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難道我們審美還不如古人?

安大21


學書法要取法古人,練習書法更要從學習古人開始。這沒有問題。我們之所以學習古人,是因為古人的書法就是好,而且是經典的,這些經典的東西,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自然是好書法,也自然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這樣說並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看不起現在所謂的流行文化和流行藝術。只是在說,對於一個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學習的人,就必須要對過往的經典有所瞭解。

古人有句話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取法乎下,僅得乎次。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了。

你學習效法的對象是很高水平的,那麼你學習的結果就是比他稍微差一點,你學習的對象是中間水平的,那麼你只能得到比較靠下一點的水平了,你學習的對象時下等水平,就只能得到最次的水平了。

學習書法,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學習古人,就是因為歷史和時間幫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凡是在書法史上留下的經典之作,都是高水平的上乘之作,值得我們學習。而面對今人這樣的狀況,在大概率上來說,很難碰到一個很高水平的今人書法家。或者說即便他現在真的是很高水平,但是歷史還沒有真正的證明他是,所以最好不要輕易效法。








天其書法


第一,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呢?

根據我們中國書法史的發展由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草書(章草)——楷書——行書演變而來,到了現代我們除了學生時代用鋼筆寫作業,工作後大都電腦無紙化辦公了,如果不尚古有幾個人能領域書法精髓?

不僅我們現在崇尚古代名家,就連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一樣是摹古臨古人帖,一生致力於書法研究才成為一代名家名師。

例如,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據說王羲之自幼刻苦練習書法,對東漢的草書家張芝非常崇拜,就時時刻刻就揣摩他字體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裡想著,手指在衣襟上畫著,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正因為如此刻苦學習古人法貼,加上自己悟性特高寫出自己獨特風格,才成為無人可超越的“書聖”。

所以《平書貼》中說: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 嘗輒止,見異既遷。



第二,關於書法審美問題,我們確實不如古人審美。

書法審美在唐宋達到了最高峰,以後沒有可以超越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書法,所以就親自成立了史上最牛書法班,欽點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任教師,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

唐宋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餘韻。宋代書法四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王澍說:“‘宋四家’書,皆出魯公,東坡得之為甚,姿態豔溢,得魯公之腴。”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很獨特的一門藝術叫書法美學,以其獨有的無窮的魅力,傾倒了古今中外的芸芸眾生。


瘦金體花間書


書法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這本來就是一個誤解。真實的情況是自古到今沒有人把古人書法作為標杆。你看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段裡從古到今人名排列順序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按照崇尚古人,那應該大家都去向神人學習書法,或許有人說了,神人不是真實的存在,那蔡邕呢,這個是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後面—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有幾個向這個蔡邕古人學書法了。至於二王之後到現在又有幾個人學習二王之前的古人書法?

為什麼有書法尚古的說法,這就是今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書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時代的人,學習書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學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前輩學習。而不是向同時代的師兄師弟學習書法,你向師兄師弟學,你就等於傳承了師兄師弟筆法。就算師兄師弟寫的比自己好千萬,他們都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沒有人捨本逐末放著前輩不學,而去學習師兄師弟的書法。所以大家都把在書法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人當做標杆來看。就如同二王,歐顏柳趙,他們已經把屬於自己的特色融入書法之中,已經把範圍之內的書法寫到了極致,後人無法在這個範圍之內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書法尚古的說法。

不是我們的審美不如古人,是我們的審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們的書法技藝沒辦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去學習古人的書法,在探索和創新中尋找超越古人的路徑,雖然這條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會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愛好者義無反顧在努力,在前進,永不止步,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易茗易心經


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難道我們的審美還不如古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審美從哪裡來?這個東西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經過後天時間耳語目染就能夠有很高審美的。我認為書法的審美,是需要刻意去訓練的。這個問題,就好比選美比賽,我們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去評價,但評委一定是隻有幾個人,為什麼?原因之一一定是因為這幾個評委見過的選手比我們多得多。

因此,我們多數人的審美,要比古人高,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我們現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龍在跳,老虎臥著,鳳凰在等待著的狀態……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進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購買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只有幾張字帖,或者十幾張字帖(拓片)。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因為我們要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古代名家的經典法帖。不然又學什麼呢?就單純的拿毛筆隨便寫寫嗎?如果是好玩,當然沒問題,如果要寫好,真的只能從學習古代景點碑帖開始。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崇尚古代名家是因為他們經過了時間和空間的殘酷淘汰,流傳下來,並且其成就被大多數人認可。

至於說到審美的問題,首先我認為藝術審美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本能審美是低層次的,而藝術審美則基於文化和思想的基礎上)。

因此,不是說你是現代人審美就一定比古人強,別忘了,這一批古人可是幾千年,恆河沙數的基數里出來的精英。

其次,書法審美屬於傳統審美,現代人所培養的基礎審美則混雜了傳統和現代的西式審美。不能說現代人在傳統審美上就高於古人了,尤其是古人(文人)普遍具有相當的書法基礎,而現代人普遍沒有。

最後,書法這東西,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為什麼說二王高峰之後難超越?當時的社會風氣,唐代崇尚鼓吹,各種原因夾雜。像隸書走向高峰之後,呈現程式化裝飾化傾向,唐楷高峰後,後人也難超越,再難有大家。行草書因為發揮餘地較大,容易表達個性,歷代都是相對容易出頭的書體,而宋後也幾乎沒有什麼個性書家了,能探索的,發揮的幾乎都被玩遍了。到清朝,翻出碑刻來,以碑入書才造就了清篆隸的一波小高潮。可以說書法資源是有限的,能借鑑和發揮的東西更是有限的,幾千年來,聰明人有的是,越是後來者越難有發揮的餘地。

近幾年隨著秦簡漢簡的大量出土,很多書家紛紛取法,造就了很多“簡式書風”也是書法資源擴充增加風格的一個例證。


雷水初六


因為古代的書畫作品流傳,第一就經過了歷史的淘汰選擇,好的作品就有人去專門保管保養。同時也經過了同行的比對和選擇淘汰,所以保存下來的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還有古人很講究琴棋書畫吟詩作對。大都是具有很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生活節奏比較慢,能夠沉下心來潛心研究,自然能十年磨一劍,而近人大都是受了快餐理念的影響,心浮氣躁,追名逐利,都想一夜成名,不擇手段。所以在表達藝術內涵上,就容易浮光掠影。





我是大頭哥哥


首先,書法藝術的框架是古代名家搭建的,歷經時間的考驗,還能一直傳承下來,自然成為標杆。其次,毛筆是古人的書寫工具,寫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最基本的要求,能夠做到我手寫我心,表達真情實感。而當代書寫工具改變,毛筆退出實用領域,現代人知識的碎片化,導致心靈的碎片化,提筆忘字,都造成現代人在書法藝術上不可超越古人。第三,現代人的審美不一定超越古人,至少在書法上是這樣,因為自己不會抓毛筆,看到別人能用毛筆寫字都覺得歷害,好壞沒辦法判斷,所以導致醜書四處流行。最近,日本捐贈中國的抗疫物品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詩句引起國人極大關注,是因為這些優美的修辭觸動了我們血液裡的漢文化基因,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反映了我們漢語審美的退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經濟強大,最終應該是文化的復興。從這點來說,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救國”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丨散也丨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此事

就拿書法的一個高峰唐朝來說,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國家強盛,經濟發達,文化輝煌。文學方面詩聖杜甫、詩仙李白等等,書法方面顛張醉素,楷書四大家等等。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文人騷客,那是有一批好的皇帝,好的大臣,開明的社會制度。

文化名人扎堆,形成一個大染缸,在這個缸裡,即使沒有喝了三口墨,也染了一身黑,個個滿腹詩書。

由於他們的才華和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唐朝的書法達到了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張旭的草書出神入化,飄逸灑脫,滿紙菸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反觀當今,所有中國文人的詩,隨便一個唐朝的詩人分分鐘鍾輾壓。一個缺乏文化的社會,一個缺乏書法環境的社會,一個缺乏文化的書法環境,怎麼能有想象力,怎麼能產生書法大家。

所以只能仰望古代書法,書法的發展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要想復興,看來遙遙無期了!





殘墨


就目前書法來說,雖也偶有新意,但就審美,技術,品質,境界等方面客觀來看都遠遠的落後於古人,時代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不代表其他各方面都在進步,別問我為什麼這麼說,當你深入學習古人,學習傳統,才會發現,古人的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就像你面對珠峰,遠遠的看,不過如此,當你要開始靠近攀爬之時,抬頭看它,你的帽子都會掉下來;當你爬到半山腰時,再看它,你會開始敬畏它,敬畏它的偉大力量和不可及。我建議大家不要那麼快那麼早的對書法作出判斷和評價,對於古人,對於傳統,我們可以考慮去靠近它接觸它,到時你就會收穫一個有深度的自己。


行一老師的書法與人


現代書法家和古代書法家相比,確實存在很多的不足,比不上古代的書法家水平。比較明面上的現象就是商業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對紙和筆的依賴越來越少,很多人把字當作實用性來用,也就是他們寧願在電腦上去打字,也從來不去寫字,這樣的現象也導致了懂書法,愛書法,學書法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當今的書法愛好者,書法家必須具備自己主觀能動行,自己忙中偷閒,利用自己瑣碎的時間去練習,除非你是專業的書法人士,否則很難形成寫書法的長期習慣!

那麼,當代和古代書法的水平差異,也可以通過橫向比較 和 縱向比較來分析:

一般衡量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和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不過即使當今書法好的大家橫向比較比我們好多了,但是在和歷史名家縱向比較的時候,就凸顯出不足。

為什麼古人比我們厲害的多?

一:科舉制度:對書法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保護作用,社會穩定的朝代都是“以書取仕”,你只要書法好就可以做官!

就這一條,就刺激了社會書法的發展。使得書法長盛不衰,遍觀當代以前的朝代,都有很多名家出現,而現在呢?!

二:漢字字形,只有中國的文字才是書法形成的土壤,因為漢字的千變萬化,才是的書法藝術的出現提供基礎。

但是呢,自從50年代左右,中國對漢字改寫了簡化字,但是對於書法的研究和繼承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當時,對於書法簡化字的改革並沒有書法家的參與,導致了簡化字和繁體字有的相差甚遠,甚至有的字簡化之後,再也難寫出優美的書法字形出來,顯得單薄。

三:五四運動,推翻了文言文,開啟了白話文新開端,也導致了書法文化的退步。

我們今天看來,徹底的否定文言文是一個損失,不僅僅是書法,也導致了我們很多傳統也都難以繼承下來,形成了一個文化斷層。

如果,我們目前依然說著文言文,那麼歷史的任何書籍我們看起來也沒有語言的門檻,不像現在,很多學子看見古文頭都大了,還談什麼文化繼承呢!

四:毛筆書寫的拋棄,各種硬筆的出現也對書法的普及造成了發展的阻礙。甚至,現在鋼筆等硬筆也要被我們拋棄了,因為我們都是用電子化的書寫方式,甚至我們很多人不會寫字,甚至很多

被我們認為“有文化的教授”也不見得能把字寫好了!

但是,我們也不必這麼悲觀,認為書法會絕世的情況不會存在,只要漢字還在,書法永遠存在。只是,比起古人是少了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