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我們為什麼更應該待在一線城市?

疫情過後,我們為什麼更應該待在一線城市?

疫情中的深圳蘋果商店(南七道攝)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一個小工廠主的艱難復工之路》,記錄了一個企業小老闆復工難的現況。微信閱讀率已經到了100萬,引發了很多中小企業主共鳴和討論。


冠狀病毒的疫情,一度讓整個中國按下暫停鍵。隨著疫情的高峰過去,各地正在嘗試逐步恢復正常的經濟運轉。到今天,情況開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浙江為代表的地區,正在加快復工,甚至出臺了各種政策刺激民眾去當地復工和找工作。疫情過後,我們為什麼更應該留在一線城市?


一邊是復工難,一邊是搶著復工


對於復工,現在城市間出現了兩極的分化。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平息的當下,很多城市出於謹慎,還在封城封路封村,道路無法通行。有些城市一邊面對經濟的停滯,一面還在猶豫要不要批准企業復工,或者給復工設立審批的多重手續。微信群裡轉發的四川某個地市的一張復工申請書,上面蓋了超過了10個部門的章。以這個效率,短時間很難全面復工。


與此同時,出現了完全相反的情況。有些省市不僅大張旗鼓的開工,還開始了迅速的搶人大戰,出臺政策和資金補貼,鼓勵勞動力前往當地就業和復工,以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最為突出。


浙江的搶人政策(部分地區):

杭州:組織疫情平穩地區比如貴州,用專列接企業員工復工,第一批免費。對沒錢租房屋住的企業員工,政府給予每人500元的租房補貼。

義烏:政府對企業接回員工的包車費用給與補助,對自行返回義烏的員工給予補貼。

海寧:通過專門的汽車火車飛機,鼓勵員工復工,政府補60%的路費;

寧波:對於企業新增員工的社保,每人補貼500元;


廣東省(部分地區):

珠海:企業新增員工,按每人500元標準進行補貼,每家企業最高補貼100萬元。

江蘇省(部分地區):

無錫:為復工企業提供復工人員的核酸檢測服務,補貼50%的檢測費。


在深圳南山等公司高度集中的科技園區域,管理部門也由原來的審批覆工制度,改為了報備制度。只要企業報備後即可開工,管理機構進行不定時抽查。


搶人背後是年輕人的急劇減少


為何還在疫情沒有完全過去時,這麼急於招人呢?關鍵點是經濟和企業都是人推動的,而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現在,各類勞動力都變得越來寶貴。誰找找得到人,誰就能跑在前面。


2018年,對中國經濟頗有研究的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說,“人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以人為本,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制約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是城鎮化率剛過了60%,國民經濟的人口紅利卻已逐漸淡出,勞動力處於緊張,很多城市出現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2014年中國勞動力人口首次出現了下降,人口紅利時代不再有了。


根據中泰證券報告,2019年新出生人口只有1400萬,5年內可能會下降到1300萬,甚至是1100萬。中國將在2021年進入深度老齡化,2031年進入超老齡化社會。一方面是新增的人口越來越少,因為歷史政策等原因,90後的人口數量為1億7400萬人,比80後少了5400萬,減少了30%左右。00後就更少了。一方面是老年人越來越多,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7.3%。

可用勞動力成了寶貴的核心資源。勞動力緊張正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常態,又便宜幹活又麻利的工人成了歷史。


和深圳、溫州開工廠的一些中小企業主交流下來,整體的印象就是,人不好招。員工尤其是年輕的90和95後,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有個性。


溫州有多年工廠管理經驗的盧先生,10年前工廠工人,本地人和外地人比例是2:8,本地人很少,很多是貴州河南等地的工人。但是現在,這個比例正轉換過來,80%是本地人,外地工人正在急劇減少。而員工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包括提供餐食,宿舍(夫妻房和空調房),底薪、加班費,週末不上班,社保,即使不住宿舍工廠附近也要方便租房。


疫情過後,我們為什麼更應該待在一線城市?

深圳的蔡先生說,年輕的90後和95後,寧願去餐廳當服務員,也不來工廠,因為工作太枯燥,沒意思,也沒成就感。年輕的工人,即使進廠,也會選擇富士康,大疆、華為等大型的公司,待遇相對較好,也有榮譽感。但是一個現實是,年齡超過40歲的員工,很難進到一個大廠好廠。很多超過40歲的普通工人,沒有學歷和文憑,他們進不了大廠,於是進了小微企業,或者自己成立了家庭手工作坊。但是,即使這樣,這次疫情過後,這樣的人也不好找了。


人,成了企業最核心的資源。


為什麼要留在上海深圳等城市?


在經濟發展與疫情控制之前權衡,其實是一場平衡木的演練。如果長期不復工,企業發展、居民就業、政府稅收、民眾消費,都受到重創,長期持續後果完全沒法想象。如果復工,疫情控制不好,後果更不可想象。

其實復工和搶人大戰的背後,考驗的是對城市化管理水平高低。


浙江敢於開放式的接納外省務工人員,其實是對自己應對風險、城市化管理水平的自信。這些復工人員怎麼過來?來了之後怎麼管理和就業?隔離場所、衣食住行的安排是否到位?怎麼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人傳人等現象?怎麼監控人員變化的情況?這種管理水平,需要政府長期的積累和經驗打磨,而不是短時間之類的一蹴而就。


疫情過後,我們為什麼更應該待在一線城市?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城市化管理長期分化的特別厲害,東部和西部,內地和沿海。本來就有很大差距,二線城市一直都在努力迎頭趕上。而這次疫情,可能會讓原本縮小的城市差距,進一步擴大。很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會發現,一座城市,不僅僅是要有大樓和大馬路,關鍵是有大格局和到位的管理。不然的話,一場暴雨就會讓一座城市癱瘓,一場疫情就讓一個省會停擺。


事發前的武漢,以武漢光谷為代表的經濟區,為了找企業入駐,北上首都,南下深圳,各種落戶補貼,各種拉人,確實建設有一定成果。但是一場疫情,讓城市管理的真實水平,完全暴露在公眾的視野裡。


在這次疫情裡,普通的民眾都可以看得出來,上海等經濟發達地,無論是醫療,還是政府口的負責人,對答如流,邏輯嚴謹,管理到位,效果突出。而前去援助武漢的女性醫療人員,早期連生理期的衛生巾都沒辦法解決,得要社會捐助。高下立判。


這次疫情很有可能再次逆轉原有的高級人才流動的方向,很多人發現,儘管以北上廣深為例的一線城市房價高居不下,生活成本高,但是信息化透明度,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反應能力等等,均不是二線城市,在短時間之內可以趕上的。這關聯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發展甚至是存亡。


2018年,小米出臺激勵政策,假如員工從北京搬遷到武漢,“工資待遇基本不變,公司會為員工提供15天酒店住宿補貼。除此以外,還有3萬元的搬遷福利費。住房方面,小米可為員工提供人才公寓,想要購房的員工不受當地限購政策影響,可立即獲得購房資格。”不知道之前遷往武漢的小米員工,這次有沒有被感染的?或者家人被感染的?希望他們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