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难道我们审美还不如古人?

安大21


学书法要取法古人,练习书法更要从学习古人开始。这没有问题。我们之所以学习古人,是因为古人的书法就是好,而且是经典的,这些经典的东西,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自然是好书法,也自然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样说并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看不起现在所谓的流行文化和流行艺术。只是在说,对于一个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学习的人,就必须要对过往的经典有所了解。

古人有句话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次。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了。

你学习效法的对象是很高水平的,那么你学习的结果就是比他稍微差一点,你学习的对象是中间水平的,那么你只能得到比较靠下一点的水平了,你学习的对象时下等水平,就只能得到最次的水平了。

学习书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习古人,就是因为历史和时间帮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凡是在书法史上留下的经典之作,都是高水平的上乘之作,值得我们学习。而面对今人这样的状况,在大概率上来说,很难碰到一个很高水平的今人书法家。或者说即便他现在真的是很高水平,但是历史还没有真正的证明他是,所以最好不要轻易效法。








天其书法


第一,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呢?

根据我们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由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草书(章草)——楷书——行书演变而来,到了现代我们除了学生时代用钢笔写作业,工作后大都电脑无纸化办公了,如果不尚古有几个人能领域书法精髓?

不仅我们现在崇尚古代名家,就连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一样是摹古临古人帖,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才成为一代名家名师。

例如,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据说王羲之自幼刻苦练习书法,对东汉的草书家张芝非常崇拜,就时时刻刻就揣摩他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刻苦学习古人法贴,加上自己悟性特高写出自己独特风格,才成为无人可超越的“书圣”。

所以《平书贴》中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 尝辄止,见异既迁。



第二,关于书法审美问题,我们确实不如古人审美。

书法审美在唐宋达到了最高峰,以后没有可以超越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书法,所以就亲自成立了史上最牛书法班,钦点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任教师,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唐宋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宋代书法四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王澍说:“‘宋四家’书,皆出鲁公,东坡得之为甚,姿态艳溢,得鲁公之腴。”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很独特的一门艺术叫书法美学,以其独有的无穷的魅力,倾倒了古今中外的芸芸众生。


瘦金体花间书


书法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这本来就是一个误解。真实的情况是自古到今没有人把古人书法作为标杆。你看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段里从古到今人名排列顺序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按照崇尚古人,那应该大家都去向神人学习书法,或许有人说了,神人不是真实的存在,那蔡邕呢,这个是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后面—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有几个向这个蔡邕古人学书法了。至于二王之后到现在又有几个人学习二王之前的古人书法?

为什么有书法尚古的说法,这就是今人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书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时代的人,学习书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学范围内有着最高层次的前辈学习。而不是向同时代的师兄师弟学习书法,你向师兄师弟学,你就等于传承了师兄师弟笔法。就算师兄师弟写的比自己好千万,他们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得来的。没有人舍本逐末放着前辈不学,而去学习师兄师弟的书法。所以大家都把在书法范围内有着最高层次的人当做标杆来看。就如同二王,欧颜柳赵,他们已经把属于自己的特色融入书法之中,已经把范围之内的书法写到了极致,后人无法在这个范围之内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书法尚古的说法。

不是我们的审美不如古人,是我们的审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们的书法技艺没办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万万的人去学习古人的书法,在探索和创新中寻找超越古人的路径,虽然这条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会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义无反顾在努力,在前进,永不止步,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易茗易心经


您问题中所提到的难道我们的审美还不如古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审美从哪里来?这个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经过后天时间耳语目染就能够有很高审美的。我认为书法的审美,是需要刻意去训练的。这个问题,就好比选美比赛,我们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去评价,但评委一定是只有几个人,为什么?原因之一一定是因为这几个评委见过的选手比我们多得多。

因此,我们多数人的审美,要比古人高,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我们现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龙在跳,老虎卧着,凤凰在等待着的状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进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购买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辈子就只有几张字帖,或者十几张字帖(拓片)。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因为我们要学习书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学习书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古代名家的经典法帖。不然又学什么呢?就单纯的拿毛笔随便写写吗?如果是好玩,当然没问题,如果要写好,真的只能从学习古代景点碑帖开始。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崇尚古代名家是因为他们经过了时间和空间的残酷淘汰,流传下来,并且其成就被大多数人认可。

至于说到审美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艺术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本能审美是低层次的,而艺术审美则基于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

因此,不是说你是现代人审美就一定比古人强,别忘了,这一批古人可是几千年,恒河沙数的基数里出来的精英。

其次,书法审美属于传统审美,现代人所培养的基础审美则混杂了传统和现代的西式审美。不能说现代人在传统审美上就高于古人了,尤其是古人(文人)普遍具有相当的书法基础,而现代人普遍没有。

最后,书法这东西,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什么说二王高峰之后难超越?当时的社会风气,唐代崇尚鼓吹,各种原因夹杂。像隶书走向高峰之后,呈现程式化装饰化倾向,唐楷高峰后,后人也难超越,再难有大家。行草书因为发挥余地较大,容易表达个性,历代都是相对容易出头的书体,而宋后也几乎没有什么个性书家了,能探索的,发挥的几乎都被玩遍了。到清朝,翻出碑刻来,以碑入书才造就了清篆隶的一波小高潮。可以说书法资源是有限的,能借鉴和发挥的东西更是有限的,几千年来,聪明人有的是,越是后来者越难有发挥的余地。

近几年随着秦简汉简的大量出土,很多书家纷纷取法,造就了很多“简式书风”也是书法资源扩充增加风格的一个例证。


雷水初六


因为古代的书画作品流传,第一就经过了历史的淘汰选择,好的作品就有人去专门保管保养。同时也经过了同行的比对和选择淘汰,所以保存下来的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古人很讲究琴棋书画吟诗作对。大都是具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生活节奏比较慢,能够沉下心来潜心研究,自然能十年磨一剑,而近人大都是受了快餐理念的影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都想一夜成名,不择手段。所以在表达艺术内涵上,就容易浮光掠影。





我是大头哥哥


首先,书法艺术的框架是古代名家搭建的,历经时间的考验,还能一直传承下来,自然成为标杆。其次,毛笔是古人的书写工具,写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而当代书写工具改变,毛笔退出实用领域,现代人知识的碎片化,导致心灵的碎片化,提笔忘字,都造成现代人在书法艺术上不可超越古人。第三,现代人的审美不一定超越古人,至少在书法上是这样,因为自己不会抓毛笔,看到别人能用毛笔写字都觉得历害,好坏没办法判断,所以导致丑书四处流行。最近,日本捐赠中国的抗疫物品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引起国人极大关注,是因为这些优美的修辞触动了我们血液里的汉文化基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反映了我们汉语审美的退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经济强大,最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从这点来说,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救国”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丨散也丨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此事

就拿书法的一个高峰唐朝来说,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文学方面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等等,书法方面颠张醉素,楷书四大家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文人骚客,那是有一批好的皇帝,好的大臣,开明的社会制度。

文化名人扎堆,形成一个大染缸,在这个缸里,即使没有喝了三口墨,也染了一身黑,个个满腹诗书。

由于他们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唐朝的书法达到了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张旭的草书出神入化,飘逸洒脱,满纸烟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反观当今,所有中国文人的诗,随便一个唐朝的诗人分分钟钟辗压。一个缺乏文化的社会,一个缺乏书法环境的社会,一个缺乏文化的书法环境,怎么能有想象力,怎么能产生书法大家。

所以只能仰望古代书法,书法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要想复兴,看来遥遥无期了!





残墨


就目前书法来说,虽也偶有新意,但就审美,技术,品质,境界等方面客观来看都远远的落后于古人,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不代表其他各方面都在进步,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当你深入学习古人,学习传统,才会发现,古人的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就像你面对珠峰,远远的看,不过如此,当你要开始靠近攀爬之时,抬头看它,你的帽子都会掉下来;当你爬到半山腰时,再看它,你会开始敬畏它,敬畏它的伟大力量和不可及。我建议大家不要那么快那么早的对书法作出判断和评价,对于古人,对于传统,我们可以考虑去靠近它接触它,到时你就会收获一个有深度的自己。


行一老师的书法与人


现代书法家和古代书法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比不上古代的书法家水平。比较明面上的现象就是商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纸和笔的依赖越来越少,很多人把字当作实用性来用,也就是他们宁愿在电脑上去打字,也从来不去写字,这样的现象也导致了懂书法,爱书法,学书法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当今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必须具备自己主观能动行,自己忙中偷闲,利用自己琐碎的时间去练习,除非你是专业的书法人士,否则很难形成写书法的长期习惯!

那么,当代和古代书法的水平差异,也可以通过横向比较 和 纵向比较来分析:

一般衡量一个人的书法水平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不过即使当今书法好的大家横向比较比我们好多了,但是在和历史名家纵向比较的时候,就凸显出不足。

为什么古人比我们厉害的多?

一:科举制度:对书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社会稳定的朝代都是“以书取仕”,你只要书法好就可以做官!

就这一条,就刺激了社会书法的发展。使得书法长盛不衰,遍观当代以前的朝代,都有很多名家出现,而现在呢?!

二:汉字字形,只有中国的文字才是书法形成的土壤,因为汉字的千变万化,才是的书法艺术的出现提供基础。

但是呢,自从50年代左右,中国对汉字改写了简化字,但是对于书法的研究和继承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当时,对于书法简化字的改革并没有书法家的参与,导致了简化字和繁体字有的相差甚远,甚至有的字简化之后,再也难写出优美的书法字形出来,显得单薄。

三:五四运动,推翻了文言文,开启了白话文新开端,也导致了书法文化的退步。

我们今天看来,彻底的否定文言文是一个损失,不仅仅是书法,也导致了我们很多传统也都难以继承下来,形成了一个文化断层。

如果,我们目前依然说着文言文,那么历史的任何书籍我们看起来也没有语言的门槛,不像现在,很多学子看见古文头都大了,还谈什么文化继承呢!

四:毛笔书写的抛弃,各种硬笔的出现也对书法的普及造成了发展的阻碍。甚至,现在钢笔等硬笔也要被我们抛弃了,因为我们都是用电子化的书写方式,甚至我们很多人不会写字,甚至很多

被我们认为“有文化的教授”也不见得能把字写好了!

但是,我们也不必这么悲观,认为书法会绝世的情况不会存在,只要汉字还在,书法永远存在。只是,比起古人是少了点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