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真的看不出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是養寇自重?

小養愛漫威


現在各種電視,電影對司馬一族洗的太白,當然政治鬥爭本沒有正反對錯,但現在明顯有在把司馬懿拔高的趨勢。

不管是養寇自重還是兔死狗烹的說法我認為都是部存在的,很簡單的道理,空城計本來就不是史實,是羅貫中虛構的情節。你從羅貫中的角度考慮就明白了,和三國志或者和史實比起來,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立場是明顯的擁劉反曹,劉備諸葛亮是正統,曹操司馬懿是奸臣,整本書都是這個態度,所有虛構的情節都在為這個觀點服務,包括空城計。

所以空城計我認為只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計謀出眾,壓倒了司馬而已。和養寇自重無關。




球哥說歷史


司馬懿絕對是養寇自重,這是不需要懷疑。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以當時司馬懿所帶兵馬,諸葛亮即使有埋伏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何況,街亭失守後,司馬懿非常清楚,蜀軍兵力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可能再有兵力來應付司馬懿父子的大規模戰鬥。

其二,一個小縣衙內能有多少伏兵?司馬父子所帶兵力可以說是魏國的精銳,諸葛亮再能神算也不可能刀槍不入。

其三,即使有埋伏,戰鬥起來,司馬懿還有援軍,而諸葛亮不可能有,主要戰略要地都被司馬懿佔領了。

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明知可戰而不戰,唯一的原因就是要留著諸葛亮來嚇唬魏國的皇帝和那些諸葛亮的手下敗將,只有司馬懿才是諸葛亮的對手,在司馬懿還沒有完全佈局發,朝中的一些敵對勢力還沒有剷除時,他是必須留著諸葛亮來跟自己玩,來陪他玩,等到司馬懿把魏國朝廷上下都掃清障礙了再來收拾西蜀也不遲。

因此,司馬懿是養寇自重。


職言職語鳳凰涅槃


談不上養寇自重。只是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而已。

大軍師電視劇裡其實已經生動詮釋了,老司馬何嘗不知諸葛亮擺空城計,注意一個細節,空城計時分,諸葛亮身邊的道童是捧了一把寶劍的……這戲我打小就跟著我爺爺看,沒有記錯。

話說,如果司馬懿連這點眼力價都沒有的話,還當個毛的大軍師。諸葛亮身邊放劍,肯定不是廝殺用的,必須是自盡用的。老司馬如果連這點破綻都看不出的話,他早就可以領盒飯了。

司馬懿我已經分析多次,他不是存心反,是逼反的。曹家四代,都把他當牛馬用,戰事吃緊,弄出來去滅火,穩住了,馬上弄回來又把手腳束縛起,還當奸細一般監視居住。換誰都寒心。

我一直在想,要是當年曹氏對司馬懿稍微好一點,別當奸細那般對待,也許他不會黑化,會變成大魏的頂樑柱的。他很冤,但對魏國還算忠心,曹氏對不起他,也不怪他最後造反。想想看,都在家裡裝瘋賣傻了,曹氏還是不放過,還是派人去試探,稍有不慎,滿門抄斬……換誰都要黑化。司馬懿打仗野戰不如諸葛亮,但防守無懈可擊,反觀諸葛亮在蜀國的待遇,司馬懿沒有在前線直接帶兵譁變我覺得已經很夠意思了。

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誠然,曹操在世,他不敢。曹丕在世,他不願,曹瑞在世,我只能說他只是自己不想了。他若願意,隨時可以在前線掌軍的時候反戈一擊。別忘了,他是多年的救火隊神將,在軍中早就建立了絕對的威信,否則的話,他最後養了死士搞政變,軍隊如果有想法,就靠他那點兵力,根本不可能迅速掌握軍權。他是被逼出來的反。我理解,也同情


善良之子86


《三國演義》有許多矛盾之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司馬懿為荊州刺史,很可能設到隴西之地,統軍的是都督曹真,魏明帝還御駕到了長安。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在斜谷用疑兵阻當曹真。。。卻說司馬懿引二十萬大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此次諸葛亮兵出祁山,其中有一咽喉之地名叫街亭,將軍可率本部人馬前往奪取。這就是矛盾所在,魏主任命曹真為都督,司馬懿只能是副都督,司馬懿有二十萬兵力,與曹真又是分兵迎敵,曹真所部應該不下於二十萬兵力,魏主又親督十萬大軍到長安,幾乎動用了全國兵力。還要東防東吳,北防諸夷,魏國也沒有這麼兵力,有兩位都督在,魏主沒必要坐鎮長安,多半是司馬懿還在荊州。。。就是司馬懿到隴西前線,帳下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頗有韜略,武藝高強,諸葛亮不可能不探知,派行軍參謀馬謖前往多奪街亭,就是馬謖依照諸葛亮的安排行事,力量懸殊,也難守住街亭。但馬謖別具心裁,屯兵山上,想居高臨下,一舉破敵,結果張郃率兵圍山,斷其水源,蜀兵不戰自亂,或死或降,街亭失守。司馬懿率軍南下,兵鋒在指西城,西城為蜀軍糧草屯積之地,諸葛亮正指揮三千兵士搬運糧草,探馬報知司馬懿二十萬大軍已臨近西城,前期諸葛亮已安排蜀軍所有將士爭奪隴西之地,西城已沒有駐軍,情況十分危機,跑是跑不掉,還要失去大批糧革。諸葛亮略思片刻,神情鎮定,只能擺空城計,要兵士隱蔽起來,不準喧譁,令八個兵士化成百姓在城中低頭掃地,城門大開,諸葛亮端坐城樓,焚香撫琴,左右兩青童侍立,諸葛亮笑容可鞠,琴聲攸揚。司馬懿離城一里之地,派人打探,報知西城之情,司馬懿狐疑不定,兒子司馬昭勸父親快速進兵,說諸葛亮並無兵馬,很可能玩的是空城計。司馬懿說不可,諸葛亮平生謹慎,足智多謀,決不肯冒險,又不見蜀軍主力,怕是引我軍進入伏擊之地,待我到城邊親自觀察。魏軍緩緩前行,來到城邊,司馬懿見城門大開,幾個百姓用心清掃,城中靜得可怕。諸葛亮在城樓上專心撫琴,琴聲鏗鏘,傍若無人,時而宛轉,時而激昂,司馬懿被琴聲陶醉,閉目沉思片刻,忽琴聲嘣的一聲暖嘎然而止,司馬懿大叫一聲快撒,魏軍後隊變前隊快速撒離,司馬懿還在驚慌之中,司馬昭拉住馬繩,說父親後面沒有追兵。司馬懿說好險,差點中了埋伏,只得率大軍返回隴西。諸葛亮深知司馬懿謹慎多疑,不敢造次,以疑制疑。司馬懿也知諸葛亮小心謹慎,用兵如神,如此鎮定自若,怎敢以身試險,來日方長。苦此次一敗塗地,日後在魏就無出頭之地,司馬懿是沒有看出諸葛亮空城計的真假,是小心使得萬年船,事後在隴西以堡壘對峙諸葛亮,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劉坤忠120


“養寇自重"的說法現在很流行,而且說得頭頭是道,貌似合乎邏輯。按照這種說法,司馬懿是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的,他是故意放諸葛亮一馬,以免自己遭到"兔死狗烹"的下場。

但這種說法忽略了二點。一是空城計並非史實;二,空城計是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一段故事,羅貫中的本意,司馬懿就是被諸葛亮的空城計給嚇退的。

羅貫中的邏輯是:一,司馬懿本來就怕諸葛亮,而且深知諸葛亮從不弄險;二,諸葛亮佈置了疑兵;三,諸葛亮表現得十分從容淡定,無一絲破綻。四,司馬懿深諳兵法,多智也多疑。這四個方面環環相扣,使空城計這個故事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養寇自重"說法的錯誤之處在於,它完全違反了原著的精神,是一種自做聰明的信口雌黃。

現在有些"聰明人”,在網上肆意篡改古典文學原著,無中生有,顛倒黑白,標新立異,欺世盜名。十分令人反感。但也沒有辦法。誰讓這個社會一切向錢看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是白雲山水居,和你共同解析歷史。

司馬懿應該是看不出諸葛亮的空城計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有以下幾點:

第一,諸葛亮給司馬懿的威懾力足夠,司馬懿不敢冒險。

從司馬懿和諸葛亮接戰以來,屢戰屢敗,要說的是,司馬懿的計謀的確不如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從骨子裡是非常懼怕諸葛亮的。

第二,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也從不冒險,都是方方面面安排得周全之極。所以司馬懿不相信諸葛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

第三,


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戰略手段是以逸待勞,戰術手段是拖字訣。每次都是諸葛亮主動出擊來攻他,或者是誘敵深入,然後伏兵盡出。所以讓司馬懿來主動攻擊他,本來就讓人生疑,再加上諸葛亮還在城門口彈琴故意引他來攻,司馬懿是打死他都是不敢去攻打的。



第四,在圍城的時候,還發現了外圍蜀國旌旗蔽空,漫山遍野,司馬懿知道打仗是虛虛實實,而諸葛亮萬一給他來個實則實之,他就完蛋了。一句話,對陣諸葛亮他心裡一點底都沒有。

所以,司馬懿是真的看不出諸葛亮的空城計,不是養寇自重,以他的智商,也沒有必要這樣做。


白雲山水居


略知三國史的人,都曉得實際上,空城計的使用者,正史沒有司馬懿,諸葛亮的事,裴松之做注的時候,蜀人郭亮陳諸葛亮不見於史料的五件事,裡面就有“空城計”。反正陳壽書寫裴松之做注的《三國志》裡就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沒有司馬懿中計一說,真正出現“空城計”的,很可能是金宋元說書藝人創造,某種意義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說唱藝人的話本演繹而來的。

接來下,咱們就來嚴肅地談一談《三國演義》小說中的“空城計”。為各位看官擼順故事,撥開迷霧,揭露司馬懿和諸葛亮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現在網文和電視、電影中陰謀論橫行,有人覺得,要出人意料,就得換個想法,這樣才能逼格高。

司馬宣王英明神武,最終成為三國笑到最後的人,怎麼可能讓諸葛村夫彈個破琴就給退了?

這對於一肚子厚黑學理論的電視編劇、網文作家來說,認為這極不科學!

對,一定是我司馬宣王英明神武,反算計,放走了諸葛村夫。

那為啥要放?如何去自圓其說?於是為了體現司馬宣王的神武和智謀,高大上理由來了。

這個理由,一定要讓人容易信服,還要簡單粗暴,直接明瞭。這就是傳說中的“帝王權術”。

俗話叫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原來是因為司馬宣王深知只有自己才是曹魏制衡蜀漢諸葛亮的唯—天敵。諸葛亮要是就這麼沒了,他這個“良弓走狗”也就做到頭了,何談霸業?於是司馬宣王就假裝中計了。——夠簡單粗暴吧?故爾,司馬宣王養寇自重、待價而沽,最終成功為20年後奪權上位鋪平了道路!

《新三國》就有有養寇自重的說法,生怕魏明帝在解決諸葛亮之後,直接烹了他這個功高震主的宣王。

好厚黑,好精彩是不是?然而真是這樣嗎?

如果按《三國演義》正版來,那就更別提陰謀論了。

文本有解:宣王多疑更甚於他人,利用這種心態反將一軍而已。

《三國演義》裡孔明那不是一般的主,利用司馬的疑心病算計他,實屬正常。

前面楊督也提過,上方谷宣王差點沒把自己玩進去。

《老三國》電視劇描述到彈琴彈到一半,諸葛亮已汗如雨下,琴絃忽斷了,兩邊都嚇壞了,司馬懿趕緊退兵。

通讀過《三國演義》小說的各位看官們,應該也能自己感受到,整篇小說,軍事上司馬懿基本都是被諸葛亮按著錘,膽敢養寇?

拿著陰謀論厚黑學去解讀歷史人物,著實有點牽強,司馬懿空城計時期已經50歲了,對於三國時期人來說,算是高壽一族,他五十歲還想著養寇自重,難道是養給自己兒孫?更何況,人命在天的時代,他真知道自己還能活20多年?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熬死諸葛亮呢。“養寇自重”之說,我看純屬扯淡!


走路都帶風ll


高中時最喜歡的書就是《三國演義》,第一次看是在中考之後,那時候覺得諸葛亮好厲害,司馬懿好菜啊,可是為什麼最後是司馬家統一天下了呢?大概是因為諸葛亮愚忠,如果我是諸葛亮我一定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這樣我就能一統天下了。哈哈,發現年輕的我真是異想天開啊。

到了高中時期,有次語文課老師談到《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老師說如果大家讀到這段還覺得是司馬懿被諸葛亮嚇到了,就說明還沒看懂。

那時候我發現自己真沒看懂,經老師一點撥,我覺得司馬懿這是養寇自重啊!確實在魏國曹家的實力太強了,如果真把蜀漢滅了,那麼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就等著自己。於是乎司馬懿陪諸葛亮演了一齣戲,兩位都是影帝。


ST死神永生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被塑造成為一個能力接近於“神”的人。他精通兵法,料事如神,還是個大發明家,不論是八卦陣、木牛流馬還是諸葛連弩,都讓敵人找不到北。但羅貫中寫小說的時候,也不能不顧歷史,所以他給諸葛亮找來一個一生之敵——司馬懿。最後,司馬懿將諸葛亮耗死,作者將這歸因於天意,並非司馬懿的能力。而在歷史上,司馬懿僅與諸葛亮交手兩次,司馬懿小負一陣,便開始堅守不出,直到諸葛亮去世。《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雖然是場虛構的心理戰,卻很好的體現出他們二人的微妙關係,諸葛亮真的就騙了司馬懿嗎?而司馬懿真的就是因為害怕而撤退嗎?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北伐之前,就料定魏國會用司馬懿對付他。於是,他利用魏帝曹睿對司馬懿不放心的心理,提前散佈謠言,讓曹睿解除了他的兵權。諸葛亮趁著司馬懿回家的當口,大舉北伐,一路勢如破竹。魏軍一路節節敗退,丟城失地,曹睿眼看沒人能抗衡諸葛亮,只能又派司馬懿出山。

司馬懿出馬,果然名不虛傳,他先是利用馬謖的失誤,截斷了蜀軍的糧道,又接著拿下三城,重創蜀軍。接著,他率領15萬大軍,直奔西城而來。他的嗅覺很準,此時諸葛亮剛剛把部隊都放了出去,只剩一些2000老弱病殘守在西城。諸葛亮也是臨危不懼,在西城城牆上彈琴。司馬懿大軍殺到,未敢進城。此刻,諸葛亮與司馬懿,通過琴聲,開始一場隔空對話。

司馬懿本來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諸葛亮向來謹慎,為何今天只是單人帶倆童子在城上彈琴,他搞得什麼鬼名堂?而如果裡面真有埋伏?想想一個小小的西城,能裝得下多少軍隊?如果司馬懿隨便派上幾千人馬進去探探虛實,不就一試便知了。而且,如果他圍困上幾日,來個“圍城打援”,那麼諸葛亮也是在劫難逃。

那麼,既然司馬懿根本沒有理由撤兵,那麼問題就出在,司馬懿究竟從諸葛亮的琴音裡聽到了什麼,而他又是怎麼想的?其實,這就是一場雙方心理上的博弈,而且他們博弈的目標,根本就不在西城之上,也不在整個北伐的戰場上,而是在各自的國內。

雖然諸葛亮自稱北伐的目標,是消滅曹魏,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的主要目的,是“以攻代守”,儘可能的轉移國內矛盾,同時用不斷戰爭的方式,維護他們這些荊州“外來戶”的統治。而司馬懿的戰略目標,表面上肯定是防禦蜀國的進攻,最好能消滅諸葛亮。但是,因為他受到魏帝曹睿的猜忌,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他現在就派一支軍馬進城試探,隨後衝進城去活捉諸葛亮,大概蜀國也能很快就能滅掉。但是,這對司馬懿本人有什麼好處呢?他成就了不世之功,但魏帝曹睿接下來要對付的就是司馬懿,他最好的結局是退休養老,但最壞的結局可能是被當做“反賊”,滿門抄斬。

像諸葛亮、司馬懿這種滿腹經綸的經天緯地之才,自然也是精通音律。也許在西城的城門上,諸葛亮通過自己的琴聲,也向司馬懿傳遞了這樣的信號,讓他不要衝動,否則就會造成“一損俱損”的局面,這是他們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最差結局。於是,司馬懿選擇了“中計”,帶領大軍掉頭就走,這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也是他和諸葛亮的一次心有靈犀的默契。


多爾袞愛新覺羅


無論是《三國演義》中,還是在戲曲舞臺上,諸葛亮的空城計,長期以來一直為人門們津津樂道。羅貫中老先生更是借“後人”的一首詩對諸葛亮大加讚賞:

瑤琴三尺勝雄師,

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

土人指點到今疑。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當真沒識破“空城計”嗎?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中,司馬懿領兵追趕魏延到谷口,因為不知道上方谷中的情況,所以“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面對空谷,司馬懿可以讓人去打探虛實,敵方老大就在自己面前,他卻不作任何安排,哪怕是派一個偵察連進城打探一番也好啊,可人家偏偏不這麼幹,而是“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往北山路而退”。只等到諸葛亮領人馬都撤走了,司馬懿才“悔之不及,仰天長嘆吾不如孔明也”。那意思是說,不是我無能,實在是諸葛亮太絞狡猾了!除了我司馬懿,還有誰能是諸葛亮的對手啊!

表面看來,空城計是諸葛亮計高一籌,可仔細想想,若不是司馬懿有意放走諸葛亮,誰勝誰敗,真得很難說,畢竟,司馬懿在上任前,就因為別人的幾句流言,幾張榜文,自己就成了一屆平民,他實在是不敢想像,若是消滅了諸葛亮這個勁敵,自己再去幹啥活的呢?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司馬懿真得希望一直和諸葛亮鬥下去,可惜事與願違,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日,五個十四歲的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沒有了對手的司馬懿,在再次失業,直到多年以後,已是老朽的司馬懿才東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