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wang2019


匈奴人,

骑马射箭吃肉打猎,天生有骑射军事优势,直到后来人口繁育过多发动安史之乱,匈奴是游牧民族,骑马打仗优势是天生的,

当然有优势也有劣势,缺少文字,不定居使他们的财富文化难于积累

蒙元时期匈奴被另一群游牧民族蒙古人打败,向西败退,

其实就因为蒙古人有文化,

蒙古人,有人说就是早期匈奴掠走的汉人奴隶,在北方繁衍形成的族群,

所谓蒙古人,就是猛古人,匈奴对古汉人猛士的称呼。

就是凶猛的古代人,

匈奴退到西方之后发展了文字文化,成立了土耳其大帝国,土耳其人懂一些农业,又有游牧民族属性,


星辉650


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和汉朝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是不相伯仲,甚至在野战部分要超过汉朝的骑兵。而在汉武帝攻打匈奴之后,匈奴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汉朝一争短长,远遁漠北。不过,当时的匈奴相对于西域诸国以及其他部落还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以至于匈奴在被汉朝大败后进行西迁还可以成为欧洲人的噩梦,上帝之鞭的威名依旧足以击碎整个欧洲。所以说,强大是一个相对概念。

汉朝攻打匈奴的成果是非常明显的,汉乐府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很明显的证明了汉匈战争中的战略优势。在汉朝中期之后,匈奴基本上无力在深入汉朝的边境地区进行抄掠。汉宣帝时期赵充国征西,痛击匈奴,俘虏西祁王,这是又一次的胜利。《汉书》记载:“本始年间,为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虏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亡者题除渠堂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此时的汉朝只要派一大将驻守就可以使匈奴望风而逃,足以看出双方当时的军力差距。

匈奴的强大在另一层面上讲是因为杀而不绝,流动性非常强。所以,看起来声威浩大,不过却缺乏耐力,很难与敌人长期进行拉锯战。所以,汉代一直到东汉窦宪时期才正式根除匈奴祸患。


经典守望者


汉武帝在位时,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替他打下了辽阔的土地和安定的边疆,从年轻一直打到老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骄傲跋扈的匈奴部落赶到了最北边,从此再也没有骚扰边疆,而且匈奴跋扈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其实,汉武帝几十年来一只都是消灭匈奴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汉武帝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次对匈奴作战,汉武帝都要出动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万人的兵力,这么庞大的军队,粮食、武器等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这种消耗就是一个移动的帝国,每天都在消耗大汉帝国的资源,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其中44年都在和匈奴作战。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他父亲和他爷爷留下来钱财基本上都被他消耗殆尽,汉武帝时代早期聚集起来的钱财也被他消耗一空。但是汉武帝依然没哟停止战争,由此带来的繁重赋税,造成了很多民众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以至于后期百姓开始暴动,甚至出现了秦朝末期的景象,大汉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度过,社会矛盾相当激化,而汉武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深知战争带来的后果。

并且在战争中,匈奴越来越熟悉汉军的弱点,战前都将辎重妇孺安置到漠北以北的地区,士兵没有了后顾之忧;战争开始后重用卫律、李陵等熟悉汉军情况的将领指挥匈奴军队,发挥其骑兵优势;当汉军出击时匈奴隐藏部队避其锋芒或派出小股部队与汉军交战,待汉军疲惫或撤退时再出动骑兵对汉军猛然一击;针对汉军分路出击的特点,重点攻击其一至两支,这样就可以保持兵力上的优势,对其他汉军则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汉武帝就进入了循环的死路:既无法全部消灭匈奴,同时又不得不消耗大汉帝国的国力。

汉武帝临终前颁布了罪己诏,停止了对匈奴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这也算是扶大厦于将倾,保住了大汉帝国的江山社稷。


公元前


在这里小编要说,汉武帝打匈奴的投入和产出实际上是不成比例的,但是在汉武帝的全力打击下,匈奴的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逐渐由盛转衰。

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同时也转移国内的矛盾,汉武帝将精力全放在了匈奴身上。他在位54年,与匈奴人打了44年的仗,可见这位千古一帝对匈奴的打击多么执着,但是远征匈奴虽然扩大了汉朝的疆土,但是也把原先强盛的汉朝打的日薄西山,摇摇欲坠。

汉武帝任用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一批武将,多次重兵出击,对匈奴进行打击。汉朝每次的雷霆出击都会让匈奴损失惨重,在双方互相较量的这段时期,汉朝收回了甘肃、河南等地,不仅如此,就连新疆、鸭绿江等地也都成为了汉朝的领土,那个时候的汉朝实力达到了巅峰,战果是好看,可是代价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为了征讨匈奴,汉朝耗尽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积累的的巨额财富。汉武帝之前的文帝和景帝累积了一定的财富,达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地步。但由于连年征战,这些财富都被挥霍殆尽,朝廷财政入不敷出,连正常的机构运转都不能保证。同时由于连年征战,财政无以为继,朝廷只得加重百姓税赋,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多地爆发起义。

其次元征匈奴导致了汉朝人口大减,竟然达到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汉武帝不远万里劳民伤财地进入农耕民族无法有效管理统治的大沙漠里,持续几十年,导致大批壮年人死在了运水运粮的路上。全国失去了一半的劳动人口,直到最后国库空虚,人民困苦不堪,又到了人吃人的年代: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匈奴本身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使汉朝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也无法实现对领土的有效利用,再加上匈奴人“有利则来,无利则走”,“不羞远遁”的“牛皮癣”战术,使汉朝很难找到匈奴主力决战,往往要深入漠北,不断拉长补给线,增加战争开支。战胜之后,往往又是汉军回撤,匈奴就卷土重来。

匈奴王国虽然被汉武帝不断打击,最后的结果也只有北匈奴西逃,离开了这片汉朝人眼中的苦寒之地,而南匈奴继续骚扰边境。在汉武帝“罪已诏”的同年,匈奴单于仍遣使要汉朝每年缴10,000石米酒,5,000斛粮食,10,000匹丝绸的岁币。在前87年汉武帝去世那年,又有

“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

而更糟糕的是,匈奴本来已经是一个稳定的大帝国,管理着当时东亚北部的各个游牧部落和民族,本来也和汉朝建立了一定的经济关系。游牧和农耕有天然的矛盾,但是也存在着贸易的迫切需求。

而汉武帝的战争,打破了游牧地带的权力平衡,导致漠北出现了势力真空,就像在亚马逊丛林砍倒了一棵大树,下面却长起来一堆小树,此后鲜卑,羌等摆脱匈奴的威胁而壮大,到魏晋年间,这些少数民族就已经取代匈奴成为中国的边患。之后有更多的游牧部落开始崛起并趁着中原战乱而南下,这时发生的事情叫“五胡乱华”。


醉美木渎


其实已经极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了,大汉帝国两汉时期西汉的北方边患最为严重,武皇帝之前汉帝国都在积蓄力量,六十年的稳定发展使得汉帝国可以有为之一战的条件了,在武皇帝之前的汉帝都是以妥协的姿态和匈奴和亲。

而汉帝国和匈奴之间打的丈不是一个小丈,而是国丈,匈奴在汉帝国边界不断骚扰百姓危害帝国边防北部边疆,要彻底解决没那么容易,因为人是杀不完的,怨恨也是杀不完的,几十年的之间不断的争斗较量使得双方都消耗了大半的国力,因为晚年的武帝听信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武帝内心也十分伤痛,此时新太子尚且年幼而武帝已然衰老,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时的汉帝国可能要爆发农民起义的边缘,为了稳固中央集权和自己的统治只能下罪己诏来安抚天下解决内忧,汉帝国只能在重新继续国力在匈奴一战,不过武帝的呕心沥血为宣皇帝彻底解决北方匈奴之患稳固中原帝国三百年基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帝采取的战术是和匈奴死磕到底,硬碰硬,此消彼长,比消此长,只有实力大于匈奴才能一举而成,而且匈奴的主力军离汉帝国边疆都还有很远在蒙古境内,汉帝国每次出击都要跨越很长的战线,而且漠北气候严寒干燥中原士兵极其不适应,长线作战有很多的弊端是的汉帝国每一次都要削弱自己很大的力量才能打击匈奴。

所以总结下来:

1、几十年的硬碰硬是的汉帝国前六十年积累的国力大量削减,致使帝国外患未平内忧又起为了稳固统治只能暂时妥协,不打匈奴。

2、长线作战的弊端很大,还有自身自身战略的失误。

3、而在汉帝国之前匈奴就存在了,武帝之前匈奴更是掠夺了中原帝国无数的财富,有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还有汉帝国是出击在外作战而匈奴是在本土作战,各方面战线很短粮草能及时补充,而且本土作战要很熟悉地形等个方面优势,而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匈奴更能发挥擅长的骑兵作战。

4、匈奴民风彪悍,几十年的厮杀使得双方都积累了很多的怨恨,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不管怎么说后来的汉帝国及时采取措施稳固了根基,恢复了国力,而这几十年也把匈奴极大的削弱了势力,为后来昭宣二帝能够彻底解决北方之患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前提基础保障。





世界就是天下




渔樵之人W


历史虽然不能复原,但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前人留下了的文字,分析当时的形势来印证匈奴到底强大否?至于说汉武帝终其一生对匈奴作战至死,匈奴依然很强大,我不知道是哪里得来的结论?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匈奴也就是汉朝初年,因为秦汉战争、楚汉战争给予了他展示强大的机会,然后就昙花一现消失在中国的版图,甚至是中国版图附近。之所以会留给世人匈奴强大的印象,主要是刘邦的“白登之围”和汉朝初期和亲事件的影响,但这只是极少一部分,刚好遇到敌强我弱的时期,不能因为只对这个时期的认识,就归结为至汉武帝后期匈奴依然强大,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解。

匈奴也曾经辉煌过,只是没有在中原大地上辉煌过,在欧洲地带,被称为“上帝之鞭”,一直在欧洲屁股后面追赶着,要不是人家阿拉提英年早逝,恐怕欧洲历史都要改写了。诸位可知道,这帮被欧洲人恐惧的匈奴人,就是在汉武帝及其子孙后代打击同一帮匈奴人,他们是被汉朝用绝对的武力驱赶至欧洲。

历史上任何的战争和名族的崛起,都是有其原因的,如古人总结的三句话可以说明,即“不败在于己”,“取胜在于敌”,“偶然因素”。

汉朝初期,经历了秦汉战争和楚汉战争,战火波及到当时的齐国、楚国、赵国等国家,作为当时战场上的主力军齐国、楚国、赵国精锐部队基本都消耗掉了,武器器械特别是战马更是非常的匮乏,据历史记载,汉朝初年,战马匮乏到在全国范围内找不到四匹一色的战马,也就是说汉朝初年要人没有,要武器没有武器,要战马没有战马,作为战争的最低保障都没有,自身的军队实力已经不能和秦朝军队相提并论了,所以这个时期打不赢匈奴,即显示了匈奴是比较强大的。这就印证了第一句“不败在于已”。

汉武帝时期,经历了四位皇帝的努力,政策上一直都采取黄老思想,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经济上已经大幅度提高,民众也开始富足,朝廷也开始有钱。恰恰在对的时间,又碰到了一位千古一帝-汉武大帝,因耻于汉初的和亲政策,毕其一生都在用武力完成自己的愿望。而匈奴那边恰恰相反,匈奴冒顿去世后,他的子孙很少出现像他组织、领导能力那么优秀的匈奴人了,也因为和亲政策的影响,匈奴也放松了对汉朝的骚扰,变得更加安逸。

而汉朝汉武帝雄才大略,更是用人得当,使用卫青,初伐匈奴就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直接打破了汉人无法战胜匈奴的神话,让汉朝军队慢慢建立起了信心,再伐匈奴,卫青的儿子们都封侯,足以说明当时卫青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其功绩有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囊、漠北大战(以弱胜强击败匈奴),这个时期敌我力量在此消彼长,匈奴被打击的越来越弱,而汉朝却越大越强。这就同时印证了古人说的前两句话“不败在于己”,“取胜在于敌”。

那什么是“偶然因素”呢?我认为霍去病可以算的上是偶然因素,而且是天助、自助的偶然因素,霍去病可以说是战争天才。据载,汉武帝要求霍去病多看兵书,而霍去病却说战争岂能拘泥于书本,所有的战争都时刻在变化,只需要按照变化来采取应对方式即可。霍去病每次作战都是出奇兵,以少胜多,通过短短几年时间,打通河西走廊、在漠北封狼居胥,前者卫青在作战匈奴时就够牛了,而霍去病则更加厉害,率领骑兵,向北奔袭两千多里,穿越冰山雪地,直捣黄龙,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举行了祭天仪式。从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使得“匈奴远遁,而莫南无王庭”,更是让匈奴人喊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绝望悲叹。霍去病绝对是属于X因素,除了他自身优秀军事能力外,老天爷也给足了他运气,无论是率700骑还是率万人作战,从来都没有迷路,更是夜封大雪,让匈奴完全放松了警惕,让霍去病战果加大了杠杆奇效。这就是古人说的“偶然因素”。

虽然经汉武帝一生,没能彻底消灭掉匈奴,但匈奴经汉武帝的打击,已经彻底伤了元气,根本无力再与汉朝作战,即使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匈奴也从未再对中原产生威胁,随便拉出一个诸侯的军队,就可以吊打匈奴,完全失去了招架之力。所以再我看来,相对于整个封建王朝来讲,匈奴从未强大过,即使有,最终也被中原王朝消灭在强大之前,根本形成不了国家对抗之势。至于汉武帝死后,匈奴依然强大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成立的伪命题!





梁一


汉武帝不光是打了匈奴,而且同时还发动打通南越、东击卫满朝鲜等一系列的战争。所不同的是对匈奴的战争最为旷日持久,所以,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集于此。汉武帝一生雄才伟略、叱咤风云,在位54年,而战争耗尽了多半生的精力。因此,汉武帝的谥号是“武”。然而,这里的“武”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英名神武,也可视作穷兵黩武。因为汉武帝对于战争的理解与实施已经走向了极端,致使国家盛极而衰,他本人在迟暮之年也发出了深深的忏悔。

(汉武帝剧照)

那么,既然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呢?其实,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是对战争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即汉军兵锋所至,匈奴必摧枯拉朽。事实上,汉军既没有那么强悍,匈奴也不是想像中的不堪一击,更为重要的是战争打的是国力民生。简单说,战马、兵源、粮草、武器、军饷、赏赐及抚恤金,每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钱出那里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战争。当老百姓拿不出钱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另一种社会矛盾,所以政府必需悬崖勒马。

(秦朝时的匈奴势力范围)

首先,匈奴远比人们想像的强大。匈奴部落形成于夏末商初,与中原王朝相伴而行,他们几度易名,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了“匈奴”这个名字。可以说,自中原王朝诞生起,北方就有一直有这个毛茸茸的身影存在,他们飘忽不定,来去如风,与中原王朝冲突不断,而中原王朝对其又无可奈何。自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唯一一次完胜匈奴的战争是赵国大将李牧在雁门关围歼十万匈奴骑兵。经此大败,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没有南下侵扰。而当中原混战时,匈奴又趁机崛起,不断南侵,并且诞生了第一位单于——头曼。

(西汉初年的匈奴,远强于汉朝)

就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后,头曼被儿子冒顿射杀,而匈奴在冒顿的手中达到了鼎盛,光是可作战的精锐骑兵就达30多万。而匈奴人还具地理的优势,因为他们在草原上移动性强,汉军很难捕捉到其主力,即便遭遇主力,但匈奴以逸待劳,汉军很难取胜。这就是汉朝面临最现实的难题,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初战选择了在马邑设伏,引诱匈奴进入包围圈,然而围而歼之。结果,武帝调集30万大军枕戈待旦,但匈奴人因获得了汉朝的军事情报而未上钩。因此,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战,劳师动众、无功而退。

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主动出击,于是派李广、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路出征,结果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取得龙城之战的胜利。而公孙贺于草原“旅游”一圈完好无损,公孙敖一万骑损失十之七八,李广全军覆没,险些被擒。明显,此战汉军并没有占上风,但是卫青方面给汉武帝传了一个匈奴可以战胜的信号,所以汉武帝信心倍增,随后作出战略调整,避实就虚进攻匈奴人占领的河南地(河套平原)。此战,汉军大获全胜,将匈奴白羊王与楼烦王驱逐,汉朝设朔方、五源二郡,实行移民、屯田、戍守。

再后来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朝以河南地为据点,步步为营,渐次打通河西走廊,将势力范围逐步向西域扩张,而匈奴在汉军的打击下转向漠北草原退却。公元119年,汉武帝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全歼匈奴主力,于是经周密部署发动漠北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霍去病部击溃匈奴左贤王主力,圆满完成任务,而卫青部则大胜匈奴单于,但是由于李广率领的东路军迷路,没有给匈奴单于致命一击。所以,此次汉武帝的收官之战并未收官,匈奴人则如惊弓之鸟深遁漠北,致使汉军数次奔袭数千公里,一无所获。

总之,自漠北之战后,汉匈奴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因为汉军并没有长时间、远距离而且持续在大漠寻歼匈奴的能力,所以又给了熟悉、适应草原生活匈奴人喘息的机会。经过若干年休养生息,于是匈奴又重新振作起来。反观汉朝,因为连年的战争所需征发、调度,已经耗尽国库民力,举国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各地叛乱的苗头已经闪现。所以,不得已之下,汉武帝叫停征战,还百姓休养生息,而此举对于匈奴来说又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的恨应该从他小时候姐姐去匈奴和亲就开始了,所以等武帝登基后有了父亲和爷爷两代的国库积累,可以反击匈奴了,但是朝中缺良将,就一个飞将军李广,还是个防守型将军,后来因为卫子夫,发掘出了卫青,再发掘出了霍去病,这时对匈奴用兵正当时,再说匈奴这个民族,他们本就是游牧民族,全部奇兵,人家也不占领你城池,也不抢夺你土地,亦不过是经常寇边,抢掠,往往等大部队开过去了,他们早都跑没影了,所以汉朝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当时国家高层只是想削弱匈奴力量,让他们无力骚扰,根本就没想把匈奴消灭。再说当时西汉人口就几千万,就算把匈奴灭了,那么大土地,都是草原,沙漠,中原以农耕为主,根本就不可能再分出来一部分人去游牧,还要派遣官员去管理,需要军队去防御,对当时的西汉政权来说是不划算的,再说西汉开国初期,经历战乱,虽然文景之治慢慢恢复一点,但是国库还是空虚,霍去病17岁入伍,24岁去世,卫青也是常年征战早亡,西汉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能挑起大梁的将帅了。







青春遗失


我前段时间这个问题讲过,我讲的历史都是按照历史真实的一面去考虑的。累计14年的征服匈奴战争并没有让西汉一直强大,这就是我要说的主题。

这要先从汉武帝刘彻幼年说起,从三岁做胶东王到6岁做太子,汉景帝废太子刘荣,刘彻初次见识了他父亲的杀戮,心理阴影面积多少他自己最清楚。15岁,景帝驾崩,太皇太后窦氏把持朝政,刘彻难以作为和君临天下。刘彻好动,叛逆心理极强,闲不住,也有家族遗传基因从小就有野心,所以想方设法想自己做主。为了有话语权,他讨厌窦太后用黄老的无为而治,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重礼乐典礼【实际上他自己内心:别人对我儒家思想,我对别人法家行为】。闲的无聊期间就去皇家驯猎场打兔子射麋鹿,对胡服骑射非常崇拜,期间组织起一批百里挑一的敢死队,先后卫青霍去病李敢等等都进这里进修过,并在这里毕业的[捂脸]。20岁,派人去闽越之地处理动乱,不战而屈人之兵,竟然凯旋而归,尝到甜头的刘彻得到了窦太后的信任,23岁开始至37岁,废除和亲政策,先后多人次的与匈奴征战。卫青霍去病李广三次大胜,收回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李敢李广利李陵等等也都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汉武帝拥有鲜明的双重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元前119年开始,37岁到70岁,汉武帝开始了人性的另一面,不为人知的杀戮,先后灭族了有根基的丞相舅舅田蚡和拥有免死金牌的前丞相窦婴。卫青虽病死,可家族也无一幸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51岁恢复和亲政策,很多将军抗击匈奴因为怕他,都投降了匈奴比如李广利和李陵。64岁时,他出现了严重的幻想恐惧症,(我上大学时,班里有何许锋同学也得此病,所以知道。)满脑子处处有人要谋害他。江充等人投其所好,一时间宫廷内外杀声四起,大臣,宫女,灭族者死亡不计其数,就连自己最爱的女人卫夫子也被处死,太子刘据被逼无奈逃亡途中自缢,与太子一起造反的将军无一幸免被灭族,史称巫盅之祸。看看,和某些伪君子一样吧。到了68岁,不留后路的刘彻,最后一轮杀戮,把自己第二个最爱的女人钩弋夫人杀了,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年酷吏江充等人被灭九族。回顾汉武帝的历史不难看出,征讨匈奴主要是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这14年时间。37岁之后不是太频繁的与匈奴的作战了。即使在这14年优秀的人生鼎盛时期,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成功也是用更多将士的鲜血换来的,而且这种胜利都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是因为国家经济实力、国家军事实力、国家军事力量、国家储备人才确确实实质的飞跃取得的,而是用生命和侥幸的偷袭得到几次俘获对方后勤文官,让一直惧怕匈奴的汉族人民和汉武帝一起大悦,正面交锋并没有得到太多便宜,只不过受过两次酷刑的司马迁迫于淫威在史记里不敢不写而已。实际上,正面抗击匈奴死亡也是巨大的,基本上与匈奴一半一半吧。当然这已经难能可贵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历史上与匈奴能够长年过招而不失手的不多见,凶悍的匈奴让汉族吃尽口头。从春秋战国抗击匈奴到满清征服葛尔丹,无不透露出艰难的战争。每一次朝代能够始终如一的征服强大的外族入侵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