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韓信起兵打得過劉邦麼?

沈靜軒


我覺得,歷史上如果有人被低估了,那就是劉邦。如果有人被高估了,那就是韓信。

韓信,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從軍事到政治,被劉邦全面碾壓。

以政治論,劉邦就相當於一個全副武裝的現代化軍人,而韓信與之相比就相當於五千年前剛出生的一個小嬰兒。在劉邦進行“垓下之戰”時落井下石,還輕輕的砸,怕把劉邦砸死了。在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之後,又對劉邦完全失去戒心,參與了“垓下之戰”。劉邦在“垓下之戰”的關鍵時刻,被韓信下絆子。此時劉邦趕快“裝孫子”穩住了韓信、彭越,並打贏了最關鍵的“垓下之戰”。

在被劉邦捉住後,韓信完全不進行自我反思,不以為自己能力不足。反而認為劉邦“畏惡其能”,還吹牛說“臣多多而益善耳。”皆是取死之道。所以,最後被呂后略施小計捉住,被殺死前都不知道反思,還在說什麼“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感嘆就和項羽一樣了。

韓信戰績,一生拿得出手的,並不多。就背水一戰,可以一書。至於拿下齊國,純粹丟人,自尋死路。韓信帶兵趕到齊國邊境之時,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向劉邦投降。此時,齊國毫無防備,所以韓信進兵齊國,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害死了酈食其。同時,韓信也覺得自己功比天高,能力天下無雙了。完全不管,也想不到別人的功勞。因此,向劉邦落進下石,提出要當齊王。

劉邦僅戰勝項羽一戰,也可以想見其戰力了。更不用提打敗韓信、彭越之徙。後來,諸王一個接一個造反,被劉幫一個接一個打敗。好像大家都看不到一樣,還說什麼劉邦是“地痞流氓”。韓信是“戰神”。也不想一想,韓信這位“戰神”連呂雉都打不過。更不要提什麼安撫民眾、供給糧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之類了。


歷史八卦陣


無論那個時期,就算劉邦在最艱難的時候,韓信也無法打贏劉邦。

這麼說吧,韓信的軍事天才,如同一棵參天大樹,而決定這棵樹用塗的人是劉邦。

劉邦說這棵樹是棟樑之材,那這棵樹就被當作棟樑用。如果劉邦說,這棵樹沒用,這棵樹也就被劈成柴火變成灰燼。


也就是說劉邦手裡握的是政治權力,而韓信懷裡揣的只是軍事才能。

然,社會的整體形態是,一切皆為政治權力服務,當然也包括軍事、經濟等等。

想當初,韓信為了飽肚子,提抦劍入楚營,混來混去也就是個小官,項羽對他言不聽,畫不用。


韓信只好棄楚投漢,結果來到漢營因犯軍法差點被斬,是夏侯嬰刀下留人救了韓信。

夏侯嬰也曾將韓信推薦給了劉邦,結果劉邦還是沒用韓信。韓信又只好假裝逃跑,演出一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鬧劇。

這才搏得了劉邦的眼球,劉邦為韓信搭臺拜將,給了韓信一個表演的歷史舞臺。

當然,韓信不負劉邦,為建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可這一切的前題是,劉邦給韓信舞臺,韓信才有機會表演的。


如果劉邦不給韓信機會,那劉邦還是劉邦,而韓信就只能默默無聞地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和千千萬萬的你、我、他一樣了倒了。

政權領導一切,這是永恆的顛覆無破的真理。

永恆!無人可以抗拒政權。


吳百蘭


韓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準時機,是有很大的把握幹掉劉邦的,否則,肯定打不過劉邦。

韓信造反,直接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是垓下之戰前後。原則就是聯弱打強,逐漸讓自己變成最強者。

垓下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在鴻溝議和。議和後雙方撤兵,劉邦聽從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了和議,追擊楚軍。結果,劉邦的漢軍卻被項羽擊敗於固陵,並被楚軍合圍於陳下。可見,劉邦此時的實力是比不了項羽的10萬楚軍的。

韓信這時候的策略,當然是聯合劉邦打項羽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劉邦的利益誘惑下,韓信和彭越出兵,合擊楚軍於垓下。垓下之戰,楚軍已經被大量消耗,處於劣勢了,這時候,韓信造反,聯合項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聯盟就可以了。

那麼此時的垓下一戰,被滅掉的就是劉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兩個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領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項羽的嫌隙,韓信完全可以趁機拉攏兩人,一起滅掉項羽,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是韓信了。

除了垓下之戰外,還有一次好機會,就是韓信剛滅了齊國時。這時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項羽因為救援齊國的龍且全軍覆沒,很惶恐,想跟韓信結盟。而謀士蒯通也遊說韓信趁機稱王。此時的韓信,之前攻滅了燕趙,再拒有齊地,完全可以聯合項羽把劉邦趕回漢中,收復關中之地,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比照東漢末年的三國,不用多說了吧,韓信佔領的可是曹魏的地盤。把項羽適當的往南方驅趕一下,項羽就成了孫吳。而劉邦,就是蝸居一方的蜀漢,等死而已。所以,韓信這時候造反,也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滅掉劉邦是遲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時機,但還可以一搏,就是韓信被剝奪齊王位,被封楚地,立為楚王的時候。這時候,韓信想造反成功有點難度了,需要施行離間計,拉攏盟友。

韓信最好的盟友當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給匈奴人送點財物,讓匈奴人舉兵南下打劉邦應該不難。按照歷史的史實,即使不聯合匈奴,匈奴為了搶劫財物,也會南下的。

第二個盟友就是韓王信。韓王信也沒辦法,誰讓他弱小呢,夾在匈奴和劉邦之間。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離間計,內心一害怕,兩個人就會跟韓信一起幹了。陳豨也是可以拉攏的,韓信最後就死於陳豨造反。盧綰可以不用管,等韓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個理由殺掉就行了。

韓信作為楚人,還可以利用鍾離眛,聯合舊楚國的遺族,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時候韓信聯盟對劉邦是南北夾擊之勢,贏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異姓王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時候不願意跟著造反,那就稍微困難點,但是把天下攪亂應該是足夠了。


韓信造反最不好的時機,就是歷史上韓信選擇的時機,在毫無兵權的情況下,竟然要跟陳豨做所謂的裡應外合。

韓信這次造反的結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讓一個婦人給輕鬆搞定了。

可見,韓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統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功的。性格決定命運,觀念決定前途,韓信在每次大的抉擇面前,都選擇了似乎是可以預見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韓信在受胯下之辱時,憤而殺了屠夫,肯定會名揚天下,亂世之時是個敢作敢當的豪傑,那麼項梁、項羽也會對他刮目相看。如果聽從了蒯通的建議,也可以成為一方英雄。再不濟,救了鍾離眛,反擊劉邦,即使失敗,也可以留下一個為了好友,兩肋插刀,轟轟烈烈的美名。

可韓信卻最終選擇了一種最屈辱的死法,所以,從韓信的胯下之辱開始,已經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後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劉邦、李世民、朱棣之類的霸業。


奕天讀歷史


【生死一知交,成敗兩婦女】

逐鹿中原漢力微,登壇頻蹙楚軍威。

足當躡後猶分土,心已猜時尚解衣。

畢竟封侯符蒯徹,幾曾握手到陳豨?

英雄漫灑荒山淚,秋草長陵久落暉。

一一【明】駱用卿《題韓信廟》

韓信肯定打不過劉邦,因為劉邦雖無才無德,但是帝主,必將引領天下!韓信固有才能,如聽蒯徹之言,亦難成事,卻遺害於黎民百姓。項王之滅,何以逆天行事。雖悲韓信,切莫多多益善。

淮陰一去不回頭,挎劍瀟然逐亂秋。

最忘蕭何忘月下,鐘鳴漢殿失風流。

一一韓信(閬水漁民白溪釣)

蕭相營私弟,他年畏勢家。

豈知未央殿,壯麗祇棲鴉。

一一【淸】吳偉業《蕭何》





白溪釣客


韓信如果敢於造反的話,肯定會被劉邦鎮壓,因為韓信雖然擅長用兵,但是劉邦更擅長掌兵。韓信一直都沒有自己可靠的嫡系部隊,只是在指揮戰爭的時候,有軍隊的指揮權而已。而劉邦一直牢牢地掌握軍隊的實際控制權,韓信同彭越和英布不同,彭越和英布最早都是獨立的武裝,因此有自己的嫡系武裝,而韓信從來就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因此才會被劉邦三次奪取軍權。

劉備第一次奪取韓信的軍隊是在韓信攻滅趙國之前,這時候劉邦在彭城剛剛大敗,軍隊損失慘重急需要兵員的補充、而韓信兵強馬壯,劉邦看著非常的眼紅,於是劉邦便想要奪取韓信的軍隊。劉邦奪取韓信的軍隊,既沒有攜帶千軍萬馬,也沒有囚禁韓信。劉邦只是帶著自己的車伕夏侯嬰兩個人來到了韓信的軍營,然後拿到了韓信的印信將軍隊調走了。當劉邦帶著軍隊離開的時候,韓信才剛剛起床。很多人看完這個故事,認為韓信被奪取軍隊,主要是因為虎符被搶走。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假如韓信真的控制住了軍隊,劉邦單單奪取一個虎符,肯定是不能直接調兵遣將的。

這件事背後的原因應該是劉邦一直都實際控制著韓信的軍隊,韓信僅僅是一個指揮者,並不是真正的軍隊控制人。換句話說,如果韓信趁著劉邦睡覺的時候拿走劉邦的兵符,然後去讓劉邦的軍隊跟著自己走,那麼劉邦的將領們肯定會出來把韓信剁成肉醬。劉邦奪取韓信軍隊之後,韓信又重新召集了一支軍隊,並且打下了趙國和齊國。韓信攻佔齊國的時候,一個謀士曾經勸韓信稱王,同劉邦和項羽三分天下。不過韓信拒絕了謀士的要求,並且派兵幫助劉邦,在垓下合圍消滅了項羽。

有的人認為韓信如果聽從謀士的計謀,肯定能夠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第2次奪取了韓信的軍權。這一次劉邦同樣是故伎重施,帶著幾個人到了韓信的軍隊中,把韓信的軍隊收歸己有,然後讓韓信離開齊國,去楚國做楚王。這期間韓信肯定是不滿的,只是他沒有能力反抗。其實仔細觀察史書不難發現,韓信打仗的時候所用的將領都是劉邦的親信,灌嬰曹參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老朋友,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跟著韓信。

也就是說在韓信的軍隊中,劉邦安插了很多實權派的大將控制軍隊,而韓信根本不可能控制這些將領。如果韓信讓這些將領們去打其他的國家,這些將領們都會欣然前往,如果韓信讓他們去打劉邦的話,那麼這些將領們立刻就會把韓信殺死。韓信到了楚國之後,更沒有了反抗劉邦的能力。此時的韓信如果造反更不是劉邦的對手,這時候的韓信僅僅是佔領了一個楚國,而劉邦佔領了整個天下。

韓信的楚國實力和項羽時期的西楚完全不能相提並論,而項羽的軍事才能要強於韓信,項羽在實力佔優勢的情況下,都被劉邦消耗滅亡。韓信只有一個楚國的力量,如果他一旦造反,天下所有的諸侯都會攻擊他,到時候韓信的結局恐怕和英布也差不多。這樣看來,韓信一直都沒有攻擊劉邦的能力,因此歷史上的韓信,無論在任何時期,都不可能打得過劉邦。


史海泛舟擺渡人


韓信如果選擇了造反,可能他在與劉邦開戰之前就已經敗了。

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的軍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初漢爭霸之際,項羽也許是唯一一個能夠與韓信一較高下的軍事天才。自劉邦封壇拜將之後,韓信很少有戰敗的情況。他率兵平定魏國,又擊敗了代國和趙國,降服燕國,攻克齊國,隨後自封為齊王。在隨後的戰爭中,韓信全殲龍且二十萬大軍,讓楚國真正開始對劉邦產生了畏懼。一向以武力征伐天下的項羽,也不得不排出說客勸韓信背叛劉邦。而韓信選擇了忠誠,並與彭越一起會師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勢力。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要耗費更大的精力,拖延更長的時間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更何況劉邦從反秦起義一直到楚漢爭霸,包括後邊出征匈奴,幾乎都沒打過像樣的勝仗。所以,如果韓信於劉邦對戰,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劉邦對此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但是劉邦之所以是劉邦,就在於他會用人、會抓權。在《史記》中,我們多次看到劉邦奪取部下軍權的記載。比如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之後,“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再比如垓下之戰消滅項羽之後,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由此可見,韓信雖然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但是他所指揮的士兵都不是完全聽令於他。

再來看韓信部下的第一武將是灌嬰,第一文臣是曹參,這倆可都是追隨劉邦多年的鐵桿心腹啊,有他倆在,韓信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可能就先被控制了。

所以,論真正在戰場上廝殺,劉邦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但是劉邦的政治手腕比韓信高几個數量級,在真正上戰場之前,劉邦就已經贏了。


國史通論


韓信是西漢時期著名軍事指揮家,他虜魏破趙,平代滅齊,兵指垓下,所向披靡,為西漢王朝劉邦政權的建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韓信最經典的的戰役莫過於攻趙時的背水之戰,以三萬兵力戰勝趙國陳餘的二十萬兵力。韓信用兵這麼厲害,為什麼平定齊國後蒯通明知他日後必死建議他造反自立時他卻猶豫不決?他的拒絕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一是韓信情商極低,缺乏籠絡團隊的凝聚力和建立自已團隊的意識,他的才能突出體現在戰術的排兵佈陣上,團隊建設並不擅長,沒有自已的核心隊伍,缺乏起兵的群眾基礎;他也一直把自已以千里馬自居,靠投靠他人來展示自已的軍事才能來實現個人成就感,小富即安,沒有起兵稱雄的野心和信心,即使有心謀反也苦於手中無兵。要知道韓信所指揮的軍隊全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周勃、樊噲、曹參等沛縣幫擔任中高層,他們牢牢把控著軍隊的基層指揮權。如果和劉邦對著幹韓信無兵可用。

二是世人看到劉邦在正面戰場被項羽打的灰頭土臉幾度成光桿司令,韓信在外圍卻屢戰屢勝,以此斷定劉邦用兵不如韓信是片面的,當時天下兩強無非就是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劉邦的對手是最強大的項羽,和魏趙齊等小國沒有可比性,如果派韓信正面進攻項羽,結果並不一定比劉邦好,後面垓下之戰也不是韓信的一人之功,是在劉邦統一調度下多面合圍的結果。

三是韓信手下不僅沒有自已的隊伍,真正屬於他的智囊團也幾乎沒有,唯一不是劉邦嫡系的蒯通最終去街上相面為生,大敗齊國後收伏的李左車智謀出眾沒好好利用又被劉邦挖走,而劉邦政治才能和人格魁力出眾,手下名將賢士眾多。主動投靠為其效力的名人志士接踵而來。

韓信一無可靠之兵,二無輔佐之才,真要和劉邦開戰,即使偶有小勝,最終也會被劉邦源源不斷的兵力、人才補充的消耗戰拖垮。


青史流名


拿韓信的打仗能力和劉邦的打仗能力來相比,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完全沒有可比性。韓信肯定甩劉邦老帽子遠了。

不過這話要是讓劉邦聽見了,他肯定不服氣。事實上,當年劉邦就是因為不服氣,和韓信比過一次。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陛下最多帶10萬兵。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嘛,多多益善。劉邦不高興了,反問韓信,你說你多多益善,為何你在我手下當差?韓信也很給劉邦面子,說,你雖然只能帶10萬兵,但是你能御將,所以我就只能歸你管了。

(韓信劇照)

君臣兩人這麼說笑一陣,也就算了。

其實說起來,劉邦不服氣,也是有道理的。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從漢中往中原打過來的時候,表面看起來,劉邦總是打敗仗,韓信總是打勝仗。但事實上,劉邦對抗的,是項羽的主力。韓信對抗的,則是魏國、趙國、齊國這樣一些草頭諸侯。韓信實際上沒有真正和項羽打過。最後打的那一場“垓下之戰”,實際上也並非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當時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糾集了30萬大軍,把項羽的10萬大軍包圍起來。項羽最後是中了韓信的計策,以為他的士兵都逃光了,自己的陣地已經被劉邦的軍隊全部給佔領了,所以慌忙之間就逃跑了。這也是項羽在非正常情況下的一次失敗。

所以說,用項羽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劉邦和項羽,誰打起來更厲害,顯然並不可靠。

事實上,劉邦除了打不贏項羽,在後期平定異姓王的叛亂中,劉邦是沒有打過敗仗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打仗,並不是那麼不堪一擊。

因此,這件事就引起了後世巨大的猜測,如果當年韓信有機會和劉邦打一仗。比如說,韓信造反了,劉邦和韓信打起來了。那麼他們兩人誰打得贏呢?

我認為,如果這兩人真的打起來了,韓信就算是天才的軍事家,他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劉邦。

(劉邦劇照)

其實,一個人就算打仗厲害,他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厲害,要看他處在什麼時期。比如項羽,他就是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吧。那個年代的人幾乎沒有人能打的過他。為什麼最後在擁有10萬兵力的情況下,竟然不堪一擊呢?顯然,這就是時機發生了變化。

如果韓信要造反,就只有在兩個時間段裡。

一個時間段,是在他被封為齊王以後。

當時項羽去勸他造反,說你要是不造反,劉邦將來會殺你的。但是當時韓信並沒有聽項羽的勸說。

如果韓信在這時候造反了,那麼天下將形成項羽、韓信、劉邦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對來說,劉邦要弱一些。但是劉邦的謀士不少。所以,他就算沒什麼大將,也不一定就失敗。後世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會在那時候就會形成。劉邦再不濟,退回到漢中,依靠強大的巴蜀後盾,依然可以稱王。

而且韓信還不可能全心全意和劉邦打,他必須要對付項羽的進攻。所以韓信並不一定能打得過劉邦。

(項羽劇照)

還有一個時間段,是韓信被從齊王遷徙為楚王的時候。

那時候,韓信心中已經有怨言了,造反也是很可能發生的。

不過我認為在那時候韓信造反,並不一定能夠成功,理由有三點。

其一,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掌控兵權,他手中已經沒有什麼軍隊。如果要打仗,他需要重新集結部隊。重新集結部隊,就需要大家支持他。這就說到第二點。

其二,劉邦是天子之師,韓信是叛變者。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如果在道義上得不到肯定,那麼他就不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擁戴韓信的人不多,韓信就不可能打勝仗。

其三,當時的老百姓,已經打了非常多的仗,早就不願意再打了。項羽的軍隊戰無不勝,為何一曲楚歌,大家都逃走了?因為大家疲倦了,不願意再打了。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造反,也不一定能成功。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覺得韓信是一個很能忍辱負重的人,整個青年時期幾乎都是在窮困與別人的嘲笑中度過的。像“胯下之辱”、“晨炊縟食”、“漂母賜食”等都是韓信奉獻給歷史的精神食糧。自己不過是一個窮屌絲,種地的不會,經商地不會,手藝地沒有,那你會啥,我會領兵打仗!估計當時人聽到他的回答鼻涕都能笑出來——你他媽的窮得叮噹響,球都不會,想領兵打仗?你咋不上天呢。

韓信的整個青年時代都是在這種譏笑與恥辱中度過的,這當然在他心裡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痕。但韓信好像對這一切也不怎麼往心裡去,因為他對自己的才華非常地自信,他相信誰也掩蓋不了自己的才華,他的這種貧困的處境只是暫時的,自己不過是一時寄身底層罷了,那些有眼無珠的傢伙,實在是懶得和他們廢口舌!

很快,好機會就來了,秦始皇一死,陳勝、吳廣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倒秦運動,令天下廣大熱血青年激動不已。韓信背起劍就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了,心裡想這會該輪到我表演了吧。誰知道他人微言輕,人家不尿他!心中熊熊燃起的愛情火焰,叫別人的漠視無情地給澆滅了。他只好冷眼旁觀著項家軍營裡各路耍猴的輪番出場,最後一咬牙,跑到劉邦陣營裡去了,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誰知道剛去沒兩天,犯事要被砍頭了!哎,真他孃的窩囊,本來想找個好機會發達,誰知道命搭這了。這真是應了一千年後阿杜哥的那句歌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當然,大家不用擔心,韓信不會死在這裡。劉邦的太僕夏侯嬰救了韓信。咱老侯和韓信一談,認定他是個人才,就推薦給劉邦。後來蕭何也認可其才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認定他國士無雙,也推薦給劉邦。可是韓信幹來幹去老在後勤上打轉,而且被任命的都是一些中下級官吏。這樣一番折騰,韓信徹底對劉邦集團心灰意冷了,於是又跑了。蕭何一聽韓信跑了,急匆匆地沒等稟告劉邦就去追韓信。回來就把主公訓了一番,早給你說韓信是個人才,你就是不用,得,這回人跑了!幸虧我追回來了,要不然事可就大了!劉邦終於正式把韓信任命為大將軍,成為自己陣營的最高軍事統帥。

接下來韓信卯足了勁開始了自己的瘋狂表演!先是暗度陳倉,幫劉邦拿下夢寐以求的三秦。然後又滅魏,伐代,攻趙,下燕,佔齊,好傢伙,這一路下來,劉邦都看傻眼了,狗日的,這傢伙到底是不是人養的!我把他精兵都抽完了,他還這麼能打!估計那時劉邦已經意識到,這種人在自己身邊太危險了!

韓信是那種不想做老大但卻執意要做最出色的老二的人。他又不打,又不反,簡直是劉邦的甕中鱉,所以當呂后弄死韓信後,消息傳到在外平叛的劉邦耳中,劉邦且驚且喜。可惜韓信就是這麼個性格,悲劇了!





騎驢去高考


肯定是打不過劉邦的。恐怕韓信連起兵都不太可能做的到。

自古以來,要想舉事逐雄天下者,人才,土地,軍隊三者缺一不可。這三個條件,相互影響,相互支撐。

韓信

我們將兩人的這三個條件做個對比:

人才的相關問題很複雜。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怎樣才能知人善任?

劉邦的屬下人才很多,文臣有張良、蕭何、陳平;武將有曹參,周勃,樊噲。劉邦是無賴潑皮出身,既無淵薄學識也無萬貫家財。他身邊能聚集這麼多有才之人,至少說明他有人格魅力,能讓人佩服,又說明他納言聽諫。

劉邦畫像

韓信的謀士則寥寥無幾。有名的就是蒯通了。可是蒯通的建議,韓信未必聽從。連投靠他的項羽將領鍾離眛都無法庇護,致使無奈自殺。

韓信手下沒有多少人才,又不能做到納言聽諫。

土地。也就是穩固的後方。或者說是根據地。只有穩定的根本,才能保證起事所需要的兵源,後勤淄重。既使戰事不順,有了後方的支持,就有繼續戰鬥的可能。

劉邦是在“還定三秦”後,有了穩固的後方,開始征伐天下。其間數次兵敗,都捲土重來,最終贏得天下。

韓信畫像

韓信如起兵,需要佔領一塊地方,建立自己的後方基地。佔領該地後,需要時間來經營治理,才能起到作用。

軍隊。要有一支忠心耿耿,令行禁止的精銳軍隊。

韓信征討天下時,手中的軍隊是劉邦組建的。跟著韓信攻城掠地沒問題,可要跟著韓信對付劉邦,多數軍士是不願意的。

韓信要起兵,就需要建立忠於自己的軍隊。從零開始建立軍隊,韓信沒有資源也沒有時間。

劉邦影視形象

文說

韓信起兵的最好時機是打敗齊國後,逼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時。內有蒯通出謀劃策,外有項羽利誘配合,韓信考慮再三沒有行動,應是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短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