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科技發展到最後,人類會受到傷害嗎?

國學紫微


關於科技對人類自身傷害的問題,無數的先賢和當今的科幻作家都做出了大膽的想象。

科技就像一把刀,當我們把刀磨得越來越鋒利的時候,的確能夠大幅提升工具的使用效率,但反過來只要我們稍微不謹慎,也會傷及我們自身,此正是:磨刀恨不利,刀利傷自身。

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傷害的新科技:

一、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也是筆者大學所學的專業。《生化危機》系列、《異種》等許多科幻電影描寫的就是失控的技術為人類造成的傷害。雖然電影中災難的背後都有著喪心病狂的科學家,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任何的科學實驗以及技術的突破都有其不可控的一面,而掌握技術的科學家也都面臨人性的考驗。遠的不說,就拿賀建奎搞出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就有太多的倫理問題在裡面。經過人為基因干預的人類還能算是人類嗎?她們後代的基因會發生變化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

生物技術,其目的是人類為了瞭解自身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但最終會不會終結人類的存在,誰知道呢?

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毀滅人類,這也是科幻作品最常用的故事之一。基於這個大的故事背景,誕生過一系列經典作品《I,robot》《終結者》系列、《人工智能》等,甚至我們也可以把《普羅米修斯》也計算在內。誰創造了人類,我們不清楚。但人類不安分的天性總是試圖創造另外一種生命,也許現在的技術積累還不夠,也許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沒有達到臨界點,但看看二十年前的「深藍」戰勝卡斯珀羅夫,再看看近幾年 Google 旗下的 AlphaGo 戰勝世界圍棋冠軍,誰知道人工智能的未來會是什麼?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原則,就是基於人類對自己創造的人工智能的恐懼而制定的邏輯陷阱而已,但是否真的管用,當人工智能擁有自我進化能力的時候,這個原則還是否有作用,只能問人工智能自己了!

三、核能應用

核能,現在人類擁有的核能就已經能夠毀滅人類文明。可以說,核能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且實實在在的能夠傷害到我們的科學技術了。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佈最新報告稱,截至2019年初,全球9個核國家、“準核國家”共計擁有核彈13865個,比2018年初減少約600個。雖然全球核武器數量減少,但核威脅卻變大了。是不是感覺人類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的很多科幻片就是基於核戰爭後的時代創作的,包括穿越片如《慶餘年》。

科技是人類文明衍生出來的,為了人類自身更好發展的能力,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也展示給人類科技的兩面性,一正一反,福禍相依。

福,可安邦定國為經濟發展提供無限能源;

禍,則戰火連綿給人類繁衍帶來無盡災難。

還是最開始那句話,凡事都有兩面性,能夠對人類自身造成傷害的技術也不只是上面的幾種,空間技術、量子力學、高能物理等等都可以進入這個清單。但歸根到底,科技只是外物,到底是幫助人類,還是傷害人類,最終還是要看使用者本身。

希望這個回答你能夠滿意,如果喜歡就關注 @一品唐侯 一下吧!

  • 新京報:《2019全球有核彈13865個,人類面臨的威脅有多大》2019-06-19
  • 中國新聞網:《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2018-11-26
  • 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品唐侯


科技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不能在能合理正常使用的前提去發展,發展首先得淨化思想,只有沒個人的思想和心靈得到發展和提高了,所開發出來的高科技開能永久的有益於人類的發展,自然的和諧! 弊:上面說道我們每個人的眼光都看的更高了更遠了,這就使得我們看到是隻是遠處了高出的事物,去探索去追求,忽略了眼前的該做的,就像歷史上那些想找長生不了的一些君主們一樣,藥物是拿來治理疾病的,結果他們去盲目的投資去為了達到一些不可能實現的東西,結果害了自己也害了民眾,就有了人民現在在電影裡看到的宏觀場面了,讓人心寒的帝王陪葬和那些所謂的世界奇蹟。打個比方說,要是每 科技的發展的同時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利:我們可以去我們想要去的地方,人們在不斷的探索,在未來可能回連《太陽中心》學會被推翻。在科技發展進步的現在沒個人可以享受到那些歷史人物所享受不到東西,每個新人對這個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佔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汙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白色汙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 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費量約100億隻,主要為發泡塑料製品,要禁 止生產和銷售使用這些量大面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就要開發生產其替代 用品,綠色一次性餐具由此應運而生。有關專家認為,綠色一次性餐具的開發 與生產正在成為我國新興的環保產業。 12月中旬,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 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會上,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 王志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志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秸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製一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隻。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汙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溼 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侷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隻;秸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隻;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 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一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一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一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汙染”的一種途徑。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利 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一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乾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 增強。 遠東綠世界生產的以澱粉為原料的餐具產品,委託德國SGS機構參照國際食品 包裝標準進行測試,盛裝在攝氏100度的熱水及熱油二小時以上完全不變形,保 溫性能優異。由於澱粉及添加劑均為天然植物原料,產品降解性能優異,經國家環 境測試中心測試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個月內可以完全降解。 據介紹,由於該項目採用的是植物澱粉和植物纖維,成本較低,每一個有蓋飯 盒成本為0.12元左右,無蓋飯盒及碗、盤成本為0.07元左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遠東綠世界公司擬投資1.6億元,興建年產50億雙一次性筷子、35億隻各類 碗、盤、盒等產品的大型全降解綠色一次性餐具生產基地,項目達產後,每年可以 新增產值6.25億元,新增利稅約1.3億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份動工, 已建成標準廠房2萬平方米,如果後續資金能得到保證,預計1999年底即可達產. 蘇笑海說:我們的科技優勢是明顯的,今後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也是明顯的:用澱粉 製作的一次性衛生筷子,其功能指標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僅此一項,每年即 可為國家節約木材資源近50萬立方米;集團如果能達產,每年預計要使用20萬噸 以上的紅薯,加工成澱粉原料10萬餘噸,還可以使貧困地區10多萬人口脫貧,促 進老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汕頭綠恆實業有限公司從前幾年開始,對稻殼制綠色一次性餐具進行開發,目 前也初步具備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能力,公司生產的稻殼制的一次性包裝容器,特 別是提供超級市場使用的食品包裝器皿等產品,已經開始試銷日本、臺灣、美國等 地。 綠恆公司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是將稻殼粉碎過篩,然後與幾種可食性的有 機高分子粘接劑加水混合,再經衝壓成型、烘乾、噴塗等工藝,生產出不同形狀的 盤、碗等器皿。 綠恆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曉鵬說:一次性餐具以稻殼為原料,不但在我國資 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後可迅速在土壤裡降解,可謂一舉兩得。 綠恆公司目前已有一條生產線在運營,其投資約為980萬元,生產能力為40萬 個餐具/天,目前達20萬個餐具/天。年產值約為3600萬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約 一年半,投資利潤約在30%左右,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通過了廣東省科委組織的 技術鑑定和食品衛生部門的檢驗。據介紹,該公司為了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規 模經營,擬在近期內成立集團性公司,並且 太空科技對人類的影響 在20世紀,人們親眼目睹了人類在月球上行走,人類對太空的渴望在地球上產生了成千上萬種科技進步。本臺記者將為我們報道在對太空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和將要得到的好處。 從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的高爾夫球到蜂窩通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太空計劃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電子寵物、密集監控、氣象衛星、軟管牙膏、一次性尿片等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對太空研究和開發的技術已應用到地球上的三萬種產品,從月球行走的宇航員所穿的太空靴開發出了可以減震的氣墊鞋。那些宇航員是如何從月球挖取標本的?他們首次使用了可充電的動力工具。 而未來又如何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在21世紀,我們得到的好處將 不僅僅只是那些來源於太空技術的副產品。事實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所取得的某些科技進步可能會在用於太空之前就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例如:可以在惡劣天氣情況下使飛行更為安全的工具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中心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可視技術,這種技術可以使飛行員在任何天氣情況下都能清楚地看到東西。 對於旅行的人們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取得成功,那麼商業飛行中所發生的致命事故將會減少30%。” 在醫學領域,今天的科學幻想也許會在21世紀成為現實。 “我們正在與全國癌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一種非常微小的機器,你可以把這種機器吞進肚子裡,我們希望它能夠幫助發現細胞突變,並把有關信息傳送出來,這樣在癌症擴散之前,你就可以得到及時的治療。” 但是太空科學家和工程們還表示,對人類最大的益處將不會來自可以預見到的技術進步,而是來自於在今天完全想象不到的一種突破





外太機器陳子星


科技發展到最後,人類會受到傷害嗎?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科技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從古至今到未來,科技對於人類來說科就是造福和傷害同時存在的兩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無一例外都可以證明科技的兩面性。造紙,可以幫助人類傳播人類發展的歷史,傳遞人類生活中各方面的信息,方便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用途,同時也可以傳遞虛假的故事以及錯誤的信息。火藥在工業上廣泛應用於釆礦、築路、興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屬加工等,但同時也被人類用於殘殺的戰爭。指南針幫助人們生活中不迷失方向,也用於罪惡的侵略戰爭。

現代科技同樣具有兩面性,核技術幫助人類突破了能源的限制,但核災難同樣可以毀滅人類。空間技術的發展幫助人類大大擴展了視界,同時也為戰爭提供了更加精確的位置和信息指引。

我們從哲學的角度很容易得出結論,科技發展到最後能否最終傷害人類完全取決於人類自己。但是從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也可以看到,正義最終戰勝邪惡,光明最終消滅黑暗!我們應該對人類科技發展的美好未來充滿信心!


天地乾坤今盛世


科技發展到最後,人類會受到傷害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探討科技倫理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催生了新的科技方式—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下面以人工智能為例,簡要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一詞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隨之擴展。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隨著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集結了人類智慧的“容器”,同時又發展人類智慧,使人工智能為取之於人民日常生活需要,並擴展方便人們生活。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當前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隻能對認知過程的模擬,程序自身並不是一個認知過程。強人工智能則是指一個計算機的運行在原則上就是一個心智,它具有智力、理解、感知、信念和其他通用歸屬給人類的認知狀態。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計算機在各個方面具有和人類同樣的智能。它們能夠執行與人類相同水平、相同類型的智力任務。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尼克博斯特羅將超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包括科學創造力,都比人類最優秀的智能更聰明。”

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讓一批務實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能夠用他們去解決一個個存在的社會難題,但同時,一些思想超前,具有批判意識的人則擔憂目前人工智能可能催生出新的倫理問題。人們對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的安全性存在質疑,對擊敗人腦的阿爾法狗的棋類博弈存在悲觀認識,認為人工智能已經超越了人腦。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高風險時期。不可否認從科技倫理方面看,人工智能確實存在著風險,尤其是近期的“基因編輯嬰兒”更是帶來了巨大爭議,將科技倫理性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日月恆升


已經發生的:

1.核裂變的發現不是首先用於能源利用,而是製造了殺人的原子彈。

2.人類實現了飛翔的夢想,飛機卻首先完成了對軍事的貢獻,而後才轉為民用航空。

3.被譽為製冷劑之王的“氟利昂”,把天給弄出了一個大窟窿。專家認為南極臭氧空洞就是它傑作,臭氧層一旦完全被破壞,強烈的宇宙射線將會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

即將發生的:

1.轉基因工程,轉基因食物有可能對人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2.“納米技術,將一米等分成十億份,一份就是一納米。截止到2009年8月世界上已經有一千多種使用納米原材料的產品,但是,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可能帶來的危害還了解得遠遠不夠,在納米尺度上,材料的性質會發生神奇的改變,材料的新性質會給生物體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人擔心,因為納米材料極其細小,和容易在空氣和水中散佈。一旦被人體吸入,它將在人體內四處漫遊,造成極其可怕的後果。。。。”

3.克隆技術,克隆人技術的研究限令一旦被突破,克隆人成為現實將會對人類的倫理造成極大的衝擊,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這句話足以讓人聽的耳朵起繭,遺憾的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上,“發明--發現危害--使用新的發明來消除危害--發現新的危害”這個死循環總在不斷上演。人類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留給我們彌補錯誤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理工楠


人類會被科技毀滅嗎?奇點理論 ,歷史充滿了世界末日的預言。幾個世紀以來,當人類質疑它的起源時,它也想知道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是否會結束,什麼時候結束。信不信由你,人類不太可能被殭屍毀滅,但是奇異性理論非常現實地站在每一場關於人類在技術發展中的命運的未來討論的最前沿。但是什麼是奇異? 機器人手華盛頓大學新聞與信息辦公室 技術奇點到底是什麼?

首先,說科技對於人類是有利的是因為,科技發展到今天,的確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便利。街道上的每一座高樓大廈都是科技的結晶。人類因為擁有了科技才發展到今天,也是因為科技可更加了解自己,瞭解這個社會,瞭解宇宙,瞭解未知的一切。科技是人類變的強大,我們無法也沒理由阻止科技的繼續發展。

其次,再說說科技的帶來的缺點。有這麼一句話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坐在我身邊卻在玩手機”科技確實帶給人們很多好處,但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需要我們所警惕。

就算以後人類會發展出更高級別的文明,那時的科技根本就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想象的,但也不太可能被自己的科技所毀滅。而那時科技的出現必定是為了服務那時的人類,而科技的高度發展的前提就是文明的高度發展。人類一定會知道這些科技出現並不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否則不可能會服務於那時的人類。

最後,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就會認識到當前的世界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文明的進步,也不能發展出更先進的科技。人類並不會被科技所毀滅,而是可能會拋棄這個世界的科技,尋找能夠發展更高科技的文明。





風的使者F


我認為科技越發達,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科技發達的國家體現在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國家的地位與穩定都有關係。但是最擔心的是科技越發達越會影響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對於地球的保護刻不容緩,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就只有一個地球,不要在發展科技的同時卻忽略了地球環境的保護。


超聲繪影


何止是人類,直接是物種的滅絕



拖拉湊


很多人會擔心這個問題,科技發展到最後是否會傷及人類自己,先進的文明劃上終極的句號。科技的發展是近幾百年的事,時間雖然短暫,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耗盡地下所有的礦產資源,在短期內不能恢復,因為地質運動需要幾億年的時間。科技對生態環境主要還是對氣候的影響,逐漸消融的冰川好像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氣候變暖與工業的排汙量有直接關係。智慧的人類雖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會採取有效措施克服這些不利因素。但是人口迅猛的增長,消費大於生產需求量,先進的生產力即便是滿足了這些,科學資源的稀缺,還是令人擔憂的。這或是科技發展到最好,反而限制了文明的發展,一切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


自然風161212381


科技進步無可爭議,就像轉基因一樣,是科技發展的成果,無可避免一定會有一定副作用。就看使用方如何使用。科技發展是歷史的進步必然,也無法阻止,就像地球變暖一樣。我們只能剋制自己的慾望,減少一些貪婪。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