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南征時一遇到瘴氣戰鬥力就不行了?

阿布160104287


敝處有此四泉,毒氣所聚,無藥可治,又煙瘴甚起,惟未、申、酉三個時辰可往  來;餘者時辰,皆瘴氣密佈,觸之即死。——《三國演義》

諸葛亮在南征孟獲途中,將士誤飲啞泉之水,口不能言。諸葛亮向一當地老叟詢問泉水的來歷,老叟就將上述內容告訴給了諸葛亮。

“皆瘴氣密佈,觸之即死”,由此來看瘴氣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東西,它甚至能奪走人的生命。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它會對一些內容作出誇張的描述。那麼瘴氣究竟為何物,它的危害又有多大,是否會摧毀軍隊的戰鬥力呢?

(諸葛亮在征討孟獲途中曾遭遇瘴氣)

一、古代瘴氣的概念

瘴氣之說產生於中原王朝經略南方。先秦時期,華夏文明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自秦以降,直到東漢,中原王朝多次出兵征討南方地區。不同於中原王朝腹地,南方大多屬東亞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而出征的士兵多數來自北方,他們難以適應南方溼熱的氣候,因此“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中原王朝數次南征,均因為溼熱氣候導致的疫情流行而受阻。由於認知的落後,他們就將疫情的流行歸結為瘴氣所致,所謂“日南瘴氣,或恐不還”。

自瘴氣的概念誕生之後,多用來指代南方地區的一系列疾病,即“南方凡病,皆謂之瘴。”瘴氣引發的疾病按症狀可分為冷瘴、熱瘴、啞瘴、回頭瘴四種。諸葛亮南征途中遇到的瘴氣,實為啞瘴。在《北戶錄》中還記載了一種奇怪的瘴疾:

廣之南新勤春十州,呼為南道,多鸚鵡,凡養之俗忌以手頻觸其背,犯者即多病顫而卒,士人謂為鸚鵡瘴。

這是一種由鸚鵡所引發的瘴疾,人們觸碰鳥背就會染上疾病,然後身體發顫而亡。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顯然是由禽類帶來的一種傳染病。但古人由於科技水平的落後,他們將一切未知的疾病都歸為瘴氣所致。

(南北氣候迥異)

二、瘴氣的危害程度

關於瘴氣的危害程度,現代人頗有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古人誇大了瘴氣的危害程度,這是因為自古就有所謂的“華夷之辯”。古人誇大瘴氣的危害程度,是為了達到貶低南方地區的目的。《禮記》曰:

“中國戎夷 ,五方之民 ,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 ,被髮文身 ,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國夷蠻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 ,嗜慾不同。”

《禮記》將華夏文明周邊的地區分為夷蠻戎狄,並認為他們的生存之地自然條件惡劣,其人冥頑不化。儒家的這種觀點深刻的影響了此後的中原王朝,由於他們難以適應南方溼熱的氣候,就將南方地區稱為瘴氣之鄉。而嶺南地區自古就是著名的流放地,一些被流貶到此地的文人鬱郁不得志,便通過文字進一步將瘴氣的危害程度誇大。比如唐代政治家張說被貶到嶺南後,他在《南中送北使二首》中寫道:“山臨鬼門路,城繞瘴江流。”張說將南流江稱為瘴江,並與鬼門路並列,就是上述觀點的鮮明體現。

誠然,藉助瘴氣來貶低南方地區的觀點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否認瘴氣對軍隊有巨大威脅。《漢書》中記載了一次軍隊南征的過程:

南方暑溼,所夏癢熱,暴露水居,蝮蛇蠢生,疫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

北方士兵難以適應當地的溼熱氣候,加上一些蛇蟲的叮咬,引發疫情流行,有十分之二三的士兵病死。因為瘴氣導致軍隊減員的記載不在少數,比如《新唐書》中說“大發江、湖兵,會二管入討。士被瘴毒死者不勝計”,《宋史》記載“會徵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如此密集的記載,說明瘴氣對軍隊的威脅確實很大。為何瘴氣對軍隊的威脅會如此大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軍隊是一個高度聚集的社會群體,因此一旦疫情爆發,其損失是難以估量的。而南征軍隊容易爆發疫情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南征士卒多數為北方人,長期生活在四季分明之地,一下子來到溼熱之地短期時間很難適應,就會發生水土不服的反應,比如痢疾,而古代的衛生條件又很差,因此很容易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現象。

其次,南方地區尤其是西南和嶺南地區存在著很多山林,這些山林中的野生動物如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等,都是病毒的攜帶者。古代士兵的待遇普遍不怎麼好,他們很可能會捕捉這些野味來食用。古代也沒有睡袋等物品,因此士兵在野外安營紮寨時,也很容易被蚊蟲叮咬。由於南征士兵多數是第一次來到這些地區,因此對於野生動物和蚊蟲攜帶的一些病毒沒有產生抗體,極易引發疫情大流行。

因此,古代瘴氣的危害程度要分兩方面來看。首先,對於流貶到南方地區的文人和行商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大多數適應了溼熱的氣候,但受到自古以來“華夷之辯”觀念的影響,難免會對瘴氣的危害程度做出誇大的描述。其次,瘴氣對於軍隊的危害確實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主要是由士卒水土不服和野生動物帶來的疫情所導致的。

(嶺南風光)

結語

由上可知,古代南征軍隊在遇到瘴氣時會損兵折將是由軍隊中爆發疫情造成的。這啟示我們,在高度聚集的社會群體要隨時做好衛生防疫工作,不能等疫情到來時再做準備。對於個人來說,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遠離野生動物。


風雪赫連城


什麼是瘴氣?

明代醫書《景嶽全書》對瘴氣有以下介紹:“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溼,霧多風少,且以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慾多勞者,極易犯之,以致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症。蓋重者即傷寒,輕者即瘧疾,第在嶺南病此,則均為瘴耳。

瘴氣實際上指的是南方叢林之中的動植物屍體在南方那種卑熱的環境中產生的有害氣體。由於當時的經濟中心在中原地區、江南地區和巴蜀地區,對於嶺南的開發很少,所以存在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深林裡,少有風帶來新鮮的空氣,這些有害氣體就在林間積累下來。人一旦吸入這樣的氣體就會發病,其症狀類似傷寒與瘧疾。

廣義的瘴氣還包括南方林間的蚊蟲,這些小昆蟲成群的出沒在叢林深處,如同一層煙瘴一樣。而這些蚊蟲也能傳播瘧疾等疾病,所以這些蚊蟲也可以看作是瘴氣的一部分。

瘴氣是古代北方政權的南征的障礙之一。

漢武帝時征討南越王趙佗時,漢軍在翻越五嶺時遭遇了南方叢林中的煙瘴,士兵出現大面積的中暑和瘧疾,《史記》中有記載:“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

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征討交趾叛亂,東漢軍隊在南方叢林中染上了溼疹,後來是利用薏苡仁才治療了軍隊中爆發的溼疹。

還有咱們比較熟悉的就是諸葛亮南伐孟獲時,在林中遭遇瘴氣,幸得一老者(孟獲的哥哥)的指點,才避免了巨大的損失。

從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北方的軍隊由於不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同時由於水土不服,即使不遭遇瘴氣,也會變得虛弱。再加上古代的步兵完全是步行行軍,體能消耗大,容易因瘴氣而生病。瘴氣所引發的疾病大多是傳染病,比如傷寒和瘧疾。尤其是瘧疾,今天對於瘧疾的治療比較簡單,奎寧就能治療瘧疾。但在當時是沒有特效藥的,在清代瘧疾差點要了康熙皇帝的姓名。由此可見,一旦士兵大規模爆發瘧疾,會造成大規模的非戰鬥減員。

為了避免南方瘴氣的影響,古代在發兵日期上會刻意避開瘴氣瀰漫的夏季,而選擇在秋季出兵。


遊在路上的魚


古代南征的軍隊,其成員大多由北方人組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適應在自己生活的寒冷乾燥的環境裡活動,一到了南方,遇到瘴氣(即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溫熱空氣,從前認為是瘴癘的病原),溫熱潮溼,加上蚊蟲叮咬,日行夜眠都得不到安寧,就會很不適應,體力會消耗過大,再加上對瘴癘(即熱帶或亞熱帶潮溼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普遍易感,發病率有的會達50%以上,當時一沒有預防觀念和措施,二沒有對症治療的有效藥物,一旦染上束手無策,不僅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即便是未染病的將士,在那樣的氣候環境裡行軍作戰,戰鬥力亦會大幅度下降。因此古代南征的軍隊失敗的多,即便獲勝,必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南征孟獲;元朝大德年出征滇南;還有清乾隆年間數度進擊緬甸都因瘴癘(主要是瘧疾)而失敗,有時竟會“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這個很好理解吧!為什麼古代南方的版圖很難突破?原因就在這裡。

並不僅僅是瘴氣的問題,而是高溫、高溼、蛇蟲鼠蟻、瘧疾、寄生蟲,加上後勤補給困難,食物短缺等問題,大部隊很難向南。

還記得當年的野人山?四萬部隊進去,在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只有幾千人活著走出來。

不說更南的地方了,現在我們南方,一到春夏之交,牆上就能滴水了,溼氣重,人就很不舒服,如果再往南呢?

想過沒有?房子為什麼要架空?防的是什麼?溼氣、蛇蟲鼠蟻。

我們每年都要捐獻大量的藥物給他們,主要就是治療瘧疾的,


南朝居士


嶺南多瘴氣。

古代行軍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既然是南征,那軍隊肯定是自北而來。北方天氣乾燥,土地多平原山坳,林木多以針葉林為主,民眾以麵食為主。南方多水澤丘壑,且氣候多數溫熱帶,以溼潤為主,民眾以水稻為食,林木多闊葉林。這就造成南北氣候的及人文條件的顯著差異。南方動植物由於缺少秋冬的乾燥肅殺之氣,腐爛後溫度溼度相對穩定,給細菌和病毒提供了天然的溫床,產生了大量的溼熱有毒氣體,這也就是瘴氣的由來。

初到軍隊由於氣候等飲食習慣的差異,肯定會造成水土不服的情形,這時候免疫力受到很大的影響,外加瘴氣的燻蒸,想不病倒都難。一來二去士兵的士氣受到很大打擊,那戰鬥力不言而喻。與其說瘴氣打倒了士兵,不如說南北氣候差異化打倒了士兵。因此,古代將領行軍打仗要深諳天時地利的奧妙,選擇合適的時間及隊伍,則事半功倍矣!


卜算仔侃史


古代的瘴氣指中國南部、西南部地區山林間溼熱蒸發能致病之氣。

南方多瘴,瘴氣是山林惡濁之氣,發於春末,斂於秋末。各路的瘴氣都是清明節後發生,霜降節後收藏。只有自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氣卻不如此,可以說四時都有的,四時不絕,尤其以冬天、春天為最厲害,與別處不同。

瘴氣對人的危害極大,古人行軍打仗遇到瘴氣就紛紛喪失戰鬥力。


劉257728326


在現代人的印象裡,南方是個好地方,不僅氣候溫暖,常年有新綠,而且經濟發達,是創業賺錢的好去處。

但是在古代人眼中,南方就是個不毛之地,尤其是兩廣地區,北方人去了很難生存下去,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瘴氣中毒身亡。

這話並不是誇張,從一些文獻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名人被髮配到南方後,很多都會染病,運氣好的逃過一劫元氣大傷,運氣不好的可能就一命嗚呼交代到那兒了。那麼,古人談之色變的“瘴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為什麼北方沒有,而南方多見?

按照中醫的說法,瘴氣其實是指南方山林之中,動植物腐敗之後產生的有毒氣體,人體吸入之後,就會中毒患病,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但實際上,瘴氣除了指一些有毒的氣體之外,還指那些帶了諸如瘧疾一類傳染疾病的蚊蟲。它們體型小數量多,遠遠看去很容易誤認為黑色有毒氣體。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所說的瘴氣,除了擁有實體的氣體之外,也泛指造成身體不適的疾病。至於患病的原因,有的是吸入毒氣或溼氣造成身體不良反應,也有的是被蚊蟲叮咬後,患上了瘧疾,還有的只是心理作用,北方人在南方得了病,會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是中了瘴氣之毒,但實際上可能與之毫無關係。

那麼為什麼瘴氣多產生與南方呢?原因想必大家都能猜到,自然是因為氣候。與北方相比,南方氣候溼熱,樹木花草良多,這些都容易滋生細菌和病蟲。

尤其是在古代,南方因為山地多,很多土地都未開發,還都是原始叢林。因氣候原因,叢林裡密不透風,又溼又熱,結果成了蚊蟲病菌的溫床。

長期生在在南方的人,待久了自然會有些抵抗力,但對於那些從北方而來的人來說,這些毒和病就十分要命了,很容易就能沾染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個北方人過去,八個都得生病的原因。

直到後來,北方的種植技術傳到南方,人們開始開闢密林改變環境,這才讓瘴氣漸漸消散。如今我們基本上是看不到了。

所以說,瘴氣的產生,主要還是跟環境有關,當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時候,瘴氣也就無法存在了。現在人們總算不會再害怕南方了,越來越多的人還喜歡上了南方的環境,這也是南方發展的一大進步。



北城冉冉


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經過高溫生成的毒氣。瘴氣可以引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重者即傷寒,輕者即瘧疾。嶺南瘴疫大,是因嶺南地氣卑溼,霧多風少,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所以在嶺南得了這種病,則稱為瘴氣。陽氣外浮之鄉,必內多真寒而外多假熱;陰氣不固之人,雖外有邪證而內必多虛。

現在南方依然有瘴氣,因為瘴氣主要是跟南方的氣候有關,不過現在森林比以前少,瘴氣沒以前嚴重。


太宗歷史


瘴氣,是南方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

產生原因,就是因為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後的屍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為瘴氣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遇到瘴氣的後果,導致人體疾病,比如瘧疾,血吸蟲病等南方病,很難治癒。《後漢書·南蠻傳》:“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者十必四五。”由此可見,瘴氣之兇。

北方地區天氣乾燥,溫度低,森林裡也基本沒有這種毒氣,也沒有人因此致病,北方大夫們也不會去刻意研究這個病,對瘴氣知之甚少。

所以一旦北方軍隊南征遇到瘴氣,基本上都是苦無良策,部隊裡瘟疫橫行,輕則大病,重則致死,部隊自然戰鬥力低下了。

相傳曹操當年南征孫權時,部隊就遇到瘴氣,發生了瘟疫,戰鬥力低下。再加上北方軍隊到了南方水土不服,諸葛亮火燒赤壁等,曹操無奈只得退軍了。


中國地名故事匯


現在一個新冠疫情就讓全國緊張,

就不用提醫療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代了,

命比什麼都重要。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一個原因

就是北方士兵在南方大面積染上疾病,

非戰鬥減員太厲害了,

這仗還打個屁!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提到了他的侄子因為在南方得了腳氣病而死。

而且還說這在南方很常見。

後來韓愈被貶南方,寫了一句詩“好收吾骨瘴江邊”,表達了對南方瘴氣的恐懼。

所以古代人命苦呀,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