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與慈禧,如何評論?

張寶剛20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孝莊與慈禧太后,前者把大清王朝推向頂峰,一個把清王朝推向萬丈深淵,一個被歷史所歌頌,一個則被歷史所唾罵。筆者用一對詞來對應二人,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

下面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孝莊太后(上圖)和慈禧太后(下圖)


第一,孝莊太后專政,卻不亂政,慈禧專政並且亂政。

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在對於權利的運用上,差距還是很大的。孝莊是因為兒子和孫子年齡太小,被動專權,去治理國家,而慈禧太后是因為對權利的極度渴望,想成為權利的頂點,主動專權去治理國家,因此,二人的出發點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相同。

先看看孝莊太后專政,卻不亂政,如下:

  • ——因為皇太極死的太早,年幼的福臨即位,史稱順治帝,但是因為皇叔多爾袞的強勢,隨時有謀朝篡位的動作,因此,孝莊皇后主動向多爾袞示好,結成政治同盟,確保了福臨能夠迅速成長,

  • ——後來因為順治帝重病而亡,小玄燁即位,名為康熙帝,因為康熙年幼沒有辦法處理朝政,這個時候孝莊太后沒有辦法,只好親臨朝堂之上輔政,這個時候,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權傾朝野,拿小皇帝康熙不當回事,這個時候的孝莊太后一看康熙皇帝太小,鬥不過鰲拜,便先隱忍下來,暗自教育康熙皇帝積蓄實力,並且遊離在其他四大臣之間,穩定了朝局,等到康熙皇帝在年長,有了實力,就下令逮捕了鰲拜,到了這個時候,孝莊覺的康熙皇帝可以親政了,就將權利還政於她,自己退居幕後。

而在看看慈禧太后的亂政並且亂政,如下:

  • ——咸豐帝時期主動要政,要權利,壞了女人干政的規矩:咸豐皇帝因為對於朝政不敢興趣,只對女色感興趣,因此就懶政,這個時候,對於權利的渴望,使的慈禧便主動向咸豐皇帝示意,自己能夠幫他處理朝政,咸豐皇帝一看,高興的不得了,就把批閱奏摺交給了慈禧去做,這樣做一使的慈禧的權欲得到釋放,她對權利進一步產生更大的慾望,其次,女人干政,壞了祖宗家法,為後期慈禧太后專政,亂政埋下了隱患。

  • ——同治時期,慈禧除掉顧命八大臣,開啟了自己專政的時代:咸豐不久病逝,對於權利極度渴望的慈禧太后把殺意投向了八位顧命大臣,於是便就有了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慈安皇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除掉了八位顧命大臣。自己因此掌握了權利,但是卻破壞了清廷女人不參政的古訓,由於慈禧太后身為女性,認知學識有限,使的她的治政是一塌糊塗。

  • ——光緒時期,開始亂政時代:慈禧太后刀口向內,邊緣化了恭親王,使的權利盡歸她手,後續,在戊戌變法中先發制人,在袁世凱的幫助下,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使的自己權利得到了穩固。但是慈禧太后這樣執政,幾乎把精力全部放在內鬥上了,全然沒有搞經濟建設。並且皇帝權利逐漸的闇弱,就在暗示,清廷已經搖搖欲墜了。

綜上,孝莊太后專政,但最後還政於皇帝,而慈禧太后專政,亂政,還不還政於皇帝,最終帶來的結果也不一樣。

<strong>

孝莊太后指導小福臨(上圖)和慈禧控制小皇帝(下圖)


第二,孝莊太后於慈禧太后對於時代的功與過。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莊對於清廷的貢獻,孝莊太后作為皇太極的賢內助,幫助皇太極積極處理好後宮之事,又幫助自己的夫君招降了明朝大臣洪承疇,到了順治的時代,穩定了清廷政權,平和了多爾袞於福臨二人之間的關係,使之清廷在華夏地區站穩了腳跟,到了康熙時期,則是輔佐自己的這位孫子,使康熙皇帝效仿中國曆代明君,整治吏治,發展生產,成為一代明君。

其次,我們在看看孝莊太后的過失,她唯一的“過失”就是太剋夫,太克子,使的清廷兩位皇帝英年早逝,剩下的我們在找這位賢惠女性的毛病是沒有辦法在找出來的。

現在我們在看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對於時代的功勞就是重用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進行了積極改革,使的清廷政府又延續了幾十年,她還有一個功勞就是將中國的權利還給了漢人,他重用的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到她死後,竊取了滿人的皇權,讓漢族幾百年以後,又回到了中國權利的核心地位。

她的過失就是,控制權利太久,讓皇帝成為了擺設,不積極實施改革,面對西方列強一敗再敗,在面對曾經可以碾壓的日本,則是被它踩在腳下,並且給它割地,賠款,造成了在不久的將來,日本靠著這比錢和靠著洗劫來的物資,發展軍事力量,最終發動對中國長達多年的侵華戰爭。從這一點上來說,慈禧就是一個千古罪人。

綜上,孝莊太后對於時代的功勞是巨大的,而慈禧呆過的過失,則為後續中的中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康熙大帝(上圖)和日本軍國主義(下圖)


第三,後世對孝莊和慈禧太后的評價

先說說孝莊皇太后,孝莊皇太后是一位公認的清初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剛剛建國的時候,百廢待興,但她卻憑藉著一己之力保證了清皇室的團結,並且培養了順治、康熙歷這兩位優秀君主,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

她培養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穩定了剛剛打下來的中國社會,使的久經戰亂的之苦的華夏地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休養生機,而後續的培養的康熙皇帝玄燁,則是勵精圖治,招賢納士,接受華夏文化,促進名族交融,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前奏。在現大唐盛世的景象,作為孝莊皇太后孫子的康熙大帝對於她的這位祖母則是高度評級:

康熙帝: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在來來看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一個奪取了男人權利的女政治家,三度垂簾聽政,兩次更換皇帝,將國家的命運玩弄在手中,極大的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她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卻因為自己的認知和學識的問題上,對世界發展潮流不甚瞭解,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走向了半殖民地的深淵。老外曾經這樣評價我們這位太后: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最有趣的名人無疑就是被我們稱呼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簾聽政期間處於每一個帶有改革性質的運動的前列,其統治的性質只能從這一時期的性質加以判斷。由於意志和感覺缺乏一個賴以遵循的明確中心,外交失敗了。它的槓桿找不到支點。於是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永遠只有依靠軍事力量。與太后這麼一個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嗎? [————《布萊克伍德氏雜誌》

綜上,孝莊太后的評價高於慈禧太后,畢竟她給中國帶來的積極一面要大於慈禧,而慈禧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是太大了,影響了一個時代。

<strong>

康熙皇帝在現大唐盛世(上圖)和中國成為西方列強蹂躪的對象(下圖)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一個承前,一個啟後,一個開始,一個結束,一個興旺,一個覆滅,一個受後世歌頌,一個受盡後世唾棄,她們兩是站在中國權利巔峰的“兩極”女性。


向日葵愛歷史


兩位皇太后,都是在優秀的政治家,同是幼主稱帝,但由於她們把握做位置不同,結果就不同。

孝莊太后,在後臺輔佐,支持,培養,造就了一代皇帝康熙大帝,成就了一代王朝康熙王朝,慈禧太后在前臺越俎代庖,閹割了兩代皇帝一同治和光緒皇帝,直接葬送了大清國。

在清朝的歷史中有兩位了不起的女性政治家,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先看孝莊太后何為: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后,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莊太后盡力教養幼主,護衛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做彼岸。

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權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莊太后成了康熙堅強後盾,在地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鞏固了政權。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莊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撥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

在看慈禧何為:咸豐皇帝時,慈禧受寵,干預朝廷政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改元同治,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管實權。同治十三年,同治病死,無子。慈禧立其四歲侄載為帝,年號光緒,繼續與東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獨攬朝政。次年改"垂簾聽政"為"訓政“。1889年,在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仍操縱內政和外交大權。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幽禁光緒帝,廢除全部維新措施,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六人。重新訓政,並準備廢黜光緒帝。1908年光緒帝死。他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次日慈禧病死,結束了對清朝長達47年的統治,同時也是大清朝徹底瓦解之時。


徐國華


孝莊與慈禧大不同。

孝莊的政治手腕比慈禧高。孝莊在皇太極的五宮中並不吃香,隨著皇太極的暴斃,皇權帝位之爭擺上了桌面,孝莊的兒子順治也不佔優勢,當時多爾袞和豪格的呼聲高,大清面臨四分五裂。野史是說太后下嫁,不管怎麼樣,反正順治上位了,當時是個孩子,孝莊才是順治上位的始作俑者。

順治帝上位也不爭氣,為了一個董額妃,出家當和尚去了。孝莊又輔佐著孫子玄燁登基,玄燁太小,與孝莊孤兒寡母,孝莊給孫子政治聯姻,又平頂了逆臣鰲拜,平三藩。孝莊別看隱藏在康熙後面,也是功不可沒。孝莊卻沒有鋒芒外露。

慈禧呢,玩弄權術也挺專業。這個人對權力貪婪,把歷任帝王玩弄於鼓掌之上,立了幾個傀儡皇帝,自己垂簾聽政。就連恭親王最後也被治的服服貼貼的。你願意當政沒有什麼過錯,可慈禧把大清治理的散架子了。外國人一侵略大清,西太后就對十五個國家開戰,打不過人家,又“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投降賣國。讓大清徹底玩完了。

所以說,孝莊和慈禧,一個建國,一個賣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愛好變成事業


  作為古代中國傳統封建制度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歷史在公眾視野中的曝光度不斷上升。在這個存在兩百九十六年的朝代裡,時事孕育了兩位雷厲風行的女人,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她們一個生活在金戈鐵馬的滿清盛世,一個生活在風雨飄搖的滿清末年,用各自的手段轉移權利的重心,或多或少為清王朝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孝莊太后,本名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為蒙古的公主。這位來自科爾沁大草原的公主,於1625年因政治和親遠嫁中原,當時她只有13歲,她的夫君是努爾哈赤的四貝勒,即天聰帝皇太極。二人毫無間隙,十分恩愛,完全不似摻雜政治因素的悲劇婚姻,由於孝莊太后故鄉遠在他方,皇太極很是疼愛嬌妻。

  不久後,孝莊太后為皇太極誕下一子,其子即後來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皇太極駕崩後,福臨勢單力薄,卻得到自己叔叔多爾袞的幫助,在母親孝莊太后的極力保護下,福臨順利登基,開闢順治紀元。

  繼順治皇帝之後,孝莊太后又為東方大國培養了一位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康熙帝名愛新覺羅玄燁,為順治帝的第三子。她的一生,人們用“傑出的女政治家”來標榜。



  慈禧太后,即葉赫納拉氏,於1852年入宮,那年慈禧年僅17,成為咸豐皇帝的妃嬪,賜號“蘭貴人”,1856年誕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母憑子貴,晉封懿妃,不久後又晉封懿貴妃。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駕崩,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粉碎了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集團,開啟了垂簾聽政的三十多年的歲月,彼時同治皇帝形同虛設,真正成為一個皇權傀儡。


  為了壓制恭親王,她曾授意朝臣彈劾恭親王,就勢把恭親王從議政王的位置貶謫。垂簾聽政時期,已從當年青澀的姑娘成長為詭計多端的陰謀家,牢牢掌控者偌大的清王朝的權力核心,以雷霆手段藉機除掉異心之臣。

  在位時還曾殘忍殺戮“戊戌六君子”,其手段雖雷厲風行,威懾一方,卻不失守舊落伍,最後清王朝還是不免沒落,在劫難逃,歸咎於她一直堅持的封建統治之下。


何偉讀史


清朝有兩位頗具傳奇的太后,她們兩位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給清朝帶來的東西,卻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後世對兩人的評價就是兩個極端。

她們分別是清楚的孝莊太后以及清末的慈禧太后,相信,略微讀過歷史的人都知曉這兩位掌控大權期間都做了些什麼,而我們對兩人的評價更是分化出明顯的區別,對慈禧的百般謾罵,到了孝莊便是百般讚揚。

那麼孝莊究竟做了什麼,能讓後人給予如此高的評價?

其實,孝莊與慈禧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孝莊並沒有慈禧那麼貪,同為權傾朝野的女性,同樣在皇帝幼小,勢力微弱的時候控制了大權,同樣的能夠決定國家大事,最終兩人的區別,不過是因為慈禧貪戀自己的權力,在國家瀕臨滅亡的時候仍然攥著大權不放,對所有對自己有威脅的新流派改革無情打壓,成為了歷史潮流中的一個頑固的反動分子,因此她被後人罵的很慘!

然而孝莊卻不一樣,她雖然掌握了大權,但是絲毫不貪戀權力,在順治去世,8歲的康熙登基的時候,她擁有了最大的權力,雖然當時輔政的四位大臣同樣有著極高的地位,但是他們之間並不團結,不斷的內鬥,因此在孝莊面前還是不夠看的,如果這時候孝莊與慈禧一樣,為了權力聯合這些輔政大臣,想必奪下大統,在清朝為所欲為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她沒有那麼做,當時的孝莊,為了在強大的輔政大臣手中保住康熙的皇位,她可是費盡了心思,在康熙登基4年後,也就是康熙12歲那年,她親自操辦了康熙的婚事,讓康熙早早的就大婚,一反以往的常態。

她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當時的四位輔政大臣權力太大,尤其是鰲拜更是首當其衝,隱隱有壓皇帝一頭的態勢,因此,孝莊選擇了索尼和遏必隆的女兒作為皇后和貴妃,讓這兩位輔政大臣徹底站在自己一方,而在清朝,只要結了婚,就算承認了,12歲的康熙也不必再揹負幼帝的名號,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從輔政大臣手中收回權力。

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讓康熙最終拿回大權,而孝莊也得以功成身退,隱居幕後,享起了自己的清福。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孝莊和慈禧的差別,要知道慈禧是兩度垂簾聽政,死死不肯放下權力,讓國家進一步的衰落,所以說,後世的我們對這兩位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陶政聰


你好,我是蒙古小勇龍浩,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的孝莊和慈禧,兩個不同年代且思想品行不在一個層次的女人。孝莊皇太后端莊威儀,三次救大清朝於水火之中,臨危不亂,睿智的典範。真是須眉不讓男人,在軍國的大事上更看到果斷,守律的品德,在後宮的多年來也沒有差評出現,堪稱皇宮中的女中豪傑。

同樣的大清朝,慈禧當政,喪權辱國的事就沒少出,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更是丟人丟到家了。所以在歷史和民間幾乎沒人說慈禧好的。





蒙古小勇龍浩


孝莊太后與慈禧太后,兩位清王朝最出名的女人,但是老實說,孝莊與慈禧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慈禧也是一心也想效仿孝莊,成為大清國第二位偉大太后,但是慈禧不僅沒有達到孝莊的成就,反而成為了歷史罪人。在筆者看來,孝莊與慈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筆者將一一列舉。

孝莊太后與慈禧太后的相同點:

①:都是兩宮皇太后。“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制度是清朝的一個特色制度。清朝一共誕生了兩次“兩宮並行”局面,一次是順治朝哲哲與孝莊,一次是同治朝慈安與慈禧。

②:都是皇帝生母。這是孝莊與慈禧最大的共同點,她二人不僅僅是“兩宮皇太后”,而且都為皇帝的生母。順治生母為孝莊,同治生母為慈禧。也就是說她二人都是沒有做皇后直接去做皇太后的。

③:都經歷三朝撫育二帝。孝莊與慈禧都經歷三朝,撫育二帝。孝莊經歷了皇太極時期、順治朝、康熙朝,親手撫育了順治與康熙;慈禧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親自撫育了同治與光緒。

由此三點的共同點,使得孝莊與慈禧的最初境遇十分相似。但是她二人卻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一位成為母儀天下的賢后賢祖,另一為卻成為了飽受詬病的老妖怪。這就歸結於她二人的不同點。

孝莊與慈禧的不同點:

①:時代背景不同。孝莊生長於十七世紀,此時的歐洲進入了海外殖民新時代,但是較物力財力,中華地區仍舊領先世界,大清剛剛建國,兵強馬壯,時局也較為安穩。到慈禧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落下帷幕,西方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最尖端的武器裝備,清帝國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軍事,都已經落後。

②:權力慾望不同。

孝莊與慈禧都是極具權欲的女人,但是孝莊有分寸,也有程度,慈禧則不盡然。即便是在十九世紀末有一段時間放權給光緒,但世紀大權仍在其手中,阻撓變法的根本勢力就是慈禧。孝莊則不同,順治、康熙親政之後,孝莊就深居後宮,不問政事,反倒是小皇帝隔三差五的跑來請教。這就是兩人的差距。

③:個人能力差距。很多人經常說,大清已經是搖搖欲墜,慈禧不算什麼,她什麼都決定不了。這句話從根本上來講是對的,符合史觀,但這是根本原因,單純的強調根本原因而忽略直接原因,也是不客觀的。直接原因是什麼?頑固派的阻撓、慈禧的迂腐。就拿慈禧大壽拿軍費做開支這一項,她就不配成為賢后。

結束語:何謂賢?有德行者稱之為賢,有才能者稱之為賢。有才德者,舍小而顧大,此乃大德。慈禧縱是有些手段,能夠長期把持朝政,也算得上是一個政治家,但這不是洗白她的理由。道德與能力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慈禧比孝莊,還是往後稍稍吧!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說到慈禧太后,很多人對她的印象並不是很好,原因在於慈禧作為一個後宮的妃子總是喜歡專權,雖說不是皇帝,但是權利集於一身,垂簾聽政是慈禧專權的主要見證,慈禧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利,大肆的結黨營私,致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境地,讓國家遭受了數不盡的屈辱。

說起垂簾聽政,在清朝的時候還有一位皇后,本來有機會參與政事,但是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在背後默默無聞的支持,他就是歷經四朝的孝莊皇后,為國家社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大清王朝的中堅力量。

為什麼說孝莊是大清的中堅力量呢?是因為她的兒子順治繼位的時候年僅六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不會去處理朝中的大事的。這時候的孝莊就擔任起了國家的大任,此時孝莊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如果想要垂簾聽政的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再加上孝莊在朝中的威信也很高。但是孝莊卻沒有這麼做,依然選擇在背後為順治鋪路,掃除威脅順治的政黨,讓國家的政權趨於穩定。

但是順治是一個多情的皇帝,由於自己的愛妃去世,自己也英年早逝,於是年僅八歲的康熙繼位了。這是孝莊皇后再次可以垂簾聽政的機會,此時的孝莊經歷了太多,有著大量的經驗和閱歷,是一位很厲害的政客。在當時甚至有大臣奏請孝莊垂簾聽政,以求穩固家國安定。但是孝莊依然遵守了老祖宗的規定:後宮不得參與政事。成為了康熙堅定的後盾,幫助康熙掃除了鰲拜一黨,平定了三藩,為康乾盛世做了很好的鋪墊。

我們再來看慈禧的一生就會發現,慈禧垂簾聽政並不是無奈之舉,這是她多年以來一步一步想要達到的目的。慈禧是咸豐的妃子,由於當時受不到寵幸,便想方設法的接近咸豐,專權的慾望十分強烈。咸豐沒過多久就駕崩了,當時慈禧的對手慈安皇后也隨後離去,這時的慈禧開始變得無法無天,掌控皇權的計劃得以實現,成為了“一國之君”,生活也是變得極度奢侈,導致後來國庫空虛,以至於陷入了捱打的局面。

反觀孝莊太后,她是一個十分節儉的皇后,一生的心血全部獻給了清王朝,自己的錢財全部用來救濟百姓,犒賞將士,孝莊的言行也為康熙做了一個好的榜樣,也是康熙成為愛國愛民皇帝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可以根據後世對她們的評價來看,孝莊去世的時候,康熙十分的傷心,舉辦喪事的時候甚至違反了祖制,為孝莊追加了諡號,以表達自己對祖母的尊敬。而慈禧就不一樣了,後世的評論負面的居多,後來甚至還被人挖開了陵墓,可以看出後人對慈禧毫無尊敬之意。




小陳談古今歷史


孝莊皇后和慈禧太后,清朝兩位最出名的女性,他們也是清朝的第一個皇后與最後一個皇后,作為清朝最重量級的兩位女性,。舉例事件,兩人的處理方式來評論是非功過:


一,早年喪子

孝莊皇后失去了唯一個兒子,內心非常痛,但是他沒有過分沉浸在悲傷情緒,而是馬上拉攏大臣讓順治的兒子康熙登基,雖然他喪子心痛,但是國家興亡排在第一。


慈禧也經歷了喪子之痛,但是他跟孝莊皇后截然相反,同治死後,慈禧雖然也非常悲傷,但是她覺得非常愧對於兒子,就拿出大量的財寶修建頤和園,要知道當時的清朝局勢非常危險,列強對清朝虎視眈眈,而此時的慈禧卻管不了這麼多,一直沉浸在兒子死去的悲痛中。

二,大權在握


孝莊皇后40歲,康熙登基時完全可以獨攬朝政大權,但他並沒有這麼做,還拒絕了內閣大臣索尼,讓她垂簾聽政的要求,他把康熙完全交給他,放心的大臣,可見孝莊對權力並不渴望,他真正想要的是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長期可以獨自處理朝政後孝莊退車工後最大的愛好就是養養花,當康熙遇到棘手的問題,孝莊才會出來幫他處理,康熙自己也曾說過,沒有太皇太后,也就沒有康熙,也就沒有我們所認知的千古一帝。

慈禧怎麼做呢?在咸豐的寵妃時,他就表現出了對權力的渴望,在輔佐三個皇帝同志光緒宣統時期,慈溪一直都是垂簾聽政,想要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讓皇帝成為他的傀儡,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三,對漢人的態度

孝莊是蒙古人,她不像那些滿族的只會想著自己的利益,他考慮的是希望滿漢能夠相互接納,相互和平,希望有更多漢族人能為朝廷效力,考慮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利益。

慈禧的時候滿族基本上已被漢化,所以慈禧特別排斥漢人,她想強調,滿族的貴族地位,所以慈禧掌權的時候,內閣都是滿人,沒有漢人,這種做法也加速了清朝的腐敗。

以上三點清朝的皇太后,做法截然不同。一個使國家繁榮昌盛,另外一個使國家加速滅亡。


寧哥說事


我們知道,整個清朝出現兩個權傾朝野的太后,一個孝莊太后,一個慈禧太后,孝莊輔助順治、康熙兩朝皇帝,最後把康熙為千古一帝,扳倒鰲拜,平定三藩叛亂,收復臺灣,讓中國版圖空前遼闊,清朝隨即進入巔峰——康乾盛世。慈禧也輔助二帝——同治、光緒,然而,同治、光帝不但毫無作為,而且他倆雙雙早亡,清朝也隨即滅亡的命運。

  一個把清朝帶進盛世,一個把清朝帶入滅亡,那麼,孝莊與慈禧作為女性政治家,她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是早年喪夫,扶助幼主——皇太極死時,孝莊才30歲;咸豐帝死時,慈禧25歲。

  她倆到底做什麼而使清朝走向完全兩個不同境地?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一下。

  首先,孝莊太后生活儉樸,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她奪得權力真的為大清和子孫著想,知進知退。而慈禧只是會一味地搞宮廷政變奪權,之後還迷戀權力,搞垂簾聽政,使朝廷上下離心離德,而且生活奢侈腐化。

  我們看看孝莊太后當時的處境。皇太極突然去逝,由於他生前沒有留下遺囑,皇位到底歸誰?皇宮正醞釀著一場激烈的爭位暗戰,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多爾袞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但在孝莊太后的巧妙遊說下,皇位竟然落在六歲的順冶身上,一場即將劍拔弩張的宮廷鬥爭竟然消失於無影,剛剛入主中原將面臨分裂的清皇室一下子變得異常團結,實在太不可思議。這完全歸功於孝莊太后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斡旋遊說技巧。野史傳聞這她下嫁多爾袞換來的結果,不論如何,滿清皇族走向團結是不爭的事實,況且少數民族也有嫂子“兄死嫁弟”習俗,這無可厚非。

  經歷過順治任性而為後,孝莊全力輔助孫子康熙,當康熙14歲親政時,她始終在幕後教導康熙如何做一代明君。當康熙遇到權臣鰲拜和吳三桂的欺凌時,她始終教導康熙如何與他們周旋,如何步步為營,各個擊破。康熙年紀輕輕之所以能把兩大鉅奸扳倒在地,與孝莊的智謀分不開。

  而慈禧的智慧只是用來爭權奪利,爭來權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慾。1861年,咸豐駕崩,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殺八大顧命大臣,奪到大清政權。隨後,慈禧走到政治舞臺前面,實行垂簾聽政。

  鬱鬱寡歡的同治皇帝親政兩年就去世,慈禧選擇年幼的侄子光緒繼承皇位,慈禧再度垂簾聽政。最說不過去的是,同治、光緒當年已經成年,有了獨立執政能力的時候,慈禧還牢牢掌控大清政權,不肯完全放棄政權。

  光緒為了在大臣們面前樹立天子的威嚴,為了振興大清國運,決然發起戊戌變法的時候。變法因為觸動慈禧的舊勢力利益的時候,她竟然又發動政變,誅殺六君子,囚禁光緒,又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可見,慈禧對權力的迷戀已到了瘋狂的程度,六親不認了。

  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慈禧把年幼光緒和後來兩歲的溥儀扶助上位,難道大清皇室沒有成年男子嗎?可能,她就是為了玩弄年幼皇帝於股掌之間,為了更好地施展其權力魔爪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