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是什麼樣的?

蛋糕vs


是孤獨的,寂寞的,缺乏一種愛的色彩,做事情有時會發呆,痴迷,忘我...也有時會幻想自己有個對象,看到別人和對象在一起,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晨陽83046007


1、極度渴望感情,但是當感情來時又會畏縮,因為這種人,得到了就怕失去,如果最終會失去,寧願不要;

2、有幸獲得了愛情,會不顧一切的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給她,對於任何事情,幾乎無條件服從,小心翼翼,唯唯諾諾,極度敏感,經常會否定自己;她付出的多不多不重要,反正覺得能有個願意喜歡他的人,就很幸運了;

交了朋友,認識第二天就掏心掏肺,把自己的過往狗屁經歷等兜了個底朝天,指望著人家也能跟他同心同力,找他幫忙絕不推辭,哪怕累的像條狗心裡還很滿足;找他借錢一般不好意思拒絕,就是再窘迫也會擠出個幾百借出去,至於還錢?呵呵,時間久了估計都忘記了。

當一個人長期缺愛時,面對他人施捨的一點點善意,都會甘之如飴,哪怕只是別人的無心之舉,在缺愛之人的心裡早已翻湧起了波浪。所以這樣的人面對愛,無論這感情是來自伴侶還是朋友,要麼會害怕,要麼就會瘋了一樣珍惜,有時候甚至讓別人感到驚訝,有個很流行的詞,“舔狗”,或者討好型人格,就是說的這種人。

最後說一句,缺愛,往往是家庭原因導致的。


小銘的溫暖窩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的“缺愛”,尋其本源,缺的並非是同齡人的愛,而是“父母的愛。”

一.經歷過什麼會導致人的缺愛?

1.單親家庭,或者父母從小不在身邊

2.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曾用過語言、肢體暴力等解決問題。

3.父母不擅長語言表達,通常習慣用行為代替言語。

4.年幼時很少受到誇獎,常用來與更優秀的孩子不斷作比較。

5.父母較少用“鼓勵”的方式去協助孩子度過難關,而多運用各種“刺激性激勵”:

比如恐嚇、逼迫等強制方式。

6. 對待他人給予的關照,不要太依賴

把他人帶來的溫暖當成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一旦把他人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那麼當這份愛被抽走後,你又會陷入兩難的

境地,然後再去尋找同樣甚至更深情的愛作為替代品。在依賴他人的循環裡

週而復始。

7. 增強自信,並把自己的微小進步都記錄下來

準備一個筆記本,把自己的每一步小目標,小進步都清楚記下。

這不是形式感,而是真切地增強自信的有效方式。

缺愛者普遍自卑,儘管有目標、已達到,但這個成功的過程還是很可能被自卑抵消。


江湖一隻龜兒


缺愛的人,眼神中帶著羞澀和自卑,不缺愛的人,兩眼發光,每一個眼神都充滿自信。

哪怕是再優秀的人,如果觸及到讓他不願意面對的過往,所謂堅強的外殼會瞬間被敲擊的粉碎,眼神逐漸暗淡……

1.明明骨子裡有點自卑,極度渴望被認可,表面看起來卻有點驕傲。

長大後留下的後遺症是,潛意識裡,總是時刻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滿意,如果身邊的人稍微有一絲的嫌棄,瞬間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他們也會懂事的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更好,只為得到一個讚賞。

2.明明心裡很想靠近,在乎的要死,臉上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張冷漠臉把所有人推開。

其實我已經能提前預判到,和這樣的女孩談戀愛,恐怕會很辛苦。可是當你真正走進她的心,你便會是她的全部,這樣的女孩要麼不要靠近,靠近了請不要離開。

3.明明堅強到可以扛起一片天,但還是有內心深處的敏感和脆弱。

“本來人就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所以形影單隻也是天經地義吧。”他們會常常這樣安慰自己。這樣的人平時都穿著鎧甲,告訴所有人,你看我戰鬥力這麼強,我很開心,但當情緒偶然觸發到一個點,還是會難過。


子天的湯有毒


我認識一個小孩子當時他只有十歲 父母離異 母親帶著弟弟走的時候他才兩歲 他和父親一起生活 父親很愛他可以説是相依為命 但在生活上也會把自己的情緒加在孩子的身上 同時也灌輸了他的母親嫌他從小就不乖又鬧騰所以不要他只帶走了弟弟 這孩子從小很懂事但沒有安全感 他很知道忍耐但也很鬧騰 他心中抑圧情緒但最終成了燥鬱症患者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最基本的愛心 別把自己的情緒影響小孩 無論他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因為心理不健全的孩子長大了會影響社會和諧也同時影響著我們自己的下一代


小玲瓏324


我覺得應該這個人會很孤僻 渴望得到愛和他人的認可 一般缺愛的人 都不是一個很好的家庭 多半是父母離異要不然就是父母外出打工 成了留守兒童 往往這些人是最需要關懷的 現如今社會的高速發展 缺愛的人很多很多





電影業餘說


我是工業界大文豪,很高興能就題主的“缺愛的人,是什麼樣的?”問題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愛,分很多種,但倘若缺愛的話,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以下特徵,進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一、沒有安全感與歸屬感。

現實生活中,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換句話來說就是:總是莫名其妙的慌。這種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的行為,就是缺愛的其中一種表現,多數原因來自原生家庭。

著名影星伊能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父母很早就離婚,母親改嫁,後來把她寄養到日本的一個家庭,從小就沒感受過什麼愛。後來回國後跟父親生活,但父親不久後去世,伊能靜才出道進入娛樂圈,賺錢還父親留下的債務。在和前夫庾澄慶的感情生活中,也是患得患失,總是覺得自己特別沒有安全感,所以兩個人也沒能走到最後。

二、容易自卑。

缺愛的人,很容易自卑,而自卑,是因為沒有沒有找到自尊,這種行為的人,沒有自信,也沒有自愛。終日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沒有人愛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潛意識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別人愛,最後形成我們所說的自卑。

倘若有一天,外界有人稱讚她,讚美她,會會覺得惶恐,會覺得別人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在嘲笑她。因為她骨子裡已經被自己烙下了“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印章。

我有個小學同學,從小就缺乏母愛,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忙於生計,我同學整日蓬頭垢面,於是被一些調皮的男孩子取笑,喊她醜八怪。漸漸的,我同學變得沉默,不愛與他人接觸,甚至不敢抬頭看別人的眼神,但是天地良心,我同學的顏值真的不算醜,是那種很平凡,很路人的面孔。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她念高中,自卑感一直跟隨著她,甚至有了憂鬱症,終於在一個夜晚,從教學樓六樓跳了下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喜歡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別人。

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缺愛,所以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或在某領域取得小成就後,就會下意識的把自己的思維強行加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需要怎樣怎樣做,不然就會重現自己過去的缺愛悲劇。

總結:一個人,無論缺乏的是哪種愛,都會影響他的性格發展,會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如果我們發現身邊的人缺愛,那麼我們需要多給予一些包容,並嘗試去愛對方,讓對方融入這個環境,感受到你們的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我是工業界大文豪,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工業界大文豪


很高興分享這個話題,愛是廣義的,也是純潔的,更是無私的。世界缺愛,看到的是欺凌霸權。國家少愛,民不聊生。人間無愛,相殘無助。愛並非人類專利,有生命動植物愛的故事,啟迪人類又經常可見。讓我們盡情地放縱“愛”吧,世界便會是美好的人間。





白金暢遊


1.渴望愛情卻又害怕愛情,是一個矛盾綜合體。

2.缺乏自信,喪失了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3.不會辨別對方是不是真心,因為對方對自己好一點點都會感動,認為這是愛情。

4.在潛意識裡會尋找自己兒時內心確實的感情,所以會找能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缺失的那部分感情的人作為伴侶。



老西兒jgg


你的內心多渴望出現一個人無條件無保留地愛你,對你好啊,你需要一個愛你的人讓你的內心穩定,安撫你內心的孤獨感,但是卻惶恐到不敢伸出手。

你壓抑自己太久了,一旦你看到那抹光亮出現,有人向你示好,你就會牢牢抓死這條救命稻草,黑不見底的深淵,實在太可怕了,這抹光亮於你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你滿腦子只剩下“我要抓緊,不能鬆手”的信念。

你多麼堅定相信,這根稻草即將帶給你永久的幸福和快樂啊,所以你想“有情都可飲水飽”了。但對方卻慢慢覺得變味兒了,不對啊,怎麼不是之前我傾慕我愛的那個樣子了,接著,這稻草越來越不願意成為你的光亮,開始從你手中抽身。

主動變成被動,熱情變成冷淡,反主動為被動,這時候,你開始覺得自己做錯做不好了。

換到現實實際行為,你滿心希望對方遠離異性,在你生病時提著藥來照顧你,在你需要的時候一定要陪著你,如若不然,你就拿個小本本記下對方的過錯;

要麼就是完全反過來,對方給你五分的禮物你必歸還十分,時時刻刻要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去哪兒了見了誰,無保留一味付出。

不論哪種,兩者共同點就是,世界只剩愛情了。

工作的時候想膩在一起,看書的時候想膩在一起,吃飯也一定要一起吃,恨不得對方是自己的連體嬰,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尋求愛而不是提升自身。

這是什麼?這是一種病態式的焦慮,我們稱為焦慮型依戀。這是從原生家庭的根源上缺失愛,或長期孤單所產生的心理。

這種人大部分都有病態式渴求的心理,而這種病態有兩類:

一.要麼遭受冷落的第一時間無論什麼情況想的就是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是不是自己太不省心。削減自我價值,做些自我貶低。

二.要麼認為只有自己有愛的支配權,會去壓迫,操控男方,這樣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

心裡有一個大窟窿,全靠別人左右。

這一切的作,就是想知道對方到底愛不愛自己,有多愛。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在原生家庭留下的傷疤,因為感受過的愛太少,內心形容不出愛的大概輪廓,摸不清“愛”的表現有哪些,所以才會一遍一遍用各種各樣索取的方式來試探,誤以為男生願意做這一切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次復一次的擁有再失去像風颳過一樣,來去匆匆,卻每一次都給你吹成了重感冒。看了大量情感博主,發誓自己下次一定昂起頭不再輕易受傷,誰都知道這話是水過無痕,缺失的窟窿一日不被自己填充實,就一日脫離不了這種死循環。

這個缺愛的你就像田馥甄那句歌詞說的那樣:

“我能有多驕傲,不堪一擊好不好”

再驕傲再風光,但小時缺愛的人,這一輩子都很難在找安全感這條路上止步,且遲遲得不到想要的。

因為什麼?因為走的方向錯了啊。不該是要尋找安全感,不該是去印證愛,你看看遍體鱗傷的自己,這麼久了你還不明白嗎?你要做的從來都不該是重蹈覆轍,而是對抗自己,用記錯的賬簿狠狠砸醒自己啊。

我沒辦法牽著你的手把你當成木偶,一舉一動讓你像機器人一樣操作,只能告訴你,根源的問題該如何面對:

1、大方接受,不要懷疑

既然你說自己條件不錯,不乏追求者,那你就要打從心底相信自己甚至有可能是身邊人眼中女神一般的存在啊,不能單單只是口中的一言,內心卻對此飽含質疑。

去接受一切讚美和認同,接受他人關注的眼光,不要忽略自己,在不會過大放大自己的前提下,不忽略自己的能力和條件,你配得上別人對你的付出和好,你不必得到五分歸還十分。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你不止要明白,而要真的逼迫自己這麼想。內心的暗示是尤為重要的,你要不斷用“請在意自己,不要對優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反覆強調自我的重要性。

漸漸別人給予你的一切才能弱化光芒,不至於成為你的天。

2、不要凡事都力求一個結果

就像馬德《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中說的那樣,“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一度失去的東西,是再也回不來的啊。我明白,童年流失的愛,讓你心心念念渴望,但是,這是不可能從戀人身上索取回來的啊,他可以給你愛,給你關心和體貼,但不是你媽啊。對方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和你一樣的普通人,誰又欠誰了呢?

不斷索取是為了得到一個結果:他愛你,很愛很愛你,愛你愛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爛。可是傻孩子,愛本來就沒有固定答案,又怎麼可能是瑣事可以得出結果的呢?

而且你索取的同時,又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亂想的大腦,預設一件事情該有的答案,不及或沒達到你的預想時,你就會失望、自怨自艾、自我懷疑。

傻啊,這又怪你什麼了?

一段關係的迸裂不一定是在現實中,也可能在想象中。

3、讓經歷成為提醒

勸說不會讓人改變,只有痛苦才會。這句曾經在我最黯淡的低谷時期,給了我一個激靈,那段時間我經常翻出這句話,每一次都緊盯許久。接著,彷彿長眠甦醒一般,終於想通了一切,嗅進了希望,整個人神清氣爽。

假使一句“想要愛人,要先學會愛自己”你都看爛了,卻還是嚷嚷著“臣妾做不到啊”,只有一個原因:

“道理看了一車,卻不是你自己撕心裂肺得出的。”

在這些道理中,你像個盲人一樣,摸什麼像什麼就是什麼。可是“子非魚,焉知魚之痛”?看道理總是霧裡看花,看似明白,實則一點兒都不深刻,唯有感受留下的記憶是最刻骨銘心的。

常人不覺得健康有多重要,可那些活得比我們久的人都會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因為他們經歷過生病的苦痛;孩童不覺得本事重要,是因為沒有感受到自信自立、自尊自愛對自己至關重要。

如果你對這句話沒有感覺,道理再逆天,你也無動於衷。

缺愛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你輕而易舉感受到溫暖,讓你對體貼的細節感動到難忘,讓你很難對人懷有惡意,讓你懷有對他人的共理之心;但同時,它也能讓你抱著手機焦慮到瘋狂,讓你斬斷一段關係中百分百的信任,使你惶恐,使你不安,使你產生自我懷疑,然後去榨取,去消耗你的身邊人。

認清這一切,然後改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