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轉自九道堰傳媒 趙新江

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中國地名研究所啟動的“千年古縣”評選活動,是“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按照標準,河南省民政部門初步摸底後認定,約有60個縣符合“千年古縣”的相關條件,但目前,只有9個申報成功,其中屬於古覃懷地區的焦作市僅有沁陽和修武兩縣。

據專家統計,中國境內年齡超過千年的古縣超過了800多家,但達到“千年古縣”標準的不足100家,河南省僅9家,佔到全省符合條件的15%。為什麼?只因評選的條件太苛刻。

根據2012年《民政部關於發佈行業標準的公告》,認定“千年古縣”的標準包括:置縣1000年以上;專名沿用至今1000年以上,或歷史上雖有短暫變更但又恢復使用至今的;地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知名度高;古縣實體文化應含有下列一個以上特徵(特徵明顯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獨特且富有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

那麼沁陽和修武憑什麼入選呢?

首先說說修武。修武從建縣至今超過三千多年,為3062年,是名符其實、當之無愧的“千年古縣”。“修武”一帶起初稱做“寧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途徑寧邑,暴雨連下了三天,大部隊一時無法前行,於是就地安營、修兵練武。於是,“寧邑”就變成了“修武邑”。秦朝實行郡縣制,在修武首次設立“修武縣”。西漢,高祖三年(前205年)將修武分為山陽、修武兩縣,隸河內郡;三國時期隸魏,司州河內郡,黃初三年(222年)改隸冀州朝歌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隸司州汲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置於今獲嘉縣宣陽驛村,北修武城置於今修武縣李固村西南。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北齊天保七年,改為修武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古修武縣治(今獲嘉縣城北崇興寺東)遷至西修武城址,將南、北修武及山陽縣併入,統稱修武縣,隸司州汲郡,後歷代沿襲;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濁鹿城(又名北修武)設陟州,隸河北道,修武屬之;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修武為鎮,併入武陟縣;元祐元年(1086年)廢鎮復縣,隸河北西路懷州。金,天會六年(1128年)改隸河東南路懷州沁南軍。元延祐二年(1315年)隸中書省懷慶路。明代隸河南布政司懷慶府。清代隸懷慶府,府治在河內縣(今沁陽)。

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其次說說沁陽。沁陽有點特殊,它得名的歷史至今才104年,為啥也能成為“千年古縣”呢?因為沁陽曾有過千年以上的專用名稱,即“懷”、“覃懷”、“覃懷古郡,河朔名邦”等稱謂。

沁陽在夏朝時期屬於冀州覃懷地,東周時期變成“野王邑”;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野王縣”,一直為“懷州”“河內郡”所轄;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河內郡治由懷縣遷到野王縣;北魏獻文帝天安二年(467年)懷州治所設在野王;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改野王縣為河內縣;後隋煬帝廢懷州,王世充又在濟源柏崖城(今小浪底附近)重置懷州,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遷懷州於河內縣;之後,歷唐、宋、金、元各代,沁陽一直為懷州與河內縣治所;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改懷孟路為懷慶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懷慶路為懷慶府,府治還在河內縣。清代沿襲明代稱呼,沁陽為懷慶府治和河內縣治。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河內縣廢止,保存懷慶府,河內縣改為懷慶府。1913年二月,廢府存縣,把懷慶府改為沁陽縣。1927年8月,馮玉祥在河南主政,根據吉鴻昌將軍呈請,將沁陽縣東北部丹河以東四鄉一十五圖和崇下鄉四圖部分村莊劃出,增設博愛縣,縣治清化鎮。大河內縣、大沁陽縣拆分,沁陽、博愛正式分家。

 因此,一直以來,“懷”是沁陽的重點,當然稱為“懷縣”也實不妥,歷史上的懷縣在武陟與溫縣一帶。從有野王邑以來,沁陽的歷史就超過2500年,懷州治所在沁陽超過1550年,河內縣稱謂長達1317年,更主要的是沁陽成為覃懷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應該從晉武帝泰始元年的河內郡治遷入開始,至今也超過1752年。

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沁陽不僅有超過千年的專用名稱,其地名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知名度極高,而且這裡還具有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具富有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與聯合國“千年古縣”的評定標準有著太多的吻合。

因此,在2006年,沁陽與修武一起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中國地名研究所認定為“千年古縣”。

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修武縣寧城公園

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沁陽市野王古城文物保護碑

沁陽、修武兩大“千年古縣”憑什麼被聯合國看中?

野王古城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