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中的五個胡人民族最後的結局如何?

用戶67023017588

自東漢末年開始,漢朝中央和曹魏、西晉等政權不斷內遷歸附的少數民族,使得中原胡漢交雜。在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中,西晉的王爺們覺得胡人作戰勇猛,紛紛招募胡人僱傭兵,直接促成了胡人的軍隊化。

八王之亂造成了西晉社會的動盪不安,各族百姓難以安居,有的成了流民,有的扯旗造反,有的成了皚皚白骨,然而這只是開始。

許多胡人加入了自己族群建立的軍隊,割據一方,北方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綿延戰禍之中。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主要來自於匈奴、鮮卑、羯、氐和羌五族,故稱“五胡亂華”。

我們分別來看五胡的結局。

1、匈奴。

匈奴的知名度可是相當高,這個生活在漠北草原的民族據說是出自夏朝後裔,究竟是不是先不管,反正他們已經脫離了農耕文明,轉而實行符合生活地域的遊牧文明。

匈奴在漢初一統漠北,成為漢朝的頭號敵人,漢朝費了很大的力氣對付匈奴,最終把匈奴打成了四種結局——死、臣服、向西遷徙、融入其他遊牧民族。

其中,臣服的匈奴被漢朝內遷,漢末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單于,把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

西晉末年劉淵統一南匈奴五部,於304年在山西離石稱大單于,建立漢國(後改稱為趙,故稱前趙)。

前趙是五胡在北方建立的第一個政權,也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之後的311年和公元316年,前趙先後攻破洛陽和長安,徹底結束了西晉的歷史。

前趙最後被羯族將領石勒消滅。政權消亡後在,這些匈奴人要麼死在了連年戰亂中,要麼融入了漢族及其他民族。

後來匈奴鐵弗部(匈奴人和烏桓人、鮮卑人的後裔,又稱雜胡)在首領赫連勃勃的帶領下建立了胡夏。盧水胡(匈奴、月氏、羯族、氐羌、漢族多族混血)在西北建立了北涼。

胡夏和北涼都為北魏所滅,其族人也慢慢融入其他民族,匈奴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

2、鮮卑。

鮮卑起源於東胡。東胡曾壓著匈奴打,但在秦漢之交時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吊打,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於是分化為烏桓和鮮卑兩族,但都是匈奴的馬仔。

匈奴被漢朝猛揍之後,草原出現真空,烏桓和鮮卑填補了這個空白,所以東漢外族入侵,匈奴不再是唯一的主角,這兩位也經常出現。但烏桓各部落各自為政,被漢朝和後來的曹魏分化瓦解,南遷中原融入了漢族。

烏桓走後,鮮卑吞了他們的地盤,成為雄踞漠北的龐大草原帝國。也正是因為鮮卑忙著屯地盤,大部隊都在中原以外,所以在五胡亂華的第一時間他們沒有大規模參與,當時的主角是其餘四族。

到了後來十六國時期,鮮卑大舉南下,各部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如慕容氏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禿髮氏的南涼,乞伏氏的西秦以及最後終結北方亂世的拓跋氏的北魏等等。

鮮卑是五族中建立政權最多的,也是最成功的,除了統一北方以外,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

北魏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鮮卑宇文氏取代,建立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北周被楊堅取代,建立隋朝,再次統一天下,但隋唐皇室顯然具備不低的鮮卑血脈。

鮮卑族最後融入漢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3、羯族。

羯族的來源很複雜,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民族,二是由各族血統雜糅在一起的軍事性部落,主要職能是給匈奴當打手,也就是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稱為匈奴別落。

五胡亂華開始匈奴混得最開,隨著前趙的強盛,附屬的羯人也跟著飛黃騰達,這時候還出現了一個極具領導才能的石勒,帶領羯族消滅了前趙,建立後趙。

羯族殘暴不仁,他們把漢人當作兩腳羊,充作軍糧,整個統治階層殘暴奢靡。最後後趙皇族內部為爭奪皇位起了齷齪,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冉閔發動政變奪取皇位,建立冉魏政權。

為了鞏固地位,冉閔利用空前激化的民族矛盾,下達殺胡令。一時間,冉魏境內的漢族暴動,數十萬胡人被殺,失去政權庇護的胡族紛紛逃離中原,漢族得到喘息之機。

羯族是殺胡令的主要目標,幾乎被殺盡,殘存的也無法再立政權,只好幹起了老本行,給鮮卑人打工,當作戰軍隊。

據說後來為禍江南的侯景就是羯族人,在侯景肆虐之下,繁華的江南變的赤地千里、屍骨遍地的人間煉獄。南梁大將王僧辯等人率軍討伐,花了很大代價才撲滅侯景叛亂。

此後,羯族徹底消失。

4、氐族。

氐族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今甘肅、西藏、青海、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大部分集中於隴南地區,與羌族領地相鄰,又稱氐羌。氐族有很多部落,每個部落名稱不一。

關於氐族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氐族和羌族同源,一說二者一直都是兩個民族。有很多人認為是羌族的一支,又叫做氐羌。

氐族是五胡中最早建立政權的,八王之亂時,巴氐人李特就率領漢、氐、羌三族流民在蜀地建立了成漢政權,後為東晉所滅。

此外,清水氐楊氏建立仇池政權,臨渭氐苻氏建立前秦,略陽氐呂氏建立後涼。

前秦在苻堅的統治下短暫統一了北方,隨後揮師南征,淝水之戰被東晉擊敗,前秦迅速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戰火。

苻堅去世後,前秦氐族將領呂光以武威為都,建立了前涼政權。

前秦後被後秦連敗,最後被西秦滅亡,前涼也是被後秦所滅。


氐族並沒有進入冉魏所在的河北等地,受殺胡令影響很小,但由於政權被滅氐族失勢,繼起的鮮卑族得勢,氐族逐漸融入了漢族。

5、羌族。

羌族是極其古老的民族,跟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同源,都源於古羌族。現在也有羌族,但跟古代的羌族有很大區別,現代的羌人是當年南遷的一部的後裔。

在五胡亂華時期羌族實力並不強,所以依附於臨近的氐族,成漢和前秦中都有不少羌族將領。

前秦在淝水之戰戰敗後,羌族將領姚萇建立了後秦,一度興盛,後被劉裕所滅。

到後來,北方的羌族基本融入了漢族,南遷的羌族大部分融入其他民族,少部分形成今天的羌族。

所以五個民族除了羌族還有所延續以外,其他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平沙趣說歷史

五胡族中的匈奴、鮮卑、羯,如今已經消亡。但匈奴、鮮卑還有相當數量的後裔,而羯族的後裔則已經瀕臨滅絕。氐族的後裔如今是緬甸的第三大民族,目前有400多萬人口。五胡中唯一保留名稱且全部生活在中國的是羌族,目前有30多萬人口。

1.匈奴

匈奴族據說起源於夏朝王族,《史記》中說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匈奴族與周朝、秦朝、漢朝均發生過連年的大規模戰爭,一度遠走中亞,至西晉時逐步回遷。匈奴人劉淵趁“八王之亂”建立的漢國,後來被羯人石勒所滅,族人先後遭遇兩次屠殺,倖存者相繼遷往遼東、中原各地以及中亞和歐洲,基本上都與當地的民族相融合。例如,鐵弗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突厥和契丹則被認為是“匈奴之種”,金、劉、呼延、獨孤等姓氏中一部分人的祖先也可能是當年留在中原地區的匈奴人。

2.鮮卑

鮮卑各部落在十六國時期,先後出現了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北魏、北周等10個政權。在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的鮮卑國家從此不復出現,鮮卑族也在與他民族的融合中逐漸消亡,整個民族連同他的名稱在隋唐時期徹底從歷史中小時。目前,總人口約20萬的錫伯族,被認為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

3.羯

羯族原本被認為是匈奴的一個分支,但實際很可能是匈奴在漢朝時從中亞甚至更遠的地方帶回來的俘虜,可能是月氏人、粟特族白種人,或是中亞康居人。羯族領袖石勒、石虎死後,羯族所建立的後趙被冉閔推翻,冉閔隨後實行“屠胡滅石”政策,羯族遭到滅頂之劫。殘存的羯人在那個亂世從事類似僱傭軍的角色,被戰爭大量消耗。目前,羯人後裔生活在俄羅斯,被稱為Ket,總人口僅千人左右。

4.羌

十六國時期羌人姚萇建立了後秦政權,此外還有宕昌羌、鄧至羌等少數羌人勢力。羌族屬於五胡中影響較小的一個,同時也是胡族中漢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大部分的羌人在西晉末年融入漢族之中。所以,後秦滅亡後,羌族人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目前,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羌族人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和綿陽,總人口約30萬。

5.氐

十六國時期的氐族人先後建立了仇池、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歷代氐族政權漢化程度也很深,與漢族之間的關係相對比較緩和。例如,前秦皇帝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使北方人民過上了十多年難得的和平安寧生活。氐族人退出中原歷史舞臺後,連續向南遷移,最後落腳緬甸。目前,緬甸的第三大民族克倫族屬於氐族的後裔,總人口約有400萬。


讀歷見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比較動亂的時期,一時間,群英薈萃,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新鮮血液融入的時代,思想文化上,佛教興盛,石窟藝術在北方達到登峰造極,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在風雨聳立。道教崛起,煉丹,製藥,五臺山等等道觀香火不斷。以竹林七賢,以王謝為代表的儒學不斷重新找回自我。多元而寬容的文化,必然會形成寬容的社會風氣。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站在中國北方舞臺的中央。先後建立五胡十六國,以至於隋唐的血統裡都留著他們的血統。中華民族在隋唐再次站在歷史的浪尖,早就輝煌盛世經濟、政治、文化。


1.匈奴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和歐洲的中世紀史書均留有些記載。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在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逐漸融進漢族,唐宋已經不可分開,徹底漢化。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北匈奴人向東歐遷徙,公元406年,匈奴人最偉大的領袖阿提拉降生,他成人後率領匈奴鐵騎東征西戰,佔領了東歐大部分地帶,降服東

羅馬帝國,威脅西羅馬帝國,公元451在和西羅馬的帝國的沙隆會戰中,差點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但是阿提拉英年早逝,龐大的匈奴帝國土崩瓦解,一部分人被東哥特人同化,一部分人被羅馬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古日耳曼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北歐人同化,匈奴王阿提拉的豐功偉績在哥特人和北歐人的種族歷史中被流傳,寫入他們的史冊,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是歐化的匈奴人的後裔,所以匈奴人被同化滅族了,匈奴人的後裔及與歐洲人和中國人民族關係,有很大的考證價值。

2.鮮卑

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鮮卑南遷與西遷後,復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族。晉與十六國時期,鮮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禿髮氏展甘青間,實與拓跋同源,同音異譯),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禿髮氏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後終於統一北部中國,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鮮卑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自遼西遷至隴上,在羌人地區形成吐谷渾部,鮮卑貴族居統治地位,而被統治者為羌人(見羌)諸部,直到唐代初葉才被吐蕃所滅。晉與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與鬥爭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534)在統一中國北部過程中和統治148年的年代裡,儘量吸收中原漢人先進文化,使鮮卑貴族與漢人名門大姓結合,並吸收到統治集團之中。而孝文帝時的一系列改革,使鮮卑人進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權化。同時鮮卑人將許多有益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在其改革過程中,與中原固有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一些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為隋、唐兩朝所承襲。

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李二家即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至於兩朝的達官顯宦有很多鮮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餘人,其他如尚書、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勝枚舉。這不僅表明了這時北方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顯示了鮮卑人在社會重要性方面的廣度,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唐初權相長孫無忌中唐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3.羯

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遭屠殺後,倖存者融入漢人族群,此後滅族。

4.氐

東漢末,群雄割據,爭戰連年。氐區介於曹操、劉備兩集團之間,往往成為兩者爭奪人力物力的對象。氐族豪帥亦乘機而起,在武都地區形成四股勢力:一是興國氐王阿貴,居興國城(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二是百頃氐王楊千萬,居仇池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一說成縣西北);三是下辨(或作下辯,治今甘肅省成縣西,時稱武街城)等地氐帥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擁有氐眾萬餘落);四是河池(治今甘肅省徽縣西銀杏鎮)附近氐王竇茂,擁氐眾萬餘人。四者各自稱雄,不附漢、魏。211年(東漢建安十六年),阿貴、楊千萬等隨馬超反曹操。越兩年,操命夏侯淵西征。次年,滅阿貴,千萬率眾投馬超,隨超南入蜀,投奔劉備。其部落不能去者皆降於操,操對被征服之氐人區別對待,“前後兩端者”,徒置於扶風、美陽;“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 215年(東漢建安二十年),曹操領兵征討漢中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被操遣將擊破之。操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竇茂率眾據險抵抗,為操攻滅。次年,夏侯淵“還擊武都氐羌下辯,收氐谷十餘萬斛”。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至漢中,以夏侯淵已被劉備所殺,武都孤遠,恐氐部為備軍所用,遂令雍州刺史張既至武都,徒氐人5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未幾,劉備佔領漢中,進逼下辯,魏武都太守楊阜又前後徙武都漢民、氐、傁(或作氐傁)萬餘戶於京兆、、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縣之內。從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至240年(曹魏正始元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強制遷徙或歸附曹魏者又有3000餘落及6000餘人,被安置於關中。在魏蜀爭奪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漢。

因而,至魏晉,氐人除原在武都、陰平二郡外,又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最後融入漢族之中。

5.羌

三國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徵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西晉時,雜居關中的羌人為數甚眾,多成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備受壓迫欺凌,怨恨很深。
  
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或是以遊牧為主的漢藏語系民族,曾經多次於東漢末年造反作亂。
  
東漢以後,羌族趁著局勢大亂之際大舉侵入了涼州領域並定居下來,開始與漢人雜居。當時羌族與當地的豪族聯手,或是獨力舉兵發動叛亂,讓東漢政權頭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異族中有位叫做北宮伯玉的人聯合了漢人的邊章與韓遂,夥同先零羌發起了叛亂。叛亂的領導分子不斷更替,最後以馬騰父子兩人為首。此後羌族更是經常與其聯手,共同叛亂。
  
惠帝元康六年(296),馮翊、北地兩郡之馬蘭羌與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與氐人俱反,推氐帥齊萬年為帝,有眾七萬,大敗晉軍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東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於是江統上《徙戎論》,請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羌人於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採納。懷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燒當羌人姚弋仲東遷扶風境,從者數萬。後其子姚萇叛前秦自立,建後秦國(384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入居內地的羌人與漢族雜居,經營農業,逐漸融合於漢族。唐代,党項羌從青海遷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國,後亡於蒙古。元代,他們大部分也與漢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其中大部分漸同化於漢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今天的羌族。


海右亭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分別為匈奴族、羯族、鮮卑族、羌族和氐族。這五族中匈奴族和羯族基本上被滅絕,有極少部分融入了漢族。鮮卑族、羌族、氐族則大部分人死於長期混戰,少部分人融入到漢族中。下面我們一一來看他們的最終結局。

武悼天王冉閔

1匈奴: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史書記載他們是夏朝後裔,漢朝時一度成為漢族最大危脅,後來終於被擊破。一部分人西遷,據說上帝之鞭阿提拉正是匈奴人後裔;一部分人被鮮卑族收服,融入鮮卑族;還有一部分人歸順漢族,成建制的有南匈奴五部。後來西晉時劉淵統一南匈奴五部,趁西晉內亂起兵滅亡了西晉,建立漢後來改稱為趙的前趙政權。後來被反叛的羯族人石勒消滅了主力,元氣大傷。加上因為和羯族一樣最早深入中國腹地,無惡不作,在殺胡令下剩餘的匈奴人也被大量滅絕,所剩無幾。後來有一支匈奴人在赫連勃勃帶領下建立胡夏,但是最終被北魏所滅,從此消失於歷史中。

2羯族:羯族本是匈奴人帶來的奴隸,最初是匈奴人的打手,據說是白種人。關於他們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是來自南俄草原的阿蘭人。後來石勒背叛匈奴人建立後趙,並滅亡了匈奴人建立的前趙,使得匈奴人主力被滅,元氣大傷。可是羯族和匈奴人一樣殘暴不仁,把漢人當作兩腳羊。最終在殺胡令下幾乎和匈奴人一樣被滅族。後來倖存的人在爾朱榮、侯景等人帶領下先後在北魏和南梁作亂,最終被滅。於是羯族也消失於歷史中。

3鮮卑族:起先為東胡,後來被匈奴滅,部分人躲到大興安嶺變成鮮卑族。後來匈奴被滅後佔據蒙古草原發展壯大。由於五胡亂華一開始沒有深入內地,因此受殺胡令影響較小,後來還擒殺了冉閔。其中的慕容氏、拓拔氏、宇文氏先後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其中的拓拔氏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後來鮮卑人實行漢人務農、鮮卑人打仗的政策。大量鮮卑人死於戰爭,少部分人則融入漢族。除了這三大皇族,獨孤氏、長孫氏也比較有名。

4氐族:有很多人認為是羌族的一支,又叫做氐羌。在五胡亂華中也受殺胡令影響較少。建立了成漢、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前秦王符堅更是一度統一了北方。後來氐族失勢,鮮卑族得勢。倖存的氐族逐漸融入了漢族。

5羌族:漢羌同源,都是源於古羌族。自古就不斷和漢人交戰融合。在五胡亂華中先是依附前秦,後來建立了後秦,被劉裕所滅。最終這部分內遷的羌族倖存者也融入了漢族。而留在原地的則和土著融合形成了藏族等少數民族,少部分仍舊自稱為羌族。此外其中的一支白狼羌又是緬甸的緬族人祖先,部分人南下和孟人土著融合形成了緬族。因此許多中國人喜歡用胞波來和人家套近乎,可是人家並不領情。

所以所謂五胡大部分融入漢族是不存在的。儘管許多人對冉閔殺胡令的動機和他個人有很多的懷疑和否定,但是殺胡令客觀上還是拯救了北方漢族,不能完全抹殺其功績。那些內遷的匈奴和羯族在殺胡令等影響下,幾乎被滅族。其他三族內遷者也是少部分人融入了漢族,大部分人都死於戰亂中。


執斧傳播開天名

謝悟空邀答。。。。。。。。。。。。。。。。

五胡亂華始於西晉司馬氏八王之爭—匈奴、鮮卑、羯、氐、羌。只是五個代表,實際當時有上百個少數民族各自拉起隊伍,逐鹿中原,先後一共建立十六個胡漢混雜的政權。

先是匈奴,原被漢打擊,分北南兩部,北匈奴跑了,南匈奴覺得草原不好住,便歸附漢朝了,頭領賜姓劉,定居晉西北,陸續雜處漢化。

西晉大亂,匈奴人劉淵,建國(前趙),並招募其他胡族,後滅掉西晉,匈奴族全融入了漢族。

二是羯,麻子認為羯胡為白色高加索人種,以做匈奴的僱傭兵為職業,一直沒有漢化,羯人石勒原來受劉淵管轄,屢立戰功後,反滅前趙,建立後趙。

這民族據說恐怖,動不動殺漢人,不幹活不存糧,到冬天就捉人來吃,尤喜女子,稱白腳羊,總之是羯胡當政,漢人地位極低,人口也越來越少。所以當石閔殺君造反時,鄴城漢人一呼百應,只要長的象胡人都殺光。石閔也改回漢姓稱冉閔。後趙從此開始相互種族屠殺,每個月都打仗,連打三年,地荒人滅,漢人往東晉跑,胡人則舉族回遷;冉閔最終滅了後趙石家,殘餘的羯胡投鮮卑人,隨羯人爾榮朱反叛北魏被殺後,羯胡在北方再無處容身,候景帶最後一支羯人跑到南朝,沒多久便反叛殺了蕭洐稱帝,被南朝軍民圍殲滅族,蕭公主還帶頭親手殺了自己為侯景生的小孩。

羯族行為過份,為此付出了代價,最後的羯胡被徹底滅種後,中國後史再無記載。

三是鮮卑慕容氏,晉亂,遼東慕容氏建前燕,攻滅高句麗,雄霸東北。後趙內亂時,慕容氏趁機侵入中原,殺死冉閔,但此時氐族符堅突然暴起,打敗鮮卑,此族暫離中原舞臺,向大草原發展。

四是氐族,源自巴蜀,晉未,齊萬年起兵建成漢政權,後為東晉所滅。另一支氐人在符堅領導下在中原建立前秦,收拾了所有胡人政權,統一了北方,但很快與東晉戰於淝水,慘敗之後,群胡內亂,苻堅身死國滅,此族基本融於漢族了。

五是羌族,來自甘肅巴蜀,分支眾多,晉亂時,姚氏一支能能打著名,先後為匈奴,羯,鮮卑,氐當前鋒,淝水之戰時保存了實力,回頭反滅符堅,建後秦,但沒風光幾年,終為鮮卑所敗,殘部退出中原,分散西北,至今仍有存在。

鮮卑拓跋氏看到前秦大亂,以草原為基地,拓跋珪一舉復國,建北魏。北魏先後滅掉鐵弗,大敗後燕、馬踏柔然、西取大夏、蕩滅北燕、北涼,一統中原。

傳到孝文帝,大行變法,不僅禮俗漢化,還強制貴族與漢人通婚,幾乎全部融入漢族(部分鮮卑後來移居青海自稱吐谷濁,戰敗後,融於吐番)皇帝帶頭改漢姓元,遷都洛陽,成功變漢胡為一家。

五胡亂華到此基本就是這樣結束,上述有些胡族性格有缺陷,漢人有時活得心累。

北魏爾榮朱被殺後,胡漢種族相殺事件基本沒有了--北魏,先變東西兩魏,再變北周,北齊。隋國公楊堅出場,稱霸中原,隋滅南陳,完成統一。經歷大混血,鮮卑等各族胡人最終隔入華夏。


雲在青天茶具

大部分都被漢文化征服同化了快馬彎刀我幹不過你 子曰詩云我是你祖宗。打天下靠馬上弓射治理天下你還得靠文人 你拿起書一讀你就知道自己嫵媚落後了少數民族入侵中國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你學我 你學我就沒有你了滿清就是例子溥儀自己都說自己不會滿語了。你二就是你不學我 你不學我那就滾蛋 蒙元就是例子 幾十年滾蛋了


九一別1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包括:匈奴,鮮卑,竭,氐,羌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部落。自漢末以來由於戰亂,北方漢族人口大量銳減,為增加人口,幾代皇帝都時行胡人內遷政策,到西晉時期,關中地區胡人已大量移居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形成包圍形勢。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晉胡軍事力量迅速衰弱,胡人趁機起兵,中原大亂,北方人民大批衣冠南渡。北漢北地的少數民族和漢人先後建立數十個政權,互相征伐,民不潦生。史稱五胡亂華。匈奴人建立的政權有:趙漢,大夏,北涼。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前燕,後燕,南燕,西燕,代,南涼。羯族建後趙,氐人建立政權,前秦,西秦,後涼。成漢。羌人建立政權:後秦。漢人建立政權:冉魏,前涼,西涼和北燕。這五個少數民族的結局。羯人(匈奴別部)石勒建立後趙統治非常殘暴。冉閔建立魏後頒佈了殺胡令,數十萬羯人基本上被殺光滅族。匈奴人在戰爭中被大量屠殺以外,其餘部分逐漸融入漢和周圍少數民族之中,隋唐以後在漢人史書中己不貝記載。羌,氐人除了在戰爭中大量消耗以外,也逐漸融入其他少數民族之中,如今保留民族稱號的羌族僅有幾萬人,鮮卑人建立北魏政權以後,逐漸統一北方地區。北魏孝文帝又實行漢化改革政策,要求鮮卑貴族用漢姓,說漢話,穿漢服,習漢俗,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到公元581年隋煬帝建立隋朝以後,鮮卑人做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已不復存在,已完全融入到漢人之中了。



關東俠客

五胡除了少數確實大部分被滅了,只不過漢人也沒有了,特別是北方漢人男的基本被殺女的基本被奸,生下了一代一代胡漢混血胡胡漢混血胡胡胡漢混血的漢人,這就是所謂融合的真相。

至於說文化融合就更扯了。可以認為是一種“老子祖上也風光過”的自我意淫而已。就像現在的文化一樣,戰狼是不是可以說是被好萊塢融合了?還是說好萊塢融合進了中華文化?


用戶6368903821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少數民族入侵,是西晉皇室為爭奪權力,歷經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這時在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趁亂反晉,入侵中原,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五胡亂華。“五胡”是指當時五個大的胡人部落匈奴、鮮卑、羯、羌、氐。

匈奴,公元前十六十及夏朝滅亡以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吞併其他部族形成匈奴,西漢前期強大起來,並屢犯邊境,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漢和帝時期又大敗北匈奴,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

鮮卑,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民族,東晉時期,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不復存在,隋唐以後,鮮卑族已經融在其他民族之中。

羯,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五胡亂華的一段時間類在中國北方稱霸,到了梁武帝時期,羯人在侯景的帶領下投靠梁朝,後又叛變,南梁大將王僧辯等人撲滅叛亂,此後這一種族在史書上消失。

羌,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建有前秦後秦政權,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明清初期時,一部分將有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

氐,與羌的關係密切,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仇池、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對當時的歷史有重大影響,南北朝時期以後逐漸融入漢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


麻花小張

溶於漢民族了唄。參考滿族,這才多少年,滿族剩了多少人吧,不是在滿族自治區的住,在城市裡生活的,還有多少滿族人會說滿語的?就好像如果不是刻意提醒,誰會去想,郎平,吳京,關之琳,胡軍,是滿族的。金星,羅永浩是朝鮮族的。王剛,撒貝寧是回族。李寧是壯族。

早期的中國境內的各個少數民族,基本上體貌特徵跟中原的主體民族沒有什麼區別,我覺的可能就是早期石器時代發源於黃河流域各個部落相互爭鬥,炎黃部落勝利了就佔據了黃河流域,因為佔據了優越的地理,導致發展快,形成了文明程度高的中原漢民族。別的部落失敗了,就遷移到了邊緣地帶,因為地理環境差,形成了文明程度低的各種少數民族,就像傳說中蚩尤部落是苗族的祖先,山東以前是東夷人。如果原始的發源地距離都不遠,那基因上能有多少區別?

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旦說了漢話,穿了漢服,行為習慣趨向漢族,經過幾代人誰能看出他是少數民族來?現代社會上,不是特徵特別明顯的少數民族,在城市裡生活的,說普通話,穿著休閒服,誰能認出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如果沒有少數民族優惠政策,三四代以後,子孫說自己是漢族,在經過幾百年,他的後裔自然會認為自己是漢族了。

再說了,說自己是漢族的人,這個漢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炎黃時期的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前秦時的中原地區的人?還是秦末加上珠江流域的人?還是漢朝疆域內生活的人?難道之前各個時期,漢民族從黃河流域發展擴大到長江流域,再擴大到珠江流域的時候,那些地方就沒有人生活了?還是漢民族過去的時候,都是把人家趕走或者是全殺光了?如果沒有的話,那他們不是應該融入了漢民族裡了?同樣的膚色,黑頭髮黑眼睛,只是改一下語言跟服飾,幾代人就改過來,有那麼困難嗎?

上過歷史課的都應該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地地道道的鮮卑族血統,經過孝文帝的改革,還不是徹底融入漢族裡了,拓跋改姓元,還有原來的鮮卑貴族宇文,尉遲等,這些姓的後人現在說自己是漢族還是鮮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