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在去年播出的臺灣系列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吳曉樂同名小說,呈現了我們傳統觀念遭遇現代文明時,家庭中產生的親子矛盾。

其中一集《貓的孩子》就為我們講述了家庭界限嚴重缺失而釀成慘劇的故事。

主人公阿衍是個普通高中生,身體孱弱,經常因為緊張而上吐下瀉,性格自卑、怯懦、膽小,且有學習障礙,就連女生都可以隨意欺負他。

可突然有段時間阿衍的成績有個顯著提高,但是沒人知道,這是用養成的令人髮指的殺貓癖好換來的。

而他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的家庭邊界不清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中國式家庭裡的模糊的"邊界文化"

阿衍出生在一個榮譽感極強的大家庭中,爺爺雖沒讀過什麼書,但一生的夙願就是希望子孫們好好讀書,光宗耀祖。

所以逢年過節,大家齊聚一堂時,總要在爺爺面前將自己孩子的成績拿出來互相攀比,明爭暗鬥。

阿衍的母親在裡面最不出眾,所以她經常呵斥孩子,他認為改變母子命運的唯一途徑就是阿衍考取最好的大學,這樣才能得到丈夫的迴歸和大家庭的青睞。

這個故事的核心情節就體現了"邊界感"缺失的種種表現帶給孩子的影響。

相對於西方的個人主義,中國家庭乃至社會更偏向自我主義,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不會想自己的原因,只會覺得是孩子的問題;

父母和長輩沒念過什麼書,卻用各種手段壓迫和強逼孩子好好讀書,考到他們滿意的專業;

再者將孩子作為維繫夫妻關係的工具,和孩子說,只要你考得好,爸爸就會回家吃飯,爸爸才會高興等。

"我是你媽,所以你應該……"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我有權利為你做決定。"

這些話語背後是否中國式家庭傳統觀念中的"共生邏輯",有這樣觀念的家庭,一旦"中心"或者某一層沒有盡好責任,壓力就會層層傳遞到最外圍,最終受傷的就是家庭中最弱小的那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很多父母聲稱自己愛孩子,但是對孩子真實的興趣、需求和願望不感興趣,孩子成了他們表達愛的工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破壞家庭秩序和穩定

邊界是什麼?

維基百科的定義中,個人邊界是指個人創造的準則、規定和限度,個體以此來判斷什麼是合理、安全的,別人如何做是可接受的,當別人越過界限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

1.越位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時,我們在旁邊陪著監督;孩子不想吃飯時,我們就追著孩子喂;孩子不想睡覺時,我們就呵斥,費盡心思。

父母的出發點隨是好的,但並沒有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

有時候孩子說自己吃飽了,但父母卻總覺得孩子吃少了,逼迫孩子一樣要吃完;孩子寫作業磨蹭了,就說孩子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本質上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體是孩子自己的,吃飯時本能;也不相信孩子會喜歡學習,學習室自己的事。

這種越位正是跨越了孩子的個體邊界,搞錯了邏輯和方式,只想著用各種方式和孩子"鬥智鬥勇""機關算盡",而這會阻礙孩子能力的建立,也很容易激起親子間的矛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2.失位

中國家長在當教育者往往會越位,而真正擔當父母的角色卻又有很多失位。

在現代家庭很多寶寶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幫忙帶大的,我常常聽到父母將孩子的溺愛問題歸結到自己的父母身上,但是卻沒有反省過自己沒有盡到改盡的義務和責任。

孩子沉迷於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時,我們總會抱怨和訓斥,但是很有可能我們習慣了將孩子交給電子產品。

我經常在逛街時看到一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鬧騰、亂跑亂跳,就讓孩子在一旁玩電腦,孩子在遊戲的吸引下就不會亂跑,家長也樂得清靜,但正是這樣的行為才導致孩子缺乏自律。

父母應該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明確的定位,不該干涉的不越位,應履行的責任不失位,這樣才是家庭秩序穩定的保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邊界,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1.空間、地域的邊界

通過物理空間給予孩子一個實體的邊界。比如有孩子自己的房間,而不是和公共場所連在一起,比如陽臺等;有孩子自己的儲物櫃,而不是和父母的東西放在一起;有孩子自己的學習空間,而不是讓孩子在客廳學,父母在一旁監督。

這樣的邊界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有利於尊重和保護孩子的隱私,這也提醒孩子,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過度依賴於父母,也不會因為父母的干涉和感到不適和厭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2.關係上的邊界

也就是上述所講的兩點。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穿的衣服出門,五歲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興趣班。

當然,如果孩子下雨卻不願意穿雨衣,這時父母就不能由著孩子了,孩子在對基礎事宜不懂時,家長可以適當干預,但需要換種方式。

孩子下雨不願意穿雨衣,覺得家裡的雨衣很醜,這時家長不要強制讓孩子穿,這樣只會引發矛盾,但可以換種方式,比如提議拿雨傘,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雨傘。

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被尊重的同時,也不會覺得自己的邊界被侵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3.性格上的邊界

有的父母直率豪爽,但孩子卻有些唯唯諾諾、膽小怯懦,這時候家長不應該強行讓孩子改,也不要給孩子貼上"這麼膽小以後肯定沒什麼出息"的消極標籤。

首先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性格,其次,多看孩子性格的積極面。

尊重是相信的前提,孩子內向膽小,沉默寡言,但是做事穩重,不會衝動行事,這也是積極的方面。

4.反思自己的經歷

家長還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什麼時候,什麼經歷會讓你感覺是被控制,悲傷、難過、痛苦甚至憤怒的,有什麼經歷是讓你感覺被尊重和理解的,首先要對這些情緒有些察覺。

這時候你就要注意,如何不將消極經歷再一次施加在孩子身上。

然後,在面對孩子時,不過多幹預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部分,甚至可以讓孩子參與進家庭的管理中,增強孩子的掌控感,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自信。

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權力邊界、規則邊界、關係邊界,都是如此。

世界上所有的愛我們都有佔有慾,但是唯有對孩子的愛,我們要學會放手。

唯有在親子關係中建立合理、合適、合情的邊界意識,孩子才能作為一個個體,而不是附屬物,健康獨立地成長,當他們未來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也能構建這樣良好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

當家長在強調愛時,也不要忘了邊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