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什麼是倒藻?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倒藻是指養殖水體中的藻類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水體中藻類數量急劇降低,導致水色由濃綠變成黑水、清水甚至紅水的現象。

發生倒藻的池塘往往水面上會漂浮一層死藻,一般呈黃色漂浮物狀,也有部分塘在下風口形成一層“油膜狀”。

倒藻發生後,易導致池塘缺氧、水質惡化,造成魚蝦蟹應激減料或厭食,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甚至大量死亡等。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引發倒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天氣突變:在由晴天突然變成陰雨天的時候特別是連續晴天突降暴雨,或持續陰雨天突然放晴,溫度、氣壓、溶氧、pH值也會隨著天氣突變而驟變,藻類不能適應環境的突變而大量死亡,引發倒藻。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2、管理不當:在不恰當的時候下肥、使用消毒劑、殺蟲劑,特別是使用對藻類殺滅作用比較厲害的產品,如硫酸銅、漂白粉、強氯精等。

3、藻相單一:池塘中某些藻類如藍藻、裸甲藻等易在水體中形成優勢種群,抑制其他常規藻類生長和繁殖。一旦佔優勢種群的藻類生長達到頂峰便會老化死亡,造成倒藻。

4、底部環境差:底部沉積了過量的有機物,而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會大大增加耗氧,導致底部溶氧較差,好氧菌減少,使大分子有機物經厭氧發酵後產生的短鏈有機物不能進一步被氧化分解為可直接被藻類利用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從而導致藻類失去生長必需的營養來源而大量死亡。

5、藻類營養缺乏或營養結構不合理。

倒藻前有哪些徵兆呢?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1、水太肥:透明度一般在15釐米以下,早、中、晚水色會有變化,但是不太明顯,用礦泉水瓶子打一瓶水暴曬20分鐘觀察,若有較多氣泡,說明活的藻類較多,反之則說明活的藻類較少,藻類已開始死亡。

2、pH值偏高: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生長進行光合作用,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導致水體pH值升高,一般早上七八點測水,pH值可高達8.5,到了下午高達9.5、甚至10以上。

3、亞硝酸鹽偏高:倒藻前有時候會出現亞硝酸鹽偏高的情況,並伴有水過肥、pH偏高的情況,魚兒吃食也不好,通過改底提高食慾後,很快吃食情況又會變得差。

4、下風口綠色浮沫多,如鏡檢為藻類,通過死藻和活藻的比例可以作為判斷離倒藻大概還有多長時間的依據。

倒藻的危害有哪些?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1、溶氧降低

倒藻發生時,一方面,水中少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藻類;另一方面,大量死藻被氧化分解也會消耗大量溶氧。這兩者造成池塘溶氧急劇下降,二氧化碳增加,導致pH值迅速下降,一般會在7.5以下。

2、氨氮和亞硝酸鹽升高

由於藻類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其死亡之後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氨化反應生成遊離氨(NH3)和銨離子(NH4+),遊離氨通過硝化反應先被氧化成亞硝酸,再進一步被氧化成硝酸。但是,溶氧不足時,第二步的硝化反應就會受阻難以進行,最終導致亞硝酸根離子大量積累。陰雨天、光照不足的天氣更明顯。

3、水色也會急劇變化

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先變黑再變清,時間長短不定;另一個是變紅。

4、水體變渾濁

藻類不足無法沉降水中懸浮物,如微塵、有機碎屑、糞便、死藻、腐生蛋白等,水體容易出現渾濁現象。

5、底棲青苔滋生

倒藻後水體透明度變大,蟹塘等水淺的池塘底部在高溫天氣容易滋生青苔。

倒藻後水體理化性質會發生急劇變化,輕者導致缺氧浮頭、生長慢,重者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一定要重視該問題,經常巡塘,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預防倒藻的日常管理措施: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1、持續穩定地補充藻類營養。倒藻的根本原因是藻類自身抗逆性差,難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突然死亡,需要根據藻類生長的需肥規律有針對性供肥:

養殖前期,存塘量少飼料投餵量比較少,需要靠肥來補充碳源、氮、磷等營養元素,如“氨基酸肥水寶”或“餌肥雙效肽”,營養全面且易於藻類吸收,肥水快。掌握好追肥的時機適時追肥不可過早,過早容易導致水肥,過晚容易導致脫肥,一般情況下四大家魚池塘當水體透明度在45釐米左右時追肥正好。

中後期:飼料投餵量加大以糞便分解物為藻類的營養源,以微生物菌種分解釋放,注重調節C/N比、N/P比,定期補磷。

2、注重調水改底。定期使用芽孢桿菌(淨水美)、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態製劑調控水質;定期使用“底益康”或“改底先鋒”等底質淨化顆粒改良底質。

3、不盲目使用殺蟲劑、消毒劑,特別是在5~8月,尤其是5月和8月,氣候變化比較大的時候。

4、高溫季節的預防:連續高溫、強光照、浮游藻類光合作用強度大,對碳的消耗過大造成水體碳的缺乏,應適時補充碳源;

5、颱風來臨前的倒藻預防:一般可以3-4天補菌補肥,防止倒藻,主要是補充藻類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可以使用氨基酸肥水寶,鈣鎂磷肥等補充藻類所需的營養物質。颱風來臨時需要保證池塘夜間溶氧的充足,保證夜間藻類呼吸作用的溶氧需要,防止因夜間溶氧過低,嚴重影響藻類的呼吸作用而引發倒藻,可以通過加開增氧機和使用化學增氧劑進行增氧操作。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6、出現藍藻和裸甲藻時的預防:採取“殺滅一部分,抑制大多數”的原則,通過對底質水質的改善、菌相的培養,促進小球藻、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長,培養良好的藻相,從而實現藻相平衡。當藍藻和裸甲藻問題嚴重時,首先必須改底養底,然後在下風口等藻類密集區,對藍藻和裸甲藻進行局部滅殺和抑制,只要控制其不成為優勢種群就可以保持良好的水質。

「值得收藏」“倒藻”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年的防控經驗在這裡

7、多開氧機,避免養殖水體的分層。

倒藻後的處理思路:增氧、解毒、改底、肥水

發生倒藻後,首先需要進行水體解毒和抗應激處理,為了避免養殖水體的缺氧,同時需要加開增氧機,並配合使用化學增氧劑,避免養殖動物在夜間缺氧。

倒藻還需要注意底質改良,因為倒藻後,大量的死藻、有機碎屑沉積在池塘底部,加上藻類的大量死亡,整個池塘的溶氧急劇下降,導致有機物的分解速度下降,水體的自淨能力下降,一旦天氣惡化,就有泛底的風險,因此,在使用有機酸解毒的同時,需要使用氧化型改底,如過硫酸氫鉀進行底質改良,再進行培藻操作。

建議方案如下:

1、開啟增氧機,入夜前使用增氧劑,避免夜間缺氧。

2、檢測pH值,偏低時用生石灰水潑灑調節。

3、使用多元有機酸如“解毒碧水爽”或“高濃碧水安”進行解毒和抗應激處理。

4、使用“底改先鋒”或“底益康”等氧化型底質淨化顆粒和顆粒氧進行底質改良。

5、補充新水,重新培藻。引進周圍池塘裡面優良的藻水,淨水美1包放3畝+氨基酸肥水寶1瓶2畝,快速肥水。

肥水前最好先檢測水中是否有大量原生動物,如果是則應先殺滅後再肥水;有時綠色的水體變混濁後,其中會有大量的甲藻,水色是黃泥色的,此時應用滅藻劑來處理先對甲藻進行處理後再考慮肥水。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以致延誤時機並加大處理難度。

水產養殖是個技術活,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以預防為主,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找到病源對症下藥,切忌病急亂投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