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领导者为政的基础是什么,看看孔了是怎样说的

子张问政,孔子的回答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是对于从政者的教导,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对弟子的教导都是有一定针对性的,程颐夫子就认为“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孔子有此教导。如果是作为领导者提出如何为政的问题,孔子又会怎样答复呢?《论语.颜渊篇》第十七章就记载了季康子请教孔子如何为政的对话,原文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领导者为政的基础是什么,看看孔了是怎样说的

“政者正也”,钱穆先生注释“正,犹言正道。政治及群众事,必以正道,不当偏邪。”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注明“政”的本义为“纠之使正,匡正”。季康子所问的“政”是指治理国家事务。孔子回答的“正”则应该理解为“匡正”。但是这一问一答并没有什么突兀的感觉,按孔子的想法是要告诉季康子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使各种事务的处理和解决均以正道为标准,结果才能是国泰民安。而处理政务以正道的前提则是领导者自身为人处世的正直,以及对于不正之事的率先纠正。


领导者为政的基础是什么,看看孔了是怎样说的

本章的译文是,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道:“政的本义就是匡正的意思。您如果率先来匡正(不正之事),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范祖禹的注释“未有已不正而能正人者”,没有人能自身不正,而能匡正别人的。对于此问答的历史背景,朱熹引用了胡寅的注释“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鲁国至其中叶,大权旁落,“三恒”开始把持朝政,上行下效,即使是家臣也据城自立,礼崩乐坏甚矣。故孔子在季康子问如何治理国家事务时,才会给出如此答案,希望季康子能从匡正自身着手,改变该局面,但是季氏作为三恒之一,已经被自身的利益蒙蔽,又怎么可能做出损已利国之事呢?


领导者为政的基础是什么,看看孔了是怎样说的

季康子作为鲁国权臣,是个有大局观的人,虽然恋栈权位、霸占国政,但是能够分辨局势,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而启用冉有改革田赋,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迎孔子回鲁,至此,68岁的孔子终于得以回国,并完成他晚年修书的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春秋》《论语》《诗三百》等儒家经典。季康子对于孔子还是比较尊重的,孔子在与季康子的交流过程中,回答问题还是比较含蓄的,所以将本章从字面上理解为对季康子的暗讽还是存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