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韩信起兵打得过刘邦么?

沈静轩


我觉得,历史上如果有人被低估了,那就是刘邦。如果有人被高估了,那就是韩信。

韩信,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军事到政治,被刘邦全面碾压。

以政治论,刘邦就相当于一个全副武装的现代化军人,而韩信与之相比就相当于五千年前刚出生的一个小婴儿。在刘邦进行“垓下之战”时落井下石,还轻轻的砸,怕把刘邦砸死了。在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之后,又对刘邦完全失去戒心,参与了“垓下之战”。刘邦在“垓下之战”的关键时刻,被韩信下绊子。此时刘邦赶快“装孙子”稳住了韩信、彭越,并打赢了最关键的“垓下之战”。

在被刘邦捉住后,韩信完全不进行自我反思,不以为自己能力不足。反而认为刘邦“畏恶其能”,还吹牛说“臣多多而益善耳。”皆是取死之道。所以,最后被吕后略施小计捉住,被杀死前都不知道反思,还在说什么“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感叹就和项羽一样了。

韩信战绩,一生拿得出手的,并不多。就背水一战,可以一书。至于拿下齐国,纯粹丢人,自寻死路。韩信带兵赶到齐国边境之时,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向刘邦投降。此时,齐国毫无防备,所以韩信进兵齐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害死了郦食其。同时,韩信也觉得自己功比天高,能力天下无双了。完全不管,也想不到别人的功劳。因此,向刘邦落进下石,提出要当齐王。

刘邦仅战胜项羽一战,也可以想见其战力了。更不用提打败韩信、彭越之徙。后来,诸王一个接一个造反,被刘帮一个接一个打败。好像大家都看不到一样,还说什么刘邦是“地痞流氓”。韩信是“战神”。也不想一想,韩信这位“战神”连吕雉都打不过。更不要提什么安抚民众、供给粮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之类了。


历史八卦阵


无论那个时期,就算刘邦在最艰难的时候,韩信也无法打赢刘邦。

这么说吧,韩信的军事天才,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而决定这棵树用涂的人是刘邦。

刘邦说这棵树是栋梁之材,那这棵树就被当作栋梁用。如果刘邦说,这棵树没用,这棵树也就被劈成柴火变成灰烬。


也就是说刘邦手里握的是政治权力,而韩信怀里揣的只是军事才能。

然,社会的整体形态是,一切皆为政治权力服务,当然也包括军事、经济等等。

想当初,韩信为了饱肚子,提抦剑入楚营,混来混去也就是个小官,项羽对他言不听,画不用。


韩信只好弃楚投汉,结果来到汉营因犯军法差点被斩,是夏侯婴刀下留人救了韩信。

夏侯婴也曾将韩信推荐给了刘邦,结果刘邦还是没用韩信。韩信又只好假装逃跑,演出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闹剧。

这才搏得了刘邦的眼球,刘邦为韩信搭台拜将,给了韩信一个表演的历史舞台。

当然,韩信不负刘邦,为建大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可这一切的前题是,刘邦给韩信舞台,韩信才有机会表演的。


如果刘邦不给韩信机会,那刘邦还是刘邦,而韩信就只能默默无闻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千千万万的你、我、他一样了倒了。

政权领导一切,这是永恒的颠覆无破的真理。

永恒!无人可以抗拒政权。


吴百兰


韩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准时机,是有很大的把握干掉刘邦的,否则,肯定打不过刘邦。

韩信造反,直接灭刘邦的最好时机是垓下之战前后。原则就是联弱打强,逐渐让自己变成最强者。

垓下之战前,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议和后双方撤兵,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了和议,追击楚军。结果,刘邦的汉军却被项羽击败于固陵,并被楚军合围于陈下。可见,刘邦此时的实力是比不了项羽的10万楚军的。

韩信这时候的策略,当然是联合刘邦打项羽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刘邦的利益诱惑下,韩信和彭越出兵,合击楚军于垓下。垓下之战,楚军已经被大量消耗,处于劣势了,这时候,韩信造反,联合项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刘邦的联盟就可以了。

那么此时的垓下一战,被灭掉的就是刘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两个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领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项羽的嫌隙,韩信完全可以趁机拉拢两人,一起灭掉项羽,那么完成统一大业的就是韩信了。

除了垓下之战外,还有一次好机会,就是韩信刚灭了齐国时。这时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项羽因为救援齐国的龙且全军覆没,很惶恐,想跟韩信结盟。而谋士蒯通也游说韩信趁机称王。此时的韩信,之前攻灭了燕赵,再拒有齐地,完全可以联合项羽把刘邦赶回汉中,收复关中之地,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比照东汉末年的三国,不用多说了吧,韩信占领的可是曹魏的地盘。把项羽适当的往南方驱赶一下,项羽就成了孙吴。而刘邦,就是蜗居一方的蜀汉,等死而已。所以,韩信这时候造反,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灭掉刘邦是迟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时机,但还可以一搏,就是韩信被剥夺齐王位,被封楚地,立为楚王的时候。这时候,韩信想造反成功有点难度了,需要施行离间计,拉拢盟友。

韩信最好的盟友当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给匈奴人送点财物,让匈奴人举兵南下打刘邦应该不难。按照历史的史实,即使不联合匈奴,匈奴为了抢劫财物,也会南下的。

第二个盟友就是韩王信。韩王信也没办法,谁让他弱小呢,夹在匈奴和刘邦之间。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离间计,内心一害怕,两个人就会跟韩信一起干了。陈豨也是可以拉拢的,韩信最后就死于陈豨造反。卢绾可以不用管,等韩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个理由杀掉就行了。

韩信作为楚人,还可以利用钟离眛,联合旧楚国的遗族,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时候韩信联盟对刘邦是南北夹击之势,赢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异姓王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时候不愿意跟着造反,那就稍微困难点,但是把天下搅乱应该是足够了。


韩信造反最不好的时机,就是历史上韩信选择的时机,在毫无兵权的情况下,竟然要跟陈豨做所谓的里应外合。

韩信这次造反的结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让一个妇人给轻松搞定了。

可见,韩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统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机会成功的。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前途,韩信在每次大的抉择面前,都选择了似乎是可以预见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韩信在受胯下之辱时,愤而杀了屠夫,肯定会名扬天下,乱世之时是个敢作敢当的豪杰,那么项梁、项羽也会对他刮目相看。如果听从了蒯通的建议,也可以成为一方英雄。再不济,救了钟离眛,反击刘邦,即使失败,也可以留下一个为了好友,两肋插刀,轰轰烈烈的美名。

可韩信却最终选择了一种最屈辱的死法,所以,从韩信的胯下之辱开始,已经注定了他无法成为后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刘邦、李世民、朱棣之类的霸业。


奕天读历史


【生死一知交,成败两妇女】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

一一【明】骆用卿《题韩信庙》

韩信肯定打不过刘邦,因为刘邦虽无才无德,但是帝主,必将引领天下!韩信固有才能,如听蒯彻之言,亦难成事,却遗害于黎民百姓。项王之灭,何以逆天行事。虽悲韩信,切莫多多益善。

淮陰一去不回頭,挎劍瀟然逐亂秋。

最忘蕭何忘月下,鐘鳴漢殿失風流。

一一韓信(閬水漁民白溪釣)

蕭相營私弟,他年畏勢家。

豈知未央殿,壯麗祇棲鴉。

一一【淸】吳偉業《蕭何》





白溪釣客


韩信如果敢于造反的话,肯定会被刘邦镇压,因为韩信虽然擅长用兵,但是刘邦更擅长掌兵。韩信一直都没有自己可靠的嫡系部队,只是在指挥战争的时候,有军队的指挥权而已。而刘邦一直牢牢地掌握军队的实际控制权,韩信同彭越和英布不同,彭越和英布最早都是独立的武装,因此有自己的嫡系武装,而韩信从来就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因此才会被刘邦三次夺取军权。

刘备第一次夺取韩信的军队是在韩信攻灭赵国之前,这时候刘邦在彭城刚刚大败,军队损失惨重急需要兵员的补充、而韩信兵强马壮,刘邦看着非常的眼红,于是刘邦便想要夺取韩信的军队。刘邦夺取韩信的军队,既没有携带千军万马,也没有囚禁韩信。刘邦只是带着自己的车夫夏侯婴两个人来到了韩信的军营,然后拿到了韩信的印信将军队调走了。当刘邦带着军队离开的时候,韩信才刚刚起床。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认为韩信被夺取军队,主要是因为虎符被抢走。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假如韩信真的控制住了军队,刘邦单单夺取一个虎符,肯定是不能直接调兵遣将的。

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刘邦一直都实际控制着韩信的军队,韩信仅仅是一个指挥者,并不是真正的军队控制人。换句话说,如果韩信趁着刘邦睡觉的时候拿走刘邦的兵符,然后去让刘邦的军队跟着自己走,那么刘邦的将领们肯定会出来把韩信剁成肉酱。刘邦夺取韩信军队之后,韩信又重新召集了一支军队,并且打下了赵国和齐国。韩信攻占齐国的时候,一个谋士曾经劝韩信称王,同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不过韩信拒绝了谋士的要求,并且派兵帮助刘邦,在垓下合围消灭了项羽。

有的人认为韩信如果听从谋士的计谋,肯定能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第2次夺取了韩信的军权。这一次刘邦同样是故伎重施,带着几个人到了韩信的军队中,把韩信的军队收归己有,然后让韩信离开齐国,去楚国做楚王。这期间韩信肯定是不满的,只是他没有能力反抗。其实仔细观察史书不难发现,韩信打仗的时候所用的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灌婴曹参这些人都是刘邦的老朋友,他们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跟着韩信。

也就是说在韩信的军队中,刘邦安插了很多实权派的大将控制军队,而韩信根本不可能控制这些将领。如果韩信让这些将领们去打其他的国家,这些将领们都会欣然前往,如果韩信让他们去打刘邦的话,那么这些将领们立刻就会把韩信杀死。韩信到了楚国之后,更没有了反抗刘邦的能力。此时的韩信如果造反更不是刘邦的对手,这时候的韩信仅仅是占领了一个楚国,而刘邦占领了整个天下。

韩信的楚国实力和项羽时期的西楚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而项羽的军事才能要强于韩信,项羽在实力占优势的情况下,都被刘邦消耗灭亡。韩信只有一个楚国的力量,如果他一旦造反,天下所有的诸侯都会攻击他,到时候韩信的结局恐怕和英布也差不多。这样看来,韩信一直都没有攻击刘邦的能力,因此历史上的韩信,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打得过刘邦。


史海泛舟摆渡人


韩信如果选择了造反,可能他在与刘邦开战之前就已经败了。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初汉争霸之际,项羽也许是唯一一个能够与韩信一较高下的军事天才。自刘邦封坛拜将之后,韩信很少有战败的情况。他率兵平定魏国,又击败了代国和赵国,降服燕国,攻克齐国,随后自封为齐王。在随后的战争中,韩信全歼龙且二十万大军,让楚国真正开始对刘邦产生了畏惧。一向以武力征伐天下的项羽,也不得不排出说客劝韩信背叛刘邦。而韩信选择了忠诚,并与彭越一起会师垓下,彻底消灭了项羽的势力。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要耗费更大的精力,拖延更长的时间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更何况刘邦从反秦起义一直到楚汉争霸,包括后边出征匈奴,几乎都没打过像样的胜仗。所以,如果韩信于刘邦对战,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刘邦对此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是刘邦之所以是刘邦,就在于他会用人、会抓权。在《史记》中,我们多次看到刘邦夺取部下军权的记载。比如彭城之战刘邦惨败之后,“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再比如垓下之战消灭项羽之后,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由此可见,韩信虽然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但是他所指挥的士兵都不是完全听令于他。

再来看韩信部下的第一武将是灌婴,第一文臣是曹参,这俩可都是追随刘邦多年的铁杆心腹啊,有他俩在,韩信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可能就先被控制了。

所以,论真正在战场上厮杀,刘邦肯定不是韩信的对手。但是刘邦的政治手腕比韩信高几个数量级,在真正上战场之前,刘邦就已经赢了。


国史通论


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军事指挥家,他虏魏破赵,平代灭齐,兵指垓下,所向披靡,为西汉王朝刘邦政权的建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韩信最经典的的战役莫过于攻赵时的背水之战,以三万兵力战胜赵国陈余的二十万兵力。韩信用兵这么厉害,为什么平定齐国后蒯通明知他日后必死建议他造反自立时他却犹豫不决?他的拒绝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是韩信情商极低,缺乏笼络团队的凝聚力和建立自已团队的意识,他的才能突出体现在战术的排兵布阵上,团队建设并不擅长,没有自已的核心队伍,缺乏起兵的群众基础;他也一直把自已以千里马自居,靠投靠他人来展示自已的军事才能来实现个人成就感,小富即安,没有起兵称雄的野心和信心,即使有心谋反也苦于手中无兵。要知道韩信所指挥的军队全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周勃、樊哙、曹参等沛县帮担任中高层,他们牢牢把控着军队的基层指挥权。如果和刘邦对着干韩信无兵可用。

二是世人看到刘邦在正面战场被项羽打的灰头土脸几度成光杆司令,韩信在外围却屡战屡胜,以此断定刘邦用兵不如韩信是片面的,当时天下两强无非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刘邦的对手是最强大的项羽,和魏赵齐等小国没有可比性,如果派韩信正面进攻项羽,结果并不一定比刘邦好,后面垓下之战也不是韩信的一人之功,是在刘邦统一调度下多面合围的结果。

三是韩信手下不仅没有自已的队伍,真正属于他的智囊团也几乎没有,唯一不是刘邦嫡系的蒯通最终去街上相面为生,大败齐国后收伏的李左车智谋出众没好好利用又被刘邦挖走,而刘邦政治才能和人格魁力出众,手下名将贤士众多。主动投靠为其效力的名人志士接踵而来。

韩信一无可靠之兵,二无辅佐之才,真要和刘邦开战,即使偶有小胜,最终也会被刘邦源源不断的兵力、人才补充的消耗战拖垮。


青史流名


拿韩信的打仗能力和刘邦的打仗能力来相比,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完全没有可比性。韩信肯定甩刘邦老帽子远了。

不过这话要是让刘邦听见了,他肯定不服气。事实上,当年刘邦就是因为不服气,和韩信比过一次。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最多带10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嘛,多多益善。刘邦不高兴了,反问韩信,你说你多多益善,为何你在我手下当差?韩信也很给刘邦面子,说,你虽然只能带10万兵,但是你能御将,所以我就只能归你管了。

(韩信剧照)

君臣两人这么说笑一阵,也就算了。

其实说起来,刘邦不服气,也是有道理的。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从汉中往中原打过来的时候,表面看起来,刘邦总是打败仗,韩信总是打胜仗。但事实上,刘邦对抗的,是项羽的主力。韩信对抗的,则是魏国、赵国、齐国这样一些草头诸侯。韩信实际上没有真正和项羽打过。最后打的那一场“垓下之战”,实际上也并非是韩信一个人的功劳。当时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纠集了30万大军,把项羽的10万大军包围起来。项羽最后是中了韩信的计策,以为他的士兵都逃光了,自己的阵地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全部给占领了,所以慌忙之间就逃跑了。这也是项羽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一次失败。

所以说,用项羽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刘邦和项羽,谁打起来更厉害,显然并不可靠。

事实上,刘邦除了打不赢项羽,在后期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中,刘邦是没有打过败仗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打仗,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

因此,这件事就引起了后世巨大的猜测,如果当年韩信有机会和刘邦打一仗。比如说,韩信造反了,刘邦和韩信打起来了。那么他们两人谁打得赢呢?

我认为,如果这两人真的打起来了,韩信就算是天才的军事家,他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刘邦。

(刘邦剧照)

其实,一个人就算打仗厉害,他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厉害,要看他处在什么时期。比如项羽,他就是个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吧。那个年代的人几乎没有人能打的过他。为什么最后在拥有10万兵力的情况下,竟然不堪一击呢?显然,这就是时机发生了变化。

如果韩信要造反,就只有在两个时间段里。

一个时间段,是在他被封为齐王以后。

当时项羽去劝他造反,说你要是不造反,刘邦将来会杀你的。但是当时韩信并没有听项羽的劝说。

如果韩信在这时候造反了,那么天下将形成项羽、韩信、刘邦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对来说,刘邦要弱一些。但是刘邦的谋士不少。所以,他就算没什么大将,也不一定就失败。后世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会在那时候就会形成。刘邦再不济,退回到汉中,依靠强大的巴蜀后盾,依然可以称王。

而且韩信还不可能全心全意和刘邦打,他必须要对付项羽的进攻。所以韩信并不一定能打得过刘邦。

(项羽剧照)

还有一个时间段,是韩信被从齐王迁徙为楚王的时候。

那时候,韩信心中已经有怨言了,造反也是很可能发生的。

不过我认为在那时候韩信造反,并不一定能够成功,理由有三点。

其一,韩信在当楚王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没有掌控兵权,他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军队。如果要打仗,他需要重新集结部队。重新集结部队,就需要大家支持他。这就说到第二点。

其二,刘邦是天子之师,韩信是叛变者。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如果在道义上得不到肯定,那么他就不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拥戴韩信的人不多,韩信就不可能打胜仗。

其三,当时的老百姓,已经打了非常多的仗,早就不愿意再打了。项羽的军队战无不胜,为何一曲楚歌,大家都逃走了?因为大家疲倦了,不愿意再打了。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韩信在当楚王的时候造反,也不一定能成功。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觉得韩信是一个很能忍辱负重的人,整个青年时期几乎都是在穷困与别人的嘲笑中度过的。像“胯下之辱”、“晨炊缛食”、“漂母赐食”等都是韩信奉献给历史的精神食粮。自己不过是一个穷屌丝,种地的不会,经商地不会,手艺地没有,那你会啥,我会领兵打仗!估计当时人听到他的回答鼻涕都能笑出来——你他妈的穷得叮当响,球都不会,想领兵打仗?你咋不上天呢。

韩信的整个青年时代都是在这种讥笑与耻辱中度过的,这当然在他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但韩信好像对这一切也不怎么往心里去,因为他对自己的才华非常地自信,他相信谁也掩盖不了自己的才华,他的这种贫困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自己不过是一时寄身底层罢了,那些有眼无珠的家伙,实在是懒得和他们废口舌!

很快,好机会就来了,秦始皇一死,陈胜、吴广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倒秦运动,令天下广大热血青年激动不已。韩信背起剑就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了,心里想这会该轮到我表演了吧。谁知道他人微言轻,人家不尿他!心中熊熊燃起的爱情火焰,叫别人的漠视无情地给浇灭了。他只好冷眼旁观着项家军营里各路耍猴的轮番出场,最后一咬牙,跑到刘邦阵营里去了,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谁知道刚去没两天,犯事要被砍头了!哎,真他娘的窝囊,本来想找个好机会发达,谁知道命搭这了。这真是应了一千年后阿杜哥的那句歌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大家不用担心,韩信不会死在这里。刘邦的太仆夏侯婴救了韩信。咱老侯和韩信一谈,认定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后来萧何也认可其才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认定他国士无双,也推荐给刘邦。可是韩信干来干去老在后勤上打转,而且被任命的都是一些中下级官吏。这样一番折腾,韩信彻底对刘邦集团心灰意冷了,于是又跑了。萧何一听韩信跑了,急匆匆地没等禀告刘邦就去追韩信。回来就把主公训了一番,早给你说韩信是个人才,你就是不用,得,这回人跑了!幸亏我追回来了,要不然事可就大了!刘邦终于正式把韩信任命为大将军,成为自己阵营的最高军事统帅。

接下来韩信卯足了劲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表演!先是暗度陈仓,帮刘邦拿下梦寐以求的三秦。然后又灭魏,伐代,攻赵,下燕,占齐,好家伙,这一路下来,刘邦都看傻眼了,狗日的,这家伙到底是不是人养的!我把他精兵都抽完了,他还这么能打!估计那时刘邦已经意识到,这种人在自己身边太危险了!

韩信是那种不想做老大但却执意要做最出色的老二的人。他又不打,又不反,简直是刘邦的瓮中鳖,所以当吕后弄死韩信后,消息传到在外平叛的刘邦耳中,刘邦且惊且喜。可惜韩信就是这么个性格,悲剧了!





骑驴去高考


肯定是打不过刘邦的。恐怕韩信连起兵都不太可能做的到。

自古以来,要想举事逐雄天下者,人才,土地,军队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韩信

我们将两人的这三个条件做个对比:

人才的相关问题很复杂。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怎样才能知人善任?

刘邦的属下人才很多,文臣有张良、萧何、陈平;武将有曹参,周勃,樊哙。刘邦是无赖泼皮出身,既无渊薄学识也无万贯家财。他身边能聚集这么多有才之人,至少说明他有人格魅力,能让人佩服,又说明他纳言听谏。

刘邦画像

韩信的谋士则寥寥无几。有名的就是蒯通了。可是蒯通的建议,韩信未必听从。连投靠他的项羽将领钟离眛都无法庇护,致使无奈自杀。

韩信手下没有多少人才,又不能做到纳言听谏。

土地。也就是稳固的后方。或者说是根据地。只有稳定的根本,才能保证起事所需要的兵源,后勤淄重。既使战事不顺,有了后方的支持,就有继续战斗的可能。

刘邦是在“还定三秦”后,有了稳固的后方,开始征伐天下。其间数次兵败,都卷土重来,最终赢得天下。

韩信画像

韩信如起兵,需要占领一块地方,建立自己的后方基地。占领该地后,需要时间来经营治理,才能起到作用。

军队。要有一支忠心耿耿,令行禁止的精锐军队。

韩信征讨天下时,手中的军队是刘邦组建的。跟着韩信攻城掠地没问题,可要跟着韩信对付刘邦,多数军士是不愿意的。

韩信要起兵,就需要建立忠于自己的军队。从零开始建立军队,韩信没有资源也没有时间。

刘邦影视形象

文说

韩信起兵的最好时机是打败齐国后,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时。内有蒯通出谋划策,外有项羽利诱配合,韩信考虑再三没有行动,应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短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