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吳楚之戰中擁有孫武、伍子胥指揮的吳軍為何最終失敗?

大侃歷史


【文殳子云】 春秋末期,吳國國力大增,吳王闔閭及弟弟夫概、伍子胥、孫武率軍三萬,聯合諸侯唐、蔡,攻打楚國五戰五勝並攻佔郢都,使楚昭王外逃,一時威震齊晉,但不久失利班師,原因有四:

一是吳軍沒有乘勝追擊,給楚王喘息之機;二是秦國出兵支持,吳國後院失火(夫概作亂、越國偷襲);三是楚國上下一心,哀兵必勝;四是吳國不具備征服楚國的能力。


一、吳軍攻佔郢都後策略失誤

1. 吳軍未乘勝追擊,消滅楚殘餘勢力

公元前506年,經柏舉之戰,吳軍消滅了楚國大部分部隊,隨後攻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出逃,滅楚之戰取得重大勝利但沒有進一步攻打周邊殘餘勢力,使得楚王勢力死灰復燃。

楚國公子西聽說後,擔心人心失散,於是自稱楚王,仿製王服和車子,重立新都,並收攏潰散的兵士、百姓,後來得知昭王在盟國隨國(今湖北隨州),便率兵趕去。因為吳軍沒有趁機攻打,子西及楚昭王勢力日眾,隨後與秦國援軍滅掉唐國,並多次擊敗吳軍。另外,還有公子期及將領薳延、宋木等也收拾殘兵,跟隨楚昭王到隨國,一起參與了後期對吳作戰。

2.吳國太過執著於俘獲楚昭王

吳軍重要將領伍子胥、伯嚭都是與楚國有仇的舊臣,急著想要乘滅楚之機報仇雪恨,尤其是楚王本人。在郢都未發現楚王后,二人聽說楚王在隨國,請示闔閭同意後便率軍前往,隨國國君根據太史占卜結果,硬氣地回覆說:“我國與楚國世代都是盟國,楚國國君如果到我國,一定會接納他,但現在楚王已到別處,希望將軍詳察。” 伍子胥強行搜查未果後離開。

伍子胥

伍子胥又懷疑楚王投奔鄭國,於是率軍到鄭國邊境,鄭定公發佈招賢告令說,能退吳兵的分國而治,不久一漁夫之子前來揭榜,在說服鄭國君臣後縋城而出。到達吳軍營後,他見到伍子胥說自己是當年從楚國出逃時用船搭他過江的漁夫之子,伍子胥說道:“你父因我而死,我一直想報答他的恩惠,今日遇到,你有什麼需要呢?”漁夫之子回道:“鄭公說,能退吳軍的與他分國而治,今天想向您乞求赦免鄭國。”伍子胥仰天長嘆後下令解圍,回到楚國後把守邊關,但仍堅持訪求楚王。這一番折騰自然一無所得,自然也失去了剿滅楚國殘餘勢力的時機。

二、楚秦越夾擊、吳國內亂

1. 申包胥求得秦哀公援兵

楚國大夫申包胥與伍子胥是少年好友,看到他輔助吳國滅楚但又異常殘暴,勸阻未果後想起楚昭王的母親是現任秦哀公的女兒,於是晝夜趕到秦國求援,“晝夜西馳,足踵俱開,步步流血,裂裳而裹之”。拜見秦哀公後,申包胥始終未能說服他發兵援楚,於是不脫衣帽,站在秦庭中晝夜號哭,七日七夜不食不喝,終於感動秦哀公,於是派遣大夫子滿、子虎率車五百乘救楚。秦軍與楚軍在襄陽匯合後,先在沂水擊敗吳軍先鋒夫概,又敗大將伯嚭,隨後楚軍分兵滅掉唐國,蔡國也不敢再出兵,秦軍則前往郢都與吳軍對峙。

《左傳·定公四年》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秦軍助戰,大漲楚軍士氣,屢次擊敗吳軍並與其主力對峙,使吳夫概生畏戰及自立之心,使楚軍能夠分兵滅唐、懾蔡,對吳軍敗退起到重大助推作用。

春秋後期諸侯

2. 夫概返國自立為王,勾結越國攻吳

夫概作為闔閭胞弟和吳軍先鋒,在滅楚之戰中立下首功,在秦楚聯軍擊敗他後被安排協助守郢都城門。因擔心懲罰,夫概便生出自立之心,原來吳國曾有兄終弟及的先例,於是率本部兵馬回到吳國,對眾人假稱:“闔閭部隊被秦軍打敗,不知去哪兒了,按順序由我當吳王!”一方面派自己兒子扶臧率眾堵住吳王闔閭歸路,一方面派使者勸越國國君允常出兵攻打闔閭所立太子波守備的都城,並答應事成後割五城為謝禮。

收到夫概回國消息後,因擔心他與越國勾結,闔閭與伯嚭先率水軍順流而下,留孫武、伍子胥退守郢都,途中收到太子波“夫概稱王、結連越兵入寇”的消息說後,一面遣使讓孫武、伍子胥班師,一面加速返程並沿江傳諭將士來歸,百姓都藏起來不為夫概效力。闔閭到達都城後,質問夫概作為兄弟為何背叛稱王,夫概哪壺不開提哪壺,反問道:“你派人刺殺公子僚後登位,為什麼我不行?”闔閭大怒,率軍全力攻城,夫概因寡不敵眾,大敗逃奔宋國。正當闔閭入城思考拒越之策時,允常聽說吳軍主力返回且知道孫武善於用兵,也班師而回。

按照原定部署,吳軍主力將背靠郢都與秦楚聯軍一戰,未嘗沒有勝利可能,但夫概作亂,加上越國入寇,使吳國後院起火,直接導致吳軍放棄之前戰果,倉皇退回吳國。

三、吳軍驕兵暴虐,楚軍哀兵必勝

《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春秋末期的戰爭仍講究師出有名,更不能做出燒殺搶掠等有違道德之事。吳軍攻佔郢都後,闔閭當晚便住在楚王宮中,由楚王夫人侍寢,不久“淫其妾媵殆遍”,又使孫武、伯嚭等分據諸大夫之室淫其妻妾,唐侯、蔡侯從囊瓦之家找到之前被索要的裘佩、肅霜馬獻給吳王,公子山與夫概則為曩瓦夫人爭鬥;吳王隨後為顯示滅楚之威,盡拆楚國宗廟。

而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在找不到楚昭王后,四處找尋楚平王之墓,找到後毀棺鞭屍,棄骸於野。少年好友申包胥勸他如此報仇太過分,要適合而止,不然物極必反,伍子胥仍然不理。

“忠孝不能兩全,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耳。” ——史記 · 伍子胥列傳第六

楚昭王及曩瓦等昏庸無道讓吳國師出有名,但隨後吳軍更加暴虐,使自己在道義上無法站住腳,反過來促使楚國軍民上下一心,後跟隨楚昭王,為反擊積蓄了力量。

四、吳國不具備征服楚國的能力

吳國自身興起數十年,與楚國這種傳統大國比,在疆域面積、人口、軍力等方面均有很大差距,闔閭攻打楚國帶兵僅有三萬,無法對楚國進行毀滅性打擊,所以攻打楚國只是為了爭奪江淮流域,而諸侯也不會容忍吳國長期霸佔楚國,出兵助楚是必然。所以,攻佔郢都後,吳國君臣都沒打算進一步鞏固戰果,國君闔閭乾脆享受起溫柔鄉,伍子胥、伯嚭更是以報私仇為主,待吳軍班師離境時,“凡楚之府庫寶玉,滿載以歸,又遷楚境戶口萬家,以實吳空虛之地。”

孫武 影視劇

吳國也不是沒有謀國之臣,孫武曾提出,召回立在吳國避難的楚國原太子之子羋勝,立他為楚君,而後楚國作為吳國屬國貢獻不絕,“如此,則名實俱全矣!”;在秦軍出兵、擊敗夫概後,又提出“為今之計,不如遣使與秦通好,許復楚君,割楚之東鄙,以益吳疆,君亦不為無利也!”,但都沒被採納。


結語:春秋尚義,諸侯相互牽制,征戰多是適可而止。吳國攻打楚國先勝後敗,不是名將伍子胥、孫武軍事指揮能力出現問題,而是因為吳國不具備征服楚國的勢力,國君闔閭攻佔郢都後未清掃殘餘勢力,加上軍紀渙散、行事暴虐,使楚軍求得秦軍援助、聲勢復振,加上胞弟夫概聯合越國作亂,後院起火,不得不班師回國。


文殳子


第一,孫武、伍子胥確實是軍事上能力,打仗攻城非常厲害,所以一開始佔領了吳軍直接打到了楚國國都,國都被佔,在意義上楚國王國了,但孫武伍子胥並不善於安撫民眾,簡單的說,他們沒有初漢時蕭何那我樣的才能,吳軍破楚入郢後,不僅使楚國統治集團蒙受凌辱與損失,而且也給楚國人民帶來災難,並且伍子胥一心想報復,做岀了許多違背禮義之事,加上亡國的情感上的反吳,導致楚國全國上下軍民一致反吳,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孫武和伍子胥是很難守住的。(日本侵略中國之時,日本武器先進,厲害的軍事人才也多,但最後還是失敗,一樣的道理)

第二,秦軍和越軍加入戰場,秦、越、夢,三國軍隊,吳國已是腹背受敵,前有秦、楚聯軍,後有越軍,也使得吳國是不可能長時間守住佔領的楚國的,所以選擇撤軍。

第三,加上當時有一個突發原因,由於吳軍腹背受敵,吳王的弟弟夫概乘機逃回吳國,自立為王,吳王氣急敗壞,引兵攻擊,加速了吳軍放棄佔領的楚國,撤軍回國。



歷史微評


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吳國有孫武、伍子胥這兩位超級軍事家,為什麼最終吳國還會被越國滅亡嗎?

(孫武雕像)

說孫武和伍子胥是超級軍事家,一點兒也不假。孫武的軍事水平,不只是在那時候是數一數二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也都是數一數二的。伍子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天才,他曾經帶領吳國滅掉強大的楚國。楚國被滅,這在楚國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既然孫武和伍子胥都是現象級的人物,可為什麼,擁有這兩大超級軍事家的吳國,最終卻敗給越國,並且被越國給滅了呢?

事實上,最初吳國曾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帶領下,打敗過越國,並且俘虜了勾踐。也就是說,和越國作戰,孫武和伍子胥是被證明有能力,也有經驗的。可是為什麼最終吳國還被越國滅掉呢?

其實,吳國在剛剛打敗越國的時候,吳王夫差就和伍子胥發生矛盾了。

當時,伍子胥請求夫差殺掉勾踐,並且一鼓作氣攻下越國。但是,夫差並沒有聽伍子胥的話。

夫差之所以沒聽伍子胥的話,有三個原因:一是另一個大臣伯嚭的讒陷。二是夫差對伍子胥的懷疑。三是夫差對伍子胥的忌憚。

大臣伯嚭讒陷伍子胥很好理解。因為他想掌權,就不想讓伍子胥掌權。所以要讒陷伍子胥。夫差懷疑伍子胥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伍子胥並不是吳國人,他是因為避仇,才來到吳國的。他到了吳國以後,又帶著吳國的軍隊打敗了自己的祖國,殺戮自己的百姓。

(伍子胥)

夫差覺得,這樣的人,要想讓他對自己很忠誠,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伍子胥後來還把兒子放到齊國去。他這樣做,顯然是對夫差有提防之心,因而夫差對伍子胥不會很相信。

不過,讒陷和猜忌,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還是夫差忌憚伍子胥。

伍子胥的能力太強大了,他能夠滅掉楚國,能夠輕而易舉地打敗越國。雖說打敗越國和楚國讓夫差高興,但也讓夫差擔憂。萬一伍子胥把自己的江山奪去了,那該怎麼辦呢?

夫差這樣的擔心,並非我們的臆想。當初他曾經對伍子胥說,要和伍子胥平分江山。夫差為什麼會說和伍子胥平分江山這樣的話呢?這個話,是很不合情理的,夫差這樣說,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夫差想試探伍子胥。如果伍子胥有猶豫,或者爽快地答應了,夫差就會非常乾脆地把伍子胥殺掉。

這樣的事情,古代的君王是經常做的。比如秦孝公在去世的時候,就對商鞅說,想把江山傳給他。秦孝公本來就有兒子秦惠王,他怎麼會把江山傳給商鞅呢?他這樣做,無非就是為了試探一下商鞅而已。

夫差非常忌憚伍子胥,這就註定了他不會聽從伍子胥的話。同時,伍子胥活著,對他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因此,儘管伍子胥對夫差如此重要,他依然迫不及待地就把伍子胥殺掉了。

(夫差劇照)

伍子胥一死,自然就沒有人提醒夫差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沒有人告訴夫差,要怎麼規劃自己的稱霸路線。沒人提醒夫差,應該如何提防越國,防止越國死灰復燃,重新崛起。

有人可能會說,伍子胥就算去世了,還有孫武啊。孫武不是依然是個傑出的軍事家嗎?他帶著吳國軍隊和越國打,照樣可以打敗越國,照樣可以稱霸天下啊。

孫武確實是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不但會指揮打仗,懂得在戰場上如何使用謀略。更為關鍵的是,他還懂戰術紀律。當年吳王把自己的嬪妃給他,讓他負責訓練。最終,他不惜殺掉兩個妃子,都要維護紀律的事,就已經讓我們看出了他的膽識。而吳國最初和越國作戰的時候,也正是因為孫武和伍子胥的珠聯璧合,才把越國打得那麼慘。

不過,伍子胥被夫差殺掉以後,孫武便心灰意冷,趕緊辭官回鄉歸隱避禍。

也正是因為孫武辭官回鄉歸隱了,他才為我們後世留下了作為軍事最經典教材的《孫子兵法》。不過寫完《孫子兵法》後,孫武依然心情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伍子胥和孫武的死,對於夫差來說,完全是自斷臂膀。最終吳國被重新崛起的越國滅亡,也是夫差咎由自取。

(參考資料:《史記》《孫子兵法》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吳楚之戰可以說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戰爭之一,在當時,自從楚武王奠基楚國以來,已經過了兩百年,而吳國不過是一個興起不到八十年的小國。可是在這場戰役中,吳軍卻西破強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屍,可以說是給了楚國十分稱重的打擊。在這場戰役中,吳國之所以能夠一直處於勝局,兵聖孫武和吳國大夫伍子胥這兩位指揮官自然是功不可沒。可當我們都以為吳國勝券在握的時候,最後的結果卻是十分的出人意料——吳國戰敗了。這不禁令人疑惑:擁有孫武、伍子胥指揮的吳軍為何最終卻戰敗了呢?

吳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吳軍犯的一個十分嚴重的戰略失誤:並未在楚軍最弱的時候乘勝追擊。當吳國大軍浩浩蕩蕩攻下楚國的都城郢都被逼得楚昭王倉皇逃竄時,吳國軍隊認為已經勝券在握,哪怕公子期和楚昭王的哥哥集結了一部分軍隊準備抗擊吳軍,吳軍也並未因此選擇乘勝追擊來穩固自己的戰果。相反,此時的伍子胥想到了自己曾經和太子熊建逃到鄭國,而太子卻被鄭國人所殺的這一深仇大恨,便提出了北上攻打鄭國的戰略舉措。

可在伍子胥攻打鄭國之時,曾經他在鄭國逃亡時幫助過他的漁夫的兒子來找到了他,原來,從楚國亡命吳國時,過昭關之前為躲避楚國追捕,曾經躲在沼澤中,飢寒交迫,有個漁翁認出了他並且救了他,伍子胥讓漁夫不要告訴別人自己逃跑的方向,漁夫為了證明自己的不會告訴他人的決心便投河自殺了,伍子胥一直對此事十分的感激。於是,當漁夫的兒子懇請伍子胥不要攻打鄭國時,伍子胥便選擇了撤軍。

但就是因為攻打鄭國這一出,讓吳軍喪失了攻打楚國的最好時機,讓楚國有機會搬來了救兵——秦國。在楚國國都被攻破後,為了復國,楚國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國尋求幫助,一開始秦國並不願意出兵相助,救國心切的申包胥於是就在秦國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不僅不吃飯,而且連水也不喝,最終感動了秦國君臣,讓他們答應了出兵幫助楚國伐吳。於是,在公子期的部隊和吳軍部隊正在廝殺的時候,秦國大軍從吳軍的右方突襲,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慌亂中敗下陣來。

這樣一來對吳軍來說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鄭國沒有攻打成功就算了,連楚國這塊到嘴的肥肉也飛了。可有道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的吳國,不僅前線失利,而且還後院著火。得到了增援的楚國猶如破竹之勢接連在戰事中大挫吳軍,可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卻偷偷溜回國內,趁王兄及吳國重臣都在前線處理戰亂的時候,自立為吳王。在前線忙於戰事的吳王闔閭聽到後為之震怒,前線的節節失利已經令他很煩惱了,沒想到自己的弟弟還來給自己致命一擊。但好在,闔閭沒有絲毫猶豫,將前線戰事託付給孫武、伍子胥等人後便率領了一部分精兵回國收拾了夫概。夫概的這個小插曲讓吳王闔閭不得不抽調了前線的兵力回國,雖然此事最終以夫概逃跑投奔楚昭王為終結,但這也是吳國最終戰敗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這場戰爭最後以吳軍放棄郢都,退回吳國為終結。當時孫武和伍子胥一致認為吳國在這場戰爭中已經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可以不用再堅守了,便撤兵回國了。雖然這場戰爭吳國未能全勝,但吳國前期的戰鬥也令其大仇得報,並且這場戰役還使吳國的威名遠揚,也令吳王闔閭成為了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對吳國來說,也算是不小的收穫。


鄧海春


吳楚之戰,吳國起兵後,千里奔襲,打敗楚軍後,就在楚國宮廷內部逍遙自在,停滯不前。沒有聽從孫武的勸告,沒有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反而在楚宮是:此樂間不思吳了。而伍子胥則忙著報仇雪恨,將前任楚王挫骨揚灰去了。最終在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師助攻後,遭遇敗北。而夫概國內反叛稱王,只能讓吳王闔閭會師平叛了。

研究整個作戰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孫武在前期戰爭過程中,作為大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攻入楚國都城後,孫武的作用就逐漸降低了。

首先,吳國以夫概為首的將士在楚宮尋歡作樂,擾亂楚國宮室,而吳王闔閭也在楚國後宮美人中流連忘返。作為先鋒主將的夫概和吳王闔閭,這兄弟倆,是孫武所無法管控的。

其次,伍子胥作為吳王闔閭最重要的近臣,因為和楚國的深仇大恨(前任楚王曾將伍子胥一家滅門,所以伍子胥將死去的楚王挫骨揚灰),放縱慫恿吳人在楚地胡作非為。還慫恿吳王闔閭焚燬楚國宗廟,搬走楚國寶器典章。孫武苦勸都無法阻止伍子胥的滔天怒火。

所以夫概伍子胥和吳王闔閭在楚宮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楚國的拼死抵抗,才有了申包胥七天七夜哀秦師助戰。

而最後夫概的叛亂,讓吳王闔閭只能撤兵了。

但有些人將吳國最後的撤兵失敗歸咎於孫武也不過紙上談兵,是非常不公正的,有譁眾取寵之嫌。前期採用孫武的正確方針路線,吳國取得了良好的戰果,後期形勢,已經不在孫武的管控範圍之內了,如有孫武再生,恐怕也會說:因伍子胥瘋狂報仇,引起楚人拼死抵抗導致的失敗關我什麼事情呢,不要亂扣帽子好不好呢?

所以,此戰之後,孫武也心灰意冷,離開了吳國廟堂。消失在人們視野,估計再去隱居去了。

而伍子胥繼續在吳國廟堂,不知進退。最終因為進諫被新的吳王夫差殺死。還要夫差把他的眼睛掛在城門樓上看吳國的下場,也算是無法善終了。


蕭子北


1、吳軍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

楚國丟失首都後,楚昭王逃到隨國,公子期召集各地部隊,準備反擊吳軍。楚昭王的另一個哥哥子西也收編了柏舉之戰後潰敗的楚軍殘餘,扯起抗戰的旗幟。

佔領郢都後,吳軍並沒有乘勝進擊,擴大戰果。當各地楚軍開始團結在公子期與子西的周圍,堅持抗戰時,伍子胥卻提出北上攻略鄭國。當年伍子胥與太子熊建逃亡到鄭國時,熊建被鄭國人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這對伍子胥來說,也是一大深仇,非報不可。

不過,伍子胥攻打鄭國時,卻出現戲劇性的一幕。當年伍子胥逃亡時,曾為一位鄭國梢公所救,梢公的兒子懇求伍子胥保全鄭國。伍子胥這個人,恩怨分明,有怨必報,有恩也必報,他沒想到在這裡竟然遇到恩公的兒子,百感交集,感嘆地說:“當年要不是你父親的救命之恩,我哪有今天。蒼天在上,我豈敢忘了此恩情呢?”於是他率軍撤走了。

回到郢都後,伍子胥便準備集中力量打擊楚國殘餘部隊,然而,良機錯失了。楚國搬來了救兵,秦國軍隊開始增援楚國了!

2、秦國捲入戰爭

秦國捲入吳楚戰爭,這都是申包胥之功。

吳軍破郢後,申包胥逃出郢都。他思前想後,能拯救楚國的,只有秦國了。他晝夜馳行,一路奔向秦國。起初秦哀公對申包胥借兵的請求無動於衷,懶得理睬。申包胥想了一招:哭。這一哭,不得了,哭了七天七夜,不僅哭,還絕食,飯也不吃,覺也不睡。

秦哀公最後受不了,他又出來見申包胥。申包胥說道:“吳國乃是夷邦,貪婪無度,如果與貴國為鄰,勢必成為大患。趁現在吳國還未完全佔領楚國,貴國若能出兵拯救,楚國將世代事奉秦君。”

曾幾何時,楚國還是超級強國,如今卻只能低聲下氣地向秦國求援。秦哀公被申包胥說動了,決定發兵援楚。秦國派遣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輛戰車馳援楚國。

秦軍入楚後,與公子期的抵抗力量會師,進攻吳國人控制的沂地。沂地的吳軍指揮便是在柏舉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夫概。

秦國人不願意打頭陣,便對公子期說:“我們不瞭解吳國人的戰法。”公子期明白,秦國人把硬仗先留給楚國人,但他沒有怨言,畢竟這裡是楚國,楚國人理所當然要為國家而浴血奮戰。

公子期的軍隊率先對吳軍發起進攻,夫概率軍迎戰,兩支軍隊正殺得難解難分時,秦軍參戰了!以兇猛剽悍著稱的秦國軍隊,突然出現在吳軍的側翼,五百輛戰車掀起漫天塵埃,夫概大驚失色,這時吳軍頂不住了,開始後撤。

秦、楚聯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

3、吳國後院起火

對吳王闔閭來說,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

越國乘吳軍主力在楚,突然出兵進攻吳國本土,後方吃緊,這對前線作戰的吳國軍隊十分不利。在楚國戰場上,夫概戰敗後,子西率領的另一支楚國抵抗力量在軍祥一帶大敗吳軍。緊接著,秦、楚聯軍奔襲唐國。唐國是吳國的盟友,小國寡民,焉能抵擋得住虎狼之師,很快便被滅掉了。這樣一來,吳國失去了一條臂膀。

可是還有更壞的消息。

吃了敗仗後,吳王的弟弟夫概偷偷地溜回國內,趁王兄以及重臣都在楚國,他居然自立為吳王。這個消息傳到郢城後,闔閭大為震驚,本來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就讓他很煩惱了,沒想到給自己致命一擊的,竟然是自己的弟弟。

夫概怎麼突然想稱王呢?柏舉之戰的勝利,他是大功臣,這也使他沾沾自喜,自認為才能不在其兄之下,王者之位,能者居之,既然闔閭能從吳王僚手中奪得王位,我夫概又怎麼不行呢?利令智昏,遂鋌而走險,控制國都,自立為王。

冷酷無情的闔閭沒有絲毫遲疑,他將楚國的戰事託付給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自己率一部分精兵殺回吳國,吳國的內戰爆發,兄弟變成仇人的故事再度發生。

夫概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的這支軍隊在楚國吃了敗仗後,士氣凋落,再加上吳人大多心向闔閭,很快,戰爭成了一邊倒的格局。夫概戰敗了,吳王闔閭鐵石心腸,非置他於死地不可,無奈之下,夫概選擇了逃命,他逃到楚國,向楚昭王投降。

4、楚軍火攻吳國兵營

吳、楚兩軍在雍澨一線對峙。楚軍統帥子期是一位名將,在打仗上有一套本領,他詳細偵察吳軍的陣地,制訂了一個火攻的戰術。

子期的作戰計劃遭到了另一位楚軍將領子西的反對。子西認為,楚軍剛吃了敗仗,戰場上的戰士屍體還沒有收斂埋葬,他們為國家戰死荒野,如今用火攻戰術打擊吳軍,勢必要把這些死難將士的屍骨也一同焚燒,這樣做,很不人道。

可是子期並不這樣認為,他對子西說:“國家要是完蛋了,大家都難逃一死,不能因為愛惜死者,就犧牲了生者。死者若是地下有知,肯定會支持我們打擊侵略者,死者要是沒有任何知覺,我們又何必要愛惜這些屍骨,而放棄打敗吳國的機會呢?”

子西聽後,無言可對,於是楚軍縱火,火借風勢,向吳兵營蔓延,同時楚國士兵英勇地發起衝鋒,吳國人又一次被打敗了。

5、吳軍放棄郢城,退回吳國

再往後退,就是楚都郢城了,是固守郢城,還是放棄呢?伍子胥與孫武、伯嚭三人一起討論,伍子胥說:“楚國人雖然打敗了我們,可是我實力並非受到重創。”言外之意,就是還能繼續打下去。這時孫武站起來說:“我們西破強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屍,這已經足夠了。”

在孫武看來,吳國已經給了楚國致命一擊,自從楚國雄霸南方以來,從未遭此重創。雖然要滅掉楚國已經不太可能,但其偉大的勳績,足以寫進歷史。

伍子胥點點頭道:“自有霸業以來,從來沒有哪個臣子能夠這樣報仇雪恨,我們可以走了,沒有什麼遺憾了。”

於是吳軍放棄固守郢城,伍子胥與孫武率領剩餘的吳國士兵,返回國內。

這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戰爭之一,雖然吳國未能全勝,但總的來說,仍然是了不起的成就。這也使吳王闔閭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後世也有人將其列入“春秋五霸”,他是當之無愧的。自楚武王奠基楚國以來,已經過了兩百年,而吳國則興起不到八十年,便一舉打敗了老牌霸國,奠定東南霸主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晚九點影視


當仇恨矇蔽雙眼,勝利衝昏頭腦時,即使有“貴人相助”,也避免不了失敗。

仇恨矇蔽雙眼,勝利衝昏頭腦

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等名將的支持下,三戰拔郢,一舉破楚。

由於楚昭王敗得太快,楚王走得急,後宮佳麗、宮室財寶,全部留了下來。

這下,吳王君臣可樂開了花。吳王闔閭住進楚國王宮,霸佔楚國后妃;吳國大夫住進楚國大夫宅邸,霸佔楚國大夫的姬妾。不光如此,吳王也沒忘了一起奮鬥的兄弟,他讓吳軍“以班處宮”,肆意侮辱楚國宮女及楚大夫女眷。

吳國君臣破楚後,荒淫無道,激起楚人憤怒。

吳軍更是焚燒楚國糧庫,毀掉“九龍之鐘”,姦淫擄掠,無所不為。

一時間,郢成了天間地獄。

伍子胥更是激怒了全體楚民。伍子胥當年被楚王弄得家破人亡,此時滿腔憤怒,一心報仇。他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扒出來,鞭屍三百!

楚平王縱然不是什麼好君主,楚人許多並不支持他,但他畢竟是楚國的先君。受到如此凌辱,使得楚國人心憤慨。

這還不算,吳王君臣在聲色犬馬間,原本團結的團隊也出現了深深的裂痕。

吳王的弟弟夫慨與吳王的兒子公子山為了爭奪楚軍統帥的宅邸,相持不下、爭執不休,險些形成帶兵互相攻擊的局面!

烽火起四方

原本,楚國政治不清明,貴族之間矛盾重重,人民多不愛楚王。但遇到這樣的凌辱,都放下內部矛盾,團結一致,開始襲擊吳軍。

楚國大夫無一人降吳,申包胥更是大哭七日,請來了秦國出兵相助。

申包胥哭秦廷。楚賴忠臣,得以不亡。

楚國國內的軍民也紛紛襲擊吳軍,將吳軍拉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此時,越國趁吳軍主力陷入楚地不可自拔。也出兵襲擊吳國,趁虛而入,進展順利,甚至擄走了吳國太子。

連遭挫折,又生內亂,被迫東歸

吳王闔閭分兵回國攻擊越軍,又以夫慨為先鋒,對抗秦楚聯軍。

夫慨初戰不禮,吳王闔閭斥責夫慨,使得原本因爭奪宅邸之事以心生怨恨的夫慨憤憤不平。

此時,夫慨見秦楚聯軍勢大,吳軍連遭挫折,而吳王闔閭久在楚國無東歸之意,便趁機跑回了吳國,自立為吳王!

三站破楚,夫慨之功不讓孫武、伍子胥。這樣的良將最終在內訌後投到死敵帳下,令人唏噓。

闔閭只得帶兵回國,鎮壓夫慨的叛亂。

留在楚地的吳軍餘部無力抵抗秦楚聯軍,節節敗退。楚昭王還郢復國。

吳國方面,闔閭回到吳地後,擊敗夫慨。戰敗的夫慨居然投奔楚國!

霸權得保,良機已逝

題中所說的吳楚爭霸吳國大敗,是不客觀的。

吳王回國後,派夫差進攻楚國,再次大敗楚軍。楚國甚至被迫遷都避吳國兵鋒。

而在吳王夫差即位後,擊敗越國,爭霸中原。可以說,在越王勾踐滅吳之前,吳國依然長期保持了霸主地位。

夫差似乎沒有吸取父親的教訓,霸業有成後依然聲色犬馬,終究亡國身死。

可是,如果當時吳國君臣能理智一些,勵精圖治,消化消化破楚之戰戰果,吳國原本應該可以在天下諸侯中,取得難以想象的優勢!

勝而驕,忘乎所以,闔閭、夫差父子都是這樣的品格,最終葬送了霸業,也葬送了吳國。

手握霸主之威,坐擁曠世良才。一旦勝而驕,放縱自我,依然避免不了失敗。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原因:

1,吳國與楚國相比是小國,戰爭潛力太小。吳國在此次戰爭中,屬於小而強的那種,不耐久戰。

吳國攻破郢都後,不能迅速平定局勢就已經離失敗不遠了。

2,吳國的底蘊不如楚國。

吳國,地處偏僻的南方。在華夏圈子裡,開發比較晚。此時的吳國,就是剛剛走出部落制,形成國家的時間還不長,駕駛戰車的軍事技術都是剛從晉國人那裡學來的。

楚國人原本居住在河南,被商朝人趕走後,遁入南方蠻夷之地。一路披荊斬棘,艱苦奮鬥,滅國無數才建立了楚國。

吳楚戰爭時,楚國立國已有數百年之久,國家向心力、人才等各種底蘊都不是吳國能比的。

3,由於吳國人的貪婪,伍子胥的復仇,吳國軍隊對楚國的佔領沒有合法性。

如果吳國人能安撫楚人,迅速讓楚國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如果伍子胥不是以復仇者,而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楚國恐怕此戰過後,就與吳國融為一體了。

可是,楚國人發現吳軍就是一群野蠻的入侵者。吳國人到處貪婪的燒殺搶掠,伍子胥到處打擊報復,把已故楚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吳國人就這樣把楚國人逼到了不得不反抗的地步。吳國人的對手從楚軍變成了楚人,吳國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4,吳國國內不平靜,闔閭的兄弟處心積慮的要奪取王位。如此的國內環境,吳軍能長久的作戰於境外是不可能的。

5,外部勢力的干涉。

吳楚戰爭後期,楚國找來了秦國做援軍。而吳國的宿敵越國,隨時都想攻擊吳國。秦國與越國的插手,改變了吳楚雙方的力量對比。吳軍只有撤出楚國,以保存實力。

此戰,吳國最後失敗,卻也表現出了強大的實力。能攻破郢都,這本身就是奇蹟;失利後,能全身而退,也是一個奇蹟。(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吳王闔閭積多年的怨憤,乘喪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踐率兵抵禦,雙方在槜(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興縣西)擺開戰場。勾踐見吳軍陣勢嚴整,命令敢死隊衝鋒,為吳軍擒獲。再次組織敢死隊衝鋒,又為吳軍所擒,而吳軍陣勢仍然巋然不動。勾踐見二次衝鋒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劍注於頸上,走到吳軍陣前說,現在吳、越二君交兵,臣等違犯了軍令,在君的隊列前面行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罰,謹敢自首而死,於是都自刎而死。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七華里。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越國的仇恨。

槜李之戰,雖然以吳敗越勝告終,但當時吳國領土廣大,兵強馬壯,實力遠超過越國,越並不是吳國的對手。然而,越卻戰勝了吳國,這就教育了吳國的執政者,要爭霸中原,必先滅掉越國,以掃除後顧之憂。

吳國失敗在於闔閭輕敵所致。


歷史山莊


吳國縱然有孫武和伍子胥這樣的軍事奇才,然而,佔領楚國後最終失敗,則幾乎是歷史的必然。

吳國聯合蔡國和唐國,五戰五捷,攻破楚國郢都,發生在公元前506年。而此時距離楚國建國已經有500年了,距離楚莊王稱霸中原,才過去了80年。一個歷經500年的國家,經歷過無數的災難和生死考驗,它的文化如果沒有足夠的堅韌,很難堅持這麼悠久!

楚國在春秋爭霸期間,一直是一號冠軍選手。最初齊楚爭霸,齊桓公率領天下諸侯抗楚,險勝;之後楚國與晉文公爭霸,被晉國退避三舍而擊敗,又錯失霸主;此後在楚莊王時期,終於問鼎中原。隨著楚莊王的去世,楚國實力依然強大,晉楚兩國爭霸達百年之久。

那麼楚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從長江流域延伸到淮河流域的龐大國土和人口資源,為什麼楚國還是會被當時的二流國家吳國擊敗呢?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就知道吳國為何會最終失敗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他就是害死伍子胥父兄的昏君。此後楚昭王繼位,因為年幼,由令尹子常輔佐長達10年。子常“賄而信讒”,他輔政的10年間,楚國大批人才外逃,軍政混亂,百姓和貴族都離心離德。

而吳國,那時還在融入中原文化的過程中,具有好武的民風。乘楚國內亂,又得孫武和伍子胥兩位兵家,五戰五捷,大破楚國。

當看到了吳國將他們的先王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時,楚國的貴族感受到了奇恥大辱,他們重新集結到了已經逃亡的楚昭王麾下;當吳軍在楚國佔領的地方燒殺劫掠時,楚國的百姓知道了失去國家的無助和痛苦,紛紛參軍,加入了抵抗侵略的大軍。而過去帶領楚國不斷強大的精英,也團結一心為國奔波:大夫申包胥,在秦國宮殿面前哭了7天7夜,終於感動秦國出兵相助;智謀之士,說動吳國的世仇越國,乘機從背後攻入到了吳國境內,吳軍不得不分兵回國。

楚國文化之韌勁,楚人愛國之心,楚國強大的戰爭資源,在危急時刻,徹底爆發了。吳國隨後陷入了苦戰。在此之時,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乘機逃回吳國,想自立為王。在這一系列軍事,外交和內亂的夾擊下,吳王最終無奈撤兵。

結束戰亂後,楚昭王賞賜有功的人,赦免有過的人,在德政之下,楚國上下團結一心,又迅速恢復了昔日的強大。而吳國則一味戰爭,幾十年後就被越國所滅。直到283年後,楚國被秦國所滅。但是,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人誓言,幫助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和劉邦前赴後續地努力,終於推翻了暴秦,實現了一統天下。

所以,吳楚之戰,縱然有孫武和伍子胥,最終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這是源於楚人五百多年裡沉澱的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愛國情懷,這是源於楚國作為強國所具備的戰爭資源和動員能力,這是源於楚國在失敗面前那種自省所體現出來的文化韌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