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原因是什麼?是賈南風的原因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莫地方


自東漢末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分崩離析,延綿近百年。西晉於280年使支離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起來,然而,僅僅十餘年光景,291年出現的一場長達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內部相互殘殺的戰爭—八王之亂,西晉政權又陷入更大的混亂和分裂之中。從“八王之亂”開始,規模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起義和流民起義,接踵而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不過二十幾年,一個強大的帝國就土崩瓦解了。

對於“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史學界始終莫衷一是,論述頗多。有人認為西晉門閥制度是根本原因;有人說是晉武帝分封宗王所致;亦有人認為是派遣宗王出專方面重鎮導致;當然也有想題主一樣認為是賈南風的原因,但都不一而足。故此,本文將從“八王之亂”的發展過程,賈南風在“八王之亂”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八王之亂”的原因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八王之亂經過

八王之亂自元康元年賈南風亂政開始直到光熙元年司馬越自長安迎回惠帝為止,歷時十六年。而其中真正的戰亂只有公元 301 年到 306 年,被歷代學者所詬病的賈后亂政時期反而創造了“元康繁榮”的盛世十年。因此我們一次為界,可以將八王之亂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歷時三個月;
  •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歷時七年

第一階段:賈后亂政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繼位的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司馬炎死前設計的由司馬衷外祖父,外戚集團的太傅楊駿與宗室王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的政治平衡設計被打破:楊駿輔政,政出楊門,大權獨攬,立刻招致了大權旁落宗室王以及賈后等人的不滿。

惠帝皇后賈南風既有政治野心又有狠辣的政治手腕,“即帝即位,賈后不肯以婦道事太后,又欲干政事,為太傅所抑。”;於是便聯合被排斥的各宗室王,共同對抗楊駿。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后密詔楚王司馬瑋入京利用禁軍的力量誅殺輔政大臣楊駿,並廢了太后楊氏。但賈后此時還不敢貿然執政,召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功臣衛瓘同輔朝政。既而司馬瑋舍人岐盛、長史公孫宏向賈后僭毀亮、瓘將謀廢立,賈后便於同年六月唆使司馬瑋誅亮、瓘。達到目的的賈后又趁勢以專殺之罪處死了司馬瑋。

短短數月之間,賈后憑藉自己的政治手腕與心機誅殺異己,在腥風血雨中獨操權柄。此時的政變只侷限在洛陽的周邊京師區域,走馬換燈式的政局更迭也沒有造成全國動亂,但卻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前奏。

過渡階段:元康繁榮

賈后掌權後,以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以張華為中書監、侍中,裴頠為侍中,裴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右僕射王戎並管機要,組成了新的行政中樞。這批成員頗有才幹,以張華為例,雖出生寒族,但老成謀國,“儒雅有籌略,為眾望所倚。”而裴頠雖出身外戚,但博學多才、作風嚴謹務實,頗有政治遠見,“才德英茂,足以隆國嗣”。

在這些寒族有識之士和士族政治菁英的協作努力下,中央政策還算穩定,朝廷決斷還算得當,各方矛盾得以妥協。在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間,全國除了一些流民暴動和少數民族寇邊以外,政局基本穩定。雖然賈后生活不檢點,士族競相誇奢,但在大局穩定的情況下社會財富的生產積累仍在增加。

“賈后雖兇險,猶知敬重華;賈模與華、頠同心輔政,故數年之間,雖暗主在上而朝野平靜,華等之功也”——《資治通鑑》

第二階段:同室操戈

但元康安定的局面只是暫時的,貌似波瀾不驚的政局下卻是暗流湧動,統治階級內部的妥協與合作只是暴風雨來臨前暫時的寧靜。

賈后無子,歷代封建王朝女主主政都不可迴避的致命問題——立嗣鬥爭便凸顯出來。圍繞著立嗣問題,宗室王之間、外戚與皇族之間、士族與寒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隨著皇太子司馬遹年紀漸長,各方野心家最終攤牌,一場政局大地震不可避免。司馬遹為才人謝玖所生,惠帝即位後,立遹為太子。幼時明慧,甚得武帝司馬炎喜愛,長而性剛,深為賈后所忌,又與賈謐結怨。賈后及其親黨恐太子得政於己不利,在趙王司馬倫的煽動下謀廢太子,“更立慈順者,可以自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在賈后及其親黨的打壓下太子被廢為庶人,並殺太子生母謝玖。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月,賈后又逼殺了已經廢為庶人的太子。一時間輿論大譁、朝野鼎沸,權慾薰心的賈后自掘墳墓,在虎視眈眈的宗主王面前失去了最後的政治根基。

“孫秀因使人行反間,言殿中人慾廢皇后,迎太子……倫、秀因勸謐等早除太子以絕眾望。”——《資治通鑑》

同年四月,右軍將軍趙王倫見奪權時機成熟,聯合中翊軍校尉齊王周領兵入宮,矯詔廢賈后為庶人,不久殺之,害張華、裴頠、賈謐及黨羽數十人。中央政局的不穩帶來的是權力的真空,宗室王、門閥貴族的窺位之心、政治慾望都被刺激起來。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加激化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政治權力中心的宮廷政變終於升級成為一場大範圍的宗室王內戰。

宗室者王紛紛起兵,齊王司馬囧(鎮許昌)、成都王司馬穎(鎮鄴)河間王司馬顒(鎮關中)起兵討伐司馬倫。六月,齊王司馬囧入洛陽,戰亂暫告結束。

“自兵興六十餘日,戰鬥死者近十萬人。”——《資治通鑑·晉紀·晉紀六》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長沙王司馬乂殺掉司馬囧。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馬穎、司馬顒再次起兵攻司馬乂。

“(乂)屢與大將軍穎戰,破之,前後斬獲六、七萬人。”——《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七》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正月東海王司馬越殺死司馬乂,七月起兵伐司馬穎,“奉帝北征”,可惜蕩陰戰敗,惠帝被虜至鄴城,越則返回東海國。

“己亥,越奉帝北征。以越為大都督。”——《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七》

在司馬穎與司馬越的對抗中,烏桓、鮮卑等族趁機人侵中原,導致戰爭進一步擴大化和複雜化,不再是單純的諸王之爭,對壘雙方,一方為成都王司馬穎,匈奴劉淵劉聰、羯人石勒等,另一方為東海王越,鮮卑拓跋部、段部等,敵對雙方壁壘森嚴,陣線分明,屠殺無己時。

直至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司馬越從長安奪回惠帝,司馬顒、司馬穎被殺,內戰才告結束。

從以上對“八王之亂”的歷史過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八王之亂”的“亂”包括多種方式和內容。前十年的混亂主要是社會各方面秩序的混亂,中央政治權威的失控,但並不表現為戰爭的形式。而且在此階段所生產積累的社會財富反而成為了混戰的資本。後六年,混戰爆發已不可收拾,“八王之亂”演變為“永嘉之亂”,“永嘉之亂”演變為五胡亂華,西晉王朝分崩離析,迅速崩潰。

“把八王之亂”導火索賈后專權,同時改變楊駿、司馬亮專政局面,亂中有治,開創元康之治

提及賈南風,世人多將其作為女人干政、擾亂西晉政治和開啟八王之亂的罪魁而大加貶斥,並因此把“八王之亂”的時間界定為從賈后開始執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長達16年之久。但實際上從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賈后執政這一段時問裡,“朝野安靜”,“海內宴然”,政局是穩定的,無甚“亂”可言。

1、賈后稱治

提及賈南風,世人多將其作為女人干政、擾亂西晉政治和開啟八王之亂的罪魁而大加貶斥,並因此把“八王之亂”的時間界定為從賈后開始執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長達16年之久。但實際上從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賈后執政這一段時問裡,“朝野安靜”,“海內宴然”,政局是穩定的,無甚“亂”可言。因此我們在評價賈后時,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八王之亂起於賈后著實無可爭議,但不應以此作為否定賈后政績和歷史地位的依據。晉惠帝皇后賈南風出身在權貴之家,父親賈充,仕晉景帝、文帝、武帝三世,“為晉元勳,深見寵異,祿賜常優於群官”,武帝時,充為侍中、尚書令,封魯郡公,權重一時。充後妻郭槐生二女南風、午。武帝泰始八年(272),在賈充的精心謀劃下,武帝詔立15歲的南風為太子衷妃。賈南風其人既富謀略又多權詐,善道寵取媚,人宮後很快取得了太子的專寵,地位日固。

太子衷乃武帝楊皇后所生,資質不惠,幾近白痴。“朝廷成知不堪攻事”,輿論紛紛,大臣衛衛瓘等人意欲廢衷,張華等則主張立武帝胞弟齊王攸為嗣,“武帝亦常疑太子不惠”。一日,武帝設宴召集東富所有官屬,然後密封疑難之事,派人送給太子衷使決之。賈妃果斷決定“倩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義”。賈妃恐有不妥,請教給使張泓,“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而答詔多引古義,必責作草主,更益譴負,不如直以意對’妃大喜,謂泓曰:“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悅”,遍示群臣,“殿上皆稱萬歲”。由此奠定了司馬衷的太子地位,賈后也因此盛寵日漸。

賈后專權之前,先後有外戚楊駿和宗室汝南王司馬亮把持朝政,然此二人皆無治國之才,並不能平衡朝中各派勢力,這才將善於治政的賈后由宮闈之中推到了西晉歷史的前臺。其過程前文已述,《晉書》評曰:“賈后先惡瓘、亮,又忌瑋,故以計相次誅之”。賈后在上述三次宮廷政變中,善於審時度勢,抓住時機,推動形勢朝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從而成為一系列政治鬥爭的最後勝利者,最終控制了惠帝和朝政。我們無法從性質上來看,孰是孰非,但從其各自執政時期的社會效果來看,由賈后來執掌朝政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2、“八王之亂”中的由亂至治

自惠帝元康元年(291)至永康元年(300)三月,賈后專執朝政長達10年,其為政最值得稱道之處是她的善舉賢任能.更難得的是能對所用之人信而不疑,放手大膽地使用人才,使受重用之人盡忠竭力匡輔王室。於是在元康年間,朝中形成了外戚、庶族、士族三種力量聯合執政的相安局面:

  • 一是外戚中有才學聲望的忠直之士,如賈模、裴頠;

  • 二是出身寒微、孤立無輔的庶族名士,如張華:

  • 三是世家大族中素有德望之士,多為先帝時重臣,如裴楷、王戎。

楊駿之所以失去人心.其主要原因在於搞外戚專權,排斥宗室和名望之士;汝南王亮雖是宗室重臣,但缺乏政治才幹,不分親疏,濫加封賞,取媚眾人,卻失去了股肱之士的支持,從而也難免滅項之災。比之二人,賈后的深謀遠慮和治政手段之高明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下面擬對三大集團中的元康重臣逐一做一評析。

(1)外戚集團

賈后最信任和倚重之人是外戚集團中的代表人物賈模。賈模是賈充從子,“少有志尚,頗覽載籍,而沈深有智算,確然難奪”,賈后拜模散騎常侍、加侍中,“模乃盡心匡弼,推張華、頠領同心輔政。數年之中,朝野寧靜;模之力也”。

石崇、歐陽建、陸機、陸雲之徒,並以文才降節事謐,琨兄弟亦在其間,號曰「二十四友」。——《晉書》卷六十二劉琨列傳

另一重要人物賈謐,乃賈充小女賈午之子,深得賈后寵愛,拜為侍中,領秘書監,雖仗勢驕縱奢侈,但“好學有才思”,善結交名士才子,時歐陽建、陸機、陸雲、石崇、潘岳等人“皆傅會於謐.號曰‘二十四友’”,後俱為賈后所用。

(2)庶族名士

在經歷了宗室、世族勢力過大帶給惠帝和自己帶來的極大威脅後,賈后特別注意從庶族官員中選拔重臣,賈模力薦的張華即是此類人的代表。張華“父平,魏漁陽郡守。華少孤貧,自牧羊。……學業優博,辭藻溫麗,朗贍多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少自修謹,造次必以禮度。勇於赴義;駕於周急。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但卻園才望過高先後不被武帝、楊駿所用。

惠帝即位,以華為太子少博.與王戎、裴 楷、和嶠俱以德望為楊駿所忌,皆不與胡政”。——《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三十六》

幸而在誅滅楚王瑋事件中,嶄露頭角。賈后不因其在武帝時力主廢太子衷,改立齊王敵而忌恨之,相反,從大局考慮,“以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拜華侍中、中書監,“倚以朝綱,訪以政事”,“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網”。加之,許多士人幕其才學聲望紛沓而至,投其門下,張華亦”性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賤候門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諮嗟稱詠,為之延譽”,“為元康政權籠絡了一批庶族出身的人才。

(3)前朝重臣

元康重臣中還有出身世家大族的裴楷、王戎等人。賈后“以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張華、王戎並掌機要”,“以戎為孛書令、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加封司徒”。以其才學、聲望籠絡一批先朝士族官僚,以爭取士族集團的支持。

賈后操縱政權之始,即起用張華,在幾乎已經不可能的情況下穩定了洛陽的政局,使得一直以來政變不斷的中央可以著手改組,使不同階層的政治人物被吸收進入執政團體,一定程度上削弱的了宗王勢力,到元康中期京師宗王的勢力達到最弱的程度。直到元康九年因愍懷太子廢黜事件,才使得這一執政集體在宗王的攻擊下黯然退場,從此西晉政治在動亂中走到了終點。

“八王之亂”後期混戰不斷,同室操戈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西晉初年門閥勢力的惡性發展

晉武帝當初奪取曹魏政權時曾得到士族門閥勢力的支持。晉建立後,他對士族門閥關懷備致,並,採用九品中正制來鞏固他們的政治地位,頒佈佔田制來保證他們的經濟利益。因此士族門閥勢力急劇發展,形成了一些士族門閥朋黨集團。對此,武帝非但不加以限制,反而姑息養奸,必然造成“豪右放恣,交私請託,朝野涵淆”的黑暗政局。

如此情況之下,司馬氏宗室後族也與士族朋黨集團為攫取更大的利益,互相勾結,朋比為奸:竟陵王楙一度依附於楊駿,趙王倫“深交賈、郭”,甚至憨懷太子也想與韓壽之女成婚而鞏固自己地位,可見士族門閥勢力與“八王之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安遠護軍郝詡曾露骨地說“與尚書令裴秀相知,望其為益”。正由於士族門閥之間朋黨林立,才造成“權戚滿朝,威柄不一”,政出多門的危機局面。

2、大封同姓諸王,建立了許多王國

晉武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前前後後大約封了幾十個同姓王。然而在咸寧三年之前,除宗王都督和一部分年長的宗王就國之外,大多數宗王滯居京師。因而王國雖多,然形同虛設,宗王僅食租稅而已。就國的宗王,依武帝規定大國置兵五千,次國三千,小國一千五百。其兵力雖少,但宗王多少都掌握一些武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所封同姓諸王在軍事和財政方面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甚至有一些宗王們還有自己的封地,完全可以作為戰敗的避難所。

(1)軍事方面:趙王倫“密養死士,潛謀誅倫。……遂率國兵及帳下七百人直出,……允所將兵,皆淮南奇才劍客也”。可見宗王入朝可帶一部分國兵進京;楚王瑋同母弟長沙王乂,參與楚王變亂。瑋被殺,乂被“貶為常山王,之國”後來,三王之舉也,乂率國兵應之”,可見宗王擁有發動政變的軍事基礎。

(2)財政方面:晉武帝太康三年有食邑的宗王二十人,共有封戶160319戶,其中不包括趙王倫、齊王攸、河間王洪、樂安王鑑;據《武十三王傳》“太康十年,(柬)徒封於秦,邑八萬戶。於時諸王封中土者皆五萬戶,以柬與太子同產,故特加之”。按規定,宗王只收取封戶的三分之一的賦稅,摺合起來,三十六個王竟佔了全國賦稅收入的九分之一。這顯然為某些有野心的宗王提供了經濟基礎

(3)封地方面:楊駿執政,謀殺趙王倫,趙王倫“夜馳赴許昌,故得免”;王倫專權,“齊王周、河間王順、成都王穎並擁強兵,各據一方”。可見宗王們在封國少則數年,長則十餘年,這使宗王和所封地關係極為密切,他們把所封地作為爭權於中央的力量集聚地,和爭權失敗時的避難所。

3、任諸王以方面重鎮,賦予權力過大

西晉大規模調徙宗王封國使之都督重鎮共有兩次。咸寧三年,楊挑等人奏稱:“今吳寇未殄,方岳任大,而諸王為帥,都督封國,既各不臣其統內,於事重非議。”於是武帝納其議,調徙宗王封國及都督所鎮。太康十年,武帝再次增徙宗王都督任所,以便於維持司馬衷的統治,防止他人窺奪帝位。從兩次宗王出鎮的結果來看,咸寧三年之目的基本上實現了,即在晉武帝統治時期蕩滅了東吳,一統天下;太康十年調徙宗王出鎮的目的則未達到,武帝屍骨未寒便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戰亂,也使西晉王朝迅速走向滅亡。

究其原因在於中央控制宗王的力量變弱,都督職權越來越大,漸漸偏離中央集權統治,最終成為變亂的組織者。晉武帝時期,無論是異姓大臣還是宗王都督都對晉武帝極為敬服,不敢有半點反抗:如鎮守一方的石苞,統籌滅吳的權臣杜預,再如“總統軍事,撫寧內外,”而且“才望出武帝之右”的齊王攸。因此,西晉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運轉正常,沒有出現動亂局面。

平吳之後,“天下義安,武帝遂怠於政術,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在這種情況下,都督(尤其是宗王都督)積極發展自己力量以謀私利也便是必然的了。以“辟舉權”為例,武帝生前大部分都督為避嫌疑而不用或者慎重地使用這種權力,待其死後,宗王都督便開始頻繁使用辟舉權以積蓄力量。

“並據方任征伐,輒選刺史守相、朝士多赴越”——《晉書·東海王司馬越傳》

如果說晉武帝時的軍事重鎮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的西晉王朝,那麼武帝死後,都督一職成為宗王、大臣爭奪的對象,軍事重鎮成為叛亂的策源地。

4、錯誤的繼任者和輔政大臣

晉武帝建立新王朝,統一全國,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夠推動整個統治集團繼續實行漢魏以來的制度,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當然,晉武帝和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比較奢侈腐化,促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加深。倘若晉武帝死後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哪怕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幹,能夠基本上控制政局,西晉王朝肯定還將繼續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然而繼位皇帝和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的情況遠非如此。

晉武帝在世時,根據當時的制度和輿論,可供選擇的繼位人有兩個。一個是惠帝司馬衷,已於泰始三年被立為太子,是合祛的皇位繼承人。可惜他是個白痴。另一個可作為繼承人的是齊王司馬攸。他是晉武帝的同母弟,在統治集團中比較有成望、有才幹。即便是晉武帝也希望能留齊王攸在京師輔佐惠帝執政,“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彼”。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晉書·卷三十八》

兩者相比之,孰優孰劣,顯而易見。可這並不能阻擋武帝傳位給自己子孫的決心,為讓惠帝穩穩當當繼承並鞏固皇位,晉武帝做了三手準備:

(1)逼迫齊王就國

自太康三年起,接連下詔逼齊王攸就國,離開京師。這就不但表示決不以他為皇位繼承人,而且也把他排斥於惠帝輔政大臣之外。齊王攸本人當然不願意走,“憤怨發疾”。於是以此為理由,“乞守先後陵”,請求不就國。晉武帝又不許,雖然表面上裝作友愛,派御醫去診視,但“諸醫希旨,皆言無疾”。結果彼“疾轉篤,擾催上道”,終於“歐血而薨”。

(2)美化太子、皇孫

和嶠曾說過太子“不了陛下家事”,晉武帝便對他以及荀顗、荀顗說“太子近入朝,差長進,卿可俱詣之,粗及世事”。然而見了太子回來,“顗、顗並稱天子明識弘雅,誡如朋詔”,而和嶠仍倔強地說“聖質如初耳”,“帝不悅而起”。其實,太子肯定沒什麼變化,所以晉武帝自己也說得很不理直氣壯“差長進氣“粗及世事”。但由此可見,晉武帝為了堅持傳位惠帝,不惜自己哄自己,還要求群臣和自己相互哄騙,可見已經頑固到了何等程度。

當晉惠帝人設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武帝又積極為遹名正言順繼位大造輿論。在認子的次年,武帝借宮中失火之機宣揚適之聰慧,大造“此兒當興我家”的輿論,又“對群臣稱(愍懷)太子似宣帝,”正是用來彌補司馬衷之不足,以堵塞齊王攸繼位之路。

(3)安排輔政大臣

這本來是十分必要的,可惜所託非人,晉武帝託付竟是楊駿和汝南王亮。先說楊駿,此乃武帝的岳父,侄女皇后楊豔是惠帝親母,楊豔死後,女兒楊芷又繼為皇后。《晉書·楊駿傳》“素無美望”,但卻被晉武帝“超居重位”,任為侍中、車騎將軍,和兩個弟弟珧、濟一起,“勢傾天下”。而汝南王亮也是個庸才。據《晉書》本傳,在他的歷史上戰無不敗。只因其是晉武帝的叔父,輩分高,所以後來又當了“宗師。

可惜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西晉統治集團,怎能容許由兩個庸才來給自痴皇帝輔政實際上等於掌握全部皇權,而不規靚,而不爭奪何況楊駿又排斥了汝南王亮獨掌大權,給了人以口實。就這樣,晉武帝出於偏心,繼位人選錯了,輔政大臣也挑錯了,一切醜惡的爭權奪利鬥爭便不可避免了。

結語:

綜上所欲,雖然賈后在“八王之亂”中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但是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原因更為複雜和深刻。士族門閥勢力的惡性發展,為變亂提供了政治基礎;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發展自己經濟力量和積聚軍事力量的根據地;宗王出鎮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是他們敢於發動變亂的軍事基礎;而晉武帝選嗣不當,給叛亂者提供了合適的時機,在種種條件的互相作用下使得“八王之亂”迅速地爆發。


歷史系老阿姨


一、西晉八王之亂簡介:

名 稱:八王之亂

地 點:中原(司豫冀兗雍地區)

時 間:291年—306年

參戰方:司馬宗室各藩王軍隊

結 果:東海王司馬越攫取朝綱

傷亡情況:50萬以上

主要指揮官:司馬瑋、司馬倫、司馬越等八王

影 響:造成經濟破壞,導致西晉滅亡

二、八王之亂階段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是在賈南風的一手策劃下,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馬瑋進京殺楊駿開始到六月司馬瑋被殺為止。三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瑋喪命。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晉惠帝司馬衷突然死亡。有人說是被司馬越毒死。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晉懷帝剛登基,就下詔書要以司馬顒為司徒,讓其回朝廷。司馬顒不疑有他,就乘車上路。到新安雍谷時,被南陽王司馬模所派遣的將領梁臣掐殺死在車內。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司馬顒就此絕後。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三、八王之亂原因

1、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2、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皇帝與宰相、 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係。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3、西晉剛剛統一全國,晉武帝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同時,當時土廣人稀,土地問題不嚴重;晉王朝頒佈了佔田法、戶調式,罷免了州郡兵,賦稅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個社會生產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晉武帝死後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幹,能夠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亂就沒有可發生的合適環境。然而繼位皇帝和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的情況遠非如此。

4、晉武帝的繼任者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是晉武帝楊皇后所生,上面有個同母哥哥司馬軌早死,下面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其性魯鈍,世言更謂其為白痴。

四、八王之亂後果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

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徐氏客卿


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原因是什麼?是賈南鳳的原因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八王之亂”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他是發生在西晉時期,以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為主要參與者,引發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前後共歷時16年。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3月到6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

八王之亂給西晉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帶來了毀滅性災難。參與的諸王多相繼敗亡,人口死亡人數達50萬以上。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相繼爆發。導致了"五胡亂華",從而致使西晉滅亡。

 那麼,導致“八王之亂”長達16年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分封同姓王,諸王權力過大,割據一方,是造成“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支持取得的。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士族也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晉武帝司馬炎擔心魏國時皇位被“禪讓”的歷史重演。就想方設法削弱士族的權力,大肆分封同宗子弟為王。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就分封了27個同姓王,以郡為國。後來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選拔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稅收。後來,晉武帝又制定了諸王軍對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隊。各諸王先後掌握了軍政大權,力量不斷壯大,為“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二、晉武帝司馬炎在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是“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

晉武帝的繼承者為司馬衷。他是晉武帝和楊皇后所生。他被立為皇太子時只有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而晉惠帝性格愚鈍,朝中大臣都說他是白痴,不堪重用。不少大臣從晉王朝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都主張廢掉他。晉武帝對太子也不是很滿意,但是日後怕皇位落於他人,所以一直猶豫不決。再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從小聰明好學,似有君王風範,武帝對他非常疼愛。為使愛孫日後承繼帝位,就沒有廢掉司馬衷。 司馬炎的這一決定是導致八王之亂的重要因素。

三、皇后賈南風專權,是發生“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

引發八王之亂的直接因素則是皇后賈南風專權專政。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大司馬衷兩歲。相貌醜陋而兇狠。當初賈充使盡種種手段讓賈南風進了宮,當上了太子妃,晉惠帝即位後,和他的父親一樣懷有政治野心,而且手段毒辣,不擇手段。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楊皇后)都有著同樣重要的政治地位。晉武帝死後,晉惠帝沒有能力治理朝政,賈南風得以專權。而賈南風推行的統治政策則成為“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她直接策劃了“八王之亂”第一階段的殺戮。由於當時晉武帝時代,楊駿、衛瓘等大臣曾經勸說過晉武帝廢掉晉惠帝她一直懷恨在心。再加上晉武帝病危之時招汝南王司馬亮輔佐,賈南風就於(291年)三月密詔楚王司馬瑋進京,殺害楊駿和衛瓘。從司馬瑋進京開始,到六月司馬亮被殺為止。3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瑋喪命。從而點燃了的“八王之亂”的序幕。

史學家認為:士族勢力的發展,為“八王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政治基礎;分封制度,使宗王有了自己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根據地;同姓王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是他們敢於發動變亂的軍事基礎;晉武帝選嗣不當,給“八王之亂”提供了有利的時機。賈南風皇后專權專政是引起“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大河漢子


西晉統一全國以後,通過十年的發展,社會一片繁榮,史稱“太康之治”。但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小編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司馬衷的文章,司馬衷此人的傻是出了名,從小就傻乎乎的。就是這個傻子太子繼承帝位的第二年,就發生了一場轟動全國的時間,那就是“八王之亂”,這一切還得從晉朝剛剛建立之初說起。
晉武帝分析魏朝滅亡是由於沒有分封同姓王,皇室成員沒有權力,所以皇帝就有點孤立無援。所以晉武帝就大封皇室,一共封了五十七個同姓王,並交給他們軍隊勢力,也正是因為這個舉措,才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種子。這些諸侯割據天下勢力,並且野心勃勃。晉武帝去世前曾下詔由汝南王司馬亮與皇后楊豔的父親楊駿一起輔政,楊氏父女卻偽造了遺詔,排擠司馬亮。所以在司馬衷登基之後,楊駿以太后之父及太傅的身份輔政,把持朝政大權。



司馬衷雖然是個傻子,但是他的妻子也就是皇后賈南風,卻是一個精明的人,朝政大全由楊駿把持,皇后賈南風自然不會樂意,就和楚王司馬瑋密謀除掉楊駿,楚王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京,對外聲稱自己接到晉惠帝的密詔,給楊駿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司馬瑋以此為由,殺了楊駿和他的幾千個黨羽。皇后賈南風還把太后楊豔也逼死了。之後司馬亮進京,與元老衛瓘輔政,司馬瑋則掌握中央禁軍的指揮權。


自此朝政就由司馬亮和司馬瑋兩人掌控,司馬亮和司馬瑋兩人都是很有野心的人,兩人都想要獨攬大權,而皇后賈南風則站在司馬瑋這邊,賈南風就叫晉惠帝下詔給司馬瑋,要司馬瑋把司馬亮和衛瓘等人殺掉,司馬瑋自然樂意如此,接詔之後馬上照辦。在除去了司馬亮之後,對皇后有最大的威脅的反而是司馬瑋,皇后賈南風在司馬瑋殺害司馬亮的當夜,就宣佈司馬瑋是偽造皇帝詔書,殘害朝廷重臣,給司馬瑋定了死罪,要說司馬瑋也夠冤枉了,明明是皇后讓他去殺的司馬亮,沒想到皇后竟以此為理由,定了他自己的死罪。


自此朝廷雖然表面上是晉惠帝是皇帝,但實際權力都掌握在皇后手裡,朝廷裡的重要職位,都是皇后的親信。賈南風就這樣掌握了朝政八年多。不過賈南風卻有一個心病,那就是太子卻不是皇后的兒子,太子長大後,皇后的地位也就難以保住了,皇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起了除掉太子的念頭,賈后先是以謀反之罪廢了太子,之後又下毒毒殺了太子。
賈后毒殺了太子之後,朝中上下就有很多人對此不滿。掌握禁軍大權的司馬倫是個聰明人,利用大臣們的不滿之情,以為太子報仇的理由,率兵殺入皇宮,殺了皇后以及皇后的一眾親信,奪了朝中大權,給了自己一個丞相的職位。司馬倫的野心並沒有到此為止,第二年,司馬倫把晉惠帝軟禁,成功篡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各地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後,自然不肯向司馬倫稱臣,而且都有做皇上的想法。



齊王司馬冏是第一個起兵的人,與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個多月,成功打敗了司馬倫。司馬倫被賜死,齊王入京輔政,晉惠帝復位。而成都王和河間王卻沒得到什麼好處,於是對齊王心生怨恨。兩人聯合長沙王司馬一起攻打齊王,併成功打敗齊王並殺了齊王司馬冏,朝政落入了長沙王司馬乂的手裡。


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雖然得到了一些好處,但是卻還是沒能滿足,兩人就藉口長沙論功不平,聯合起來討伐長沙王,長沙王不是兩人對手,被東海王司馬越抓住,司馬越將長沙王交給了河間王的大將張方,張方此人心狠手辣,用火把長沙王活活烤死了。諸侯之間的廝殺還在繼續,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都在爭搶晉惠帝,以此讓自己掌握朝中大權。

此次禍亂一共持續了十六年,先後死了七王,只剩下了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直接毒死了晉惠帝,並立晉武帝的兒子司馬熾為帝,朝中大權全部掌握在了司馬越的手中。晉惠帝能繼承帝位是因為賈南風助其作弊,才通過了晉武帝的考核,而滅亡很大程度也始於皇后賈南風的權利慾望


濤哥觀歷史


司馬家族滅掉了三國統一中原建立西晉之後,社稷會穩定幾年,可是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很快就出現了內部紛爭,西晉初年門閥開始林立,很多門閥手握兵權互相打壓,皇室紛爭也是從未停止過,西晉即將迎來一場腥風血雨。

其中的八王之亂就是其中動盪西晉朝局的紛亂之一,西晉的八王之亂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不少歷史學家們的好奇,因此出現了很多專門研究八王之亂的因素以及背景。

最後學界一致認為導致八王之亂的因素不僅僅是因為太子妃賈南風還有其他主要誘因,學界認為賈南風構築的門閥外戚實際上只是加速了這場紛爭,由明爭暗鬥變成了刀兵相見。

其最主要的因素是西晉時期皇帝的權利過於分散,沒有達到中央集權。西晉初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都督制,西晉無論是皇帝的財權和兵權等都是比較分散的,而且西晉時期的官吏任免都是依靠自選。以下針對八王之亂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

1.西晉八王之亂與賈南風之間的關係分析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魏國曹室之後自立為王建立西晉定都洛陽,之後在西晉實行分封制和都督制,如此長期便形成了一種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制度,即宗親王公再到功臣的門閥割據的勢力。加上咸寧二年皇帝病重,皇室掀起了不少紛爭,武帝之後決定改變政權結構,引入外戚楊氏以此制衡皇室門閥,一方面逼迫功臣集團為代表的領袖與太子成婚,這裡所指的是太子妃賈南風。

那麼這裡說的太子妃賈南風是何許人也呢,賈南風是西晉開國元勳賈充的第三個女兒,在司馬炎的逼迫下,賈充答應與太子也就是惠帝聯姻。在歷史上,賈南風也被稱為賈皇后賈后。賈后在皇后的位置上有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她在其父的授意下暗地裡結黨營私收買門閥,進而一度專權,導致晉惠帝的皇帝權利旁落。

從上面可以看出賈南風並不像其他賢后那樣開明,而是為了功臣集團的存在,也就是當時以賈充為首的功臣集團而服務的。

原本司馬炎不想讓司馬衷繼承皇位,一來是牽制賈氏集團,二來是認為司馬衷懦弱不宜為皇帝,可是有賈南風在旁邊使計策導致司馬炎對司馬衷另眼相看,而司馬衷當時也是十分懼怕自己的媳婦,司馬衷雖然是太子,可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賈南風一手策劃,所以導致後來賈南風專權得到了機會,後司馬炎得知賈南風的品行之後有意將其廢掉,可是在門閥功臣集團的壓力之下,賈南風的太子妃位終於是保住了。

從這一點來看賈南風是以功臣集團為首的門閥的靠山,而門閥也是通過賈南風得以控制朝廷,因此導致後來的八王之亂政變的因素全部歸到一個女人身上,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前朝也是有很多的。

很多學者認為把禍國殃民的罪責全部歸到女人身上是不合乎情況也不貼合曆史的,賈南風作為功臣集團控制朝廷中樞的橋樑,因為司馬衷的懦弱無能,導致賈南風鑽了空子得以把持朝政,隨著晉惠帝繼位,賈南風的勢力也從內廷走到了政治前臺。

很多學者曾研究過其實司馬炎並不是沒有發現賈南風就是功臣集團安插在太子身邊的,藉此把持朝政的,也正因為猜中了所以才會在臨終之時囚禁賈南風,可惜的是當時晉朝的弊病已經顯露,皇帝的權力已經分散各處,因為中央集權太弱導致武帝彌留之際,楊駿才敢矯詔從而穩固了門閥的勢力。

八王之亂分兩個階段,第二個階段重創晉朝根基也是導致八王之亂產生的根本因素

賈南風成功登上後位之後便在功臣集團的授意下誅殺楊氏以及汝南王等人,藉此重新構築自己的勢力集團,因此才出現了之後的“海內晏然,朝野寧靜”的賈后專政的局面。

其實晉朝的門閥勢力很大程度是需要仰仗皇室成員的,也因為皇室成員助長了門閥勢力。賈后能夠專權除了有司馬衷做靠山還有太子司馬遹,因此在司馬炎去世,賈南風迫害了太子之後,遭到了司馬家族奮起抵抗最終賈南風被司馬家族司馬倫等人誅殺,賈南風的死也標誌著八王之亂第一階段結束。

在學界,有不少學者將賈后和呂雉以及武則天做過對比,武則天能夠成為政治中心,不僅有丈夫的撐腰,而且幾個兒子也還在,加上武則天把持朝政期間還大力扶持貧苦書生打壓門閥舊族勢力,所以才能夠達到權力的中心,而賈后失去了自己的靠山自然無法達到權力的中心。

賈后的死並不意味著八王之亂就此告終,實際山後來的階段才是八王之亂的重心,也是後來的八王之亂才重創了西晉,一次賈后實際上不算是八王之亂的中心,而是後來的士族門閥紛爭。

八王之亂第二階段:

在司馬衷之後,隨之登上晉朝政治舞臺的是長沙王,惠帝的底下一共有好幾個弟弟和哥哥,其中長沙王和河間王以及成都王等人在朝中的勢力最為突出,汝南王本想將惠帝的弟弟們分封到諸侯國封地,可是遭到了楚王的不滿,最終汝南王被殺。

趙王倫上臺之後同樣用了前面的方式剷除異己,將淮南王誅殺,一時之間皇室內部各自為政,門閥林立,之後不少門閥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提拔士族,所以當時參與八王之亂的很多人都是士族出身,也因為門閥士族的崛起導致後來出現了王與馬共享天下的局面,西晉就這樣被分割的四分五裂,由於門閥的扶持導致士族的權力一度膨脹,甚至與皇權平起平坐。

在經歷了八王之亂之後,西晉的國力也日漸衰微,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又開始對晉朝邊境長期騷擾伺機滅掉晉朝,進而形成歷史上的五胡亂華。

究其原因,八王之亂並非是可以避免的,是歷史演進必然,士族和門閥的崛起是當時西晉體制和社會演變所形成的。當然有不少學者認為八王之亂與西晉之初的分封制是分不開的,各方諸侯都有自己的勢力。

當然很多人認為賈后因為和以太后為首的楊氏集團發生權力的鬥爭,導致後來賈南風與汝南王爭權奪利,最後演變成了八王之亂。而這些鬥爭的始終都歸結於司馬衷是個怕老婆的皇帝,導致賈南風帶壞了風氣。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鬥爭想到西漢末年,當時的西漢也是如此,各方勢力各自為政,而最後很多人都將其罪責歸結在分封制的頭上,以至於後來的朝代都重視皇權集中和中央集權,而不再採用分封制。

因為分封制導致八王之亂重創了西晉導致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伺機而動。也是因為士族的崛起和門閥的崛起導致皇權過度分散,因此在學界有人認為西晉的八王之亂跟司馬炎所設立的分封制和都督制有一定的關係。


結語:

西晉出了一個喜歡專權的狠角色賈南風,對於歷史來說其實也是必然無可避免,因為西晉之初,門閥勢力存在,司馬炎為了制衡一方勢力,有意讓門閥之後也就是功臣集團的首領聯姻藉此制衡功臣集團和門閥。可是讓司馬炎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太子妃比自己還狠,最終局面不可收拾,而在這時士族崛起,更是加劇了朝廷勢力紛爭。

綜合來看,西晉八王之亂是有多因素構成的而非一個女人就可以動搖西晉,況且八王之亂達到空前嚴重也是在第二階段,也就是賈南風被誅殺之後。賈南風在這場鬥爭中也就是扮演開場白。每一個朝代的更替絕非個人可以發動,而是歷史必然,一個士族的崛起和門閥的敗落也是影響一個政局動盪的一大因素。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就包括武則天能夠長期把持朝政也正因為門閥士族的衰敗貧苦階層學子的崛起。


舊時樓臺月


 八王之亂屋面可以知道導致了西晉帝國的直接滅亡,並且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匈奴的外族勢力不斷入侵中原,導致中原地區生靈塗炭,屍橫片野,造成了剛剛經過三國統一的中國再次進入分裂的狀態。

中國時候就有人問八王之亂的原因是什麼。

晉武帝對天下實行了分封制,這個是因為,晉武帝吸取了曹魏滅亡的原因,在於皇親勢力的輔助才導致了司馬家族有機會趁虛而入,從而奪取了曹魏的天下。

其實我們可以說司馬炎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已經不適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雖然,他給司馬家族的人封了不少的王,而且他們還有自己的軍隊,還可以對藩王的關於進行分封等大量的權利給了藩王,這樣做在晉武帝在位的時候可能還可以控制住藩王,但是晉武帝去世後基本就對藩王沒辦法控制了,這個是因為藩王的權利太大了。

其實,說起八王之亂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賈南風乾政是導火索。

為什麼這樣說,在我們的思想中太子妃可以是相貌秀麗,溫文爾雅的大家閨秀,但是,賈南風就是個異類,為什麼這樣說,史書上說她長相很醜,品行上不太好,並且嫉妒比自己好的人,如果,賈南風不是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在加上和皇后楊豔不錯,可以說賈南風想做太子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司馬炎沒有對皇后楊豔的言聽計從,要賈南風價格太子司馬衷,可能也不會有八萬之亂,但是,歷史沒有假如和如果,楊豔史書上她面容姣好,很受司馬炎的喜歡,但是,作為一個女人,她為了自己的地位她所選宮女都是有些黑,醜的角色,就是要司馬炎可以把注意放在她身上,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最後八王之亂其中一個原因。

賈南風一直不是個安定的人,她有自己的政治野心,在司馬炎去世後,為了奪權她要楚王司馬瑋進京後除掉了另外一方勢力楊駿,緊接著她殺楚王司馬瑋又殺汝南王司馬亮,導致了勢力回到了賈南風權利之中,朝局的混亂導致了藩王的思動,最後,賈南風為了自己權利殺害了太子司馬遹導致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我們可以說如果不是晉武帝的智商的原因,絕對不會要一個女人發號施令,我們都知道司馬衷致力不太健全,要這樣一個人登記為帝肯定是對國家是災難性的。

我們都知道賈南風還是有一定的權謀之術,要不怎麼可以殺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等人,如果不是她的野心以及不安的心也不會導致司馬家族新辛苦打下的基業給這樣敗光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我們只能如果不是晉惠帝的智力問題換做其他皇帝她是沒機會的。

賈南風殺掉太子後引起朝中的嚴重不滿,導致了“清君側”的聲音不覺以耳,因為,天下是司馬家族的,你一個賈南風憑什麼可以殺太子,奪走西晉天下呢。

因此,趙王,齊王,梁王等人在趙王司馬倫的帶領下抓到賈南風毒死了這個禍國的女人,導致由於司馬倫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直接廢掉司馬衷自己當皇帝,大家都會說、沒錯,司馬衷智商問題,但是他好歹是司馬炎的欽定接班人,這樣做肯定不可以,很好,雙方不同角度開始了征戰,八王之亂開始了。

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司馬倫廢除司馬衷,可以說西晉天下可能會有短暫的太平,但是,司馬倫的一意孤行導致了八王之亂,因此我們說八王子亂起於賈南風,生於司馬倫,正是因為這兩人導致了這場戰爭,但是,也導致了中國的經濟重心從此南遷,給東晉打了基礎。


莫地方


如果認真分析,就會發現,事實上西晉這場著名的八王皇室之亂的禍根就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有人可能會問,司馬炎一代英豪 ,創立了西晉大好江山,再且在他有生之年就創造出了難得的“太康之治”。而且這個太康之治持續十年之久, 這樣厲害的角色怎麼可能給八王之亂留給禍患呢?但是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八王之亂”的確是司馬炎種下的禍種。



第一顆禍種,司馬炎扶持了一個強勢的外戚楊駿。東漢末年,洛陽有幾大著名家族,而以楊震為代表的楊氏就是其中之一。楊駿身為名門楊震之後,且女兒又是晉武帝皇后,極受晉武帝寵幸,於是一時之間,楊駿與其弟等三人權傾天下,時稱三楊。司馬炎病重的時候,感覺他死後楊駿這個外戚可能會對司馬氏政權構成威脅,於是便將楊駿軟禁於宮裡。儘管如此,司馬炎還是下詔讓楊駿與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白痴皇帝司馬衷。

表面上看起來,司馬炎將外戚及皇族的權力分配到位,且互相牽制,應該沒問題。但是東漢歷史已充分證明,外戚跟皇族是不可能和平地坐同一條船的,兩者之間必須有一方勝出,另一方以受制才可休止。果然不出所料, 司馬炎死後,楊駿因為忌憚司馬亮,聯合武皇后改了詔書,將司馬亮趕出洛陽城,獨佔大權,這件事就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爆炸的引子。


第二顆禍種,司馬炎大力扶持皇族,統攝一方。司馬炎上臺以後,深感司馬氏政權根基薄弱,於是便大力扶持皇族,將許多同姓諸侯王封到各地,並且讓這些諸侯王享有很大權力,統治一方,手裡還擁有軍政大權。表面上看,這些諸侯力量雄厚,一旦西晉中央有難,必須發兵救之,這應該是個良策。然而司馬炎只考慮到好處,卻沒考慮到壞處,想當年,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怎麼造成的?就是因為地方諸侯力量強大,跟西漢中央發生矛盾,雙方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如果西晉諸侯不滿西晉中央,有一天也要發兵搗蛋,那會怎麼辦?所以說,司馬炎只知大力扶持同姓諸侯王,卻沒想出一套解決這些尾大不掉的諸侯王的方案,為後來的“八王之亂”亦埋下爆炸的引子。

第三顆禍種,司馬炎封了一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皇帝。這是司馬炎有生之年下的最臭的一顆棋。司馬英明雄武,卻生出個白痴兒子的確讓人唏噓。這個白痴兒子白痴到什麼程度呢?竟然都不知道外面的人是怎麼餓死的, 蛤蟆是為什麼而叫的


司馬衷當太子時,司馬炎也想過廢掉這個白痴,可是一轉念想司馬衷生的兒子司馬遹是個天資聰明的種,又想將皇位傳給這位孫子,於是就放棄了廢棄司馬衷的想法。不料,司馬衷上位以後,的確沒什麼能力,從外戚楊駿到皇后賈南風,到各地同姓諸侯王,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眼裡,都視之為無物,個個都想將他手裡的權力搶到自己手裡。


由此看,司馬炎封白痴兒子司馬衷為皇帝,是導致“八王之亂”的最具爆炸性的引子。三顆易燃禍種集在一塊,無論是哪一方,只有有人引燃其中一個,整個天下自然就集體爆了。

總之,晉室開歷史的倒車,結果自然被碾的粉碎!分封制創制於西周時代,西周時代鴻蒙初開,是文明大發展時代,文化大爆發時代,各項社會制度初創,但社會生產力低下,西周王朝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採取了分封制,使社會得到了很大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東周時代井田制制約生產力發展,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出現了私有化趨勢,分封制已經落後。戰國時代出現了郡縣制,分封制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滅六國完全實行郡縣制(秦過渡太快也是覆滅原因之一)。西漢初年實行分封與郡縣相結合的制度,經過文景兩代“無為而治”,社會得到恢復發展,但分封制附帶的分裂趨勢日益嚴重,終於暴發了七國之亂。好在西漢中央機器足夠強大,很快平息了暴亂。

但分封制對朝廷的威脅依然存在。到武帝時代採取主父偃削藩政策,分封制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晉帝司馬炎生於襁褓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政治素質不高,實非雄才大略之主,選“白痴”惠帝已鑄大錯,再施政分封制,本意用血緣關係保衛中央,但分封早已不適應發展了的社會,反而導致了八王之亂!分封制是導致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回答問題不容易,覺得還可以就關注我吧(๑>؂

我是小丞相123(๑>؂

西晉八王之亂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地方割據王侯造反事件,此次事件直接導致西晉滅國,我導致五胡亂華、陷入動亂的直接原因,其中的原因也是複雜的,小丞相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

1.賈南風專權是直接原因。

賈南風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這是一個相貌醜陋的女人,如果不是父親賈充的關係根本不可能當上皇后。而且嫉妒心很強,司馬衷其他老婆生了孩子,她竟然會拿重物捶懷孕人的肚子,差點因此被廢。

不僅如此,賈南風權力慾望非常強。司馬炎去世後,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在智力上有所缺陷,但此時楊太后還在,朝中以楊太后孃家的勢力還是挺強的。賈南風不知楊太后對她的好,竟然還想奪權,首先就聯合地方汝南王司馬亮等人產出楊家勢力,後面才引發其他諸侯王聯合反對。


2.諸王權力大是根本原因。

晉武帝司馬炎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但是不知為何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考慮到自己從曹魏得到政權不陽光,怕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在自己身上,竟然開了歷史倒車,推行早就被實踐所拋棄的分封制,大封司馬家諸侯王,給了他們很大的實權。

司馬炎在西晉建國之初的泰始元年(265年),就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12年後的咸寧二年(277年)又分為大、次、小三個級別,這基本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封國在行政上權力不大,但是卻擁有軍隊,這就導致他們很容易用手中的兵權參與造反。


3.晉武帝猶豫是重要原因。

晉惠帝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但是司馬衷確是一個智力低下的低能兒,衛瓘、和嶠等人都極力鼓動司馬炎廢掉司馬衷,以立其他更有賢能的皇子。

但是司馬炎沒有這麼做,立司馬衷的時候,司馬炎的其他兒子還小,他又怕大權旁落於司馬家其他宗脈,而且他覺得司馬衷的兒子還是挺聰明的,於是一直都沒有廢掉司馬衷。但是司馬炎其實過了20多年才去世,完全可以重立太子。


而且,司馬炎對賈南風早有不滿,曾經一度想廢掉賈南風太子妃之位,結果司馬炎太猶豫,又沒廢掉。司馬炎這幾次猶豫就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淺見(๑>؂

覺得有理就關注一下吧(๑>؂

小丞相說史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在西晉期間曾經有過一場八王之亂,可以說這場八王之亂對西晉王朝乃至華夏大地都是毀滅性的,它推動了西晉的滅亡和五胡亂華的發生,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八王之亂,看看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八王之亂

總的來說,它是西晉貴族集團為爭奪內部權力而發動的動亂,參與動亂的有十幾個西晉封王,主要人物為八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這八個王爺指的是:司馬乂、司馬越、司馬穎、司馬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顒、司馬冏。

那麼它又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什麼建立沒多久,才歷經幾代的西晉王朝就發生了這樣大規模的動亂呢?

大肆分諸侯,未來埋禍根

我們知道,司馬家的皇位本身也是靠篡奪回來的,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權,所以在司馬炎篡位後就吸取曹家宗室力量薄弱,王室有難,宗室無法帥軍勤王而被祖父篡位的教訓,大肆分封諸侯王。但是我們也有過前車之鑑,分封諸侯也不一定能保國安民,看看前朝的“七王之亂”就知道了。

外戚專權,皇后掌權

西晉惠帝司馬衷愚鈍,在後世看來他更可能是個白痴,但是他的身邊卻有著一個不一樣的人,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大司馬衷兩歲,貌醜而兇狠,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後來引起宗室、外戚爭權奪利,賈南風得以專權,成為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賈南風乾政是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只是直接原因,或者說是根導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

現在說下根本原因,古代的專制統治的運轉有兩點。一是中央集權制,意思是皇帝所在的中央對地方行政、軍隊的把控;二是統治集團本身有足夠實力,尤其是作為統治集團代表的皇帝,威望、才幹都很重要。

西晉是無縫對接般的承繼曹魏,同時也繼承了曹魏對士族的有待,尤其是九品中正制,這無非是讓士族階級不斷的壯大,直接威脅皇族地位,稍有不慎就是改朝換代。要知道當時的士族能量已經很大了,司馬氏就是這樣坐的皇位。為了防止自己被踢下去,建國時就封了27個同姓王,後面又封了很多大小不等爵位。之後又怕這道保險不夠,不停的給同姓宗族加大權利。最後這些同姓宗族完全掌控了封地的軍、政、經濟大權。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無力,這就給八王之亂備足了成桶的火藥。

之後的繼任皇帝如果有本事,還能像西漢初年那樣收攏這些封國(不過比西漢還多了個士族問題)。但遺憾的是繼任者是個“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這讓統治集團毫無威望可言。然後賈南風乾政直接點爆了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結果不言而喻,本身西晉剛從三國時代走出來,國力、人口都沒有恢復過來,各路諸侯打到後面都力不從心。又都像賭徒一樣不願罷手,就幹起了引狼入室的勾當,從北方草原各族借兵,這也讓北方各族看到了中原晉國是真的虛了,後面跟著就是五胡亂華。而西晉被打爆後,毫無威望可言的司馬皇族被士族扶持到長江南面建立了東晉,開場就是“王與馬共天下”,往後整個東晉的實際統治者便是士族。

從八王之亂,直到隋朝統一,中間足足分裂了4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