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漢文帝代替漢獻帝,能不能讓曹操安心做個名臣?希望有理有據,拒絕曹吹?

嚴紅軍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估計漢文帝也不能讓曹操安心做個名臣,因為此一時,彼一時。但是,有些事情事在人為,歷史也存在偶然性,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一、不能的理由

1、天下形勢不同

漢文帝繼位時形勢很好,人心思漢,大局基本穩定,朝廷政令暢通,階級矛盾不尖鍋,百姓生活安穩,沒有包臧禍心的地方實力派存在。

漢獻帝繼位時形勢不好,東漢朝廷經受黃巾農民大起義打擊,基本處於明存實亡狀態。大地主、豪強階層兼併大量土地,農民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在鎮壓黃巾農民起義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存有二心的地方實力派軍閥。

2、統治階級內部,尤其上層穩定情況不同

漢文帝是被陳平、周勃等大臣請到長安繼位登基的。陳平、周勃等人鎮壓了諸呂勢力,陳平是文臣、周勃是武將,兩個人忠於漢室,而且也沒有力量篡逆,當時是人心思漢,還有灌嬰等手握重兵忠於漢室的人存在。一些受封的劉姓諸侯王拱衛著朝廷,也沒有一家獨大威脅朝廷的現象。

漢文帝有一批擁護者,從封地代國也帶一批有能力的心腹。

漢獻帝是被董卓立為皇帝,董卓亂政被王允、呂布所殺,王允又沒處理好政局,天下大亂,漢獻帝處於流離失所,居無定所的狀態,有的軍閥搶漢獻帝作招牌,有的軍閥還不願意接漢獻帝,認為漢獻帝在跟前礙事。曹操接漢獻帝到許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漢獻帝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連吃飯都成問題,他們到了曹操大本營許都,進入曹操勢力範圍,是很難控制住曹操的。

3、兩個人做事風格不同

漢文帝開創“文景之治”局面,表明漢文帝非常有水平,作為一個外地封王到長安中央朝廷當皇帝,沒有一定執政水平是很難服眾,站住腳的。漢文帝採取釆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注意節儉,興修水利,勵精圖治,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時期。在識人用人斷事方面顯示出眾才能。他登基後,成功打壓周勃等老臣,樹立了權威。對周亞夫的安排,漢文帝識人用人有一套水平。

漢獻帝在曹操那裡也想收權,控制住曹操。結果都失敗了,伏皇后、兩個兒子等一些人搭進了性命。漢獻帝信任的董承等人也是才能一般之人,漢獻帝識人用人水平跟漢文帝有一定差距。

4、漢文帝繼位之時屬於西漢王朝早期,有生命力,中央朝庭及各級機構能正常運轉。

漢獻帝登基之時屬於東漢王朝晚期,是衰退無生命力,中央朝庭及各級機構很難正常運轉。

二、能的理由

1、漢文帝代替漢獻帝可能有翻盤機會,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到漢獻帝時期有數百年曆史了,漢獻帝時期局勢混亂,但是漢朝在全國人們心中影響力是其他地方軍閥實力派比不了的,廣大百姓還是希望天下和平安定,生活幸福的。

2、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後,形成一些地方軍閥實力派,但是整個全國局勢還可以,東漢朝廷是合法政府,有掌控大局能力的,外戚大將軍何進沒有治理能力把局勢搞糟了,招董卓進京,引狼入室自己還被宦官所害。董卓立漢獻帝,董卓是權臣,沒有政治能力,朝廷反董卓勢力存在,最終王允設計殺死董卓。王允是忠臣,沒有篡逆之心。

3、假如漢文帝代替漢獻帝和王允等把一些事情處理好,東漢朝廷有可能走向正軌,天下安定,這時運用曹操等治理國家,估計曹操能做個安心的名臣。許劭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的梟雄。

4、由於王允在執政管理過程中存在偏差,導致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攻入長安,打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漢獻帝。

5、李傕和郭汜是純粹軍人,很難篡逆管理天下,出主意的賈詡是純粹謀土,也不會有二心。

6、假如漢文帝代替漢獻帝,有出眾的政治能力是有機會控制好有勇無謀、頭腦簡單的軍人李傕、郭汜的,這樣從而掌控全國局勢,也能控制住曹操,使他為東漢王朝效力。

7、漢獻帝在楊奉和董承護送下,逃出長安,脫離李傕、郭汜,依附於兗州牧曹操,曹操屬於軍政兩用人材,不易掌控,但是漢獻帝作為名正言順的皇帝,如果運用得當也是有機會讓曹操作個安心的名臣的。

8、假如漢文帝代替漢獻帝,以漢文帝低調、能忍讓、不露聲色、會識人、果斷、有計謀、比曹操年輕,能靠過曹操優勢也可能有機會控制住曹操。

9、漢獻帝在曹操處不甘做傀儡皇帝,策動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失敗了沒成功。漢獻帝不是昏君、蠢君,但是能力也不是特別出眾,使用的董承、伏完了也是能力一般之人,如果漢文帝處於漢獻帝位置,極有可能選出一些足智多謀之人跟隨自己,從而找機會翻盤,控制住曹操。

10、假如曹操接漢獻帝之時,漢獻帝如果能及早觀察出曹操實為漢賊的本質,不到曹操處或跟曹操講好條件,事先安排好一些事情,是有可能控制住曹操,至少,不致於成為曹操傀儡。像松贊干布、康熙都是少年繼位,但是後期都發展很好,掌控了局勢,作出一番事業。假如,漢文帝代替漢獻帝,至少不一定成為曹操傀儡,一輩子活得心驚膽戰。找好機會還有可能控制住曹操,使其安心做個名臣。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相當有意思。回答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漢文帝和漢獻帝相似之處。

首先,這兩個人在做皇帝之前,都是一個十分低調的諸侯王。漢文帝很小的時候就被封為代王,國都晉陽。漢獻帝是封為陳留王,因為是小孩,也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

第二,這兩人都是被權臣扶上皇位。漢文帝是被陳平和周勃扶上的,而漢獻帝是被權臣董卓扶上來的。有意思的是,漢文帝劉恆去長安登基的過程中,小心小心再小心,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先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而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而漢獻帝繼位時,年齡過小,並沒有感受到這個位子上的巨大壓力。即使到了後來年齡大點的時候,漢獻帝仍然沒有什麼過於謹慎的表現。所以,漢文帝在行事這方面,是完勝漢獻帝的。

第三,繼位以後,都面對權臣。漢獻帝的權臣就很明顯了,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每一個在漢獻帝面前都是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漢文帝,在面對權臣周勃時則表現得成熟很多。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了稱號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是行賞,拉攏多數人。其次,對周勃和陳平這樣得權臣,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結束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裡。而文帝則表現出對他們得打壓。你看,一賞一壓,帝位得到了前所未有得鞏固。

以上我們分析了漢文帝比漢獻帝得優勢在哪裡。下面,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漢文帝能否使曹操安心做一個能臣。

第一,漢獻帝面對的曹操,比周勃和陳平可是強得多的。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周勃和陳平是真心實意地擁戴漢文帝稱帝,而曹操,很明顯他是很想自立的,之所以迎奉漢獻帝,主要還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明顯是曹操的傀儡。如果曹操迎奉的是漢文帝,曹操會乖乖地交出軍權嗎?我認為肯定不會。因為漢獻帝做傀儡的時候,不是沒有努力爭取過,明裡暗裡都對曹操下過黑手。我想即使換成漢文帝,要奪取軍權的方式也不過漢獻帝的幾種手段。獻帝沒有成功,漢文帝小心翼翼地籌劃密謀,也很難達到效果,因為中後期的曹操,根本就不進宮去面見漢帝了。換成文帝又有什麼辦法呢?

第二,東漢末年與西漢初年的天下大勢從根本上就不同。西漢初年,人心穩固,休養生息,天下人都不希望再發生戰亂。而東漢末年,正是各路地方軍閥混戰的時候,沒有幾個諸侯是希望天下一統的。包括曹操。曹操的戰略家毛玠制定戰略時就鮮明地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我想,即使漢文帝下黑手成功了,曹操的軍隊也不會乖乖順從地聽從漢文帝的調遣,很有可能是曹操指定的人來統帥,比如夏侯惇,比如曹仁,比如曹洪。

第三,曹操的成功,跟他手中有天子這張牌關係真的不是很大。曹操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實行了屯田制。士兵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這樣,己方糧草,軍餉有保障,跟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軍閥相比,也不會吃虧。我們今天看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往往是因果倒置了。是因為曹操開始成功了,他才敢迎奉天子,而不是他迎奉了天子,才能成功。仔細想一下,一個被袁紹嫌棄得不要不要的天子,真正到曹操手裡時,作用又有多大呢?最終不還是憑軍隊的實力說話嗎?

當然,漢文帝也不是一點機會沒有,如果曹操迎奉漢文帝的時候,漢文帝明確自己的要求,堅決不去許都,哪怕洛陽再破敗不堪,也要留在洛陽,並且要求曹操做出有利於自己方面的行動,曹操也不是什麼過於可怕的人,在不是自己的主場上,曹操應該會安分許多。如果漢獻帝能趁機拉攏一部分曹操手下的能臣猛將,成功的天平一定會慢慢向漢文帝這邊傾斜的。


歷史U意思


比較和假設問題最有趣,給據史回答者很大空間。這裡有三個人物,必須一一梳理然後交集,看看結果會有不同嗎?根據布羅代爾的年鑑學派的表述,影響歷史的進程與發展的要因有三個,長時段(地理,氣候,社會思想,習俗等),中時段(物價變化,人口增長,生產力的發展等),短時段(戰爭等歷史重要事件,著名人物等),其實一言以蔽之,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那麼人物的切換是否能撼動歷史的進程呢?

一西漢文帝

1.人和

漢文帝劉恆作為西漢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位帝王(省去未稱帝的呂后,與傀儡的前後少帝),是劉邦不寵愛的薄姬所生,薄姬用她的隱忍與臣服使得專權的呂后可以放她帶兒子去了封地代國!呂后集團倒臺,劉恆被擁立!漢初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秦末戰爭帶來的凋敝有所恢復,但漢初的大封同姓王,到文帝時,也依然擁有大量封地,可以自行鑄幣,自徵賦稅,自集軍隊,雖中央遣派丞相,並規定無“虎符”不得調動軍隊,實際上還是半獨立狀態,也因諸劉姓王倒呂迎文帝有功,前期文帝表面並未抑制其勢力發展,文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賈誼以《治安策》上疏文帝,中心思想就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改變中央弱而王國強的局勢!晁錯也一再建議削奪諸王封土,文帝的態度是用賈誼之策卻並不重用之,削奪也是在文帝十六年(前164)才分齊國之地為六國,分淮南國之地為三國,這才是“眾建諸侯”的實現!文帝謹慎也防範之心甚巨,這也是他蟄伏代國而能一躍成為天子,並且入主關中之後快速穩妥的接手長安的性格彰顯!文帝在對漢初期的功臣彈壓上也非常有手段,尤其是逼迫周勃,陳平先後辭去丞相之職,當然漢初功臣遺留頗多,皇帝與丞相也有許多不和諧的聲音,但最重要的那些早被文帝父輩除去,彭越、楚王韓信被滅,韓王信、英布、臧荼、都以反而敗,下場可悲!對外文帝採取的是繼續和親策略,並且採納晁錯建議“入粟邊塞者得以拜爵”,讓效力者有國家的恩賞與地位承認,而以死效之!

2地利(圖為緹縈救父促使肉刑廢止)

文景之治”的開創者

中國歷史上所謂有作為之君主第一要務必是重視農事,漢初二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流民歸還田園,戶口規模增長,封國的體量也迅速增大,土地得到耕作,諸侯封國愈發富足!農業發展,糧價就會降低,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商業也活躍起來,文帝馳山澤之禁,促進了鹽鐵業發展,農民有山澤可以魚樵,有利於生活生產!但糧賤而商業活躍,又造成了新的問題,大商人勢力膨脹,侵蝕農民,農民破產而流亡。文帝下令商人不得為吏,為提高谷價,文帝採納晁錯的“入粟拜爵”,也就是為邊塞送糧的商人按運送的多少可以授爵,這樣的確是緩和了農民的處境!但是長遠來看地主被減免賦稅,商人授爵,最終還是助長了兼併勢力,最終也是加劇階級矛盾,但這是漢初,其矛盾積聚爆發還未到時候,而且文帝崇節儉,抑制奢侈之風,逐步廢除可怕的肉刑,割鼻子,黥面的人逐漸不再出現,還規定了打板子的這個板子的寬度,並且要求行刑時不得中途換人,這一下不知救了多少性命!

3.天時

前770—公元開始,中國進入了華夏文明第二個溫暖期,氣候溼潤,土地易於耕作。

雖然根據竺可楨的氣候變遷圖,我們會發現,兩漢溫度不及夏商周,但對中心位於黃河流域的農耕者們,這也是寶貴的兩百年。周邊雖然也有虎視眈眈者,但畢竟馬背者們大概在豐茂的草原馳騁更舒心愜意,又有朝廷的安撫,又有漢家公主來示好,自然也就相對安靜了好長一陣。文帝在這樣的氣候下重農桑,自然是借天時,人口增長,社會生產力在各項經濟政策下得到發展,又用能臣施良策,所以漢文帝,自然也就成了漢文帝!

二漢獻帝如何就成了漢獻帝(漢獻帝第一位皇后伏壽美貌溫柔 ,卻慘死在政治角逐之中)

1天時

還是藉助竺可楨氣候變遷圖大家會發現,公元年開始,寒冷期也開始,尤其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這是王莽的天鳳三年,到四年居然“八月,百官人馬有凍死者”這位左手《周易》,右手《論語》的讀書人,夢想家,能奈天若何!當然他不適合的經濟政策,不能有效改變加劇的階級矛盾,不能真正改善民生,才是主要的原因。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排山倒海,最後的勝利者就是那位"仕宦當得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劉秀,開創了東漢近兩百年!這時候氣候減弱降溫約一百五十年,可是老天爺又在公元180年毫不留情的開啟了持續四百年的寒冷時代,據記載當時許多井中之水都凍厚數尺,而漢獻帝就在公元189年登場了,或者也可以說漢文帝來了。

2大風暴前夕

看看漢文帝代替漢獻帝是怎麼登基的,不,我們應該再向前看看東漢是怎樣一個模樣!東漢初,人口不過1200餘萬,而漢末還幾乎是5900萬,這樣大的人口損耗,民生重創,是皇帝馬上要解決的問題,一系列的舉措最重要的就是安撫民眾,減輕徭賦,進行行政官員能臣幹吏的選拔,積極緩解階級矛盾,穩固西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門閥士族的出現,土地兼併的極速加劇,到漢末漢獻帝的時代,已是不可緩解,東漢末年不斷出現“羌叛”,羌族是“五胡”之一,也是迄今依然存在的最古老的民族,他們始終對後漢(東漢)就不臣服!漢順帝時,大將軍梁商曾說“戎狄荒服…而統領之道,亦無常法,臨事制宜…”,可見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沒有一套穩定政策,完全是執行官吏的臨時行為,可想而知最終必會激起民變,特別是在鎮壓民變的過程中,朝廷撥付的費用,被許多軍官瓜分,分於是“上下放縱,不恤軍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於野”,直接又激化了士卒與將領,統治者與百姓的矛盾。

3大爭時代

造成東漢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既是天時不宜,無糧可收,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百姓可謂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是統治的黑暗腐敗,讓他們不惜冒死而搏殺。造成東漢統治問題和滅亡的亂源主要在於外戚和宦官,漢順帝就是宦官扶持上位,這時是延光四年(公元125),他自然也扶持宦官,宦官可以出任官職,還能養子襲爵,順帝死後,歷史評價“明理而自私”的梁太后,與其兄長梁冀把持朝政,依然重用宦官,梁冀權勢熏天,視百姓如草芥,強逼“良人”作奴婢,搶佔民田土地,隨意更改法令,終於在梁皇后(這位是梁太后的妹妹梁女瑩)死後,不堪忍受的漢恆帝和宦官合謀消滅了梁氏集團,抄沒家產三十萬萬,天好多個0,這一年朝廷減租一半。可是這方唱罷那方登場,從和帝開始,就是宦官與外戚的遊戲,光武皇帝情何以堪啊!這樣的腐敗這樣的朝堂,讓農民起義的密集到來也有了越來越成熟的條件,所以哪怕漢文帝是堯舜在世,他能奈何嗎,能讓豪傑們安心嗎?於是黃巾軍大起義在公元184年開始了,這場起義醞釀十餘年的起義,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這幾乎是給漢王朝敲響了喪鐘,風雨飄搖的王朝又挺了二十多年,這也是四方豪強拉鋸戰中都想以“天子令”號天下,畢竟尊儒幾百年,中原民族絕不會甘心臣服任何一個突兀的草莽駕到,所以劉協或劉恆準備出場了!

有個有意思的記載,漢靈帝劉宏至死都不想立皇后嫡長子劉辯作繼任者,因為嫌棄他“輕佻無威儀”,可見這個荒淫好色,又喜歡經商當老闆的帝王還是希望兒子不要太差,他看上了劉協(也可見劉協至少在靈帝心中是不錯的,若是安穩時代,也許真能讓曹操安心做臣子),於是交託給最信任的宦官蹇碩去辦,可是何皇后怎麼甘心自己的兒子被拋棄,於是和哥哥何進商議,看到沒,又是外戚與宦官!結果是外戚大勝,劉辯登基,是為少帝。可是宦官們不甘心,繼續挑撥,終於在何皇后失去對哥哥何進的信任後,一起發難,這時重要的來了,袁紹兄弟聽說宦官居然敢謀刺大臣,不過我想他們對誰死了並不擔心,而是有了打進皇宮的理由。軍隊來了,宦官張讓,段珪挾持劉辯與劉協往洛陽北門逃去,而尚書盧植一路追趕,最後大河當道,自知難逃一死的宦官們來了個乾脆,倒是留下了兩個少年郎,回宮的路上,哈哈,重要人物又來了,董卓帶著他的大軍趕到了………

有意思的是,董卓也覺得陳留王劉協資質更好,於是毫不在意袁紹的反對執意改立劉協登基,董卓專權又引來各路諸侯討伐,敗亡的董卓又挾持劉協逃往長安,董卓最後身死呂布王允合謀下,而這並不是結束,更大規模的搶掠與屠殺才開始,這時一些武裝集團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割據地盤,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或者這回是劉恆),趁亂逃回洛陽,馬上就碰到了他的未來老丈人曹孟德!(曹操的女兒曹節是獻帝第二位皇后)曹操這時看見的年輕人已經十六歲了,想想歷史上很多名人十六七就已經幹出驚天動地大事業了,我想劉協,或者如果劉恆這樣的聰明人一定會以各種辦法找尋出路,甚至當他們成為翁婿關係後,可能覺得國丈沒準真能收了心,一心扶持漢室再強盛呢!可是時不待你啦,你後面的大漢江山已經如將崩之大廈,誰會為搖搖欲墜的大漢添磚加瓦!於是迎獻帝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順理成章的過渡給了曹孟德!

並且曹操是什麼人,他已經逐步成為了亂世中最大集團的CEO,是可以號令如此之多謀臣干將,可以在自己犯錯時“割發代首”,還是個文藝男,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那也必是懷鴻鵠之志,是可以必要時露出可憐相的“曹阿瞞”,面對孱弱至此的王朝君主,不過是一層紗沒有捅破,一道君臣父子的緊箍咒還不方便馬上取下來,其餘諸事已皆可讓他到達人生巔峰!他怎會安心做臣下跪丹墀!諸君看客,言至此處,再囉嗦下去也大可不必了,不管是文帝,甚至武帝,拿什麼和天鬥,和糟朽的政體鬥,和浩浩湯湯的時代弄潮兒鬥!拿什麼資本來要求曹操做個純良忠臣,就是他樂意,他代表的集團,他的兒子們也不能同意吧!不過歷史總在重演,“山陽公劉協坐著船離開時應該嘟囔一句,前人種糧後人收,後人莫要太得意,還有收人在後頭”岸上聽的人定是司馬懿君吧!


閒情小樣


俗話說“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意思是說,年齡小的時候看紅樓夢,容易被男歡女愛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年紀大了再看三國,已經失去了建功立業的年華,徒留遺憾。但是《三國演義》並不是一本熱血青年勇闖天涯的冒險,在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除了這個,還有諸如“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等諸多說法,但總體來說都是表達了一個意思,沒有太多的人生閱歷,無法讀懂三國。

對於題主所問的問題,我有一個疑問,難道題主是覺得漢獻帝不夠優秀,所以才導致曹操不想做個名臣,而僭越了人臣的本分嗎?

如果是,我覺得題主還是年輕,看待問題比較理想化。如果不是,我認為這問題純屬無聊。

拋開曹操和漢獻帝,我們來梳理一下歷史上有名的權臣面對這個問題都是怎麼幹的。

商朝的伊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權臣,但都存在於歷史傳說中,過度美化,僅供大家瞭解一下。

周公旦,這是第二個聖人級別的權臣,,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位,勾結商人謀反,周公果斷進行了鎮壓,但這也引起了周成王的懷疑。周公利用一個以身代病的小伎倆,成功脫身。

霍光,行廢立之事,絕對符合權臣的標準,死後族滅。

董卓,曹操的前任,行廢立之事,只在霍光之上不在之下,身死族滅。

吳國,諸葛恪和他的繼任者孫峻,身死族滅。

司馬懿父子,曹操的好學生,成功逆襲,幹掉了曹氏公司的董事長和大股東,借殼上市,成立了晉朝有限公司。

既然是有限公司,必定不會長久,司馬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選錯了接班人,引起了家族股權之爭,最後死了個一乾二淨,只剩了個司馬睿,灰溜溜的跑到了南方,繼續當傀儡皇帝。CEO先是王氏,後是桓氏,最後變成了劉氏,收購了所有的股權,變成了劉氏公司。

北朝的魏朝也有不少權臣登場,爾朱氏,高氏,宇文氏,不論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總之不會並存。

因此,曹操年輕時或許心存成為一代名臣的想法,功成名就時也有“身死之後墓碑只題漢故徵西將軍”的美好願望,但是這只不過是站在權力頂峰的一聲嘆息而已。套用一句俗話,誰信誰傻!

權力鬥爭是你死我活的,不死不休,只有一方徹底倒下了才會停止。


最後的守門人


當然不能了,舉個例子吧!

漢武帝強不強勢?厲不厲害?但是剛繼位時,也只能做傀儡,隨時擔心被廢,因為上面還有個竇太后。

漢宣帝劉詢厲不厲害?北擊匈奴,滅了權臣霍光家族,但是,霍光活著的時候,也只能做傀儡,走在霍光旁邊,嚇得汗流浹背

北周武帝厲不厲害?但是也得屈居權臣之下,隱忍12年,560繼位,572年殺權臣宇文護,

皇帝是貓,臣子是鼠,貓的爪牙不鋒利了,老鼠就會戲貓。

臣子忠於皇帝,並不取決於臣子的人品道德,而在於君臣實力的博弈,

如果皇帝大權在握,臣子就服服帖帖,做個忠臣,

如果臣子大權在握,皇帝就是傀儡,臣子就是權臣。

漢武帝、漢宣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剛繼位時做傀儡,是因為權臣(太后)掌握大權,而後掌握大權,才能做強勢皇帝。

曹操掌控大權,漢獻帝就只能做傀儡,隨時被廢,隨時被殺,想要奪權,幾乎不可能,至少在205年後,他是沒機會奪權的。

什麼是實力權力呢?支持你的人多,支持對方的人少,怎麼樣樣取得支持呢?人事權、兵權、財權,這三個,漢獻帝掌握哪個?

皇帝能不能奪權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皇帝是否強勢和手腕是否高明,而在乎實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機沒有東西,拿什麼跟人鬥?


南朝居士


絕對不可能。

我們先從宏觀環境再到人物角色來分析一下東漢末年的社會環境,由於大漢帝國的衰落,要麼是宦官外戚專權、要麼是皇帝昏庸無能,引起全國上下矛盾更加突出,以至於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東漢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國力。在黃巾起義平定之後,西涼之地的羌人開始叛亂,駐紮在三輔的西軍由張奐董卓帶領平亂,由於羌人突然的叛亂駐紮在黃河的東軍也被迫調取支援董卓。

黃巾起義時候,因為兵力不足,朝廷只能調遣護衛京師的南軍七署和保衛皇宮的北軍五營,總兵力差不多10萬左右,但是黃巾起義只豫州一州就已經到達了幾十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豪族眼看指望不上朝廷,只能自己出錢招募士兵,到了後來因為朝廷的宦官外戚爭權奪利,於是袁紹就建議何進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恐嚇何太后誅殺十常侍。但袁紹的計劃沒有成功,反倒是十常侍誅殺了何進,皇帝被宦官挾持到了氓山才被盧植追回,而這個時候董卓率領西涼三千鐵騎殺入洛陽,把持了朝堂,京師的兵馬大部分都被董卓被收買,這也就是董卓之亂。

之後一個叫周瑟的人建議董卓將朝中很多知識分子外放,其實他的本意是希望這些知識分子組織兵馬前來勤王,但是由於這些人之間產生了不信任,再加上一些豪族的鼓動,於是這些高級知識分子逐漸成了亂世割據的諸侯。

大漢帝國是自秦朝以來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所以漢皇帝在人民心中的威望非常大,因此曹操才會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措。但是曹操迎立天子並不是為了中興漢室,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當時忠於皇帝的楊彪一族被曹操全部罷免,董承和劉服因為玉帶詔事件也被曹操處死,此時劉協身邊就徹底沒有自己的親信了。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天下割據,從討董義軍會盟失敗開始,如果沒有軍隊註定就會滅亡 ,沒有了穩定的環境,以當時曹操的個性來看,他一定會組織自己的軍隊,這就是為什麼他會成為奸雄的原因。


公元前


從道德層面上來講,曹操絕對超過歷史上99%的權臣!

曹操晚年,早已大權在握。他若稱帝,在魏國境內沒有任何人敢反對。他之所以最終也沒有邁出那一步,只因為曾經忠君報國的情懷。

這個情懷束縛著他的慾望和野心,讓他沒有做出弒君篡位的事情來。也守住了作為一個漢臣最後的底線和體面。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講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奮鬥。我讀過幾次,感覺他寫的其實很真誠。他講到: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他又舉了幾個例子,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流芳千古,就是因為他們以大事小,雖然自己很強大,仍然奉周王室為主上。這是最高的道德!他又舉了樂毅、蒙恬的例子。


蒙恬被胡亥勒令自殺。蒙恬痛心疾首,說蒙家對秦國忠心耿耿,已歷三世。現在統大軍30萬,完全可以造反,但是卻沒有,就是因為卻不能辱沒先人的教誨、忘記先王的恩惠。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曹操說他自己看到樂毅蒙恬的事情,也要感慨流淚。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子]兄弟,過於三世矣。

我們信用了大量述志令中的內容,只是想更好的展現曹操的內心世界。這個述志令是他自己寫的,有些是真話,有些可能是忽悠人的假話。但細細讀之,此文又何嘗不是一次真誠坦白。


曹操起初,真是一心一意要為國家建功立業,當一個名臣。隨著時局的變化,權力和勢力的增長,曹操的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他肯定也矛盾過,也考慮過稱帝的事情。最後他選擇了一輩子當漢臣。大漢在他手裡,沒有亡!他興復了漢室,哪怕只是名義上的。

這何嘗不是了了曹操自己最初的心願。

寫了這麼多曹操的心理。其實只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曹操沒有稱帝,沒有殺死漢獻帝,只是因為他不願意那樣做!

誰去當那個漢獻帝,都改變不了被操控一生的悲劇命運!

因為曹操實在太強了。而漢獻帝的實力太弱小了,根本沒有閃閃展騰挪的空間!始終被困在宮城之內,仁你才智再高,又有何用!

別說是才智平庸的漢文帝,就是漢武帝也白撘,劉邦都不好使。因為曹操一個人的智謀,足以碾壓他們。更何況還有一眾謀士武將,數十萬雄兵。

雙方實力相差過於懸殊,怎麼鬥?!


上將噯福斯


無論誰處在漢獻帝那個位置上,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不是神,他的權威需要他身邊的大臣幫襯和烘托。如果大臣們團結且忠心,那麼皇帝的皇權就會穩固,皇帝的威儀就會讓全天下人不自覺地感到敬畏。

漢文帝是高祖的兒子,擁立他的陳平、周勃又是高祖的老臣,在這些人的擁護下,漢文帝才從一開始都不敢來長安繼位(怕被殺),到後來大權在握、君臨天下。所以說皇帝的面子是大臣們給的。

反之,如果大臣不給面子,皇帝就是個虛有其表的空架子,漢獻帝就是典型。

獻帝原本是陳留王,被董卓扶上帝位,之後董卓專權,獻帝就是個傀儡,皇家威儀蕩然無存、顏面掃地。隨後呂布殺董卓,又被李傕、郭汜擊敗,長安一片混亂,獻帝帶著一幫大臣流落民間,在返回洛陽的路上顛沛流離,和要飯的差不多,這讓本來就沒有多少的皇帝顏面徹底拍到了泥土裡。所以這個時候曹操接到了獻帝,可想,獻帝哪裡有政治資本和曹操對抗?

如果曹操是個忠臣,就像諸葛亮那樣,那漢朝還真能再一次振興,可曹操偏偏不是。獻帝身邊的那些大臣,手上沒有軍隊,在曹操面前不堪一擊,除了屈服就是被曹操除掉,比如孔融之流,名氣是很大,但曹操殺他就像碾死個臭蟲。

在這種情況,不論是誰處在獻帝這個位置上,其下場都是一樣的。


caniforget999


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傀儡,後面李傕、郭汜以及曹操時期,獻帝都是無兵無地,寄人籬下,沒有人拿他當回事。甚至當初漂泊在外,有人勸袁紹迎獻帝,袁紹還嫌棄不要他,這才被曹操撿了便宜,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誰做皇帝,而是這個皇帝有沒有真材實料,而真材實料說白了就是有沒有兵,有沒有地,有多少人擁護。曹操顯然又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換了陶謙、孔融、甚至劉備可能都還會聽獻帝指揮,曹操就算了,活得太明白了。


太宗歷史


這一點我覺得不可能,即使是秦皇漢武在世也不可能讓曹操安居名臣之位。曹操最初也是要做能臣的,也是要扶大廈於將傾的,但經過最初的傳檄討董,收編黃巾;再到滅呂布,徵劉備;後來的平袁紹,取荊州。這一路走來,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追隨著越來越多,與漢獻帝的矛盾也越來越深。走到了最後,曹操已經不能回頭,即使廟堂高坐的是秦皇漢武也不行。從團隊的角度來說,既得利益集團是不會容許曹操轉身離開的。從曹操本人來講也不會只做名臣,到了他那一步,無論是誰,都會在胸中點燃理想,想要創造一個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即使轉身離開了,漢朝體系也不會放過他,正如他在《讓縣自明本志錄》所要表達的一樣,退下來了,皇帝和群臣都不會容下他。其實從人性角度出發,無論是曹操也會,楊廣也罷,還是後面的朱溫,甚至是張獻忠,其實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都不是史書中的所寫的惡魔,只是那些刀筆造就了這些人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