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在这个时候,是双方都无力再继续战争。如果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清政府将面临日本侵略军兵临城下的局面。而日本要不管清政府乞和的态度,坚持打下去,也会面临清军反攻的局面。

这是因为,清政府和日本的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清政府和日本在亚洲的一次大博弈,也是世界列强在亚洲的一次大洗牌。清政府和日本的行动,都受到列强的制约,不能自由行动。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国力一时增强。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难得的胜利。当时,世界列强对中国都刮目相看,甚至有“亚洲现在掌握在中国、英国和俄国三巨头手中”的说法。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的国力迅速增强,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它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外强中干的清政府。通过大力整饬军备,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陆海军。

为了和清政府作战,日本积极开展外交工作。而英国也想打压俄国的势力,同时为下一步瓜分掠夺中国做准备,于是有意识的培植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英国不但为日本提供各种帮助,还提供大批贷款,并在舆论上为日本造势。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清军图画

在丰岛海战时,清政府租用的英国轮船高升号,连带上面运载的大批清军被日本海军击沉。这在当时被很多人看作是日本对英国的主权践踏。可是,在英国国内的报纸上,却连续发表文章,为日本洗白海军,把责任推给轮船上运载的清军。这就出现了历史的奇观,英国舆论为侵犯自己的对方开脱。

到了战争后期,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清政府请美国政府出面斡旋议和。而日本虽然百般刁难,可是对美国的态度很重视。中国和日本最终在日本马关开始了谈判。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

在这场谈判中,日本可谓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它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可也已经打得精疲力竭。它既要从清政府那里索取最大的战争利益,又要防备着其他列强插手,趁火打劫。所以,日本政府极端的害怕因为自己方面的问题,造成过失,给予列强干涉的借口。

但是,清政府的谈判代表李鸿章却被日本的一个激进青年暗杀,脸上中弹受伤。这极大震动了世界社会。这使得日本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如果有外国插手帮助中国,日本是无法继续在战场上占主动的。因此,日本政府赶快进行各种补救,对李鸿章多方慰问,并主动将赔款金额降低了一亿两。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李鸿章断然中断谈判,启程回国,日本将会陷入险境。继续进兵,会有同情清政府的列强阻拦,继续打下去,肯定实力不足。这样,日本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让步。可惜,李鸿章不懂西方外交策略,白白放过了机会。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李鸿章

最终,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赔款、割地。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外交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

以德国提起倡议,联合俄国、法国对日本进行干涉。这也正是日本政府最害怕出现的情况。德、俄、法三国先是拉拢英国参加,但是,英国认为支持日本对自己的利益更大,因此拒绝了三国的要求。于是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南。由于俄国在远东拥有远强过日本的舰队,日本只得做出一定的让步。让清政府用巨资赎回了辽南。

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政府和日本进行的甲午战争进入末期的时候,双方都已经打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如果外交得力,谁能够寻求外援,那么谁就可以在谈判中得到一定的优势。因为清政府和日本势均力敌,加上列强的外援,就能够压倒日本。这也是李鸿章在高升号被击沉时想要得到的结果。

但是,清政府对国际形势根本不清楚,对英国扶植日本对自己开战的意图一无所知。因此,在战争初期,在英国这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

但是,在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列强出于自己的利益,便对战争进行各种方式的干涉。从美国牵头斡旋,到三国干涉还辽,都体现了列强的需求。这也是日本最害怕出现的情况。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李鸿章(中)

如果李鸿章在被刺的时候,抓住机会,断然中断谈判回国,会得到国际上舆论的支持,得到列强的帮助,日本将会在谈判条件上做出更大的退让。可惜,中国没有精通西方谈判规则、国际惯例的人物,白白错失了良机。

我们从上面的情况看到,如果清军死不投降,拒不赔款,会逼日本继续向北京方面发起攻势。但是,随着日本的势力向内地的推进,列强干涉的压力也更大。最终,日本不可能攻进北京附近,但是,清政府的形势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在军事上,双方最终会陷入僵局。在列强的斡旋下,还是要在谈判桌前坐下来。不过,至于最后签订的条约是否比《马关条约》好或者坏,这就说不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