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國內的評價為什麼這麼高?

yiyi媽咪


他的思想是愛國;他的立場是始終站在勞苦大眾一邊;他的行動是反帝反封建,反對腐朽的官僚資本主義,希望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文學貢獻: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文化戰線上的猛士,用筆作武器,同舊世界抗爭,喚醒人民,團結起來,同敵人鬥爭。他的雜文如匕首投槍,刺進敵人的胸膛,給反動統治者以致命一擊。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評價說:魯迅是我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還是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是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民族英雄。

在全世界,魯迅先生也有非常高的評價,如:他進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列;他的文章,很多國家用來作為教育下一代的教材。還有,日本學者藤野先生,他就因為教過魯迅先生的醫學,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了。



漁樵之人W


很高興邀答。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所處時代

魯迅對中國人的是不言而喻的,在近現代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大師有如此強的影響力。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的中國遭逢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的衝擊之下,早已形成穩固體系的中國文化不得不面臨現代性的轉型。魯迅並不是站在古代與現代節點上的唯一一個,但卻也稱得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一個。魯迅站在古今交匯的轉折點上,將自己的一生與古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從早年離家到南京求學到遠赴日本探索救亡之路,從學習現代醫學到從事文學創作,從在教育部任職到成為專注於立人救國的作家,魯迅的一生可謂是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歷程的一個縮影。

二、文學成就

魯迅的成就當然首先是在文學方面,尤其在刻畫中國人的人物性格和人格特別方面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興起,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一時期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等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新文化運動開始是以宣傳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為主要目的,但是隨著五四運動爆發和俄國十月革命傳來,新文化運動分裂為兩派:一派宣傳自由民族主義,另一派轉而開始宣傳馬列主義。在這一時期魯迅先生依然是一個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以反對封建禮教、封建迷信為主要寫作題材,倡導民主與科學。

三、民族責任

魯迅有著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他對民族的生存困境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悟,他對痛苦存活於世的民眾懷著一種極為崇高的悲憫之情,他對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懷著堅定信念。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種種人情世相進行剖析,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他以戰士的勇猛在黑夜裡吶喊,呼喚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魯迅,他就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四、高度評價

魯迅先生去世後各方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通過當時的葬禮儀式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化界的崇高地位。毛主席曾經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縱觀毛主席的一生從來沒有對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人給予如此高的評價,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歷史地位有多麼的高。





琿哥


摸黑,四處碰壁,鼻青臉腫,突然間,響起一燈一燭火,照亮你眼前的東西,你有了目標,不再碰壁,不再鼻青臉腫。這是拿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魯迅的偉大無需再多說了,因為這是整個民族百年的共識了,違反這個共識胡說八道的都是民族敗類。其實,在肯定魯迅先生的前提下,有這樣的意見:魯迅的文筆不好,魯迅文章難懂。其實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這個看法,確實不是華麗成章,確實不是淺顯易懂。 這些東西要放在過去古新交匯的文學表達方式上,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但其文風,在脫古入新交匯點,所謂半文言文半現代文之間,這種文法在過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魯迅先生的這種難懂生澀的風格是一種行文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極次要的事情。魯迅文學最精華的地方是:他有一雙火眼金睛,看透當時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民民智,他有一顆丹心鐵骨願作千夫指的戰士。在當時的暴政外辱中,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吶喊,喚醒民眾對抗黑暗,開啟民智!可以說,其現實意義遠高於文學意義。諸多生澀作品認真解讀後,會深深扎入人心,認清當時社會人民的慘淡人生,痛悟之後,會被感染,會和他一起起來戰鬥。可以說,魯迅所在的年代,是中華五千年史的至暗時刻,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有這樣一個戰士出來與黑暗對抗,是何等的珍貴?所以,魯迅有今天的歷史地位,不算過分。


說叔


魯迅先生是近代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戰士。他寫的小說和雜文都是針砭時敝替老百姓說話的。他為最底層的百姓吶喊,對封建制度挑戰,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寫的白話文小說和雜文很受普通勞動者喜歡。他站在了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撐腰鼓勁,喚醒了迷茫中的國人起來向反動的封建統治者戰鬥,取得了巨大勝利,為中國新文化運動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到如今人們還記得他,還在閱讀他的作品。這就是人們對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的理由。


孤竹國人1


說到魯迅,我們似乎都很熟悉,真名叫什麼,家是哪的,年輕時做過什麼後來又做了什麼?我們對魯迅的瞭解似乎只停留在了這一層面。然後就是課本節選,中心思想,或者一堆說過沒說過的表情包還有閏土和猹,可是人們的評價有時那麼的熱情。

真正的勇士文化的燈塔革命的先驅,而看懂魯迅文字的人一邊嘖嘖稱奇,又一邊扼腕嘆息,讚的是這行雲流水的文字真是字字如針,針針見血。嘆的卻是大清都亡了,可人還是沒變多少。但儘管如此,洞曉人性的魯迅可能也沒想到自己得到了看似褒義的貶低。

很多的人們魯迅這樣有趣又深度的人產生了一種窄化和誤讀,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那句“學習救不了中國人”,好像一直以來會有人認為魯迅棄醫從文只是因為他當時的成績不好,而實際上家到中落的魯迅作為當時公派留學的學生之一,能力和知識絕對是沒問題的。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過,比起做封建社會的殉道者,當時中國很多人更嚴重的病是對民族與國家的麻木和漠視,於是才有了《吶喊》、《彷徨》《阿Q》等,所以年輕的魯迅也同樣迷茫過,並不是某天夢醒就突然棄醫從文,更不可能是因為學習不夠好這種可笑理由。

在那個漢語還未規範的時代魯迅的用詞和描述是那樣的樸實和優美,筆下的人物是如此的傳神,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公理”之所在中說到的“我的話已經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也還適用,但我誠懇的希望他不至於適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倘這樣,中國可就完了。”可諷刺的是,近百年過去了,先生的話依舊適用,而拿魯迅名言當做武器的人應該也不會知道這正是魯迅不想看到的東西,我覺得正真讀懂魯迅的人不應該把他的話當做刀子去反擊別人,而是當做鏡子去反觀自己。


是你ao


木子答題:魯迅先生是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家,是公認的大文豪,他為什麼在國內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評價,我覺得主要在於他敢於揭露當時反動階級的醜惡面目,揭露社會矛盾的陰暗面和麻木不仁,支持正義事業,同情勞苦大眾。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木子5064112120410


魯迅在國內評價如此之高,在於他的文采,更在於他的文章立足於時代,用文字敲擊國人靈魂,發聲吶喊,以一己之力讓彷徨的民眾看清個人,乃至整個民族的前行方向。

也有時代的原因。和平年代,一位作家的作品會引起多少人的共鳴,很難說,經歷不同、立場不同,呈現在眼前的文字便會表達不同的情懷。魯迅先生執筆創作的時代,國家正處動盪之中,佔大多數的底層民眾在戰亂中流離失所、溫飽無著,越在絕境越磨風骨的人有之,因貧弱而喪失氣節的更大有人在。少數得以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們,面對大半動盪的祖國河山,即使咬牙想扶起國家欲墜的脊樑也深感力不從心。舉國上下都在這種無助中苦苦求索。人說,“萬病皆源於心,醫病先醫心”,能為心脈尋得良藥是舉國的盼望。對於那個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令人們對魯迅這位施良藥者感激莫名。

時至今日,我們從戰亂中已走出好遠。但魯迅先生對於國人骨子裡的惡的毫不留情的批判仍於某些時刻在為我們敲著警鐘。

“人血饅頭”出自魯迅先生的《藥》,革命烈士夏瑜被槍殺,開茶館的華老栓為了治好兒子的癆病,想方設法為兒子買來粘了烈士鮮血的饅頭。魯迅先生借這個故事諷刺舊社會人們的無知。多年過去了,近來每出現受害者無辜死去,但是仍有人不懷好意炒作事件,就會有“人血饅頭好吃麼”這新一代網絡熱評。對無知的諷刺意味仍在,還加入了對冷血做局者的不屑。

阿Q精神出自《阿Q正傳》,這位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一味靠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底層小民形象給讀過的人都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在“假象中克敵制勝”的方式,反映了那個時代一部分民眾面對苦難放棄抵抗、認命低頭且麻木健忘的病態形象。如今,人們談起“阿Q精神”多了些寬容,和平年代,人們很少遭受外在的苦難折磨,常常是自尋其苦,對自己要求過高或覺得不如別人,這使心靈飽受摧殘,這種情況下,就建議大家有點阿Q精神,對於不好的際遇能有點健忘也有能點不敏感,稍稍放過自己。

上面舉例的“人血饅頭”和“阿Q精神”是魯迅作品流傳至今日人們的最新解讀方式,類似人文或精神的呼籲還有很多,即使時代不同,他的作品也能給人很多指引。






張晴柔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他是很有風骨的文人,敢於直擊時弊,嬉笑怒罵不良文風、封建思想,對社會底層小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用吶喊的呼聲,喚醒麻木不仁的人,號召打破舊的封建枷鎖,他確實是當時文化界的一面旗幟。



墨爾根阿信


我是一個80後,那時候的語文課本里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喜歡周先生的文字,給人一種力量.先節選一些魯迅先生的文章:

1.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3.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那就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吧: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的一生是處在亂世中的一生,國家的動盪,民族的敗落.深深的影響著魯迅.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魯迅到日本去留學,民族的恥辱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決定棄醫從文,也許是上天註定,也許是性格使然.從文的魯迅找到了改變人們靈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魯迅先生,是個平凡而偉大,嚴厲而慈詳,正義的、富有民族氣節的、憂國憂民的人;有著直率的、隨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氣好、有涵養、知識面廣、勇敢,超群的智慧,廣闊的胸襟和可親可敬的個性品質。

魯迅的精神:一是鬥爭精神,敢於和黑暗的、落後的傳統,反動的舊勢力作最堅決的鬥爭,敢於一針見血地指出民族和時代的弱點。二是反思精神,能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和短板。


辣姜同學


魯迅先生的文章寫出了當代社會最真實的聲音;而且對形形色色的國人,人物刻畫很深刻,能夠反映當時的人物特點;又不畏強權,追求民主、追求自由;是典型的愛國文人。

因此,後人對魯迅的評價很高,對魯迅生平事蹟也很關注。

可以想象,現代的很多脫離實際生活的文章、歌曲、電影,是沒有生命力的。

《史記》之所以很寶貴,是因為它很真實,很精練,含水分少。

魯迅先生的文章,也如此。

魯迅本身是非常有先進思想和鬥爭思想,他對於當時政治的抨擊以及他對自然科學,國外文學作品的引進和普及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當然,魯迅的歷史地位那麼高更主要的是毛澤東對於魯迅是極為肯定和推崇的,魯迅去世一年之際,毛澤東就做了報告《論魯迅》,稱魯迅為中國第一等的聖人,毛澤東的案頭常年擺放著一套精裝版的魯迅全集,時常翻閱,足見對魯迅的推崇。

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衊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鬥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毛澤東同志曾經讚揚“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匕首,是投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