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調配手裡的資源,武將,有沒有可能滅掉曹魏?

菊蘭廡主人


按照隆中對規劃 是劉備集團佔有 荊州和益州,待天下有變,從荊州和益州兩路進軍中軍,如此大事可圖也,那麼也就是說蜀國最有可能滅掉曹魏的時候是沒有失去荊州的時候,那麼假如時間回到荊州沒有丟失時候,我來大膽假設下

使用離間計 離間曹操和將領關係

俗話說在絕對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沒用,蜀國國力弱小,而魏國實力強大,在魏國內部團結的情況下想通過武力征服魏國很難辦到,即使辦到了也會付出極大的傷亡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對有疑心之人輕則疏遠不重用,重則直接殺掉,因此可以藉此離間曹操與將領之間關係,比如五子良將 曹氏兄弟等人,以曹操性格即便不會殺他們但也會臨陣換將,這樣對軍隊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


想盡一切辦法救回徐庶

徐庶雖然比起諸葛亮差太多,但是相比曹魏集團的智囊團徐庶已經算得上頂尖謀士了,不然曹操也不會扣押敘述了,而且徐庶跟關羽和張飛關係要比諸葛亮跟關羽張飛關係好的多。


出動5路大軍聯合進攻曹魏

第一路,出使東吳請許以荊州之地共同伐魏

這第一路出使東吳勸說孫權,讓其出兵從淮南出發進軍兗州,事成之後許諾歸還荊州

第二路 由關羽張飛孟達劉封率大軍從荊州出發直搗中原

這第二路由關羽做主帥 張飛 孟達劉封配合關羽,徐庶做軍事從荊州出發直取襄陽樊城,然後順勢進軍洛陽

第三路軍由龐統法正帶隊,趙雲 黃忠 魏延為主將

這第三路軍為主力軍,趙雲黃忠魏延為主將 龐統法正為軍事 兵出漢中然後翻越秦嶺直取長安,由龐統為軍事,曹魏西線軍團必然不能抵擋

第四路由馬超率西涼軍進軍河西順勢進入冀州

馬超在西涼軍中被成為天威將軍,以馬超的威望必然能號召出一隻大軍,這路大軍由馬超率領由河西進入冀州,切斷曹魏與幽州聯繫,並佔領冀州曹魏大後方


第五路 聯合幽州公孫瓚舊部使其南下牽制曹魏

幽州作為曹魏抵禦北方重要防線,曹魏集團在幽州部署大量兵力,如果曹魏面臨四路大軍來犯那麼中原戰事吃緊,曹操必然想辦法從邊境往中原調兵,而公孫瓚舊部如何不斷進攻幽州那麼曹操必定不會再從幽州抽調兵力回救中原

總結,先使計使曹魏集團內亂,然後調集五路大軍共同伐魏,諸葛亮坐鎮荊州防止東吳趁機奪取荊州,劉備坐鎮益州防止蠻王孟獲發生叛亂,如此大事可成也


朝夕聞道


題主應該問的是諸葛亮執政後,畢竟劉備去世前,諸葛亮是沒有高級官員調配權的。

說到人才調配問題,其實挺難的,因為蜀漢人才缺乏問題在諸葛亮時代就開始顯現了,武將只有趙雲、魏延算是一流,其他吳壹、吳班、高翔、陳式都只是一般。軍隊數量也少,當時可以用來北伐的機動兵力不到五萬。

所以在我看來,不存在什麼調配問題,本錢有限,只能儘量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曹魏對蜀漢的人口優勢是無法抹平的,諸葛亮只有想盡辦法與魏軍野戰,消滅其有生力量,才有勝算。

毛澤東評價街亭之敗說得好,這是第一戰,諸葛亮應該親自去,北伐攻城奪地不是目的,消滅魏軍有生力量才是
所以後人為第一次北伐三郡響應而可惜,其實沒什麼可惜的,這些地盤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多兵力來控制,他的目標應該是打擊曹魏的關中援軍,也就是曹真、張郃、郭淮這三支部隊,先選一支來打。

這就又涉及到守街亭的問題了。派趙雲去牽制曹真是沒錯的,曹真兵力最多,吃柿子先挑軟的,打曹真沒有殲滅的勝算就別打,打成兩敗俱傷就是大敗,因為漢軍少死不起。

若論防守,漢軍中王平第一,在滷城之戰中張郃不能破之
打張郃呢?張郃軍隊質量最高,是魏軍中軍精銳,而且數量有五萬,比漢軍多,別說殲滅戰,野戰能擊潰就不錯了。也是容易消耗自己的爛仗,最好不打。所以還是得守街亭,當然有上帝視角就不能用馬謖了,直接王平頂上。給他五千精兵,能頂住張郃三天就是勝利。

三天拿來幹什麼?當然是打最後一個目標了,郭淮。

郭淮為魏軍偏師,是最好拿來開刀的一路
郭淮在歷史上是配合張郃的,帶的兵馬估計也就一萬人左右。當時諸葛亮派高翔駐守列柳城,與街亭互為犄角,張郃就讓郭淮去打列柳城。所以,諸葛亮只要讓高翔繼續呆城裡當誘餌,自己帶三萬主力(不要問我為什麼是三萬,你把他那四萬多人分一分就知道了),預先埋伏在列柳城外郭淮的必經之路上。吳壹攔頭,魏延斷尾,吳班、陳式左右夾擊,一天時間足可以全殲郭淮了。

漢軍本來野戰能力就強,三打一,有心算無心,郭淮必為所擒


殲滅郭淮後,張郃只剩下四萬人。這時候沒必要去攻擊他,前面說過了,魏軍精銳,張郃也是名將,決戰依然沒有把握。於是主力依然隱藏起來,派五千兵增援王平(要不然被張郃打穿就沒戲唱了),再派一名將領帶輕騎去襲擊張郃糧道。

張郃如果不夠聰明,就會抽出一部分部隊去驅趕漢軍輕騎,那麼就可以引入包圍圈再吃掉他一部分。張郃如果夠聰明,就能意識到郭淮出問題了,他會撤退去和曹真會合。

張郃撤退怎麼辦,好事兒啊。立刻派高翔、陳式等將領去攻擊隴西各郡,諸葛亮的主力只要做猛虎在山之勢就可以了。前面說過,本錢小,決不能和魏軍主力硬拼,所以千萬千萬不能飄,不要去打張郃。當年劉備斬殺夏侯淵以後就是飄了,立刻猛攻張郃,結果就是白白消耗兵力而已。

等張郃與曹真會合,曹真就會知道自己上當了。但他兵多,所以還會捲土重來。這時候只需要模仿劉備故技,斂谷守險,把曹真牢牢擋在隴山一險就可以了。趙雲則襲擾曹真糧道,守上三個月(我覺得諸葛亮三萬人守隴山三個月沒問題),隴西徹底消化,曹真也只能撤回關中。第一次北伐就勝利結束了,蜀漢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個郡的土地,數十萬人口。後面的仗就好打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如果說,按歷史的真實去評價,諸葛亮是滅不了曹魏的,否則諸葛亮就滅了,難到你比諸葛亮還大能?就算你是當代人,瞭解三國的各方面情況,算是個事後諸葛亮,依然滅不了曹魏。

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智聖”,“其智近妖”,都成了個妖怪了。這不僅讓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估出現偏差,甚至連歷史觀都發生錯誤了,以為以一己之力,就可左右歷史走向。

諸葛亮真正掌握權力,左右蜀漢走向的時候,是劉備託孤死後,並基本搞定李嚴等其它託孤大臣之時,隨後“攘外必先安內”,渡瀘水平定孟獲等少數民族,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後開始北伐。這時候,曹操已死,曹丕推行新政,與民休養生息,華夏文明最核心也是最富庶的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生機勃勃,在恢復元氣了。

蜀漢、東吳從地理上與曹魏雖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可在經濟、人口等方面,與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以農業文明最重要的指標一人口來看,魏有400萬人口,東吳只有其一半200萬,還女多男少,而蜀漢只有區區的90萬。人口少就意味著生產力低下,戰爭資源少。蜀、吳聯盟加起來不足300萬,所以只能說“抗魏”,而基本無力“伐魏”。

諸葛亮在隴中對中曾說,如有荊州和西川兩地,機會合適時,可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北上,向洛陽、許昌進兵,一路出漢中,向長安用兵,再由西向東可平定天下。其實這個戰略構想是這麼做了的,關羽兵出荊州,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就是。聽著多熱鬧,可劉備集團第一大將關羽,其實連襄樊都沒打下,于禁不過是來援襄樊的先頭部隊,就算被全殲了,曹操援軍源源不斷再來,第二路的徐晃已經把關羽擊退了。

設想一下,關羽都不行,劉備集團還有哪位行?

劉備死後,荊州已失,只能從漢中北上,諸葛亮親率三軍,六出祁山而始終無功,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實力不濟啊!全國動員不過10萬兵力,曹魏僅雍涼軍和關中一地軍民,就頂住蜀漢全部人馬了,還綽綽有餘,不是蜀道艱難,易守難攻,早就滅了蜀國了!這不是靠一兩員猛將,幾個計謀就能打贏的,腦袋不要那麼卡!

如果說寫小說,可以不顧歷史史實,那容易,想用誰用誰,一個廖化都可以打到洛陽去!如果覺得用廖化太扯,又不夠威風,那用孫悟空怎麼樣?諸葛亮+孫悟空,足以橫掃天下了吧?哈哈






淨月暖陽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繞不開的是由誰來守荊州!

當諸葛亮出山後,劉備軍團的謀士有了一個爆發式增長。除了荊州馬良兄弟,伊籍等人,名士龐統也來歸附,連尚在劉璋手下的張松法正等人也傾心相向。

荊州是四戰之地,要地難守,而取西川就成了劉備軍團生存發展的方向。

最初入川,劉備帶黃忠,魏延,龐統。關張趙諸一概留守荊州。這既因為以客軍入川,未曾翻面,不便太多人馬,同時也是荊州新定未穩的原因,趙雲江中救阿斗便印證此因。

但如若我是諸葛亮,這時候便應打造第二梯隊於荊川交界,由關羽張飛統領,以便隨時接應。同時也應千方百計從北方賺回徐庶,荊州之地,由自己領趙雲親自坐陣。若龐統不死,關張二人可原地待命,東西兼顧,若西線告急,則可提兵西去。

龐統不死,則西面有法正龐統兩大軍師,關張黃魏四將,漢中夏侯淵不足為慮。後又收得馬超軍團,西兵團可以說如虎添翼。

東西兩川既得,原屬地自然由李嚴,法正等人繼續治理,史書中也提過昭烈帝是十分信任李嚴等人的。

隆中對曾說一軍出隴,一軍出宛洛,這時接西兵團兵鋒正盛,可回撥張飛直取襄陽,如徐庶迴歸,則可由徐庶匯合張飛,成為燕人謀士。張飛向來十分信服徐庶,一定言聽計從。劉備親自與黃忠坐鎮漢中,關,魏聽命於龐統直取長安,馬超以馬良為謀士橫掃隴西。

這樣調配,可以說是利用劉備軍團頂峰時期的陣容來發揮最大作用。

但如若說要由劉備統一三國,那麼民國周大荒寫的反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精品!








鐵烏龍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是諸葛亮,我能夠滅掉曹魏!

一、荊州還在蜀漢政權手中的情況下,我要是諸葛亮仍然會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但是在已攻佔益州東吳索要荊州的時候,會勸劉備下嚴令命令關羽歸還東吳長沙三郡,拿出誠意繼續修好孫劉聯盟,解除荊州東邊的威脅。

提兵攻漢中,首先是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東吳,讓東吳出兵攻合肥。樊城方向也要由劉備明確命令關羽,打樊城只是佯攻,為的是讓曹魏首尾難顧、抽兵來援,達到佔領漢中的目的即可。

西川大事已定,應制訂政策,休養生息整軍備戰三到五年,在此期間,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到荊州替回關羽。待兵強馬壯之時,關羽率軍北出漢中,諸葛亮出宛洛,約上孫權出兵合肥,三路大軍可滅曹魏。

二、荊州失劉備亡的局面下,更要和東吳搞好關係,約上孫權共同伐魏。一出祁山,派趙雲鎮守蜀道要害,帶馬超佔領雍涼地區,效仿司馬懿屯墾雍涼,在這一地區建立起穩定的根據地,厲兵秣馬,以待時機。因為從蜀國往關中運送軍隊和糧草實在不易,又容易被截斷糧道,所以在雍涼建立穩定的根據地非常重要。

遇到曹魏內亂或皇帝駕崩等合適的時機,則由漢中和雍涼兵出兩路直撲長安,當然不能忘記約上孫權出兵,則曹魏可滅矣!


酒味悠悠過


諸葛亮假如合理集中資源 ,正奇結合,滅掉曹魏的概率也是有的,只不過諸葛亮為人用兵謹慎,不敢用奇兵冒險取勝,譬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兵戰術,就是當年東北野戰軍韓先楚將軍擅長的掏心斬首戰,若能實行,雖風險很大,也是有滅掉曹魏的可能。

在當時的三國常規戰爭下,打仗比拼的是人口和資源及人才。

人口,我們列舉一下三國滅亡時的人口數據:魏國共66萬戶,共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共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人口數據更直觀,魏國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多。土地物產資源也是魏國遙遙領先。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的士兵有大約10萬,官吏有4萬;吳國的士兵有23萬,官吏有3.2萬;;魏國士兵應該有40萬以上。這些數據中,魏國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且蜀國的人口還不到吳國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數卻超過了吳國,這也能看出蜀國官員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是統治者要解決的難題。

其實真正拉開後期魏國與蜀國和東吳差距的,是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領先,大臣陳群創造了九品中正制選官法。而同期蜀國和東吳還主要依靠宗親推薦制度,就是皇帝身邊的人推薦官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魏國新的招納人才的方式和東吳及蜀國宗親舉薦制度,是大大的不同。在過去,曹家選拔人才首先靠的是自己親戚的舉薦,說白了,給國家招納人才的權利掌握在親戚手裡。只要有血緣關係,甚至只要沾點親,你說一句話我就能當官。這樣的方式就使的有關係的雞犬升天,沒關係的打破頭也擠不進去。但是九品中正制改革之後,就是把選拔人才的權利交到了中央政府的手裡,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士族子弟都可以通過考核來評定等級,然後去做官。所以魏國人才不斷,西蜀人才凋零。

子午谷奇兵在陳壽《三國志》所記: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在魏國人魚豢所寫《魏略》記載: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來,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魏延在漢中鎮守了十餘年,是唯一瞭解子午谷地勢和天氣的將軍,除了修築防禦諸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打掃了四條山間小路,以便到時配合大軍北伐,這四條道就是散關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魏延對漢中、關中一帶的天氣,以及子午谷的地利和隱蔽性都是相當的瞭解,這一切都是他鎮守漢中以來所得到的經驗和自信。

所以魏延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自然是因為已經掌握了關中雨季的規律性,確定了當時關中不是雨季,才敢從子午谷出兵,魏延急行軍到達長安,十天的時間是可以做到的。十天之後攻下長安,因魏主力部隊都在邊境駐紮,援兵回來之際,已經斬首成功了。假如諸葛亮和東吳聯合,牽制魏國主力在邊境,魏延帶奇兵數量足夠,確實有概率滅掉魏國,可惜諸葛亮一生唯謹慎。




菩提樹下菩提思


導語:

在三國曆史上,比較會用人的領導有曹操和劉備這兩位。他們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伯樂,若干人才到了他們手裡,才有了空前的發展。

諸葛亮成為領導以後,他的領導藝術似乎比不上曹操和劉備,所以最終季漢王朝處於疲憊狀態。其實我覺得諸葛亮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說再有改善的話,可能就是在幾個地方需要做一些調整。

01馬謖不能守街亭,讓魏延或者王平單獨守街亭。

諸葛亮領導藝術最失敗的一次,當然就是馬謖丟失街亭的這次。劉備臨死之前,就曾經勸告過諸葛亮,他認為馬謖名過其實,不能堪當大任。

可是諸葛亮覺得馬謖實在是太有才了,還是決定重用馬謖。在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謖的確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三國志》

這次北伐,馬謖強烈要求,讓自己去鎮守街亭。馬謖知道,鎮守街亭是這一戰至關重要的地方,只要守住了,那就是頭功。

馬謖希望通過建功,將自己的威信樹立起來。結果沒想到兵敗丟了街亭,最終馬謖被問斬,而諸葛亮也自降三級。

  1. 這個時候我覺得,諸葛亮不應該用馬謖來守街亭,他應該將馬謖換成魏延或者王平。魏延是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多年,一點問題都沒有,這說明魏延非常穩。
  2. 而王平一眼就看出了馬謖帶兵上山的破綻,可是馬謖一直不肯聽從王平的建議
    ,結果導致大軍在山上被張郃切斷了水源。
  3. 所以如果讓王平鎮守街亭的話,王平一定會在街亭城中駐紮,而不是跑到山上去。由此可見王平絕對可以守住街亭。

守住街亭對諸葛亮大軍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裡是祁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守住這裡,那麼諸葛亮就能夠帶兵進入中原。

一旦諸葛亮大軍可以進入中原,那麼首先雍涼地區就會成為諸葛亮奪取的下一個據點,此後關中地區也就不遠了。

派遣魏延或者王平,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馬謖要強得多。在這一點上稍微做一點調整,對大局來說可就有天壤之別了。

02任用魏延走子午谷小道,賭一把沒什麼壞處。

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請求,那就是讓他帶領一萬人馬走子午谷小路攻打長安。

這是一個大膽而且比較冒險的做法,魏延認為用五千人開山鑿路,剩下五千人作為主力部隊,一定可以打下長安城。諸葛亮比較小心謹慎,他否定了魏延的建議,我認為完全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

  1. 首先,魏延是漢中太守,他對子午谷小道絕對不是一點都不熟悉。沒有一點把握,魏延是不會提出這個建議的,畢竟他也是拿自己的性命在開玩笑。
  2. 其次,長安城守將夏侯楙,是曹魏的駙馬,也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將領。所以魏延如果能夠走出子午谷小道,打下長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3. 再者,只有一萬人馬,卻可以決定能否拿下關中之地,我認為這對諸葛亮來說還是非常划算的
    ,畢竟在戰場上戰死的人馬就不止這麼多了。

由此可見,子午谷小道的建議,必須要實行。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穩當的生意,做任何生意都有可能虧本,但是風險越大的生意,往往收益也就越高。

既然魏延拍胸脯自己要去,為什麼不讓他去呢?不讓魏延前往,諸葛亮有更好的辦法打下關中嗎?並沒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略》

關中地區打不下來,又談什麼恢復中原呢?由此可見諸葛亮在這件事上的確是縮頭縮尾,失去了最好的戰機。等這個秘密公開以後,敵人早就已經在子午谷那頭埋伏好了,魏延的計策也就無法實行了。

03利用南蠻兵幫助自己北伐,而不是浪費兵馬防他們造反。

在季漢的版圖當中,南方地區是比較奇特的地方。以孟獲為首的南蠻各族,其實是一幫實力相當雄厚的軍隊。

可是他們常常作亂,所以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經多次前往征討,最終將南蠻平定。孟獲表示再也不會造反,並且臣服於季漢王朝。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那麼這個時候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他只是承認了孟獲的合法權益,讓他繼續治理南蠻地區。可是在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不僅沒有任用孟獲,反而在南蠻邊境派兵鎮守,防止南蠻造反。既然不放心南方的安危,那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 第一那就是將南蠻的有生力量徹底消滅。只有徹底消滅這些力量,才能夠使得季漢的大後方永遠不受威脅,雖然過程有點困難,但是結果是不錯的。
  • 第二那就是有效地利用南蠻大軍。南蠻大軍是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諸葛亮靠腦子征服了他們,不代表他們就不是季漢大軍的對手。所以利用這支軍隊幫助諸葛亮北伐,絕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第二種辦法,顯然要比第一種辦法要合理得多。任用孟獲大軍以後,不僅可以減少南方駐軍的數量,而且壯大了諸葛亮北伐的實力。

而且南蠻軍隊特殊的作戰方式,是中原軍隊所沒有看到過的。一時之間說不定還能佔據上風,所以諸葛亮應該積極地調動這支軍隊。

總結:資源有限,組合好了,說不定可以匡扶大業。

在諸葛亮的北伐歷程當中,最心痛的事情,永遠就是缺少糧草。因為缺少糧草,諸葛亮多次在戰勝的情況,只能選擇撤軍。

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因為大軍每天都要很多口糧才能堅持住。一旦沒飯吃了,可能會立刻引發譁變。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重心基本上都用在了組織糧草上。其實對諸葛亮來說,調配綜合軍事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認為如果李嚴能夠積極幫助諸葛亮處理好糧草問題,可能諸葛亮還真的可以恢復中原江山。只可惜諸葛亮身邊缺少一個蕭何這樣的人,自己卻充當了蕭何,失去了韓信的作用。

《三國志》

《魏略》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六出祁山,成績最好的也就是第一次!那麼為什麼仍然失敗了?這和蜀國的內部矛盾分不開。先是孟達投誠失敗,再就是諸葛亮錯用了馬謖,丟失街亭。以至於後來諸葛亮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挽回失敗的結局。

在影視劇《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的“桃園結義”感動了很多觀眾,我們也為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惋惜。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文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被譽為“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諸葛亮和龐統等人。武有威震天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之輩,還有魏延等大將的輔佐,但為何最終他沒能統一天下?

有這樣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打仗靠的是自己的實力。《三國演義》是經過羅貫中加工過的、明顯帶有揚劉抑曹的意思,可以說《三國演義》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我們先對比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實力:魏國:人口1000萬,軍隊大約80萬;吳國:人口230萬,兵力大約23萬;蜀國:人口94萬,兵力大約10萬,兵力最多時是17萬。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我蜀漢實力最弱,以這樣的實力自保尚且不易,要想統一天下又談何容易。

雖然諸葛丞相在“隆中對”向劉備構想了戰爭藍圖,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蜀國真的傾全國之力北伐曹魏時,並不是那麼容易。

隨著荊州的丟失,曹丕的稱帝,當時已經62歲的劉備,深知霸業遙遙無期,而當時的他也已經時日不多,面對曹魏和東吳這兩個強大的對手,劉備是無可奈何。

平心而論,蜀漢後期的君主“阿斗”同曹丕、曹睿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劉禪和曹操都同時折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相比,則更是望塵莫及。

我們在影視劇《三國》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占人和,事實上前兩句話是對的,而劉備到了蜀漢後期連人和也沒有了。

假設劉備沒有死,諸葛丞相也在世,五虎上將也沒死,蜀漢滅掉曹魏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蜀漢後期曹魏佔據了天時人和,這已經註定了蜀漢的命運。諸葛亮亦師亦友的水鏡先生曾經說過:“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公元前


諸葛亮是沒有機會滅掉魏國的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能夠一統天下的王朝,以下三大因素至少擁有其一。

第一,絕對的軍事優勢,比如元滅宋,大宋王朝富甲天下,人們安居樂業,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強大軍事打擊下,摧枯拉朽,很快就倒了。

第二,國內人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比如李自成,靠散兵遊勇和一群饑民,就把明王朝幹翻,更多的原因是來自內部的崩潰,非李自成之勇也,當然,最後的勝利果實被清朝摘取,這是後話。

第三,臥薪藏膽,苦練內功,待機而動,比如大秦帝國,靠的是幾百年的群臣不懈努力,才最後一統天下。

但是很遺憾,諸葛亮一條也沒有,所以他不可能滅掉曹魏。

如果我是諸葛亮絕對不會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因為這樣窮兵黷武,只會消耗寶貴的資源,加速走向滅亡。

個人認為應該效仿秦朝,先練內功,變法圖強,然後慢慢蠶食曹魏,等實力爆棚,再圖天下,當然這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最後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料。

當然我只是事後諸葛,敲敲鍵盤而已,大家見笑了。


茅草驛站


諸葛亮被稱為智聖,是智慧的化身。現在每每看三國演義都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敬佩,對其的七次北伐皆失敗而感到可惜。

歷史沒有假如,我們也不是諸葛亮。但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有很多次可以滅魏的機會,但都一一閃過了。以我們現在的思維來看,假如我是諸葛亮,滅掉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我也會先平定蠻夷,穩固蜀國政權。

其次,三國後期,很多有名的戰將基本都老死或病死或戰死了,魏延是一個可堪大用的將軍,我會重用魏延,採取他的子午谷計,即便子午谷騎奇兵滅不掉曹魏,也會嚇的曹魏人心慌慌。只要我不死,魏延就不敢造反,所以我還會好好養身體,多活幾年。

然後,由於人才凋敝,很難發現有大智謀的人才,我還會盡快將平生所學傳給姜維,並指導他早日將所學融會貫通。

最後,就是籠絡人心了,我會多個朝中大臣多多走動,使其在我北伐過程中不拖後腿,只要做到這幾點,我想滅曹便是手到擒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