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領導者為政的基礎是什麼,看看孔了是怎樣說的

子張問政,孔子的回答是“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這是對於從政者的教導,也有學者認為孔子對弟子的教導都是有一定針對性的,程頤夫子就認為“子張少仁,無誠心愛民,則必倦而不盡心”,故孔子有此教導。如果是作為領導者提出如何為政的問題,孔子又會怎樣答覆呢?《論語.顏淵篇》第十七章就記載了季康子請教孔子如何為政的對話,原文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領導者為政的基礎是什麼,看看孔了是怎樣說的

“政者正也”,錢穆先生註釋“正,猶言正道。政治及群眾事,必以正道,不當偏邪。”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註明“政”的本義為“糾之使正,匡正”。季康子所問的“政”是指治理國家事務。孔子回答的“正”則應該理解為“匡正”。但是這一問一答並沒有什麼突兀的感覺,按孔子的想法是要告訴季康子治理國家的根本就在於使各種事務的處理和解決均以正道為標準,結果才能是國泰民安。而處理政務以正道的前提則是領導者自身為人處世的正直,以及對於不正之事的率先糾正。


領導者為政的基礎是什麼,看看孔了是怎樣說的

本章的譯文是,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道:“政的本義就是匡正的意思。您如果率先來匡正(不正之事),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了範祖禹的註釋“未有已不正而能正人者”,沒有人能自身不正,而能匡正別人的。對於此問答的歷史背景,朱熹引用了胡寅的註釋“魯自中葉,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據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於利慾而不能也。”魯國至其中葉,大權旁落,“三恆”開始把持朝政,上行下效,即使是家臣也據城自立,禮崩樂壞甚矣。故孔子在季康子問如何治理國家事務時,才會給出如此答案,希望季康子能從匡正自身著手,改變該局面,但是季氏作為三恆之一,已經被自身的利益矇蔽,又怎麼可能做出損已利國之事呢?


領導者為政的基礎是什麼,看看孔了是怎樣說的

季康子作為魯國權臣,是個有大局觀的人,雖然戀棧權位、霸佔國政,但是能夠分辨局勢,讓魯國在吳、齊等強國的夾縫中順利生存,而啟用冉有改革田賦,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迎孔子回魯,至此,68歲的孔子終於得以回國,並完成他晚年修書的事業,給我們留下了諸如《春秋》《論語》《詩三百》等儒家經典。季康子對於孔子還是比較尊重的,孔子在與季康子的交流過程中,回答問題還是比較含蓄的,所以將本章從字面上理解為對季康子的暗諷還是存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