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

新大風歌


這個真不好說,喜事可簡,喪事不好弄,像我們農村,喪事人少了棺木都抬不出去,總不是放家裡的吧!


璇3624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剛好在此期間經歷過此事。

就在前幾天,村裡族中長輩大爺爺因病去世。原本咱們農村裡是要擇日下葬入土為安,且要大開禮堂,一般舉辦5-7天;但正值疫情期間,經過再三商議考慮,且村委會也來吊念通知不允許聚聚大行操辦,希望一切從簡,因此決定第三天就下葬了。

因為封村封路,外村親戚有前來的都被執勤人員攔下,孝子前往取炮竹以及紅包禮金,寒暄幾句後各自原路返回。

吃飯有5-7桌,基本都是本家人和村裡人,由於大家都知根知底,而且都沒有外出,所以還好,但實屬冷清。

由於喪事從簡,很多禮節都省掉了。。。






奇夏村長


一個星期前,我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幼年時期拜的一個媬媬去世了,他家裡親人是這樣處理的, 因為是鎮上,所以處理相對比農村還麻煩一點,就在樓下比較寬闊的地方,搭了一個簡易帳篷設置靈堂,只通知比較要好或者是近親屬關於親人過世的消息,其他一切都從簡,暫時不搞白事宴請,其他的關於後續處理的問題,按部就班,比如說我們這裡鄉鎮村一般是土葬,請工人選址修建墳墓等,這些都按規劃好處理就行,也不會有外來較大的干預行為,只要親人不過來匯聚太多,一般是送禮後簡單聊幾句,悼念一下就可以離開了,關於宴請的問題可放在以後,等這個疫情期過去以後再酌情辦理。



行走川渝之間


春節前後,農村去世的老人還真不少, 對於喪葬的處理,農村是先火化,再把骨灰放置家中。

我的親戚和鄰居,在疫情期間,先後有三位老人去世,這三位老人不是一個村莊,也不是一個鄉鎮,但是都是用的同樣的辦法,自己的家人,(用三兩個人)把老人火化後放置家中,待疫情過後,再去安葬。在這期間,村莊把守的都非常嚴,人們也非常的自覺,這樣就可以減少多人聚集。

我認為這個辦法還是很好的,是不是大家還有更好的辦法呢?謝謝!


真真生活錄


大家好,我是陳慶亮,有幸回答這個問題。疫情當前,人員不能流動,我感覺農村喪葬應該按照一切從簡的原則辦理。

過了年初幾的時候,參加了一次遠房親戚的一個葬禮。當時也是封村封路了。不過在農村還是講究人情世故,死者為大的傳統。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儘量讓逝者安心離開。雖然一切從簡,但是最基本的弔唁儀式應該是有的,不過人們個個都是帶著口罩,還是儘量做好防護。吃飯也是大鍋燉白菜,畢竟非常時期,買東西都不好買,也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豐盛。還有就是提前掩埋。儘量縮短時間,這樣人們聚集的時間短一些。在這個時候,一切從簡辦理,實出無奈。但是非常時期,也別無選擇。無論如何,現在的人們思想覺悟確實提高了,也是儘量避免減少麻煩,像這種事情,不辦理覺得對不起逝去的親人,辦理的話又在非常時期。確實有些難為情。還是那句話,一切從簡辦理是最好的選擇。





陳慶亮


二月初的時候,我們村有個100歲老人過世,他們是先火化,把骨灰放在家裡,然後等待疫情過去後在辦葬禮的。聽說還有的火化後直接入土為安不辦葬禮的。不管怎樣,非常時期都應該響應政府安排,不給國家添亂。希望疫情快速過去,恢復正常生活。


輝哥搞笑


我公公就做這方面工作,他是法師。按以前的話第一步得根據去世的人生成八字確定下葬日期一般都是三到五天的樣子

第二步在去世第二天移步堂屋,法師布好陣

第三步在第三天陸陸續續有人來憑弔,這天也算正席

第三步一般出葬都是在早上10點以前,完了再吃正席就算結束,中間要做好多場法式。

疫情這期間我們村有幾個老人過世,法師就我爸一個去了一次做了一場法就下葬了,沒有請客,一切從簡



烹小鮮1


  先說說我們這裡的習俗吧,在我們農村,如果某位村民家有老人“去了”,安葬一個人至少3-7天,農村有個習俗就是看期做道場,死者生辰八字要與對下葬時辰對應,我們那裡俗稱“道士”的人看日期,他們說什麼時候下葬才行,都要做幾天“道場”,所以一般是三天以上,道場費用一般都是幾千上萬。

  如果某家的老人“去了”,隊上的人都會在他家幫忙,一家老小全都去吃飯,一頓飯至少近十桌,一吃就是3-7天,送的資弔唁金也不是太多,現在農村俗稱是“死不起人、結不起婚”,安葬費全算下來至少好幾萬元。

  此次疫情是“百年不遇”,全國一盤棋,都在一級響應,多個城市“封城”,我們這裡也是禁止人員上街道、聚集、聚餐、打牌等。近期我們村和附近有三位老人“去世”,安葬最快的6小時,慢的那個一天半。當然提前會做一些準備,但都一切從簡、弔唁後迅速離開、不聚餐等,安葬完後都是給幫忙的村民封“紅包”。有個是村幹部的母親去世,他帶頭不到10小時安葬完畢。儘管有人說他鐵石心腸,有人說他不講孝道,也有人背後罵,但他說:“非常時期,作為一個村幹部,我應該起好帶頭作用。”另外兩家是很快就下葬了,都沒有走以往的“程序”。

  個人認為背後說不講孝道是沒道理的。圖片也是鄉下拍的。





甜城小事


特殊時期,農村喪葬也要服從抗疫,一切從簡。眼下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段,我們更應該做到不聚集、不聚餐,不給病毒任何傳播的機會。

從媒體報道可以看到,2月22日0—24時全國有21個省區市確診病例零新增,但疫情防控的形勢依然很嚴峻,容不得我們半點懈怠。

農村人歷來講究“紅事叫,白事到”的習俗,但凡村裡誰家有人去世,不用招呼,知道後便會主動登門幫忙。可眼下全國上下正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而且村裡也曾在大喇叭裡反反覆覆強調,人員減少出門,不聚堆,不串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村有人去世,該如何殯葬呢?

非常時期,我們要遵循喪事從簡的原則。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第一時間要通知村委會,由村裡出面安排人員,前來幫忙。像一些外村的親朋好友,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電話通知一聲,說明情況就行,就沒必要前來弔唁了。村裡安排辦理好火化手續,直接下葬。前去幫忙的人員也應該做好自我防護,戴好口罩和手套,完事後回家自行進行消毒、洗手。

像我們當地農村,如果是平日裡家中有老人去世,東家都會請廚師到家裡來,安排酒席宴請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和來幫忙的街坊鄰居。有的時候,那些家中親戚朋友多的,都得安排幾十桌才能坐下。而眼下正值全國上下防控新型肺炎疫情時期,聚餐的話就有可能出現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為了大局,下葬以後,幫忙的人員也最好不要逗留,忙完後各回各家。

所以,如果在抗疫期間農村有人去世,那就以大局為重,一切採取從簡原則,早火化、早下葬,減少人員聚集、不聚餐,做文明殯葬的踐行者、顧全大局,堅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擊戰。


建行漸遠


你好,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不僅延遲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增速,還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如果不是國家實施了一級應急響應機制,嚴防嚴控,封堵隔離,其後果將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戰鬥,全國東西南北中,處處是戰場,廣大的人民群眾都能夠理解這場戰疫的嚴重性和特殊性,都能夠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覺地遵守各項規則,不串門、不扎堆、不聚會。婚宴延期,生日祝壽活動取消。但是如果發生了正常死亡的病例,喪葬還是要辦的,死者屍體如果長時間放置,會腐敗,會滋生細菌,會產生新的病害,更主要的是死者親屬無論是從傳統風俗道德倫理以及精神情緒方面都是不能接受的。在農村歷來遵從逝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喪葬理念,應當本著防疫入葬不衝突,相兼顧的原則,儘量從簡。

具體來說,就是不擺喪宴,不開追悼會,不發卟告讓親朋好友來弔唁,除了鄰近親屬子女和需要來幫忙辦喪事的人之外,儘量減少多人接觸和聚集,安葬後,即各自歸家。前幾天我鄰居大叔患癌辭世,子女就是這樣辦理的,畢竟是非常時期,大家都能夠理解和支持。謝謝你的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