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小小嬴政


大家都在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話,純粹是“病急亂投醫”。簡直就相當於用砒霜救人。砒霜或許能夠讓一個病入膏肓的人,突然之間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表徵。但是,很可能這個人立刻就會中毒死亡。

(魏忠賢劇照)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閹黨集團並沒有能人。

閹黨集團的人,基本上都是靠巴結魏忠賢上位的,這些人本身並沒有什麼能力。因為有能力的人,在明朝的那種生態下,也不屑於巴結一個宦官上位。所以,靠閹黨的人來抵抗農民軍和對抗清軍,怎麼來對抗?要知道,那是打仗,不是按部就班的混日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軍事才幹,怎麼打得贏?明末那些科班出身的軍人打仗能力都不行,靠趨炎附勢起來的人,反而更能打仗嗎?

而且,所有通過利益輸送巴結當權者上位的人,他們上臺後,必然要想辦法平衡利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因為在巴結魏忠賢上位的時候,他花了鉅額資金。因此,他當官以後,必然要想辦法把這個窟窿給填上。怎麼填這個窟窿呢?只能搜刮民脂民膏。而明末之所以農民起義嚴重,就是因為官府對民間的搜刮得太厲害了。所以說,讓閹黨集團的人來組織打仗,肯定是不能打的。

(農民起義)

二、閹黨集團不能給予百姓基本保障。

一個朝代,老百姓最基本的保障是什麼?是食物和安定。在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的古代,只要這兩個得到了保障,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四海就能得到太平。

明朝末年,正是因為,連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農民起義才會鬧得那麼厲害。後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對明朝窮追猛打。

這個時候,作為掌權者的閹黨集團,急需拿出自己的施政方案,調和矛盾,平復民怨。但是,閹黨集團在臺上期間,除了排除異己上位,除了搜刮民脂民膏致富,他們究竟還幹了什麼呢?沒有,什麼也沒有。

要想採用高壓的方式,自身缺乏打仗能力;要想採用疏導的辦法,又沒用有效的施政方案。那麼閹黨掌權,又還能幹些什麼呢?

(崇禎劇照)

三、閹黨集團並不能實現政令統一。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閹黨繼續在臺上,魏忠賢繼續掌權的話,可以打敗農民起義軍和後金,讓明朝延續下去,是因為他們覺得,只要魏忠賢繼續一手遮天,全國上下就會更具有執行力,這樣打起來可能會更厲害一點。

但這明顯是非常天真的說法。為什麼說天真呢?因為魏忠賢一手遮天,其實並不具備強大的執行力,反而在消解執行力。。

首先,魏忠賢一手遮天,但不可能全國的官場都是閹黨的人。只要還有人不屬於閹黨,他們就會反抗。就算那些被打壓下去的異見者,他們也會反抗不斷。為什麼會反抗呢?因為魏忠賢畢竟是閹人。閹人當政,天下人向來就不服。東漢末年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宦官們反覆不斷地搞“黨錮”,但是,把天下的讀書人壓平了嗎?並沒有。

其次,閹黨執政,會引起更多新的動亂。有些人是不滿閹人當政,有的人會以這個位藉口鬧事。一鬧事,動亂就會更厲害。

再次,就算崇禎沒能鬥得過魏忠賢,讓魏忠賢繼續執政,結果就是魏忠賢奪了大明的江山。一個人當政的時間長了,肯定就會奪位,哪怕是宦官,都會覺得當皇帝非常過癮,絕對不會輕易讓出權力。

既然魏忠賢已經把大明的江山給奪去了,那也用不著農民起義軍和外國侵略者打,明朝自動就消亡了,還說什麼能保住明朝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1368年,朱元璋正式創立大明帝國。和歷史上哪家皇帝都一樣,朱元璋也希望著自己的大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永不凋零。平時朱元璋除了每天處理政務之外,基本上就是想著怎麼能夠使大明王朝,延續萬年不斷。因此他讓劉伯溫去斬了各地的龍脈,儘管最終還是放沒能斬斷長白山的龍脈。

話說斬了龍脈之後,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於是,有一次朱元璋,就委婉的請教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想讓他算一算自己的大明公司到底能延續多少年?

劉伯溫大家都知道,正史上他稱是著名的政治軍事家,也是一個文學家。朱元璋把他尊稱為劉邦手下謀臣張良一般。而民間多把劉伯溫與三國演義中半人半神的諸葛亮相提並論,都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更神奇的是劉伯溫還被傳言為一個著名的預言家。

劉伯溫掐指一算,就知道千秋萬代肯定是做夢,所以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大明王朝的將會到萬子萬孫之後。”朱元璋一聽非常高興。他欺負朱元璋是一個文盲,還就出了一個謎語,而這個謎語就是劉伯溫所著的《燒餅歌》。燒餅歌中關於明朝有這麼幾句話:“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忠臣賢士盡沉淪,天啟其衷乩更紛。縱有胸懷光坦白,乾坤不屬舊明君。”

這些詩句看起來是大明會千秋萬代,實際上卻暗藏奧秘。

如今我們再來看劉伯溫的預言,發現居然神奇的符合了歷史,萬子萬孫只的便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萬曆皇帝的年號。而那“八千女鬼亂朝綱”講的便一個字“魏”,而“忠臣賢士盡沉淪”講得便就是這魏忠賢了。

當然預言歸預言,只不過是一場歷史的牽強附會罷了。我們還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魏忠賢。

那麼按理說魏忠賢應該是亂臣賊子,為什麼又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呢?”,這句話又是來自哪裡呢?

魏忠賢的確在歷史上被罵的很慘。他也做過許多殘害忠良的事情,作為一個宦官,他勾結上皇乳母客氏,擾亂朝綱,曾經一度成為大明朝真正的掌權人。也就是在他掌權之時,排除異己,不斷的殘害朝中士大夫一族,穩定自己的政權。因此受到了朝中東林黨的猛烈抨擊,東林黨人非常期盼著能夠滅掉魏忠賢。在崇禎皇帝上位後,東林黨人不斷上書啟奏魏忠賢的死罪,崇禎也明白魏忠賢是自己掌控權力的最大阻礙,於是崇禎皇帝就這樣將魏忠賢送上了死刑架。

然而崇禎13年3月份的一天,李自成帶領著自己的起義軍攻到北京,崇禎皇帝在這一霎那終於明白了,父親對自己說的:“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皇帝在這一刻才明白對於大明朝來說,誰才是蛀蟲,誰才是奸臣?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曹化淳發出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以為這句話讓崇禎皇帝明白了是被誰玩死的。

為什麼那些官商貴族非要弄死魏忠賢,魏忠賢當權之時,為什麼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造反?

其實魏忠賢當權之時,大力打壓的就是那些官商貴族,但實際上他對老百姓非常好。他他自己是農民出身,所以對那些貴族大夫大肆壓榨,而使得他受到了來自這些官員的抵抗。

我們還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大明並非亡在了金人的入侵,而是死在了自身的農民起義。魏忠賢一死之後,大明國庫慢慢空虛。而當時,西北地區接連大旱,朝廷又沒有錢來資助。如果魏忠賢還在世的話,那些官員商家迫於他的壓力,無奈就只能出錢鎮壓,所以民變的可能性會變得很小。

其次魏忠賢對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進行了修正,這其實也是歪打正著。明朝武將在外征戰,說不定哪天就被朝中的文臣所陷害,搶了功。而魏忠賢是怎麼做的呢?他就對武將說你只管打仗,給我錢就好了,我罩著你,保證你不會出事。魏忠賢這樣做,雖然不是什麼正當手段,但他的確保護了武將的性命,也讓那些拿筆桿子的文官沒有漏洞可鑽。

而魏忠賢一死,那些士大夫階層又崛起,文官不斷加強對百姓的壓榨,增加稅收,而武將也受到了文官的壓制,導致後期,那些名將盧象升,孫傳庭都被冤枉而死,大明的軍事實力大大削弱。

雖然說魏忠賢並不是什麼好人,但是他對明朝還算忠心耿耿。說他不死能夠拯救大明朝,還是誇張了一點。但那些真正希望他死的人才是大明朝的蛀蟲,崇禎殺掉的是一隻忠心耿耿的惡犬,而他留下的卻是一群見風使舵的老鼠罷了。


無筆


魏忠賢,這個被醜化了幾百年的臉譜式的人物。

愚以為,被醜化,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著筆桿子的東林黨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堅持不懈的特書大書,終於成功洗腦了處世未深的崇禎,在特定的時候,筆墨遠比刀劍更加鋒利!崇禎一道聖旨,歷數了魏忠賢數道罪狀,處死了大明的最後的頂樑柱,這一天東林黨high到了頂點,但是十七年後,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禎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禎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親手斷送在了自己手裡,17年前的蝴蝶效應餘波如此巨大,他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啟帝死前的那句話“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真正意義。

崇禎親手打倒的魏忠賢是忠於皇室的,是忠於老朱家的,但他身為皇帝,不能認錯,但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內心的掙扎和愧疚。崇禎親自安排人手找到了魏忠賢的遺體,葬在了京西碧雲寺,這個行為相當於為魏公公平反了。

崇禎在上吊前,深深的明白了,誰是大明的吸血鬼,誰是大明皇室的忠實家犬。

魏公公在天啟執政間,為什麼代表農民階級的李自成沒有反叛,就是因為魏忠賢出身農門,深深明白農民的不易,搞的一些政策還是有傾斜的,比如在大旱大澇的災年,都能夠免除受災群眾的徭役賦稅,還給籌錢賑災,安頓民心,讓老百姓至少能活下去,魏忠賢的政策偏向於像江南等富庶區域進行重稅,比如戰爭狀態的時候加徵貿易稅,商業稅,開採礦產稅,鹽稅來籌集軍餉資金,使得雖然大明在天啟帝就進行的打擊叛亂戰爭沒缺過錢,後院幾乎也沒有著過火,但是唯一樹敵的便是代表江南富戶的大地主的東林黨的利益,他們出身都是這些家族,自然對魏忠賢的政策嚴重不滿!誰動了我的奶酪,我們就噴誰,管他什麼國家利益,這個準則是萬古不變的。

有時候,滿嘴仁義道德的知識分子遠不如一個閹人在大事上更有深明大義和遠見。

事後崇禎認識到,那些叫囂的比誰都歡的東林黨大臣和王公們,遇到事兒了,個個都哭窮喊冤。血淋淋的打臉事件便是在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那些在朝堂上死活叫囂拿不出錢的王室貴族,王公大臣們,被小李一通暴打,結果大家都清楚,比如只願意出一萬的國丈,足足搜出了幾百萬兩之巨,他們都是大明的蛀蟲,喂不飽的貔貅。

他們借刀殺人,利用崇禎把他們的剋星魏忠賢弄死後,愉快開心的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至於後期加派遼餉,管我p事。找農民要去,結果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活活的把崇禎坑死了。

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吊的崇禎耳邊終於響起了太監曹化淳那句忠言。

“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


老豬的碎碎念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誰玩死了!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天啟帝朱由校臨終對朱由檢的囑託!可惜他沒當回事!東林黨借崇禎之手誅滅了魏忠賢!

滿清歷時百餘年編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寫的不理朝政,耽於玩樂。明朝皇帝雖然不“勤政”,但是國家機器卻能夠有效運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說明他們能夠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實力,深諳馭人之術。傖促繼位的小皇帝朱由檢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老話說!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禎若學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於玩完得那麼快!

魏忠賢是草根出生,做事還是比較為百姓考慮。河南等地發旱災,魏忠賢積極展開賑災措施,免除災區賦稅。同時籌錢修繕水利。遼東明軍雖然屢戰屢敗,但軍需卻從來沒有缺過,每次魏忠賢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軍需讓遼軍恢復實力再戰,所以雖然明軍屢敗,但其實還是壓著後金在打,主動權仍在明朝手裡。而且魏忠賢主要是加徵海貿稅商稅礦稅鹽稅來籌集資金,農稅則能免就免,也就是徵富人的稅補貼窮人,結果就是文官士人階層對魏忠賢恨之入骨。魏忠賢此舉大大觸動了以東林黨人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們的利益。魏忠賢在司禮監期間,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對後金的戰事也處於不斷轉好的狀態,因此說起來魏忠賢功大於過的。在當時,以他為首的一個閹黨小集團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兩大集團。 崇禎誅殺魏忠賢后,帝國 的財政狀態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後明朝是窮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蟲根本不是太監集團,而是外戚宗室文臣,這兩條大蛀蟲在帝國的身上不斷的吸血,最後把明朝吸死了。國家打仗需要錢糧 ,要錢糧必須加徵賦稅。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於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徵農業稅,這隻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民們;因為明末幾十年正趕上全球性小冰河氣候,黃河以北地區農業都歉收;果腹都成問題,你還要加稅,能不反嗎?

江南稅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賢當政時每年有數百萬進帳!東林黨掌權後連幾十萬也收不到了!

我們知道的魏忠賢是東林黨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實的魏公公若真是那麼可惡他能束手就擒嗎?自古太監再橫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監只忠於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這一點上都很明白!唯崇禎被迷了心竅!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禎的死穴!


peter1955


這個說法怎麼樣,姑且不論,不過這裡既然提到這個問題,我想原因無非就是魏忠賢的作用。

歷史上記載的魏忠賢未必是真的

明末由於商人的發展,可是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們的財富和他們的地位嚴重不對等,所以他們就培養一批文人去朝中做官,這就是後來說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敢和皇帝叫板,讓皇權很多時候受制於大臣,明末帝王普遍有這個情況。

天啟皇帝的做法是隨便你們怎麼鬧,反正你們手裡沒權,我沒錢了就讓魏忠賢去砍頭抄家,所以魏忠賢是用來制衡東林黨勢力的。而清朝之後修明史很多都是東林黨人修的,所以魏忠賢的記載有偏差也是難免的。

崇禎繼位,重用東林

天啟去世以後,崇禎繼位,上來就把魏忠賢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可是崇禎這個人用人無度,前後換了五個大學士,自己足夠節儉,卻依然沒錢,要是有魏忠賢,讓他去抄家不就完了,所以他就有錢,有錢就都好辦了,全國兵馬隨便調動,再不濟也不會讓李自成把都城佔領了。

而崇禎讓大臣捐錢大臣紛紛沒錢,可是李自成過來直接搜刮帶走7000萬兩。

所以有了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大概就是指崇禎的用人問題吧!


故城舊影


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句話對,也不對,魏若不死明廷不一定會在崇禎手上覆亡,有可能還能苟延殘喘個二三十年,說它不對,是因為明廷此時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覆滅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而不是是與否的問題,明廷有一套成熟的文官制度保證了皇帝撂挑子依然可以讓朝政正常運行,明代以前朝廷的糾錯制度靠的是御史大夫進言以及皇帝推翻前代冤案,到了明代,皇帝出口成憲,後代推翻前代所判極為困難,錦衣衛與東西兩廠就是皇權不信任文臣武將的具體表現,太祖與成祖當庭刑杖大臣,讓讀書人尊嚴全無,從而讓文人與朝廷離心,而先天的缺陷是明廷優待讀書人,但培養方式卻是讓讀書人成了在明廷身體上吸血的蛀蟲。重文輕武發展到了極端,一個七品縣令能直接將三品武將按倒杖打,胡亂指揮,仗打贏了是文臣帷幄運籌有方,仗打輸了就是武將怕死,文武離心,武將怕仗打贏了就是斃命之日,最後發展到了文臣領兵,仗打好了又怕派系得利就死命在後方拖後腿,這又以東林黨為最,明末剿滅農民起義一次次眼見成功都敗在一方吃人飯不幹人事的御史身上,到了明末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宗室與士大夫拿到了大部分的土地卻不上繳賦稅,失地農民的賦稅依然上繳,農民根本活不下去,而代表江南十大夫的東林黨,手上握有大量土地,又兼興盛工商業,手握大量財富卻不願上繳半分賦稅,足見東林黨的無恥根本,而魏卻是大力征收商稅,因為土地已經集中到宗室與士大夫手上,已經無法收稅了,魏跟東林黨的爭執已經無可避免,魏還是務實的,至少他在任期間,農民起義均能撲滅,收商稅補充國庫充實東部防線,後金根本無法入關,在大局上哪怕知道孫承宗為東林黨依然大膽啟用,其格局不是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東林黨能比的,只是滿清入關後,明史多為東林黨人所修,為尊者諱,而宦官一向又是背鍋的最佳人選,魏的本來明目更加不可見


打鐵狼


因為瞎扯。我就從財政角度談下魏忠賢時代吧,即《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財政到底有多弱》。


要點

萬曆三大徵沒讓財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賢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較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遼東缺餉是常態,因為士兵工資照發,故局勢較穩。

魏公公徵稅能力被嚴重誇大,向富商徵收商稅更是病急亂投醫。

崇禎初,“眾正盈朝”,穩住了魏忠賢主政以來瀕臨崩潰的財政。

相比閹黨,東林黨人的確問題也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後者貫徹,既想當然又荒謬。

<strong>

名詞

邊餉 負責沿邊n鎮的軍費年例銀,每年開支300多萬兩。

新餉 遼事興起後,負責遼東及周邊防禦支出,每年開支400-700萬白銀不等。


魏忠賢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賢主政時期(天啟四年—天啟七年)遼東及其他邊軍的軍餉情況,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財政情況。

記錄這一時期財政狀況,有四種史料很重要,分別是《明神宗實錄》(萬曆朝歷史)、《明熹宗實錄》(天啟朝歷史)、《三朝遼事實錄》以及《度支奏議》,其均屬檔案資料彙編,各色財政數據多能相互印證,其中《三朝遼事實錄》的作者是王在晉,《度支奏議》的作者是畢自嚴,二者均有豐富的軍政經驗。上述史料都比較可靠,本文的諸多財政數據,均來源於此。

天啟朝初年的財政儲蓄,自然繼承自前朝,尤其是萬曆一朝,在這一時期,財政還是比較充盈的。即便是經過前朝“萬曆三大徵”的折騰,朝廷的財政壓力也不大。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倭亂”。圖為朝明聯軍的一次攻城戰。

據學者劉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遼事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文獻的記載,三大徵花費的白銀總共在1000萬兩上下。從1591到1600年,三大徵前後耗時十年,平均下來每年耗費100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200萬兩②、黃仁宇估算為400-500萬兩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萬曆三大徵”並沒有將明朝的國庫耗盡,銀子還是有,萬曆留下的內庫就至少有700萬兩。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春,明清戰爭開始之後,更多銀子被作為軍餉投入到遼東前線。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萬攻打後金,耗費500-600萬兩;開原丟失後,先後有18萬明軍出山海關;瀋陽遼陽丟失後,先後有15萬左右明軍出關。大兵需要大餉,從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的三年間,明廷發給遼東軍費2018萬兩白銀④,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還制定了耗時八個月,用兵十八萬,需餉2160萬的戰略計劃。⑤

戶部出的軍費耗掉2000多萬兩銀子,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萬兩銀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庫也支出不少。而這時期的國庫(戶部)收上來“遼餉”不到1500萬兩。

不足的銀子哪來的?顯然是前期所積累下來的,萬曆朝以來的老底,能支撐起遼餉的花費,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萬兩白銀,九邊也並不欠餉,足以說明魏忠賢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還算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的軍餉

但是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包括遼東在內的邊餉就捉襟見肘。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大敗於後金,自此,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進取,採取守勢,且築且屯,步步蠶食。之所以如此,因為:1、軍餉不再像過去那麼充足;2、野戰能力、軍隊信心大損。萬曆四十六年春以來的那些戰役,花掉三千多萬兩軍餉,真的傷到朝廷財政的筋骨了。

<strong>

▲明朝九邊圖。

然而儘管如此,魏忠賢主政之前的軍餉,還是不缺。據學者林美玲統計,天啟三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尤能支出347萬兩白銀⑥,遼餉支出628萬兩白銀⑦,天啟四年,魏忠賢主政之後,遼餉等邊餉數額急轉直下,天啟五年、六年、七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分別是298餘萬、104餘萬、146餘萬兩白銀⑧,而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應該是常態。

因此,說魏忠賢主政時期的遼餉充足,顯然不合史實。可為什麼遼東士兵沒有兵變呢?因為魏公公在遼餉不夠的情況下,優先保證士兵的工資,而用於軍隊的其它耗費,基本不管,而且基本無視其他邊鎮的軍餉需求。

遼東局勢較為平穩,乃是他本人對遼東情有獨鍾,但這犧牲了其它邊鎮士兵的利益,因為缺餉,戰鬥力嚴重下降,讓西遷的蒙古林丹汗隨隨便便就搶了大同(崇禎初有“虜與夷並重”的說法),陝西三邊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內憂更憂。

魏公公主政時期留下的遺產,是大明王朝嚥下的一顆毒果。


被嚴重誇大的徵稅能力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還稱,魏忠賢主政時期徵收了大量商稅、海稅,保證了遼東軍餉的供應,這一觀點同樣是想當然,毫無根據。

和田賦、鹽課等正項相比,晚明朝廷所徵的商稅、海稅屬於雜項,包括“內地關稅”、“地方商稅”、“番舶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事實上,商稅和關稅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十萬兩(崇禎時期的關稅、商稅反倒高於魏忠賢主政時期)對於動輒幾百萬兩的軍費消耗,這點稅如同杯水車薪。

況且,爆款文也想當然地高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的收稅能力,據《度支奏議》記載,天啟六、七年到崇禎元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內,朝廷有489萬餘兩白銀的舊餉沒收上來,而專用於遼東邊防的“新餉”,則有328萬餘兩白銀的稅被欠著。

這麼多稅沒徵收上來,朝廷還指望怎麼發錢?天啟五、六、七年完全撐不住。財政外解不到,內庫空虛,欠餉成為常態,邊餉數額迅速下降,遼餉只能靠搜刮雜項、挪東挪西維持。所謂魏公公重視商業稅,其實是病急亂投醫,其徵稅能力被爆款文嚴重誇大。

<strong>


崇禎初穩住了崩潰的財政

爆款文的結論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臺搞亂了明朝財政,朝廷缺餉,但事實恰好相反。

崇禎上臺後,接過了魏忠賢主政的爛攤子:八百多萬兩沒徵收上來的新、舊(邊)餉銀。財政空虛,三年內邊餉發了不到額定的一半,專用遼東防務的新餉也開始欠著,於是只能坐等兵變與被打。崇禎元年,薊州兵變、寧遠兵變,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朝廷急需整頓。

崇禎元年八月,畢自嚴到北京任戶部尚書(他的弟弟就死在上個月的寧遠兵變中),經過一番調研,認為財政危機的癥結在於“一沒儲蓄,二多開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幾番討論後,最終確立“清冒裁弱,縮兵舊餉”的方略。各邊儘量節約,內地加緊催徵。

據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議》的記載,經過努力,崇禎元年、二年、三年遼餉基本得到保障;邊餉發放額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轉了魏忠賢時期接近崩潰的財政,勉力維持了收支平衡,讓大明可以多堅持幾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謂東林黨人惡化了魏忠賢主政時期的財政,純屬無稽之談。


餘話

綜上,本文的結論是:晚明財政家底不錯,萬曆三大徵的消耗並未如後世想象的那樣大,明清戰爭中的薩爾滸戰役到廣寧戰役,幾乎耗盡國家積累,之後就是勉力維持,魏公公主政把財政折騰得更差了,留下一堆問題;崇禎初,畢自嚴的上下整頓為明朝續命,崇禎帝最後能走多遠,端賴歷史進程。與閹黨相比,東林黨人魚龍混雜,其行為的確問題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東林黨人、崇禎帝貫徹,則既想當然又荒謬。


註釋

①劉利平:《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三朝遼事實錄》,卷3,數字為2387000兩。關於這些數字的出入,在於每個人的統計標準有區別,這裡不做敘述。

②盧象升:《盧象升奏牘》,卷4。

③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74頁。④《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正月乙亥條。

⑤熊廷弼:《楊嗣昌集▪敬陳戰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18頁

⑦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33頁

⑧畢自嚴:《度支奏議》,堂稿卷3。

⑨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博士論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論文。

⑪畢自嚴:《度支奏議》,邊餉卷7

這是我發在騰訊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這裡分享一下。


一枚明粉


魏忠賢的確是個大奸臣,但是他是否真的向東林黨抨擊的那樣,完全就是一個只會禍亂朝政,打擊異己,毫無作為的奸臣呢?其實魏忠賢的確是導致了明末黨爭林立,朝綱混亂的罪魁禍首,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魏忠賢其實等同於帶皇帝執政,其實單看他執政的效果,似乎比朱由檢,朱由校等人不錯,魏忠賢一死,皇權的隱患是排除了,但是大明王朝也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單就凝聚力,政治手段而言,魏忠賢遠比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有本事,似乎日後的文人都在說魏忠賢如何如何不堪,怎麼培植黨羽,怎麼打擊異己,怎麼攬權貪汙,但是問題是,魏忠賢在的時候,廟堂之上風聲鶴唳,但是廟堂之下的鬧市之中,老百姓還能安安生生的過日子,混口飽飯吃吃,社會運行是基本上穩定的,但是魏忠賢一死,才十七年時間反而朝綱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跟著李自成這些農民就起義了。

事實上沒有魏忠賢,大明王朝根本就熬不到朱由檢這一代,雖然朱由檢的確是想要好好幹,但是明朝早被前面幾代皇帝搞衰敗了,魏忠賢能起來其實原因還是在朱由校那,朱由校厭惡朝政,什麼事情都交給魏忠賢,君和臣一方弱,就必然會讓另外一方強大,魏忠賢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讓後自己的勢力遍佈整個朝堂之上的,但是很多人卻只看到他奪權,完全無視他行的政啊!

魏忠賢掌權的那些年,國家稅後還在保持著正常的增長水平,雖然偶爾也鬧個災害,也打個仗,但是該給百姓免去的稅賦也就免了,該像富商徵收的稅賦也能正常徵收,雖然人們已經許久沒見到皇帝了,但是魏忠賢在,雖然看著不順眼,但是至少還是有人在幹事,雖然多了一些出了錢就飛黃騰達的人,但是大多數至少還是能勝任被安排的職位的,後來的滿清雖然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是打仗用的軍餉卻也從來沒缺過,“九千歲”任用的將領還是可以把滿清打的叫爸爸,好歹大明這隻桶雖然有些漏水,但是還帶還沒壞了。

後來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上臺,結果魏忠賢倒黴了,不久掛了,朱由檢以為最大隱患排除了,但是他沒想到的是,他是把木桶上那塊最短的板給拆了,拿了一塊滿是蛀蟲的木板來堵上這塊被摘掉的短板,十幾年後,相反他所倚重的這些東林黨,平時整天給自己哭窮的這些個官員們,卻被李自成隨隨便便搜出百萬兩髒款,如果朱由檢還活著不知會作何感想,魏忠賢雖是大奸臣,但是卻是個忠心於國家的奸臣,而朱由檢卻把大明王朝最後的頂樑柱一斧頭砍了。


玄坤文史


現在很多蠢貨因為一些隻言片語或者旁枝末節就隨便要給古人翻案,在我看來無非是標新立異譁眾取寵。

明亡,非個人之失,而是從立國開始就埋下的禍根。朱元璋打小就恨當官的,而當官的成分是什麼?讀書人,學孔孟之道的。他一輩子就琢磨怎麼給當官的戴枷鎖,所以說在立國的時候,就給讀書人埋下了恨。後來朱棣靖難之變,成功後大殺朱允文手下的官員,以方孝孺為首的被滅十族,方孝孺奈當代大儒,孔孟之道最講禮法,你丫造反還了得?所以又大大得罪了文人,之後的明朝皇帝,不乏荒唐和離經叛道之輩,所以皇帝天天琢磨著怎麼收拾這些文人,官員天天琢磨著怎麼管著點皇帝,在這個基礎上,明朝內鬥了幾百年,從錦衣衛,乃至東廠西廠,作用就是為了收拾官員。可以這麼說,到最後官員對帝王的忠誠已經沒有了,多數就是為了光大門楣鬧個前程,即使沒有魏忠賢,也會有馬忠賢,劉忠賢,所以明亡不亡跟魏忠賢沒什麼關係,是幾百年皇帝和大臣的矛盾積累的結果,加上崇禎多猜忌,官員伴君如伴虎的心思更甚,所有人都在混日子,看1942了嗎?為何有很多河南百姓甚至幫日本人?是蔣介石失盡了民心,你能說這些老百姓是漢奸嗎?恐怕也有一絲值得同情吧?

終上所述,明亡於帝王,你是國家一把手出事了你不是第一責任人你找誰?至於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商以財養士是順應了歷史,如果不是魏忠賢打壓沒準中國能早早的崛起呢,社會不該發展嗎?封建社會不該倒臺嗎?中國就必須是農耕社會嗎?不盡然吧!

明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朱元璋不讓加稅,導致帝王劍走偏鋒找一些權臣變相剝削老百姓,最後權臣太監一宰以平民怨,可你能正經搞政府行為你不搞,非得折騰,國家一直在折騰,導致財政一直吃勁,有人朱棣時候有錢,還能下西洋呢。吃了元朝大肆搜刮九十來年的老本,戰後國家人口少,能沒錢嗎?還有人說張居正時有錢,真有錢嗎?你給我擴充三個三大營我看看,你給我往北打歸攏歸攏蒙古我看看,養不起軍隊啥都是狗P,還是沒錢,最多是補點飢荒。所以沒錢是主因,說到錢,延伸問題又來了,為啥要鎖國啊?鎖國有鎖國的好處,弊端就是你沒地方搞貿易和稅收。大家知道中國當時的瓷器絲綢和茶葉風靡世界,但印度才是那時這幾個最大的受益國,你說這是不是吃飽了撐的?下了七次西洋,淨為人民服務了,正經事等於一件沒做。還有臃腫的編制,養了那麼多官員,幹事的就內閣那幾個人,趕上遇到幾個混蛋內閣不幹事的,朝政幾十年幾十年的荒廢。還有朱姓皇親,朱元璋當年想的挺好,不給老百姓添麻煩,一律國家養,但這也充分說明朱元璋沒文化,到了崇禎年間有十幾萬張嘴向你要飯,誰養得起?還有部隊的編制極其不合理,遠的咱不說,就說末期,朵顏三衛的經驗為啥不推廣?蒙古既然滅不了為何不先拉攏?流寇你滅不了為啥不封王?封了王他們自己就打起來了,人家韃子都能封個三番,地位穩了才收拾,你為啥想不到?整天瞎琢磨一天變個樣,國家不亡才怪。

所以,別給那混蛋魏忠賢洗白,古人記載的歷史一定也有誤,但在沒有更早的文獻證據,我還是選擇信古人,這也是研究歷史的原則,畢竟人家比你早個幾百年,人家假,你就真了?


只嘆琉璃火難捨未央天


魏忠賢領導的東廠和錦衣衛是朝政的平街器,魏忠賢可以死,但東廠和錦衣衛的作用決不能削弱,崇禎就不懂這個道理,剷除魏忠賢后馬上集權,凡事自己親自管,造成東林黨無人監督並獨攬朝政,再說東林黨這幫人都是嘴上君子,對別人要求是孔聖人標準,但自己圈子裡搞黨派,無惡不做,真是害人害國啊!大明政權就是在崇禎打破原有政體框架後在一幫嘴上君子的忽悠下斷送的。所以說魏忠賢不死,雖然東林黨人過得會很不舒服,但大明朝政會穩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