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有可能被袁紹給滅了。

至於曹操為吳主,就更加不行了

孫權的老爸本是江東人,在本地有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帶著他那幫青州兄弟過江東,估計本地人也不服啊。所以曹操在江東很難混下去,加上曹操本人意願是統一,而江東大多數人與孫權一樣,只想偏安一方,加上賈詡、郭嘉這些謀士未必想跟隨他去江東。

這麼說吧,曹操的人脈資源都在北方,去了江東,很難發揮他的作用,所以,浪費了。

孫權去益州

劉備之所以能進益州,一方面是他也姓劉,與劉璋是本家,張魯入侵,劉璋求救,張松和法正的反水,才有機可趁,如果換上孫權,劉璋打死也不會請孫權幫助攻打張魯。基本上進不去。

如果,強攻進入川成功,以孫權偏安一方的政策,基本上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兩國,不會年年征戰,益州人民會過得想當

幸福。而且孫權活得久,子女也聰明,一下子很難被滅。

總結:

總而言,如果像鬥地主那樣,三人交換位置,估計都很難成事,因為離開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就無法發揮出威力,而劉備成功的機率相對而言最大,一方面那在漢室正宗,劉備可以效仿周公,這是當時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不過總體而言,還是北方統一南方。因為,曹、孫都不是皇室,在任何地方割據都會被認為是叛亂, 人人得而誅之,沒有民心。而劉備不同,無論在荊州、益州很多人還是相信他會匡扶漢室。


歌舞三國


劉備身為皇族後裔,旨在匡扶漢室,若為魏主,兵多將廣,劉備奉天子以令諸侯會比曹操更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優勢比曹操更大。

孫權若為蜀主,擁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益州,也不比東吳差哪裡去,但要比在東吳的成就高些,難度也增大了,畢竟偏安一隅,國力有限。

曹操為吳主,憑藉長江天險也只能勉強自保而已。這和換不換主子沒多大關係。

所以,最後勝利的一定是劉備。


胡家小胡


這個不在乎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在於個人能力。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非正統出身,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寫成了小人和反面人物。但相比劉皇叔和孫權,曹操毫無疑問,還是可以依靠自我能力和帶隊能力,成為最終的贏家。

首先,曹操具有前瞻性。

據說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謂的“隆中對”。但今天學界已經證明這段所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添加,並非《三國志》所寫,《三國志》只為我們記載了曹操和謀士毛玠的“隆中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謀士毛玠的一次會談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國內形勢,精確判斷了敵我優劣,也確定了曹操此後的立國方針。從開始,曹操都為國家規劃了藍圖,而劉皇叔和孫權,則是走一步看一步才獲得了此時的成就。

第二,治國能力。

曹操的文韜武略,在當時可謂是數一數二的,都能把魏國治理的國力昌盛,足可見此人比劉表更適合做帝王。

第三,求賢若渴。

曹操求賢若渴,善於拉攏人心。張遼、賈詡、荀攸等人,原來都是跟著別人乾的,但後來被曹操的誠心打動,紛紛跑來歸降。

對於敵將,他能做到包容,甚至比自己的愛將和兒子都好。曹操抓了關羽後,沒有下黑手,而是善待。天天對待關羽比對待自己的兒子還要好,賞賜金銀珠寶數不勝數,給關羽蓋房子,送美女,有一次曹操自己在吃飯,他感覺鹿肉非常好吃,於是就讓下人把鹿肉賜給了關羽。下面的人看到這裡,會對曹操的個人能力和品質產生折服。對曹操團隊,容易產生歸屬感。


殺一腳


孫權會贏。原因很簡單,等到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就是老大了。不要忘了,孫權既然是蜀國君主。那他就會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諸葛亮龐統。曹操既然是吳國君主,周瑜他們也會跟隨曹操。而劉備的手下就是張遼夏侯惇等人了。因為你只是說把他們三個君主互換,而沒有說臣子也互換了。由於孫權的豁達大度,他會讓諸葛亮的才能發揮到巨大。沒錯,比劉備手裡發揮的還要大。至少孫權沒有武力,所以孫權不會有夷陵之戰。漢中大戰,放手讓諸葛亮排兵佈陣。孫權坐守成都就行。你這個假設,就是讓原來的君主跟他原來的臣子互鬥而已。沒什麼新鮮的。


風雨中的梅雲


個人感覺,如果劉備當魏主,統一的機率還是渺茫,因為劉備手上稍有點“貨”,就開始盲目自信了,認為老子是天下第一,誰擋殺誰。曹操用人得力,當時在吳國的話,好像沒幾個合適曹操用的呢?但是,吳國水軍這邊還是能保住吳國不被攻略。孫權懂用人,但是蜀國,武將沒幾個的啊!只能靠著蜀地緊要關隘堅守。所以說,三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在互相的等,等到哪個國家出現矛盾,待不住了。就伺機而動。



X小丁D


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很大可能魏主劉備成最終贏家。先不說為什麼,首先分析一下問題:劉備為魏主,也說明天下已成三分之勢,北方已經平定。劉備身為漢室,師出有名,天下歸心,此為人和;坐擁天下近乎三分之二土地,糧餉充足,人才充備,此為地利;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得其二,加上魏國謀臣武將數量遠超蜀吳,軍隊數量也在吳蜀之上,劉備雖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也不是庸主,憑藉諸多優勢戰勝蜀吳自然也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