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山城小哲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沒有傳統文化就不可能有現代文化,現代文化是從傳統文化中繼承和發展而來的,如:儒釋道而衍生出醫藥.天文.地理.舞.音樂.數數等等,等等。古人做學問的雖少,知識面非常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能詩詞歌賦.舞美音律,又能排兵佈陣善醫理。而現代人呢?學音律的未必懂醫,學文的未必懂物理化學,數學的地理歷史又怎樣?雖精而不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推動經濟和政治發展,也是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簸,繼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zhang755


中國傳統文化,總體上我認為糟粕居多,精華偏少,符合現代文明的偏少。對人的教育和樹立正確的 價值觀的東西偏少。

個體我們通常講三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三觀的塑造和改良的東西很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代表的儒家 文化在長達幾千年的帝國佔據中樞地位,形成了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黑格爾在《東方哲學》說:在古代中國,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而所有臣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一個是裝神弄鬼,且延續至今。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有神的色彩渲染其中,形成拜神教的歷史虛無主義精神控制。這是帝國數千年皇權統治的根基。否則為何皇帝自稱“天子”?

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尤其是現代政治文明,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內容很少。造成民眾的無知和虛妄,始終在順民和暴民兩個極端徘徊。革命居多,改良偏弱,再反思和辯論、更新和 再造的功能偏少,終致數千年朝代更迭,但幾無社會進步。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嚴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以上幾乎涵蓋社會知識體系。但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前兩者,後面幾種幾乎沒有什麼能上臺面的內容,以致國民愚鈍,奴化至今。

所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說法,感覺讀的很順口,還是多想想的好。


古戲新說


本人覺得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傳統文化追求格調

講究格調一直是傳統文化所追求標榜的。在崇雅的文化中,格調決定一件文藝作品的價值,當然也意味著一件作品在什麼層面被認可與傳播。西方接受美學所謂的受眾,受眾口味決定作品的流傳範圍,而作品的俗與雅將影響到接受者的取捨。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山谷說:“士大夫可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這句話幾乎被所有傳統文人所認可。去俗氣,追雅氣,便是傳統文藝的不二追求。這便涉及到格調的問題了。


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所理解的傳統,它是一個流動的發展過程。它既是在發展之中的東西,是一個進行時,又相對是一個凝固的東西,是過去時,它已經是凝固的了。比如我們說唐人,宋人,元人,明人,這部分傳統就是已經固定的傳統。傳統還有一個發展的那一面,它有一個活性的東西。剛才我們說的傳統固定的東西,還有一個不固定的東西,就是發展的東西。假如我們說建國初期的東西是新,那麼我們今天再看它就不新了,它也是傳統的一部分。當年清初的四僧剛出來的時候也是新的;當年金陵畫派的龔賢,以及剛出來的揚州畫派——甚至叫八怪也新,我們現在看還怪嗎?不怪了。它已經成了相對凝固的傳統。傳統有兩面性,已經成為歷史的它就凝固了,它有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趣味,有一套自己的技術語言、系統,有一套自己的表現方法,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圖式模式。比如說清代出版的芥子園畫譜,這是一套譜系化的東西,是中國視覺語言的譜系化的東西,這也是對以前的繪畫的總結性、概括性的回顧,或者是分類性的整理。如果作為否定就拿它做靶子,如果肯定就作為範式,就會片面,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顯。而文化的繁榮興盛則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書法藝術以獨特的生命張力,成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書法作品具有傳遞“真、善、美”的社會功能,人民群眾在欣賞書法藝術中得到美的愉悅,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教育。書法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得以自覺向人民學習,不斷淬鍊品格、涵育心靈,積極投入“人書合一”“人墨互磨”的藝術實踐,重塑精神力量。


但凡在一個時代提倡傳統文化,追隨古人古意者,雖然過程是艱辛的,但是終將會被歷史所認可。“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我們傳統文化的堅守者正是這樣一個狀態。但是我們的內心是安定的!愉悅的!中國傳統文化會越來越興盛,傳播越來越廣泛。


俊東說畫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對現實生活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活理念、行為規範、價值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雖然流經幾千年、並且生生不息,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遇到了西方國家文化觀念的挑戰,甚至削弱。如何恢復傳統文化,把傳統優秀的生活理念和行為規範潛入到現代人生活、並且生根開花結果,這是我國文化思想戰線上極其重要的任務。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辦到的事情。所以說,恢復和發揚傳統文化,應該從三個具體方面入手。

一是在家庭要教育孩子尊師重道。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我們現在的知識和文化,都是老師由傳授給我們的,老師的工作是神聖、偉大的,所以必須尊重尊敬老師。同時,家長也要做出尊敬老師的榜樣。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出了教師不敢管學生、家長也不允許老師管孩子的問題。這種氛圍,孩子們是不會把把老師放在眼裡的,長大成人後,無所畏懼,毫無責任心,難以擔當社會的主人。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尊重老師、尊重教育教學規律,讓老師敢於並且能夠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對規矩、制度、法律有所畏懼。

二是在學校要把孝順父母納入教學內容。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幾代人都崇著、慣著,全家人圍繞這個中心轉。孩子潛意識裡也是自己就是老大,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誰都得讓著我,老人、長輩都是我的奴僕。在這樣氛圍里長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懂得尊敬長輩、尊重他人,人類良知的根基在這兒就斷層了,傳統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三是在全社會要營造良好氛圍。走向社會,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教育的結束,在家庭、在學校受到的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洗禮,要在社會生活中開花結果。因此,黨政機關有關部門,在組織開展道德模範評選、樹立孝順老人標兵等助推傳統文化落地生根的活動,新聞媒體要把宣傳好人好事做為常態任務,久而久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會在當今社會體現,社會風氣必定好轉,家庭必定和睦。傳統文化鞏固了,中華民族生存、強大的根基也就牢固了。


嫩江船伕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應屬於從古至今的一種文化積澱。

傳統文化,含概很廣!

因此,在形成傳統文化的歷史過程中,則必然遺存一些與現當代的文明進步,不相適益的思想觀念!

所以,在傳統文化之中,雖然存在眾多的文化精華,亦遺留下不少腐朽與過時的思想糟粕!

由此,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對於當代文明進步的人類來講,則應站在客觀與文明的高度,去審視,看待傳統文化中的優與劣!

如此,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推進社會的文明及文化上的進步!

同時,亦可為社會的文明發展及人類智慧的進步,提供優秀的文化根基!

比如,為了豐富少兒的文化學習,近期買了一本《增廣賢文》。

通讀之後,其中雖然存在很多優秀的人文名句,同時,也存有不少不合適益性的陳腐思想及人文觀念!

通篇審觀,此書,或許僅算出自於歷史上的一位民間文化人之手。

對此,為了傳優去劣,本人將不適於少兒學習的句子,劃上了Ⅹ號,優秀的句子,劃上了√號。

這種做法,實屬一種不得以而為之的無奈辦法!

因此,世人在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切不可一概而論!

否則,即會誤入愚昧,錯誤,及不分優劣性的那種有虧於智的誤區之中!


紫雲君客


傳統文化“無孔不入”,無處不影響著我們的一思一言一行。但是,它的影響未必都是好的,因而需要強調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去粕存精,對於其中某些部分進行價值重估和必要的揚棄。

以戲曲為例,許多作品裡面常常宣揚傳統儒家的忠義精神和家國情懷,我們在當代改編的時候,就要注意避免表現其犧牲個體、壓抑人性的一面,而要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時俱進強調其中的愛國和信義。另外,包括《白兔記》《牡丹亭》《長生殿》在內的古典名劇,都有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價值取向的思想內容,甚至享樂主義的低級趣味,在重排過程中也要加以辯證的批判。

總之,優秀的民族精神、傳統美德和健康積極的文化形式才是值得我們從傳統文化中繼承的財富。作為傳統文化工作者,我們會結合時代的要求務本歸元,守正創新,萃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如長流細水般浸潤人們的心田。


紅船先鋒隊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其精華,去掉其糟粕。對待傳統文化也一樣,吸收其中好的東西,捨棄其中壞的,無用的東西。這應該是對待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態度。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勤勞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四大發明對全人類的貢獻有口皆碑,儒釋道結合的包容發展絕無僅有。

但是,我們除了應該看到我們文化的輝煌一面,更應看到我們的文化中也有許多糟粕。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為我們的傳統文化驕傲的同時,更要“壯士斷腕”,勇於剔除其中的糟粕。

我們要有頭腦,會甄別,有勇氣。我們應該站在世界和人類的高度,仔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自我膨脹,犯狹隘的民族主義,也不能自暴自棄,犯悲觀的民族虛無主義。

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反過來,中國的月亮也不比外國的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我們在各自的角度上充分享受月亮的光亮就好,如果有條件,我們也可以交換一下位置,變換角度體驗一下。多交流,多欣賞,珍惜彼此的月亮,珍惜大家的月亮!


金風359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核心精神體現。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傳統文化,一般是指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從歷史精神的延續角度而言,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核心為主體而組成的、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而融合成的一個穩定的精神體。它以個體的生命關懷為出發點,以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為基本旨歸,以立人達人的道德感、責任感、使命感的人格陶冶為核心內容,強調人的道德感與人格力量對人和世界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為基本世界觀,以“人性善”作為道德出發點,以人倫道德為基本規範,以整體和諧為最終目的,以天下大同的理想主義作為終極理想的一個完整的價值載體。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將人與天地並列,並強調“天地之間人為貴”,從而以“做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和諧關係的正確處理,建構起一個個人幸福、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上下合力、朋友同心、天下和諧的健康社會。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家國一體。這樣一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國家的未來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將個人的德行與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主張社會的發展應該德治為主,法制為輔,力圖通過個人人性與德性的發揚而實現社會的太平與發展。這種將社會的發展歸因於個體人格與德性的,進而把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統一起來的邏輯在歷史上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形成了一種能夠實現自我滿足、自我平衡的深層文化機制,保證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超穩定結構,同時對中華民族表面上看起來謙和平易、安貧樂道,而在深層次上卻博大深沉、積極進取的獨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看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和人類未來還有沒有價值。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激烈鬥爭的時代。從人類自身的生存角度來看,和諧則生,爭鬥必亡。所以國與國應該和平相處,人與人應該友愛共存,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統一,人類應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傳統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睦有愛”的價值、“匹夫有責”的道義等,無疑都有著積極的現實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地域和時代的侷限性。中華傳統文化主體作為農耕文化的代表,在一個信息文化主宰的時代,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念,無論是行為規範還是理想信念,都與時代和社會要求有著相當的差距,甚至某些方面還會格格不入。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一直延續至今,連綿不絕,除了它深邃的精神內核外,還與它博大而開放的價值結構是分不開的。因為開放,所以才能夠吸取眾家文化之長,融合匯通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質。所以今天我們也要理性看待並分析傳統文化的利弊得失,不諱言不諉過,不自矜不自傲,而是要善於吸收各種文化養分並融合匯通,如此中華傳統文化未來才能有更廣闊的天地,才能為中國和國人的發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雲水禪心71678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泛指中國“儒、釋、道”三家傳承下來的聖賢文化,是傳承下來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並對全人類有用的文化,它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傳”:傳承最本源、人類最本性、對人類根本需求的東西。“統”:就是“頭”、“元”、“首”的意思,又為源頭之意,萬物之統。“文”:統之相,不是本質,但是本質的一個表徵,代表本質。“化”:教化,教言教理,達到化育,讓人們知禮儀、懂規矩!

現在我們提倡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先秦經典、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提倡“仁愛”思想,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這些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洋奴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等,“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國學熱才逐漸升溫,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設立,以及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重視,“國學”在海內外才前所未有的火起來。

2014年教育部頒發三號文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明確指出:“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建設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地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當中,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加強有關學科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等”。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十九大”教育部長明確提出: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來抓,將深入中小學校,進課堂、進課本。當下中華民族正處於民族國家構建的關鍵階段,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每位受教育者都要有國家認同意識,增進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感,這也正是我國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後的破局之舉!國學經典教育深入到校園、家庭、社會是一種必行之勢!

孔子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老子》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古代教育,除了“四教”(詩書禮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外,《論語》中還記載有“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從而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人文教育的!“生命”,不僅要“生”存,更要知天“命”,《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就是讓人生與天命合一。


人生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智、成年養德!0歲至3歲前,心無分別、塵垢未染、真如湛然、德性純正、心如明鏡、朗攝無礙,先入為主、深深入心、終身不移。幼兒怡養本性,正宜此時;十三歲前,物慾微薰、煩惱潛伏、知識略萌、性德仍淨、記性猶強、悟性微弱。童蒙蘊養正見,正宜此時。十三歲後,知識漸開、物慾既染、煩惱增多、心逸情泳、真性漸隱、記性漸泯、然性向顯發、崇效楷範、悟性轉強。少年啟養心志,正宜此時。凡所當讀書,如能自幼紮根熟讀,庶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學以致用,而為將來成學立業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業無窮, 學無止境故,成年學養行德,隨時皆宜,無有終時。


古人非常注重“習勞”。童蒙初學就要學習灑掃。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貴族子弟,“習勞”是古人強調的必備品德。曾國藩就曾在家書中說:“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



習禮堂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部分有益的傳統文化應該保留併發揚光大的。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我們有益的傳統文化我們要保留,如:為人處世之道“天道酬勤”;對於一些封建思想要解除遺忘,如:“重男輕女”。

2:繼承是發展的基礎,要先繼承並熟知了這些傳統文化,才知道是否適合現在的國情,所以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不做所謂的一刀切。


3:歲月變更,皇朝更替,人也會變的,所以要在實踐中出真理。毛主席也說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有要用這些傳統文化去實踐,才知道期是否已過期。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統領。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中華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寶藏,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藏,這些文明的象徵應該被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