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是不是忠君思想?为什么?

用户1895994797823


历史总会被谬误,当今有人发问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董仲舒说起。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这两千年的历史让“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混淆难辨。抛去这两千年,回到封建帝制前的华夏大地,春秋之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克己复礼”又要推回到周朝,这个此后两千年华夏文人向往的社会状态。

了解这些,还会问孔子思想是不是忠君呢?孔子思想是忠于“道”这个华夏文明的信仰内核。


承忆文化


孔子思想不是忠君思想,而是尊君思想。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孔子一辈子搞的就是克己复礼,礼就是周礼。周礼就是周公创造的一套礼乐制度。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人误解了这种秩序的本意,以为说的是下对上的无限服从,这么宣传并非孔子的本意。



孔子说,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如果君没有君的样子,那么臣就可以不守臣道。如果父没有父的样子,那么子就可以守子道。每个角色在每个位置上都要遵守自己的规则和礼乐,不能越界,更不能破坏规则。否则的话,乱命不从。



但是每个礼乐的破坏,都是从上而下的,周朝的后几代国王率先破坏了礼乐,所以各路诸侯才不把他当作一颗葱,才有了后来的礼崩乐坏。所谓礼失于朝而求诸野。



孔子提倡,所有人都要尊重君王,重建礼乐。而不是一味愚忠,孔子没有愚忠过任何一个君主,他尊崇的,只是心中的礼乐而已。


唐风宋月



孔子提倡的忠是100%的精华。意为与人坦诚相待,工作尽职尽责。

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与人某不忠乎?此处之忠,是与人坦诚相待。

《左传》有曰:上思利民,忠也。国君为人民利益计,就是忠。此为工作尽职尽责。


法家却把儒家的忠,进行了狭义化改造。韩非子谓之: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法家认为,君主的狗奴才,才是忠臣。


法家的忠君是100%的糟粕。


杨朱学派


“忠”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仅《论语》一书中,忠便出现了十八处之多。儒家的忠最初并不是专指忠君,而只是一种君子修身的准则。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身为君子,要时刻保持警醒,反躬自省,防止自己出现不忠举动,对朋友不守信用或不读书。

而这里对于忠的论述,也主要侧重于对人的忠诚。这是对儒家弟子的要求,使他们做事尽心尽力,不要三心二意。

《论语-子路》中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生活起居要有严格规定,做事要时刻保持礼数,和人交往更要时刻忠诚 ,即使到了蛮荒的地方居住,这些法则也不能丢弃。

孟子对于忠作出了进一步解读,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意思是说劝人向善,就是对天道的忠实,为天下人谋福利,就是仁爱。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又一大代表人物对忠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儒家所推崇的忠,仍然没有愚昧和迂腐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提到忠君这层意思。

对于忠君,先秦儒家也并不迂腐,因为当时的儒家思想虽然主张“忠君”,但并不主张“愚忠”。比如,孔子主张“法先王”,也就是认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应该恢复周朝时期的礼法,对于那些犯上作乱、破坏礼法的人,孔子十分厌恶。当时有一个诸侯僭越礼法,按天子的规格使用仪仗,孔子就曾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斥。

意思是说,如果这样的行为都可以忍受,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

但与此同时,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又有“勿欺也,而犯之”的言论。意思是说,君王有错误的地方,不要隐瞒不说,这样就等于是欺骗他,而要向他提出谏议,并且做好冒犯他的准备。此外,孔子还特意提到微子、箕子和比干。其中微子向商纣王进谏未果而退隐;箕子进谏未果而不问朝政;比干进谏彻底触怒了商纣而遭残杀。

孔子认为他们对于天下苍生和天下大道都是忠的,而且也不认为他们对商纣王的冒犯有失礼法,反而大加赞扬。所以孔子又提出了“以礼待君”和“以法侍君”。意思是,如果君主贤明,就一心侍之;如果君主不贤明,就只能按照礼法行事。

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换血时期。儒学大家迎合汉武帝,标榜君权神授,理出“三纲五常”。虽然儒家因此而一跃成为众家之首,并长期主宰我国传统思想,但儒学也从此成为了帝王的愚民之学。君权神授,就是把皇帝的权力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质疑。质疑就是不忠,不忠就要受到社会道德甚至是法的责难,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皇帝的权力失去了监督和限制。

而儒家思想,也就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皇家统治工具,百姓却在统治者的淫威下越来越奴化,越来越愚昧,以至于要将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完全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贤明。

所以说,是历代的统治者利用了孔子理论里的“忠”的部分为政治统治服务,且汉以后儒家才有忠君思想的,并不是孔子一开始就有忠君思想的。


鹏学天下


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是,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的样子,各守各的规矩,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后世的 “忠君”,是不同的概念。

春秋时期,各诸候各自为大,不守规矩,礼崩乐坏,所以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孔子在鲁国摄相事没几天,就失去了权力,但并没造反推翻鲁国君主,而是周游列国。这说明,既不忠君也不反君,而是推销他的君臣父子的主张,君臣父子都要守规矩。


赵日金141


忠是忠于道义。孟子说的,君视民为草芥,则民视君为仇寇。当然,那么忠心中的忠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看见了么,君王如果给臣子仁义,实行的是仁政,那么臣子给君王忠心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良善仁爱的社会,那么忠以事君,不惑乱两端,不损公肥私,是臣子的基本操守。当然,此处的忠更多也是忠于道义。看古代儒家超越法家的社会,宋明等等,为天下而言的人何其多, 甚至都怼的君主不上朝了。所以,忠是忠于道义。


师长366


事实上孔子思想并不是极端的忠君思想。因为《论语》中涉及“忠”的,有16处。我们去看,不外乎两条。一是对朋友或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另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


TRANS诠思翻译


孔子中心思想是“忠”和“恕”,提倡克己复礼,遵守正道。孔子是教育家,教育人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提倡实践出真知,尊师重教是美德。他处在在等级分明的时代,忠君是必然,但主要是育人为本,只有做明白君是君,臣是臣,才合乎当时的法理。


阿木聊生活


孔丘思想不是忠君思想,而是忠周王朝那个大奴隶主思想,他所在的鲁国国君也像其他国国君一样不鸟周王朝了,他不忠鲁国国君哦。


荣耻鉴定师


这话问滴!先去学习半年儒家学说再来盘问好不啦!

忠君思想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君正,岂能不忠?岂不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