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房子可以說是現在所有年輕人都避不開的一個問題,而最近都市劇《安家》的上映則再次把這一全民關注的話題帶到大眾視野。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這部劇的編劇和《蝸居》的編劇裡面都有六六老師。原來在《蝸居》裡面因為買房而奮鬥的海萍夫妻現在則變成了因換房而奮鬥的宮蓓蓓夫妻,十年的光景,人還是那兩個人,房子還是頭等大事,錢依然是不太夠。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其中的細微變化。

住房需求的轉變

在2009年的《蝸居》當中,海萍夫妻主要是因為小兩口剛結婚,然後有了孩子,所以需要一套房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剛需住房。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而在2020年的《安家》中,則變成了改善型需求。因為有了二胎,因為工作需要,因為孩子上學,所以就需要換一個更好一點的房子,這個過程和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還是蠻像的,也反映了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正常演變途徑。

賣方市場VS買方市場

然後在劇情方面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很大的變化。在《蝸居》當中的整體主線是剛剛畢業的一對年輕夫妻,懷揣夢想,期望著住上海景別墅。

不過,因為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工資上漲的速度,在夢想一點點被現實撕碎的過程中最終只能是以蝸居收場,劇情的整體主線是以買房的奮鬥青年為核心進行輻射展開。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而到了《安家》的時候,房產中介成了整部劇的核心,劇情也都圍繞著房產中介如何想法設法賣房子進行生活化的延展。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這正是從10年前的賣方市場的供不應求,到現在買方市場的供大於求,其實還是蠻真實的。不過,雖然選擇的餘地多了,但是,房價依然是十年如一日般地美麗。

透過賣房看中西方文化的博弈

當然,這部劇的核心看點還是在於以羅晉為代表的的“佛系賣房”和以孫儷為代表的“成交為先”之間的較量,這其實也正是我們當下很多做生意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當今這個一年賺一個億成了一個小目標,有錢可以橫著走的浮躁時代,想要讓大家靜心下來去思考關於“人”本身的事情著實是挺難的。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雖然羅晉的賣房方式被網友稱為“佛系賣房”,但是,從劇情的一些鋪墊上來看,顯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得過且過”的隨遇而安。

比如說當房似錦認為徐姑姑是拿總部的報銷給保安上貢時,卻發現徐姑姑用的不是公款報銷;另外還有就是安家天下總部老大在看了徐姑姑的書籍後準備將其調入總部,並且還引起翟總監的反感的時候,其實都從側面說明徐姑姑這個人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如果進一步放大格局,我們其實會發現,徐姑姑和房似錦其實代表的恰恰是中國內涵素斂,以人為本的東方文化和以利益為先,急功近利的西方文化。而尷尬的是,後者正是我們當前社會上多數人所追崇的。

從《蝸居》到《安家》,10年光景,房子依然是頭等大事

所以,接下來在圍繞著這兩種文化的博弈之間一定會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發生,那麼,你認為最後的結果會如何發展呢?是會以徐姑姑的“佛系”勝出,還是以房似錦的“利益為先”取勝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