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

我是女兒的小怪獸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條規則不僅僅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約定俗成,而且還是現代國際法的規定。在現代《戰爭法》法中明文規定了軍使的待遇:

軍使是奉交戰一方的命令,前往敵方進行談判的代表。《海牙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規定:軍使以白旗為標誌。軍使及其隨員(翻譯、號手、鼓手等)享有不可侵犯權。

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呢?如果違反了這樣的規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使者的使命。

使者是用來溝通兩個勢力之間的外交人員。這些使者都肩負著兩個勢力之間的外交使命。在和平時期,使者的任務就十分重要,而到了戰爭時期,使者的任務就更加重要,有時甚至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在中國古代的兵法就明確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交,就是以外交的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優勢,打擊敵人。而伐交的主要施行者,就主要是這些使者。因此,這些使者也是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是外交這個無形的戰線上的戰士,一個優秀的使者,所起到的作用有時會超過千軍萬馬。

我們可以在古代的記載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在戰國年代,很多縱橫家都擔任過使者。最出色的就是蘇秦、張儀。他們兩個一個合縱六國,一個連橫各國,極盡各自的手段,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和他們這些戰略家相比,更多的是溝通雙方勢力的使者。尤其是處於戰爭狀態下,雙方的使者。這些使者穿梭於火線,把自己一方的要求告訴對方。他們有的是和平的使者,而更多的是外交戰的戰士。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要冒著生命的危險。

比如著名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後勤補給的困難,堅守不出,使得諸葛亮無法和司馬懿進行決戰。在無奈的情況下,諸葛亮就派出使者,把一套女人穿戴的巾幗送給司馬懿,以示侮辱,逼司馬懿出戰。

這個諸葛亮的使者就是外交上的戰士,他很可能就會因為他的這個使命死於非命。但是,司馬懿並沒有上諸葛亮的當。他不但沒有殺使者出兵,反而招待使者。可惜諸葛亮的這個使者有勇無謀,無意間洩露了諸葛亮身體欠佳的秘密,反而更加堅定了司馬懿堅守的決心。

這一次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謀略對抗,司馬懿取得了勝利。而交鋒的人員,就是諸葛亮的這個使者。因此,使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斬殺使者的情況及帶來的後果。

那麼,既然使者是雙方的一種戰爭手段,留下使者的性命,保證自己的作戰權利是一種明智之舉。可是,為什麼在歷史上,還有很多斬殺使者的事情呢?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一方和對方勢不兩立,完全沒有調和的可能時。斬殺使者,已經成為一方統帥,為了集中意志,提振士氣所採取的手段。在斬殺使者後,自己一方就全部認清了實際情況,不再抱有任何和解的幻想,只有死戰到底的一條路了。

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時,曹操派使者來見周瑜。周瑜連送來的書信都不看,直接撕了,還把使者斬首。魯肅以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相勸。周瑜說,斬使以示威,於是將曹操的使者斬首。曹操得知周瑜撕書斬使,大怒發兵,被周瑜打敗。

在這裡,周瑜殺曹操的使者不是無禮,也不是沒有算計。這是因為當時東吳上下被曹操的威勢所壓倒,很多人都要求投降。在大敵當前的時候,自己陣營意見不一,心懷膽怯,正是犯了兵家大忌。

曹操這個時候派使者前來送信,無非是以威勢相加的勸降信。周瑜毀書斬使,正破了曹操的外交伎倆。這樣一來,東吳上下就沒有了退路,只有抗曹的一條路。意見統一,士氣大振的東吳軍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順利的打敗了曹軍。

另外還有一種斬使的情況比較特殊,不過也屬於外交謀略的一種。在東漢初年,劉秀討伐隗囂。隗囂手下的大將高峻因為曾經投降過劉秀,害怕報復,堅守不下。劉秀派寇恂拿著自己的親筆信去招降高峻。高峻心裡猶豫,於是派自己手下的軍師皇甫文來見寇恂。寇恂見皇甫文言辭傲慢,於是不顧其他人的反對,下令將皇甫文斬首。

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高峻得知皇甫文被殺後,隨即投降了。這是因為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高峻對他言聽計從。皇甫文一死,高峻就失去了倚靠,只得投降了。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斬殺了對方的使者,就說明一方已經放棄了用外交解決爭端的手段。這樣,雙方就只剩下一條道路,那就是一方消滅另一方的道路了。

三、結語: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戰爭中雙方共同的需要。這是雙方進行外交戰的必要手段。只有雙方的外交渠道暢通,雙方才能施展各自的計謀。使者,也是戰鬥在外交戰線上勇敢的戰士,他們隨時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

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使者被殺也是謀略的需要。這裡面有著雙方統帥的博弈。比如,諸葛亮出使司馬懿的使者,就抱著必死的信念去的。如果司馬懿殺了諸葛亮的使者,他就正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因此,使者的死活,也要看軍事謀略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源於周禮,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但顧念周天子和禮法有很多的戰爭禮節,不光不能斬殺來往的使節,還要列隊歡迎好酒好肉相待,開戰的時候雙方都是你來我往彬彬有禮。

而後禮崩樂壞諸侯獨大,戰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殘酷程度也是大大的上升。為什麼不能斬使者,斬了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且聽歷史漫談君細細道來。



第一,不斬殺來使的第一個事例。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隻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則逐漸演變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第二,不輕易斬殺來使的原因。

禮崩樂壞過後,中國逐漸進入了真刀真槍搶地盤的時代,各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已經逐漸不在需要道義的支撐,但依然不會輕易斬殺來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對他也有用是他的“手機”。



古代是沒有手機郵件這樣的通訊工具的,雙方聯繫只能靠互通使者,使者有來有往,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受損,也不想把“使者”這個信鴿變成全國最高危的職業,在去別國送消息前需要交代完自己的生前身後事。

而且作戰是要有軍事頭腦的,使者除了有傳遞消息的作用外還可以加以利用,利用使者傳遞一個假情報,或者描述一個假情形,收效比直接斬殺他大的多。國家進行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利益,你拿夠足夠的利益就走,或者我撐不下去了投降,或者兩邊不想打了坐下來談談怎麼結束,這才是戰爭的正常狀態。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殺使者,免得萬一真打不下去了沒得談,留著使者也是給自己留一個後路,讓自己不至於退無可退走向滅亡。

第三,斬殺了來者又會如何?

切斷這條聯繫的通道,其實是要釋放一種信息:“不談判,不妥協,不投降,要麼你死,要麼我活”。這種要分強國和弱國來看,強國斬殺來使無非就是告訴這個弱國:“不用再掙扎了,我不要錢,不要地,不要和親的媳婦,要的就是你整個的國家。

”弱國斬殺強國的來使就比較有勇氣了,他殺使者,不只是殺給敵人看,也是殺給自己人看,後路已斷,打輸了全都得死。這也是所謂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究竟會怎麼樣,有什麼後果,歷史漫談君不妨舉幾個例子。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個450人的龐大商隊前往西域,希望用自己的金銀珠寶換回來戰馬和糧食,但經過花剌子模國的訛答剌城時,遭到了當地的圍追堵截將商隊人全部消滅了。花剌子模人為自己的經濟利益就動了強大蒙古國的任,蒙古國顏面受損,立馬出兵花剌子模國。

花剌子模國過了一把手仞使者特別爽的癮,但很快便有了屠城的危險。成吉思汗實行了恐怖主義政策,你殺我的商隊動我的使者,我便不留你一個人。他下令屠城,殺了花剌子模國120多萬的人,小孩老人孕婦都沒有放過,只留下了幾個樣貌還不錯的美女。

還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耿恭被匈奴圍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親手殺了使者,並且在城頭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屍體。

這就是《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耿恭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匈奴自己永遠不會妥協,而且也告訴著自己的將士已經無路可退,戰還可能活不戰就只能死。漢軍的戰鬥力也確實大大的增強,用不足一千人的將士和兩萬多的匈奴死扛,最終堅持了兩年等來了援軍,也給世界上留下一個傳奇。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傳承到了現在,《日內瓦條約》曾有過明確的規定:“世界各國不能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務兵、老人以及孩子,同時也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

不斬來使在現代更加詳細,人權概念也逐漸得到了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的代表,如果行為有不做好之處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謝謝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歷史漫談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其實是戰場的潛規則。

因為戰爭絕非雙方直接拼個你死我活,而是有很多外交上的聯絡的。

打個比方,圍攻一座城市之前,進攻一方一般都會派遣使節趕來詢問是否投降。

如果城市投降,市民大多會保護性命。

就比如斯巴達克斯在初期,明知道自己實力攻城會有很大損失,就派使者威脅羅馬某個城市,要求交出被囚禁的數千名角鬥士。

羅馬城市被嚇住了,交出囚禁角鬥士避免了攻城。

顯然,使者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存在使者,斯巴達克斯就必須直接攻打,而羅馬城市也必須死傷,最終雙方都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所以,斬殺使者是很愚蠢的行為。

因為使者只是小卒子,殺不殺其實無關大局,反而會激怒敵人,採用更殘酷的手段對付你。

正常來說,殺死使者主要在一些果斷作戰的場合。

元軍南下攻宋 ,名將王堅死守釣魚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將招降,王堅把該漢奸降將押到閱武場,斬首示眾,軍聲大振。

王堅此舉表示與敵人勢不兩立,要血戰到底。

再比如,蒙古攻打日本時,使節攜帶忽必烈本人的國書,威脅日本必須投降。

當時的“執權”幕府權臣北條時宗認為書狀無禮。決定不投降。

然而忽必烈連續派遣使者催促投降,書信威逼恐嚇,非常無禮。

北條時宗大怒之下,下令斬殺蒙古使者,以表明絕對不會投降。

忽必烈大陸,開始調集人馬,準備攻打日本


薩沙


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又稱作“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或“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使”即“使者”,意思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即使者傳達信息,不能斬殺“使者”。按理說,兩個國家達到了發動戰爭的地步了,就是已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了,你死我活的,為什麼不能斬殺“來使”呢?如果斬殺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1、“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出處。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出自周朝,3000年前的周朝,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完善的國家,它對“禮”的要求是很全面的,當然也包括打仗。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諸侯國都是在周天子的統一領導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所以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因為在通信不發達的時代,使臣是兩個國家之間溝通調節的紐帶,對於避免戰爭是很有幫助的。於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便成為了規則,任何交戰方都得遵守。

但到了春秋末期則逐漸演變成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即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隻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則逐漸演變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2、兩國交戰,為什麼不斬來使?

一是因為使者往往是沒有惡意的,沒有攻擊性,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傳遞信息,如果殺掉這麼一個手無寸鐵之人,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在道德層議論層面會處於下風。我們知道,在古代,擔任兩國“使者”的大多是德高望重之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在兩國交戰中,他們主要是傳遞信息,沒有任何武力。並且自古以來,仁義禮智信一直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準則,尤其是在注重禮儀的春秋時期,那時候打仗十分講究“規矩”,打仗如君子之交,要先宣戰,再出兵,一旦一方掛出免戰牌,則另一方不可進攻,這在當時是共同遵守的戰爭規則,一旦違背則被視為不義。在戰爭中如此,更何況是對待兩國的使者呢?況且使者本身沒有攻擊傾向,對於無抵抗能力的人下殺手,這種行為近乎無恥。所以,為了講究仁義,兩國即便交戰,也從不斬殺使者。

二是因為古代的信息傳遞不發達,使者是傳遞戰爭雙方信息的重要媒介,並且使者本身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脅性,如果斬殺來使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會中斷信息來源。

三是因為使者是為戰爭的一部分,是雙方將帥利用的“工具”,通過“不斬來使”可以釋放一種信號,或藉以瓦解對方鬥志,其效果有時候遠比戰場搏殺來的大。倘若輕易殺死使者,這在己方看來就是先一步露怯,畢竟沒有信心的人才會用殺掠和暴力掩飾自己的虛心。正大光明的向敵人表示戰場相見,這才可以真正的鼓舞軍心,贏得戰場最後的勝利。

四是因為對方使者有時候能為“己方所用”。在戰爭中,使者一方面負責傳遞雙方信息,另一方面還負責打探對方信息、情報等。如果己方運用恰當,將計就計,則可藉著使者前來的時機向敵人透露假消息,使自己出其不意取得戰爭的勝利。比如三國時期周瑜的計謀。

五是因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戰爭只是手段,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人人都熱愛和平,將軍和士兵在戰場上流血犧牲,都是不願看到的,所以將軍們也是很不願意打仗的,能和解最好不過,沒有必要殺了對方的使者,引起對方的反感,斷了和談這條後路。並且一些政治家發動戰爭只是為了給對方增加壓力,並不想擴大事態,小打小鬧之後,便會回到談判桌上,如果那些將軍不識相把對方使者殺了,則可能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所以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3、兩國交戰,如果斬了來使,會有什麼後果?

對使者的態度,就是對這場戰爭的態度,斬殺來使,就意味著不給自己留後路。斬殺來使,釋放的信息是:“不談判,不妥協,不投降,要麼你死,要麼我活”。殺使者,不只是殺給敵人看,也是殺給自己人看,後路已斷,打輸了全都得死。

我們知道,戰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政治的延伸,不管多殘酷的戰爭,終究還是要到談判桌上去的,除非把對方(包括平民)全部殺光。但要做到這樣,除非你的實力強硬到絕對百戰百勝,或者一戰滅國,不然你斬了來使,你就等於給後面任何不可預測的戰爭局面都沒有留後路,一旦你要是想和談,或者退兵,或者聯盟,或者改變策略,你就要為你當初的莽撞和意氣用事付出百倍的代價來彌補。比如1860年清政府扣押英法外交使團,就引起了震驚世界的火燒圓明園的事件,並且還要賠款求和。

4、“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已是國際慣例。

《日內瓦公約》規定,世界各國不得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務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無抵抗能力的人員,同時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這也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現代戰爭中所有國家都得遵守的一條規則,違反《日內瓦公約》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各種壓力,處理不好,先前取得的優勢都會化為烏有,正是在這個條約的框架下,大規模侵犯人權的現代戰爭才很少發生。

所以,小編認為,兩國交戰,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利益,一方獲得足夠的利益就走,或者一方撐不下去了投降,或者兩方不想打了坐下來談談怎麼結束,這才是戰爭的正常狀態。而這時的“使者”則充當著“外交官”的作用,替雙方傳達意志,達成一致,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斬殺使者的。


葛大小姐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是對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放在現在就相當於驅趕對方的外交人員。我們都知道,一旦一個國家趕走了另一個國家的外交人員就相當於進入了戰備狀態。隨時準備攻打該國。這是我們現代的規矩。放在當時也一樣。如果有人想要破壞這個規矩,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時期是最重視禮儀。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一直推崇實行周朝舊法。儒家講究的修身養性跟知禮義廉恥和周朝的規矩如出一轍。還有各種有趣的規矩。而他們打仗就更有意思,春秋時期打仗先要下戰書。約定時間跟地點。然後戰書裡面的用詞也要十分恭敬。

雙方都會優待敵軍的使節要舉辦宴會跟歡送會。宴會上是一定要有歌舞節目的,而使者會作為客人進行道謝。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不允許奴隸跟平民上場作戰。他們只參戰不作戰。只負責喂喂馬呀,扛扛行李這的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貴族男子。又稱作為戰士。作戰地點必須為兩國的交界處。



自從人類文明發展開始,戰爭作為一種爭奪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隨之誕生,漫長的戰爭史上,交戰的雙方相互之間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並且形成了一些規則,比如說最為簡單的“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在戰爭當中,不能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傳達信息的人員。

公元前596年,楚國派遣使節申舟出使齊國,因為土地的摩擦問題,楚國和鄰國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莊王在辭別申舟的儀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國。沒想到這句話卻被宮人洩露了出去,傳到了宋國的執政官華元的耳朵裡面,這下他不高興了,楚國這是小肚雞腸嘛!那就別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經過的交通要道設伏,殺死了楚國的使臣,有從人逃回了楚國,楚莊王聽說了這個消息,氣得渾身發抖,《左傳》記載他“投決而起”,立刻派遣大軍,包圍了宋國國都9個月。為此宋國只好派遣華元來到楚國軍營,向楚莊王低頭認錯,楚國軍隊因為連日的圍城,糧草也快吃完了,決定趁好就收,兩國隨即約定保護雙方使節,華元則作為和談的人質來到楚國居住,這也是第一個有紙面協議的不斬來使約定了。



漢永平十八年,漢平帝去世,因此車師和匈奴趁機反叛,匈奴大軍將耿恭和數百名士兵圍困在孤城當中,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但是耿恭親自激勵士兵振作,和他們同起同睡,並且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獸筋,漢軍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城裡面也只剩下幾十人,這也讓漢軍有些動搖,耿恭心生一計,當北匈奴單于派使者進城勸降,耿恭竟然派人殺了那個使者,還在城頭烘烤北匈奴使者屍體,這讓單于徹底大怒,加派部隊繼續圍城,而士兵們得知了這個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場肯定是非常慘,因此更加只好更加賣力堅持。最終數天之後,耿恭等人總算等來了漢朝的援軍,守住了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們拖延了匈奴的攻勢,耿恭斬了來使,卻藉此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這也算戰爭史上罕見的一幕了。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古代戰爭中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雖然沒有強制的約束力,但是雙方即便殺紅了眼,也沒有人能夠輕易的打破這一規則。

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經常交戰,孟子就說過春秋無義戰,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還是講規矩的,首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下戰書,這叫師出有名。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都是貴族的運動,而且是以車站為主,雙方都要通過使者來約定戰爭的時間,在作戰的時候還要選進一個開闊地點,這個使者正式稱呼被稱為行人,行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出使各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雙方都以維護周天子的統治作為幌子進行攻伐。而對於前來溝通作戰地點的使節是沒有敵意的,而且更不會隨便的斬殺,很多時候這些使者都會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戰國之後,所謂的禮儀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戰爭充滿了各種陰謀詭計。


斬殺使者反而會中斷一些信息的來源。比如說司馬懿就通過蜀國的來使判斷出諸葛亮的飲食出了問題,已經活不長久了。戰爭期間互相派遣使者已經成為戰爭的一個部分,使者都是雙方將帥的工具。一些將領也可以通過厚待使者來瓦解敵方的君心,比如說在關羽知道自己的後背被東吳人給偷襲了,於是他就不斷的派遣使者去溝通,而呂蒙正好抓住這一點,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讓他們得到了很多的好處,還允許他們回家去報平安。而關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東吳的厚待,於是他們就不在聽從於關羽的命令,數萬精銳瞬間走時一大半,最終導致關羽兵敗身亡,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關羽吃了大虧教訓非常的慘痛。



如果在戰爭期間斬殺對方的時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斬殺對方的使節會激怒對方,導致對方死戰。但有時候斬殺使者也能瓦解敵方的軍心。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蘊含著更多政治軍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要斬殺敵方的使者,否則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其實斬殺使者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畢竟使者的地位無足輕重,關鍵是如何的利用使者達到激勵自己的士氣或者瓦解敵方的軍心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戰爭藝朮。


經常用了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如果對使者動粗,就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一般被視為翻臉的標誌。

在這方面,付出了最沉重代價的國家,莫過於13世紀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一箇中亞國家。

1218年,蒙古商隊遭到花剌子模的截留,並被蘇丹摩訶末下令處死。成吉思汗得到這一消息後,就派蒙古使者到花剌子模交涉。

但是,摩訶末居然也被成吉思汗的死者殺死了。這個消息傳到蒙古帝國後,成吉思汗視其為挑釁。

於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15萬大軍征討花剌子模,並消滅了這個中亞國家。這就是第一次蒙古西征的緣由。

事實上,只要把使者殺了,動手就無法避免。

例如,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派石天爵、懇切赴大同鎮,和明朝官員交涉貢市的問題。史書記載:

北虜俺答阿不孩遣夷使石天爵、肯切款大同、陽和塞求貢。

結果,非但俺答汗的請求沒被接受,這兩個使者也被明朝處死了。面對這一挑釁,俺答汗怒不可遏,隨後就對明朝的邊境地區展開了報復。

總而言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非常關鍵的注意事項,一旦你做了,就有可能要承擔責任。


HuiNanHistory


首先要分析使者的作用,使者的作用便是外交,而戰爭是外交的延續。有道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次動干戈。如果能夠並不血刃的解決戰爭當然是好的,誰都願意的,使者便是這個窗口,如果你把使者殺了,把這個窗口關了那麼誰來和你談條件,以後誰還會和你和談。

當然也不是沒有殺使者的例如你太囂張了 你指著我們的鼻子罵我們,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例如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曹操寫信給周瑜,周瑜後斬信使。還有我方處於弱勢,殺使者激勵我方將士,表現必死的決心。例如釣魚城王堅斬蒙古使者。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我方不屑和談,我方勢力強悍。本次會戰的目的就是要滅了你 所以不用談。

其實不斬來使往傳統上來說是禮儀上的。深沉次的來說是為了日後好相見 不撕掉那張窗戶紙罷了。如果是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相信任何一個正常的統帥,君主都不會斬使。畢竟要留下對話的窗口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古代各國的使者相當於現代社會國家的外交官,外交代表享有豁免權。所以,”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為何不斬來使,其原因如下:


第一,使者本身價值不大,斬不斬殺使者對敵國來說根本不會帶去多大的損失。交戰之中”善待“使者說不定還可以從其口中探知對方的軍情或利用使者傳遞對已方有用的信息。(如《三國演義》中的”群英會蔣幹中計“一節,周瑜就充分利用蔣幹向魏國傳遞了利於吳國的信息,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二,不斬使者,能顯示已方統帥的心胸廣闊,表示自己的強大。


第三,在使者的選擇時,交戰方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會選擇與對方統帥關係較好的親戚朋友作為使者。(如蔣幹之前就與周瑜有不錯的關係)基於人情,一般來說對方統帥不會殺掉使者。


第四,作為使者來說,除非“腦殘”,一般不會去觸犯對方的主帥以自取滅亡。


第四,遵循先例的原則,由於上述的原因,“不斬來使”長期以來已形成了“國際慣例”,交戰雙方一般會遵守規則。


使者本身雖然對於出使國來說價值不大,但其代表的卻是派出國,因此,其地位對於交戰雙方的將士來說不可同日而語。斬殺使者往往表示(或讓對方認為)與敵國不死不休,輕者可以導致對方採取對等手段斬殺已方所派出的使者,重者因為成功的激怒了敵國而讓對方在取得勝利後不接受斬殺使者的國家提出的投降條件以致於被敵國所滅。


下乾上離


在後世流傳下來的交戰規則主要只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春秋時期諸侯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

公元前596年楚國派出申屈出使齊國,楚莊王特意囑咐不要從宋國經過。

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設伏擊殺死楚國使者。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

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告急,晉國上一年剛被楚軍打敗,不敢冒與楚國全面衝突的危險,只是派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

解揚經過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楚國。楚莊王親自接見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解揚不同意。經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可是當解揚來到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大聲疾呼,說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只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

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晉國。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親攔在車前,說:“我兒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

申屈父親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佔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宋國見楚軍不肯撤退,就派華元為使者來談判。華元半夜裡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子反,說:“我的國君要我為使者來談判,現在城內確實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訂立城下之盟則情願舉國犧牲。貴軍退到三十里外,我國唯命是聽。”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證做到。

第二天報告了楚莊王,楚軍真的退30裡外,和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楚國居住。

後世將這一交戰規則稱之為“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時兩國使節以禮相見的故事是“彭城相會”

450年南朝劉宋與北魏發生戰爭,劉宋發起北伐,先勝後敗,戰略據點彭城被包圍。江夏王劉義恭率領軍隊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舉打過長江,派出李孝伯為使節。

劉義恭派了張暢為代表與李孝伯談判。兩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贈送禮品,儘管處在極其殘酷的戰爭環境,但他們在談判中卻仍然是文質彬彬、禮貌周全。

這次談判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可雙方的禮節及言辭,一直被後世譽為戰場佳話。

使臣只是傳遞正式消息的,對國家並沒有什麼破壞性。一般斬來使只是一時怒氣,但是在道義上就敗了


藺MG


重複一遍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吧!

有個花刺子模國國王,非常討厭使臣送來壞消息,無論是自己的使臣,還是敵人的使臣,凡是帶回來好消息的來使,一律升官加爵,凡是帶來壞消息的使臣一律殺頭不饒。

然後,他的使臣帶回來的全是好消息,把壞消息屏蔽掉了。

成吉思汗派來的“求和”使臣也被他殺掉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花刺子模國被成吉思汗屠殺殆盡。

一開始,成吉思汗為了全力攻打金國,是打算和花刺子模締結友好通商條約的,派了使臣領著一個500人的龐大商隊,帶著金銀財寶和商品前往通商。

花刺子模有一個總督見財起意,派兵襲殺了商隊,向國王報告“好消息”說是“戰爭獲利”,國王很高興,總督升官加爵了。

成吉思汗不是一個莽漢,為了息事寧人,為了貿易暢通,也為了集中力量攻打金國,決定還是和平解決的好。

於是,又派了使臣去提出要求:“不要這樣搞,把財物還給我們,隨便殺一個兇手,咱們還是好朋友,行不行?”

對於花刺子模國王來說,這絕對要算是“送來壞消息”的使臣了,還是來“搶到手財物”的使臣。

國王大怒!殺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的頭髮,趕走了事。

怎麼可能了事呢?

當時之世,只有成吉思汗才有實力可以蔑視一切外交禮節的,因為他擁有絕對的實力,可以碾壓一切。

然而,在花刺子模國的外交工作人員中,沒有人敢告訴花刺子模國王成吉思汗的實力,因為這是壞消息。

成吉思汗大怒......。


兩國交戰,總是需要一個理由,或者一個原因。

比如努爾哈赤派人告訴大明朝“我這裡有七大恨,所以我要打你”,大明朝怎麼辦?殺了來使,再增加一大恨嗎?

當然不行了,除非大明朝有成吉思汗的本領,擁有絕對的優勢,可以蔑視一切規則,大兵到處碾壓也就是了。

大明朝必須好好的接待努爾哈赤的使臣,“這不是鬧的嘛!多少年前的事了,當事人都不在了,你們究竟想幹什麼?是不是想‘要錢’花?”

於是雙方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是“使臣們”的專業工作呀!

專業事還是要交給專業人去幹才是好的。

大明朝沒有錢,所以雙方打了起來。和使臣無關,不是使臣無能,不是使臣該殺。

如果大明朝有錢並且願意花錢的話,明金之間完全可以學習宋遼的“澶淵之盟”的。

宋遼“澶淵之盟”不正是使臣們來來往往促成的嘛!避免了戰爭,爭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進了貿易經濟,造福了兩國人民,多好的事情呀!

“生於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

被大宋派去大遼談合約的使臣名字叫做“曹利用”。

據說,曹利用與遼人達成初步協議後,回去交旨,請見之時,正趕上宋真宗吃飯,坐在門口和侍者閒談,人家問他許給了遼國一年多少銀兩,他也不敢大聲說話驚了皇帝吃飯,伸出了三個指頭放在額頭上示意了一下,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見慣了大錢的人呀,以為是三百萬兩。

真宗飯罷傳見,侍者多嘴告訴真宗說“陛下,咱們一年要花三百萬兩白銀呀!”真宗大驚說:“太多了,太多了,寇準不會同意的”,於是臉色就很不好看。

曹利用進去之後,看見真宗臉沉如墨,也嚇的不輕,皇帝問“如何?”!

曹利用戰戰兢兢的答到:“陛下,三十萬兩,我還可以再去出使一趟,做做努力的。”

你看,這就是使臣的好處,可以討價還價呀!難不成讓宋真宗和遼太后親自討價還價嗎?

真宗瞪了一眼侍者,高興的說:“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為國家省了大錢!”

於遼國來說呢?每年平白無故的曹利用這個來使就送來三十萬兩白銀。

曹利用這樣的“來使”能殺嗎?

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