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为什么要将禁食野生动物贯彻到底,而全国各地施行的力度也有强弱之分,比如,有的地区今后可以食用的肉类仅包含牛、羊、驴、兔、鸡、鸭、鹅、鸽、猪。然而,在这些最严禁令发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从现在开始,所有人不捕杀野生动物了,那么多年之后又会不会泛滥成灾呢?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澳大利亚野兔泛滥,非洲蝗虫肆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什么不吃掉,更有人提出为什么不去大量捕捉用来加工成饲料喂养动物,这样的疑惑无疑是忽视了客观事实和实现的难易程度。大家的“吃功”毋庸置疑,十多亿的人口每个人消化一只野生动物,一个物种多久会消灭就看这个群体的基数有多大,以及繁殖和成长速度有多快了。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而近80亿的世界总人口数量,就像是一张深不见底的大嘴巴,似乎可以装进很多东西。地球上的某种生物灭绝的确与气候变化本身有很大关联,但人类活动却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管是生产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还是猎捕食用导致的物种数量减少。事实上,人类在野生动物面前的角色并不是掠食者,而是相互依存、共同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的生物存在体。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平日里经常出现在大家餐桌上的肉类,一般都是鸡肉、猪肉、牛肉和鱼虾肉等,我们能吃到的这些动物多为人工饲养的物种,而非真的在大自然中土生土长,毕竟消耗量实在太大了。所谓的野生动物,其实范围特别广泛,涵盖了所有没有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它们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生长。而数量庞大的这些野生动物,也被人类划分为了有害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物和经济野生动物等种类。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所有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以前主要是对一些濒危或珍贵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这一次之后被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物种。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当道德无法对所有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就需要用上一些更强硬的措施来有效杜绝,正如这一次的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决定的实施。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很多人担心没有人类的干预,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数量会不会在数年之后泛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大自然中的所有动物,其实都位于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一个物种的数量会受到猎食者和食物来源的双重约束。也就是说,该物种的数量取决于有多少食物可以吃,以及把自己当食物的群体数量有多大。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简而言之,物种的数量并不会呈现出个别突增的情况,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换达到平衡的时候,位于这个生物链上的所有生物都会自行相互制约,而无须人力进行干预。比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这个小型食物链,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看出,野兔要达到数量泛滥的程度,就必须要求青草的数量庞大,且没有多少狐狸在其自然栖息地生活。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形态当然也不只捕食食物链,同时还存在着寄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像牛羊这样吃草的动物被称为第一级消费者,而像黄鼠狼这样吃肉类动物的物种则被称为二级消费者。食物链这个词最早在1927年就提出来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都被这个无形的链接联系了起来,一环扣一环的食物链就像一条链子一样真实的存在于大自然中。


不捕杀野生动物,要是感染了家禽家畜进而感染了人类,又怎么办?

其实,哪怕是在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环境中,往往也存在着不止一条食物链,而这些彼此之间相互交错的营养关系,又进一步形成了一张更大的食物网。在一张完整的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取食关系,就不再像食物链那样简单直观。比如,像食虫鸟这种动物就不仅会吃瓢虫,同时还会捕食像蝴蝶这样的无脊椎动物,而它们自身也会同时被猫头鹰和鹰隼捕食。

所以,我们人类不用太操心这些野生动物会泛滥,毕竟它们都有自己的天敌等着吃呢。而且,野生动物的生活地一般距离人的居住区较远,它们携带的病毒感染家禽家畜的概率并不高,而且它们所携带的大部分病毒也感染不了人类。简而言之,野生动物该保护就保护,没有那么多的理由来质疑这一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