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字的甲骨文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錫惠書生


災,在甲骨文裡,不止一種寫法,因卜文常需占卜吉凶,故習見。

①水平的,豎著寫的水,象形字,意思是水災。

②由川+才,構成形聲字,意思也是水災。

③由“才+火”構成的形聲字,意思是火災。

④由“才+戈”組成會意字,意思是兵災。

⑤由“宀+火”構成會意字,小篆也這樣寫,意思是房屋裡產生的火災。

由多種寫法的災,最後選定常見的為“災”,文字趨向統一。除水災,火災,兵災外,也泛指一切災害,災難。如蟲災,蝗災,虎災,旱災,病災等,後世通用的就是這個字。

卜詞譯文a“之日,允裁哉方”(到那天,果然裁伐哉方)

b“丁未卜,貞,王往田,無災”(丁未日佔卜,貞問,商王去田獵,沒有災禍)。

C“乙丑卜,巽貞,王其田,往來無災?”(乙丑這天占卜,巽貞問,商王去田獵,往來沒有災害吧?)

d“己酉貞,王往田,無哉”(災)。(己酉這天貞問,商王去田獵,沒有災害吧?)








卜甲院人


我們現在使用的“災”字是由“宀”和“火”組成,“宀(mián)”意思是“房屋”,由宀構成的字一般是和“房屋”有關的。甲骨文中“災”有三個,咱們就一一說下。

△字形演變流程圖

古時候“災”的寫法比較多,因為古人把災害分得比較細,有火災、水災、冰災等,反映在字形上就有不同寫法。

一、“水災”

上古時代,河川氾濫,洪水橫流給先民帶來了極大的禍害,因此先人便造出了上圖中的“災”字。

二、“火災”

這個“災”,會意字,模擬“火”在“屋子(宀)”裡,房子裡著火了,便是“災”。

三、“兵災”

上古社會的部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兵災自然也成了人間禍害,所以先民便把以“戈(gē)”這種武器斷“發”作為“兵災”的象徵。(“戈”為古代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砍殺戰俘或奴隸時頭髮掛在“戈”上。)

上圖的甲骨文,左上是頭髮,右邊是戈。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災”字形體太多的話,勢必會給日常使用帶來不便,新中國成立後,在整理漢字時,就把“災”作為正體字,其他的就當作異體字給淘汰了。


不定時讀書


災在甲骨文中有三個形狀,分別是火災,水災和兵災。簡單解釋一下。這是火災。字形上看很簡單。外面是房子的形狀,裡面是火的象形。房子裡著火了,就是災難。房子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人很重要的財產。大火一燒,啥都沒了。這是火災的災。
這是水災。火災讓人無家可歸。人活著,家沒了。是火災。捨棄財產的話,人或許還能逃命。水災就不一樣了、你看,它沒有房子。就那麼齊刷刷從遠處過來,無處躲藏,很多人死於非命。水災改變的很可能是歷史。比如黃河決口,加速了元的滅亡。比如花園口決堤,改變了人心向背。水災的危害遠大於火災。

這是兵災的災。那個十字形的東西是戈,代表軍隊。它還有個別名,叫兵燹。古代的病可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民子弟兵。我們今天的解放軍,聽著就那麼放心,那麼安全。古代的兵,主要是為各類君主服務的。

當時有句俗語: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就是說,土匪響馬下山搶劫,就像用梳子梳過一遍,值錢的細軟就都帶走了。梳子大家都用過。兵過如篦。軍隊過去之後,就像篦子一樣,不但細軟沒了,粗笨的東西可能都不給你留。人沒準都得帶走。人和東西都帶走,房子還得給你燒了。杜甫的《石壕吏》大家還記得吧。老頭子躲了,老婆子還得服役去給軍隊做飯去。

張養浩不是說了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就像地裡的韭菜,全靠吃土存活。土質好與不好,都逃不了被割的命運。就這,韭菜們還整天爭土爭肥爭陽光呢。那時的兵,就像現在辛勤的菜農。

這下你明白了吧。兵也是一種災,還是很重的那種災。比起水災、火災、蝗災、瘟疫都厲害的一種災。

慶幸,我們生活在這個美好的年代。


月淡風青


甲骨文的“災”字,與火一點關係也沒有。最早的“災”源自卜辭,是水的橫寫,是象形字,有恣意橫流、左衝右撞之意;第二個“災”是個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間有兩斜橫,意為川被橫斷,造成水災;第三個“災”是形聲字,“川”字中間一豎變成“才”字做聲符,顯然是個後起字。

  “用好了是綿羊用不好是老虎”,把這句話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人離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會貽患無窮。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災難來源於水,儘管如今我們的“災”字下面是火,但在古人眼裡,火災不過是一家或者數家之難,而水災就是整個村鎮的災難了。

  甲骨文的“災”字,與火一點關係也沒有。最早的“災”源自卜辭,是水的橫寫,是象形字,有恣意橫流、左衝右撞之意;第二個“災”是個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間有兩斜橫,意為川被橫斷,造成水災;第三個“災”是形聲字,“川”字中間一豎變成“才”字做聲符,顯然是個後起字。但不管怎樣,“災”字都是源於水,沒有源自火的。

  說到“災”字,不能不說說“川”,甲骨文的“川”與現在的“川”非常相似,就是在中間一豎兩旁各點兩點表示水,篆文的“川”就把四點省略,與今天的“川”一模一樣了。“川”這個字看著就非常順溜,給人以暢通無阻之感。以“川”造的字有州、災等,只是“州”字一路順風地走了過來,而“災”字卻在途中變了種。

  但“川”一旦被阻,就會氾濫成災,所以古人在“川”上橫加一槓,造成個“災”字。意即水道不能堵塞,只能疏通,不然水位就會抬高,堤壩一旦崩潰,就要導致水災,人和物都會被淹沒。

  古人想利用水,即汲水,要傍水而居;古人怕發大水,要排水,依然要依水而居,這就是古代城鎮多建築在江河岸邊的主要原因。“邑”就是城鎮,上面的“口”表示城,下面的“巴”表示人,是“人”的另一種寫法。“邑”的上面加“川”就是“邕”,表示城鎮的東西南北都有河流來澆灌,江南水網地區城鎮有“邕”的地名多,就是這個道理。

  本來,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才叫“邕”,但由於水災的禍患,後來人們將水堵塞城邑也叫做“邕”了。這就有點類似於用土堵塞水道的“壅”字,詞義慢慢擴大了。不僅如此,如今它倆早已私通、互通,“壅”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嫌。看看如今,行人堵塞叫擁(擁)擠,脂肪堵塞叫臃腫,化膿堵塞叫癕(癰)瘡……還哪有“邕”的一席之地。

  說了半天,我們再回到“災”字上來。繁體的“災”上面是川,也就是水,下面是火,說明後來火災頻發,古人看到了水火一樣無情,所以將火也放進了大災大難之中,這就是“災”字的來歷。但簡體的“災”字只有一個“火”字,上面的“川”早已變成了一頂房子,看樣子只有火燒房子才是“災”,這個“災”未免有點狹義了,似乎忽視了水患的存在。實際上,字歸字,古往今來的勞動人民都沒有忘記或忽視水患的存在,洪水猛於獸,人們時刻在疏通著“川”,只有“川流不息”,才能造福於民。


林暮風清


“災”,指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禍害,或個人的不幸遭遇。“災”字的甲骨文,其實告訴我們要“防火、防水、防瘟疫”!


楷書當中,“災”字是上面寶蓋頭,下面是“火”(見《唐 · 柳公權 · 神策軍碑》),通俗理解就是“家裡起火”:

另一種寫法是,上面是川(水形),下面是火(見《唐 · 顏真卿 · 顏家廟碑》),通俗理解就是“水火無情,災難所生”:



那麼,“災”字在甲骨文中是什麼樣呢?有三種寫法:



災,會意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狀。小篆從川,表水;從火。水火都是災禍之源。本義:火災。



“災”字之中的“水、火”,其實只是借代,泛指一切災難根源——《周禮·大祝》註解:“災,疫癘水旱也。”

通俗地解讀——

  • 疫:從疒( chuáng),役省聲。本義:瘟疫;泛指急性傳染病流行的通稱,包括肺炎病毒。《字林》稱:疫,病流行也。

  • 癘:古同“癩”,癩病,麻風病,泛指傳染病。

  • 水:指水災,水患。

  • 旱:指旱災。


所以,古人的造字法中包含先民的智慧結晶,甲骨文的“災”字,就是傳達一個信息,也是一種警示——“防火、防水、防瘟疫”,方可遠離災難!


麓風軒


災,這是災字。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狀。小篆從川,表水;從火。水火都是災禍之源。本義:火災)。同本義 [fire as a disaster]

天火曰烖,從火,哉聲。古文從才,籀文從巛聲。――《說文》。或體災。

大者曰災,小者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火所燒滅之餘曰烖,言其餘物如是也。――《釋名》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夏四月,陳災。(陳地發生火災。)――《左傳·昭公九年》又如:災火(火災);災燀(火災)災害,禍患 [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

大烖。――《周災(災、烖)zāi⒈水、火、荒、旱、蟲等所造成的禍害:~害。火~。旱 ~ 。 蟲~。救~。⒉人為的禍害:~及其身。招~惹禍。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家是和諧之地,任何人尤其是家中長輩,在家裡不可生無名之火,控制好脾氣,家庭方可和諧萬事興。

現實中大部人,在外面對陌生人彬彬有禮、謙和忍讓;在家裡面對最親的人,則大吼大叫、口遮攔,出口傷人,釀成“災禍"。

一個人在家裡必須要控制好脾氣,凡事寬容,多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和氣生財生福,免災得福。


柳錦標


災字,甲骨文字形有三種:①火燒房子;②上下結構,上為才(種子剛出土),下為火;③發大水的樣子。

第一個甲骨文字形表示房子著火,後來楷書寫作災;第二個甲骨文字形表示荒災,後來寫作菑;第三個甲骨文字形不是水災,後來楷書寫作甾(大水淹了莊稼)。另外,還有烖,表示兵災。

水火無情,後來另造災表示災害,取代上述所有的具體災害。上世紀五十年代簡化字時,又規範為災。



雲鶴閣


水、火、戰爭等所造成的禍害。

甲骨文三個字形之一:像房中有火,失火了。

甲骨文三個字型之二:像洪水氾濫;或乾旱。

甲骨文三個字型之三:像「戈」,表示戰亂。

這三種狀況都能造成人們最大的禍害。


月在楚天


  "用好了是綿羊用不好是老虎",把這句話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人離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會貽患無窮。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災難來源於水,儘管如今我們的"災"字下面是火,但在古人眼裡,火災不過是一家或者數家之難,而水災就是整個村鎮的災難了。

  甲骨文的"災"字,與火一點關係也沒有。最早的"災"源自卜辭,是水的橫寫,是象形字,有恣意橫流、左衝右撞之意;第二個"災"是個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間有兩斜橫,意為川被橫斷,造成水災;第三個"災"是形聲字,"川"字中間一豎變成"才"字做聲符,顯然是個後起字。但不管怎樣,"災"字都是源於水,沒有源自火的。

  說到"災"字,不能不說說"川",甲骨文的"川"與現在的"川"非常相似,就是在中間一豎兩旁各點兩點表示水,篆文的"川"就把四點省略,與今天的"川"一模一樣了。"川"這個字看著就非常順溜,給人以暢通無阻之感。以"川"造的字有州、災等,只是"州"字一路順風地走了過來,而"災"字卻在途中變了種。

  但"川"一旦被阻,就會氾濫成災,所以古人在"川"上橫加一槓,造成個"災"字。意即水道不能堵塞,只能疏通,不然水位就會抬高,堤壩一旦崩潰,就要導致水災,人和物都會被淹沒。

  古人想利用水,即汲水,要傍水而居;古人怕發大水,要排水,依然要依水而居,這就是古代城鎮多建築在江河岸邊的主要原因。"邑"就是城鎮,上面的"口"表示城,下面的"巴"表示人,是"人"的另一種寫法。"邑"的上面加"川"就是"邕",表示城鎮的東西南北都有河流來澆灌,江南水網地區城鎮有"邕"的地名多,就是這個道理。

  本來,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才叫"邕",但由於水災的禍患,後來人們將水堵塞城邑也叫做"邕"了。這就有點類似於用土堵塞水道的"壅"字,詞義慢慢擴大了。不僅如此,如今它倆早已私通、互通,"壅"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嫌。看看如今,行人堵塞叫擁(擁)擠,脂肪堵塞叫臃腫,化膿堵塞叫癕(癰)瘡 還哪有"邕"的一席之地。

  說了半天,我們再回到"災"字上來。繁體的"災"上面是川,也就是水,下面是火,說明後來火災頻發,古人看到了水火一樣無情,所以將火也放進了大災大難之中,這就是"災"字的來歷。但簡體的"災"字只有一個"火"字,上面的"川"早已變成了一頂房子,看樣子只有火燒房子才是"災",這個"災"未免有點狹義了,似乎忽視了水患的存在。實際上,字歸字,古往今來的勞動人民都沒有忘記或忽視水患的存在,洪水猛於獸,人們時刻在疏通著"川",只有"川流不息",才能造福於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